-
1 # 微史春秋
-
2 # 夏目歷史君
崔浩是北魏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是拓跋燾得力助手,拓跋燾很器重他,他的死當時的一件突發事件“國史之獄”是直接原因,但筆者認為,崔浩的死早在之前的一些事就註定了,“國史之獄”是個引爆點。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裡我就為大家詳細道來。
崔浩雖是北魏臣子,是北魏一流的軍事策略家,曾為北魏立下了很大功勞。但他是個漢人,他代表更多的是北方漢族世族的利益。崔浩極力的推行漢化,主張讓鮮卑人融入漢人,思想上向他們灌輸人倫儒家理念,更是主張多任用漢人,讓漢人身居高位。
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鮮卑貴族不能容忍的,崔浩似乎是沒發現北魏終究還是少數民族政權,自己終究還是個外來人,他提高漢人的地位,必定會得罪鮮卑貴族利益。主張學習漢人的一切,更是讓很多人對崔浩不能再容忍,若有機會肯定往死裡打壓崔浩的。
這不後來就逮住了個機會麼,也就是“國史之獄”事件了。在這件案子中崔浩主持編纂的國史直接揭露了拓跋氏祖先的屈辱的歷史,這引起了當時拓跋燾的憤怒,而加上崔浩得罪的一些貴族在拓跋燾身邊煽風點火,拓跋燾本來就是火氣正大,周圍人又是煽風點火,就誅殺了崔浩,順帶滅了和崔浩有關係的四大家族。
其實不難發現,那個四大家族在當時都是北方漢族有名望的大家族。現在看來,這個“國史之獄”只不過是個引爆點罷了!鮮卑貴族與北方漢族士族矛盾尖銳,崔浩當時的漢化政策已經到了鮮卑貴族不能忍的地步,不管他再怎麼位高權重,也是不可能成功的,畢竟當權者不是他,而他卻觸動統治階層利益,崔浩的死是必然!
-
3 # 唐三娘子
娘子分析了:先給大家說說北魏太武帝拓拔濤:他是北魏的第三位皇帝,是北魏明元帝的長子,小夥子打仗是非常可以的,威武豪邁,直爽坦率,樸素自律,能聽的去“忠言逆耳”,這是非常難得的,小夥子可是說是非常優秀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小夥子活到44歲去世了,在位時間29年,不過,死的非正常,是被宦官暗殺的。 大家肯定是知道“文字獄”的,這是崔浩死的直接原因也和這個性質差不多。崔浩童鞋是漢人,是世家門閥出來的,在當時是很有身份的。“一本國史”是這件事情的導火索,其家落的滿門抄斬。第一原因:有人說他暗助南朝,但是這種說法很多人覺得很牽強。娘子認為,但是得北魏是鮮卑人控制的,然而我們漢族也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所以漢化和反對漢化肯定兩者處於鬥爭中的,就不難想通崔浩死了,為什麼拓拔濤無動於衷了。 第二原因:娘子覺得從唐朝以前起,士族門閥就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文化一直牽引著大眾的輿論方向,作為當時的鮮卑貴族肯定不願意看到漢人士族的影響力和權力,對他們產生威脅,所以,崔浩只不過是政治的犧牲品。 其實,拓拔濤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他統一的北方結束了50年的中原混戰為後來的北魏孝文帝的民族大融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
4 # 三千東流水
北魏名臣崔浩,博學多才,智計過人,深得拓跋燾信任,對國家有很大貢獻,但最終落得滅族之禍,著實令人詫異又惋惜。
崔浩遭受殺身之禍的直接原因是《國書》事件。崔浩受命主編北魏的官修史書《國書》,編纂完成後,其手下一些溜鬚拍馬之徒,自然是大肆誇獎,還建議把《國書》以及崔浩自注的《五經》刻成石碑,豎立在大道上,以供百姓閱讀。崔浩自恃才能過人,便同意了。太子拓跋晃就花錢辦成了這件事,石碑刻成後,閱讀過的人都表示讚賞,轟動一時。然而,因為史官的直筆傳統,將北魏前代皇帝的不光彩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引起鮮卑人的不滿,也使崔浩的仇家抓住了把柄,最終,拓跋燾大為震怒,誅殺崔氏滿門,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此終結。
但是,拓跋燾一向對崔浩寵信有加,因為這一件事大動肝火,實在說不過去,而應該砸碎石碑,簡單地懲罰一下崔浩就夠了。
不如拋開直接原因,看看到底是何種原因讓拓跋燾藉此殺掉崔浩。
與崔浩同時代的高允,曾經就事先預料了崔浩的下場。崔浩在當時位尊權大,呼風喚雨,他從全國選拔了五十多名人才,其中大部分是漢人,要派往全國各地擔任郡守,當時監國的太子認為此法不合適,並宣告前一次選拔的人才還未有官職,應當先派那批人去當郡守,而讓新選的這批人擔任郎中等小官,以此磨練他們,但崔浩固執己見,非得和太子見個高低。高允說了句:“崔公豈不免乎?”
崔浩公然得罪太子,那拓跋燾自然不悅,畢竟太子是自己的接班人,是未來江山的守護者,而且崔浩大量選拔漢人當地方長官,皇帝和鮮卑官員們自然心生疑慮,在拓跋燾看來,找個藉口,削弱漢族人的勢力是必要的了。
除此之外,崔浩已經十分了解皇帝了,在多次的戰爭策劃中,凡是面向北方和西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崔浩總是鼓勵拓跋燾出兵,面向南方漢人政權的東晉和劉宋,崔浩總是試圖阻撓皇帝出兵。拓跋燾對崔浩的建議,關於西北方的,接受的多,成功的也多,關於南方的,駁回的多,失敗的也多。雖然每次都驗證了崔浩的正確性,但使得別人認為他有親漢傾向。連年征戰的北魏,把北方差不多統一完了,在一個有統一天下的野心的皇帝而言,親漢的崔浩是沒有作用的,甚至可能會起反作用。
如此說來,鼎鼎大名的崔浩因被質疑親漢,無益於北魏統一南方的原因,遭拓跋燾借《國書》事件滿門抄斬,看來是有極大可能的。只可惜了滿腹才華的崔浩啊!
-
5 # 小奔說史
從北魏皇帝的座上賓、導師,到裝在囚籠裡被無數人撒尿羞辱,身死族滅,崔浩的人生猶如一個巨大山尖。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用在北魏歷經三世的第一謀臣崔浩身上,可以說是非常恰如其分。
崔浩是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宏長子,他參與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重大的軍事決策,尤其是輔佐北魏太武帝依次成功擊滅胡夏、滅北涼並出擊柔然,為北魏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可以說,他的才能絲毫不亞於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第一謀臣王猛,他也得意洋洋的把自己比成漢朝第一謀臣張良。
但是,崔浩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懂做人之道。
大部分鮮卑武將都不理解皇帝為何如此喜歡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奚斤、叔孫建、長孫道生等武將和崔浩同朝為官,平時幾乎無話可講。
我在這裡跟大家再說一個細節:北魏皇帝拓跋燾聽說北涼發生內亂,打算派兵討伐,諮詢大臣們的意見。結果不少大臣都收了北涼的厚禮,紛紛勸阻說,“姑臧一帶都是石頭地,荒野裡連水草都沒有,只有城南的山上冬天才有點積雪,假如我軍過去討伐,連水都沒法喝。”
信心滿滿的拓跋燾聽了這話猶如被一盆冷水澆到底,又去諮詢崔浩,崔浩聽了之後就發飆了,“大臣們都收了北涼的厚禮,才為他說好話。史書上說,涼州盛產牲畜,遠近聞名,如果沒有水草哪來的牲畜?而且既然在哪裡建設都城,肯定是水草豐富,如果沒有吃的喝的,這個城市還有什麼可能存在?”
拓跋燾覺得崔浩說的很有道理,就派兵征討北涼,到了之後發現,果然和崔浩說的一樣,水草豐茂,物產豐富。拓跋燾就下令重賞崔浩,卻把當初阻止出兵的大臣們罵的狗血噴頭。
所以,崔浩就是這樣的不會做人。
如果你在一個公司裡,同事關係搞成這樣,順風順水的時候也許沒人能把你怎麼樣,但假若你遇到逆境,這些人,恐怕就會爭先恐後跳出來給你挖坑了。
崔浩不僅得罪了同事,還因為一件大事,得罪了未來的領導和全國的大部分老百姓。
這件事就是滅佛,崔浩本人通道教,還勸說拓跋燾也信了道教。拓跋燾還寵信另一個道士寇謙之,在他們的影響下,拓跋燾還把年號改為“太平真君”,但是呢,問題在於北魏的大部分老百姓和官員都是佛教徒。
當時長安一帶的胡人蓋吳起兵反魏在,追查後發現長安佛寺僧人與之有牽連,拓跋燾大怒之下命令誅殺長安沙門。第二年,下詔各州殺僧人,毀佛像,禁民信佛。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太武滅佛”事件。
崔浩趁機勸說拓跋燾殺光天下和尚,砸光所有的佛像,他的本意是想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削弱貴族勢力。但是由於包括太子拓跋晃在內的許多官員都是虔誠的佛教徒,經歷這個事後,幾乎是全體華人對崔浩恨之入骨,總想找到機會報復他。
這個機會很快就來了。
北魏統一北方之後,拓跋燾下令編訂史書,並委派崔浩為總編,同時叮囑他一定要如實編寫。其實,拓跋燾編國史的目的,只是打算留給皇室後代看。但是崔浩編完國史後,突發奇想,沒有立刻出書,而是把書刻在一塊長一百步的石碑上。
由於《國記》裡面沒有隱瞞早期鮮卑拓跋氏的歷史,鮮卑貴族看到後,憤怒的跑到拓跋燾那裡告狀,指控崔浩有意暴揚國惡。
公元450年7月5日,70多歲的崔浩被送往城南行刑,“衛士數十人溲(撒尿)其上,呼聲嗷嗷,聞於行路。自宰司之被戮,未有如浩者”。意思就是那些衛士紛紛在他身上撒尿,將其折磨而死,崔浩的慘叫聲幾乎響徹全城。此外,而清河崔氏同族無論遠近,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都被連坐滅族,史稱“國史之獄”。
崔浩的命運真是讓人不勝唏噓,他一生服務胡人皇帝,最後身死族滅,你能說他是漢奸嗎?好像也不好定義,但是如果他不因為這次國史事件被殺,恐怕太子繼位之後,也沒什麼好果子吃。
所以,性格決定命運,各位讀者朋友一定要牢牢記住。
-
6 # 生猛歷史
崔浩,北魏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官至司徒,是太武帝拓跋燾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在北魏統一北方的軍事行動中有重大貢獻。誰也沒有想到,公元450年,重臣崔浩竟然因為修史而獲重罪,最終落得個誅九族的下場,同時牽連了范陽盧氏、河東柳氏、太原郭氏等趙魏大族。
《崔浩傳》中記載,崔浩之死是因為修國史時秉筆直書,因而得罪了拓跋貴族,他們到拓跋燾面前不斷煽風點火,直到拓跋燾一怒之下誅殺了崔浩。修國史一事作為崔浩之死的導火索,相信是沒什麼疑問的。
但是拓跋燾如此輕易地就把一位如此重要的朝中謀臣誅殺殆盡,這未免也太草率了。如果說崔浩是秉筆直書,在國史中有侮辱鮮卑人的說法,似乎也說不過去。崔浩雖是漢人,卻出身於北魏的官宦世家,顯然很清楚在鮮卑治下的為官之道,斷不會亂說話亂寫字。《崔浩傳》中為了說明崔浩的謹慎,就舉例了他曾把《急就章》中的古代人名“馮代強”改為“馮漢強”,從而避開了拓跋的國號“代”字。
對於崔浩之死,曾與他同時修國史的高允有一句評述看起來更加到位。他說崔浩的罪責,在於“在朝無謇諤之節,退私無委蛇之稱,私慾沒其公廉,愛憎蔽其直理”。簡單點說就是崔浩個性清高孤傲,私下與鮮卑貴族群臣並無太多交往,更不願花時間與他們應酬周旋。
如果崔浩是鮮卑人,可能也沒什麼。偏偏他是漢人出身,又有韜略才能,深得拓跋燾信任,在朝政大事上能說得上話。加上在拓跋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崔浩的意見處處與拓跋貴族相左,皇帝卻總是偏愛他,這就讓天然的鮮卑貴族們很不爽了。天下都是我鮮卑族的,憑什麼你一個漢人在這裡指手畫腳。
所以,崔浩雖然有拓跋燾的信任,卻是拓跋貴族的眼中釘肉中刺。一旦被貴族們抓住把柄,他們就找各種機會到拓跋燾面前去告狀,最終讓生性容易暴怒的拓跋燾在衝動之下將崔浩判定死刑。當然再看崔浩以及此案中受波及的盧、柳、郭三族,都是北魏政權下的漢人門閥大族,透過這次國史之獄,北魏也在客觀上大大削弱了漢人門閥政治的影響力。
-
7 # 靈石蘊
崔浩,輔佐鮮卑北魏,出身清河崔氏,世家大族,為北地胡族政權三大謀主之一。另外兩人,一個是張賓輔佐胡羯,一個是王猛輔佐氐族。
公元450年7月,崔浩被鮮卑太武帝誅殺夷族,其本家清河崔氏,姻親范陽盧氏、太原郭氏、河東柳氏等,均被族誅,其所屬官員秘書郎吏以下全滅,其所有勢力遭連根拔起!史稱國史案
為什麼被殺,原因有三
其一,輔佐北魏三朝皇帝,滅慕容燕、滅北涼、滅柔然、滅赫連夏等,到439年北魏完成統一,而下一目標是漢家劉宋,崔浩作為漢人出身謀主,對鮮卑來說,他已完成歷史使命,沒有用了!
其二,在胡族政權中推行族氏等級分貴賤,“欲大整流品,明辨姓族“。對世家而言,在漢家本土都是所謂上品無寒士,更不論胡族北地了。崔浩不僅把持朝政選材量能,還對對一眾胡族老少說,我不是針對誰,而是你們在坐的都是垃圾。這種觀點是人都忍不了,何況掌握軍隊的鮮卑豪族,崔浩犯眾怒了
第三,太武滅佛,誅戮長安沙門,焚燒天下佛經,北魏寺廟佛塔,無一倖免,崔浩不顧道門反對,滅佛狠毒絕辣,殺戮過重,過猶不及。佛門行事確實不對,但宗教信仰一向自由,崔浩失民心了
犯眾怒失民心,其才能北魏又不需要了,崔浩之死,可以說是咎由自取,國史抹黑,藉口而已!
北朝歷史四次動盪,國史案、孝文帝改革、六鎮起義、楊堅代周,其實都是漢化與胡化之較量,雖然大勢不可逆,但仍遵循槍桿子裡出政權這一真理
回覆列表
簡單點說,崔浩是太武帝強化鮮卑族統治的祭品。
崔浩之死源於國史之獄,他在自己主編的國史中毫無避諱,如實記錄了拓跋氏一些不光彩的歷史,並且刻在石碑上供人觀看,由此被鮮卑族告發被處死。
從這一點來看是崔浩自己作死,他自詡張良,卻沒有張良明哲保身的智慧。修史時不知隱誨,更受接受賄賂選擇諂媚之人進入修史班子,最後被慫恿刻石公開,簡直糊塗。其實他還有機會辯解,但面對太武帝的親自審問卻表現的語無倫次,完全沒有以往屢獻奇謀時的風度與聰明 ,失去了辯解的機會。
其實崔浩之前的表現已經為他招致禍根。他是三朝元老,到太武帝時期已經位極人臣,卻不知自斂,專制朝權,侍寵而驕,已然引起鮮卑貴族不滿。更是直接任命自己推薦的官員為地方大員,藐視皇權。這也是他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現,有些忘乎所以。
說他是犧牲品,主要在於鮮卑族統治漢人,公卿多是漢人,但崔浩掌權時期,大量任用漢族世族大家,嚴重觸犯了鮮卑貴族的利益。崔浩忘了北魏的主人是鮮卑族而不是漢族,漢人可以用來治國卻不能抬得太高不能與鮮卑族平起平坐。
崔浩的死讓人很悲涼,也給後人留下深刻教訓。犯了帝王大忌使他走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