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者天下vv
-
2 # 素顏愛剪輯
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文體,它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性質。是以“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為手段,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以“頌美”和“諷喻”為目的的一種有韻文體。它多用鋪陳敘事的手法,賦必須押韻,這是賦區別於其他文體的一個主要特徵。
-
3 # 使用者106539901616
文體名。“賦”的含義,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左傳》裡多有某人賦某篇的記載。“賦”是誦說的意思,不指文體。《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也是指這個涵義。《周禮·春官宗伯·大師》中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據鄭玄的註解,“賦”是鋪的意思,即“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也不指文體。不過《詩經》中鋪陳言志的手法,對於賦體的形成是有影響的。所以班固《兩都賦序》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其中分別鋪寫了雲、蠶、禮、知、箴五種事物,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 但是,賦作為文學體制,則可追溯到楚辭。戰國中期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篇章,當時並不曾以賦題稱,到西漢劉向、劉歆領校秘閣圖書時,為屈原編集,始稱之為“屈原賦”25篇,《漢書·藝文志》予以著錄,同時還著錄有“宋玉賦”16篇、“唐勒賦”4篇。楚辭與賦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代文體分類常以辭賦合稱,並認屈原為辭賦之祖。但楚辭與漢以後的正宗大賦在精神和體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人也有將辭與賦加以區分的。要而言之,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到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就是賦的淵源。 關於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採□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採□文,指賦的形貌。與“詩言志”的傳統相比較,賦的特點首先在於“體物”,即摹寫事物。《詩經》裡只有很簡要的景物描寫,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作品中,寫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進展。漢代大賦更多模山範水、敘寫宮苑遊獵之作,大量地羅列各種珍禽奇獸、名花異木、蟲魚水族、車旗儀仗,名目繁多。所以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鮮明地區劃了兩種文體在表現內容上的不同。然而,賦在側重“體物”的同時,也注意到“寫志”,這與“詩言志”的傳統又是一致的。《漢書·藝文志》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鹹有惻隱古詩之義。”魏晉間皇甫謐《三都賦序》也說:“至於戰國,王道陵遲,風雅寢頓,於是賢人失志,辭賦作焉。”可見辭賦的起源也是同諷諫述志相聯絡的。漢代大賦中鋪張摹寫物態的趨勢雖發展到極點,“勸百而諷一”,但結尾仍不無諷諫之義。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歸於無為。”《史記·司馬相如傳贊》也說:“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透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這是對賦體在內容方面的要求。 賦在內容上既然要透過“體物”以“寫志”,在藝術表現上就必然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由於注重鋪敘和形容,在語言上就不免要使用華美的詞藻,著上絢麗的色彩。這也就是“鋪採□文”的意思。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於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於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儲存一定的詩意。這是賦這種文體的重要特徵。 賦體(辭賦)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騷賦指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以及後世模仿楚辭的作品。其特點在於抒情濃郁,意象瑰瑋,聲調綿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語助詞調節音韻。它還不象漢以後的賦那樣注重鋪陳事物,也沒有形成很固定的體制。 漢賦主要指漢代流行的大賦,由枚乘《七發》開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漢賦的特點在於極力摹寫各類事物,一般都是長篇鉅製,結體嚴密,氣象壯闊,文辭富麗,好用典故難字,表現出一種典雅堂皇、肅穆凝重的風格,被視為賦的正宗。章法上多采用問難對答的形式,句式參差明顯,韻文中夾雜散文,詩的氣息大為減弱。 駢賦也叫俳賦,孕育於漢魏之際,而流行於兩晉南北朝。它是漢賦的變體,所謂“三國兩晉,徵引俳詞;宋齊梁陳,加以四六,則古賦之變矣”(《漢文典》)。駢賦的特點,一是駢四儷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對仗組成,句式整齊;二是麗藻雅辭,絡繹奔會,寫得花團錦簇;三是兩句一韻,依照章節內容的變換而轉韻,格式較為固定;四是逐漸講求平仄協調,富有音樂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失去了漢賦的宏廓氣象。總的說來,駢賦由於注重形式華美,趨向綺麗,辭藻益茂,而體格漸卑,內容上的意義相對地削弱了。 到唐代,科舉制度盛行,賦列入國家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帖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漢高祖賦》,限用“願止前驅得申深意”八字為韻,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韻中的字押韻。這樣矯揉造作的作品,顯然已失去了文學的真實生命,而作為利祿之途的敲門磚,其形式卻一直沿襲至清末。 與此同時,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一部分賦又呈現出由駢儷返回散體的傾向,不講求對偶、音律、藻採、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暢快的氣勢,稱作文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都是代表作。
-
4 # 孫鴻強1
賦,文體。班固《兩都賦序》:“賦者,古詩之流也。”由《詩經》、《楚辭》發展而來,最早有戰國荀況的《賦篇》,漢代形成特定體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文心雕龍·詮賦》)。一般都用韻。可分古賦、俳賦、律賦、文賦等。賦是介於詩、文之間的邊緣文體。在兩者之間,賦又更近於詩體。
-
5 # 七寶3
“賦”字的含義是什麼?
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裡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文體名。“賦”的含義,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左傳》裡多有某人賦某篇的記載。“賦”是誦說的意思,不指文體。《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也是指這個涵義。《周禮·春官宗伯·大師》中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據鄭玄的註解,“賦”是鋪的意思,即“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也不指文體。不過《詩經》中鋪陳言志的手法,對於賦體的形成是有影響的。所以班固《兩都賦序》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其中分別鋪寫了雲、蠶、禮、知、箴五種事物,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但是,賦作為文學體制,則可追溯到楚辭。戰國中期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篇章,當時並不曾以賦題稱,到西漢劉向、劉歆領校秘閣圖書時,為屈原編集,始稱之為“屈原賦”25篇,《漢書·藝文志》予以著錄,同時還著錄有“宋玉賦”16篇、“唐勒賦”4篇。楚辭與賦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代文體分類常以辭賦合稱,並認屈原為辭賦之祖。但楚辭與漢以後的正宗大賦在精神和體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人也有將辭與賦加以區分的。要而言之,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到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就是賦的淵
-
6 # 張博瑞
賦,fu,從貝從武。以徵而收。
(1) (形聲。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徵收)
(2) 同本義 [tax]
賦,是由楚辭衍化出來的,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關於詩和賦的區別,晉代文學家陸機在《文賦》裡曾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陸機是晉代人,他的話說出了晉代以前的詩和賦的主要特點,但不能作機械的理解,詩也要描寫事物,賦也有抒發感情的成分,特別是到南北朝時代抒情小賦發達起來,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
賦,fu,從貝從武。以徵而收。
漢字演變:
基本字義:
1. 舊指田地稅:田~。~稅。
2.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3. 唸詩或作詩:登高~詩。
4.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予。~有。天~。稟~。
5. 古同“敷”,鋪陳,分佈。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貝,從武,武亦聲。“貝”指錢財。“武”指“用兵”、“國防”、“軍事”。“貝”與“武”聯合起來表示“與用兵有關的錢財”。本義:國防稅。引申義:徵收(國防稅)。再引申義:徵收)
2. 同本義 [tax]
賦,斂也。——《說文》
賦,稅也。——《廣雅》
厥賦惟上上錯。——《書·禹貢》。傳:“謂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賦之所養。——《法言·問道》
而令貢賦。——《小司徒》。注:“謂出車徒給徭役也。”
太醫以王命聚之,歲賦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又如:賦銀(徵收稅銀);賦粟(徵收田賦);賦裡(徵收商業稅);賦幣(徵收財物)
4. 繳納賦稅 [pay taxes]
訟者平,賦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義序》
5. 又如:賦金(交納稅款)
6. 給予;授予 [give to;confer]
出高庫之兵以賦民。——《呂氏春秋》
為百姓睏乏獻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賦貧民。——《漢書·平帝紀》
公屬百官,賦職任功。——《國語·晉語》
7. 又如:賦命(天所授予的命運;給予生命);賦給(分配發給);賦食(佈散飲食);賦政(頒佈政令);賦質(上天賦予的資質);賦靈(天賦的靈性,生性);賦就(天生的);賦稟(天生具有的智慧、性情);賦職(授與職事)
8. 做詩 [write poems]
一言均賦,四韻俱成。——唐· 王勃《滕王閣序》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晉· 陶淵明《五柳先生傳》
9. 誦讀;吟詠 [sing]
不歌而誦謂之賦。——《漢書·藝文志》
公入而賦。——《左傳·隱公元年》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晉·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10. 又如:賦詩(吟詩;寫詩);賦筆(寫詩用的筆);賦聲(善於辭賦的名聲);賦詠(創作和吟誦詩文)
11. 陳述 [state]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宋· 姜夔《揚州慢》
12. 通“敷”。頒佈 [issue;publish;proclaim]
明命使賦。——《詩·大雅·丞民》
賦政於外。
〈名〉
1. 田賦;賦稅 [feudal land tax;taxes]
以九賦斂財賄。——《周禮·太宰》
薄賦斂,廣畜積。——漢· 晁錯《論貴粟疏》
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
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2. 又如:賦算(賦稅);賦徭(賦稅與徭役);賦錢(稅錢);賦祿(賦稅與祿賞);賦租(賦稅,租稅)
3. 特指民賦,即徵收的兵車、武器、衣甲或銀錢 [weapons and money]
稅以足食,賦以足兵。——《漢書·刑法志》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治長》
乘白馬而過關,則顧白馬之賦。——《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不腆敝賦。——《左傳·成公二年》
4. 徭役;兵役 [levy]
敞邑以賦。——《左傳·隱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5. 又如:貢賦(貢品和徭役)
6. 生成的資質 [endowment]。如:賦分(天賦;資質);賦質(天賦資質);稟賦(自然具有的資質);賦情(天性);賦才(天賦,才能)
7. 兵,軍隊 [soldier]
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論語·公冶長》
8. 又如:賦輿(指兵車;泛指軍事);王賦(王軍)
9. 中國古代文體,盛行於漢魏六朝,是韻文和散文的綜合體,通常用來寫景敘事,也有以較短篇幅抒情說理的 [on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forms akin to poetry]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 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乃作《懷沙》之賦。——漢· 司馬遷《屈原賈生列傳》
10. 又如:賦客(善於作辭賦的人);賦韻(指分韻作詩);賦論(辭賦和議論文);賦銘(辭賦和銘文);賦歌(辭賦和歌曲);賦頌(賦和頌。兩種文體)
-
7 # 使用者3418858095120
1、賦,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雖然對於現代人來說,其遠不及詩詞、散文、小說那樣膾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別在漢唐時詩與賦往往並舉連稱,從曹丕的“詩賦欲麗”和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可窺端倪。
2、何為賦呢?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在漢唐時期,有隻作賦而不寫詩的文人,卻幾乎沒有只作詩而不寫賦的才子。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史記》中稱屈原的作品為賦,《漢書》也稱屈原等人的作品為賦。後人因推尊《史》、《漢》,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稱為之賦。
回覆列表
一,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二,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三,唸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四,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