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浪裡個浪1024
-
2 # 偽裝的觀點
李世民的管理術其實很失敗,為什麼說李世民的管理術失敗呢?
第一,身份特色,身為鮮卑與漢族的混血,李家的治家之風並不咋樣,從李世民可以起兵弄死親兄弟,逼老爹退位,而他的太子也密謀造反,就足可以看出。
家庭都管不好,管自己手下的人,雖然可能很有魅力和威嚴,但要說管理術,那就差好多好多。
第二,時代特色,那個時候,還是貴族政治的時代,大臣雖然是臣,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會對皇帝形成制約的,而李世民當時倍受關隴軍事貴族的威脅,所以他與大部分功臣都是半合夥人關係,管理力度並不大。
第三,後期穩定了政局,打掉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大部分威脅,平定了草原,李世民就暴露了本性,看看那時候他的所作所為,哪裡來的管理,基本都是不服就弄死你,魏徵死了都要推倒墓碑。
綜合起來說,李世民軍事能力極強,人格魅力極強,政治能力極強,但是管理能力很弱,是個好的馬上皇帝,但是論到治國,若不是隋煬帝的例子就在眼前,他就是隋煬帝第二。
-
3 # 海風職場脫口秀
李世民手下有很多的能臣,如剛正不阿的魏徵,善於出謀劃策的房玄齡,善於決斷的杜如晦,這些能臣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但在李世民的管理下每個人的優勢都得到了發揮,劣勢得到了很好的彌補。
有一天李世民跟房玄齡討論增加國庫的事情,房玄齡出了三個主意,李世民覺得都有道理不知道選哪個好,就問房玄齡你覺得哪個更好,房玄齡說我覺得都可以,李世民說讓杜如晦過來吧,杜如晦來了後跟李世民逐個做了分析,分析的透徹度讓出主意的房玄齡都自愧不如。杜如晦最後選擇的是第三個主意並清晰的講出選擇的理由,然後李世民讓剛正不阿的魏徵去執行,最後任務圓滿的被完成。從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出,李世民用能臣的核心方法是用人所長,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對每個的人的短處用他人的長處進行彌補,最後透過他的協調讓事情圓滿的完成。
在一次早朝上李世民對自己的用人之道做了精闢的總結。“朕之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主要因為五個原因。第一、自古以來帝王多嫉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而我看到臣下的優點,就像自己也具有這些優點。第二、人的品行、能力,很難兼備,我能捨棄其短處,而取其所長。第三、身為君主的,經常見到賢者就想拉攏為心腹,見到品格較差的就想徹底摒棄,而我則是見到品德優良的就敬重之,見到差一些的就愛憐他們的不幸,這就讓賢與不賢,都能各得其所。第四、古來君主大多厭惡正直人士,或公開殺戮,或暗中陷害,沒有一個朝代沒有這種事。我登基以來,朝廷上站的一個挨一個的都是正直之士,從沒有罷黜斥責過一位正直的人。第五、自古都是看重中原人士,而貶低周邊民族人士,而我對各族的愛護是一樣的,所以各民族依附我都像子女對父母一樣有深厚情感。這五條,就是朕成就今日功績的理由。”
唐太宗的五條管理經驗,對我們日常的管理也有很強的借鑑作用,我把它總結為管理能臣的五大核心方法。第一、要心胸開闊能容得下比自己更強的人,敢用比自己更強的人,要站在大局的角度來用人。第二、要用人所長,不觀人所短,我經常問一些經理人你們部門的員工怎麼樣,所得到的資訊往往員工的不足之處,我在培訓的過程中也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有的經理人甚至認為自己之所以管理的不好是因為自己的員工太蠢。我認為說員工蠢的管理者你比員工更蠢,所以用人所長,天下無不用之人; 用人所短,天下無可用之人。第三、是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垃圾是放錯位置的人才。第四、作為管理者要在團隊中營造公平、公正的工作氛圍,對於好的要激勵發揚,對於壞的要處罰控制。第五、不拉幫結派,要對事不對人,在工作中不要厚此薄彼。對待員工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把他裁掉,第二種是儘量的去幫助他,決不能出現我不裁你但我也不幫你的狀態。
作為領導者只要把適合的人放在適合的地方,就沒有庸才和人才之分,要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就要做到了知人善任。所以領導者只有深入的瞭解下屬,才知道他有什麼能力,什麼地方適合他,然後給他平臺、空間和支援讓他的能力發揮出來,最後是讓他不斷的超越自己,這樣就能讓下屬產生的價值最大化。
-
4 # 夠愛001
李世民在管理天下的時候。他很喜歡他的手下罵他。
貞觀之治肯定有他過人的地方。細心看李世民這個人在聽別人意見和該用哪些人這個問題上很虛心。特別是在聽取別人意見的時候。聽取意見就是挨別人罵,在我們看來就只有驚訝兩個字來形容,有一位他手底下的大臣魏徵罵他,罵的他都不想聽下去。但是沒辦法,魏徵原來不是他手底下的人,他是太子建成收下的人,有一年魏徵給李建成想出一個注意殺了秦王李世民。最後卻把皇上的第一個孩子殺死了。
皇上的第一個孩子要是早就聽我的話,怎麼會造成今天這個樣子,不然今天的情況就是你躺著死了,李世民一聽這些話猜測他是有膽子的人,是個值得幫助他的人才,直接過去就把繩子給他解開了,馬上把披風脫下來給魏徵披上,並且說:先生先生幫助我吧。我想成就大事,魏徵眼淚留了下來,但是魏徵保住李世民的性命非常用功,在自己所生活的年間裡說了好多皇帝的不對,大概有200餘件。
這個皇帝的脾氣也還算好的,好多次看見皇帝拿來幾隻鷹自己在那玩,看到魏徵走過來,馬上收起來了,魏徵看見皇上過來了把一句話說成了成三句話說,皇上身體好,今天天氣真好。李世民說有什麼事需要告訴我?沒事兒就回去吧,等魏徵走了之後拿出來看了看,鸚憋死了,這樣的事兒出了幾次。
唐太宗的家裡是練武的,他也是會武術的,而且他的脾氣不好,回到家裡就是生氣砸東西,說是遲早要殺了這個魏徵,這個時候孫皇后過來問了問,說是怎麼了,怎麼氣成這個樣子,他說,魏徵一直是當著我的手下面說我的不好我,我不能忍,忍不住,忍不下去,我要殺了它。妻子勸他,直接過去說你的不好是為了你好,這個時候李世民更加生氣,怎麼這麼說話?你是誰的老婆,我在這裡生氣你卻幫別人說話,你先回自己的房間裡換一身皇后祭天應該穿的衣服吧。魏徵敢罵你,因為你是個皇上,你知道那個時候的隋煬帝嗎,隋煬帝統一天下的時候沒人敢罵他,為什麼?因為他是個不好的皇帝,這個時候李世民就知道原因了。
第二天的早上給了魏徵好多錢,你就想一想,其他人一聽,罵還掙錢,那就都罵吧,罵皇帝還還有錢,還能被別人記住,真好,就能培養出一批罵皇帝大臣,有的時候感覺當皇上特別難,有一次在洛陽的時候,要修一個房子,有一個大臣張玄素很有魏徵的風格,很像他,他就第一個說說不能修。你要修了還不如隋煬帝,就是一個破壞國家的人,你就不配做這個皇上,這個時候皇帝平平常常說了一句話,我比桀紂怎麼樣,這句話一說出來就知道什麼意思了,張玄素就死定,這個結果都知道說了還不如不說。如果你要是不能不做這個事情,國家會很亂,就會成為一個廢國家,就和桀紂一樣沒什麼區別。李世民趕快解釋到:如過不是你的話,我還真想的不到這個問題。我這個皇帝當得太差了,一點都不好,還不如不當。
有一次皇上要去打野生動物,車和馬都準備好了,都要準備向著那個地方去了,皇帝又說不想去了,魏徵在這時候就生氣了,就罵皇上,就說到:為什麼不去了,你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我都看你上車了,你怎麼不去。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你不知道?李世民偷偷的告訴他:怕你生氣,怕你說我又要去打野生動物。
做皇上做到這個情況,不然怎麼叫好皇帝呢,實話實說魏徵這人不可能像我們所說的那麼好,其實他不好,他的好是因為很多的人總結的而得來的,但是魏徵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不足,同時也讓李世民對他有戒心,在他死了之後馬上把他自己寫的文章,拿給懂歷史的官員褚遂良都看,要求把材料擬寫進我們的歷史書裡,他要求自己在歷史上讓所有人都說他好,他要讓自己的名字,讓所有人都知道,讓後人都瞭解他是敢當面罵皇上,還罵的特別對。在皇上面前有什麼說什麼,他自己也認為是對的,主要因為說輕話,皇帝他不在乎。不會放在心裡。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唐太宗李世民是怎麼管理房玄齡、杜如晦、魏徵這些能臣的?提問者雖然是列舉的具體人物,但其本質是唐王朝皇權與相權之間的協調問題。唐王朝的相權是中國歷史上的相權的鼎盛時期,宰相們不僅可以與皇帝坐而論道,門下省甚至有權駁回皇帝的旨意!那麼,唐太宗又是如何協調皇權與掌權之間的矛盾的呢?
宰相分權,定期或不定期換崗自古皇權與相權就是一對矛盾體,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鞏固皇權,甚至不惜牽連上萬人!為的就是取消宰相制,實現皇帝的集權。唐王朝宰相們的權力遠甚明初,門下省甚至有權駁回皇帝的旨意。那麼,唐太宗李世民又是如何協調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的呢?
首先是實行宰相分權。其實,這並不是唐王朝的原創,在唐王朝之前,宰相分權的形式便已經出現了。但是,唐王朝將其引向了巔峰,而唐王朝這一制度的逐步完善就始於貞觀時期。相信看過電視劇《神斷狄仁傑》的人都會被劇中狄仁傑的名號弄得暈頭轉向,什麼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什麼內史等等。其實,這些名號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宰相!
唐王朝將中樞分為了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即後來所謂“三省六部”的三省。尚書省的主官尚書令、中書省的主官中書令、門下省的主官侍中都屬於宰相範疇。因為唐太宗李世民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後來唐王朝的尚書令一職意義特殊、長期空置,尚書省左右僕射成為了尚書省的實際主官,也被納入了宰相範疇。為了進一步對宰相進行分權,唐王朝還設定了一眾“臨時”宰相,即所謂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等等。這些人雖然不是三省的正式主官,但同樣屬於宰相範疇。電視劇《神斷狄仁傑》中的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實際上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只不過是武則天在位期間搞出的“新名詞”而已。內史其實就是中書省的主官——中書令,內史與中書令只是各個時期稱呼上的差異,本質沒有區別。
唐王朝的皇帝透過群相制既縮小了宰相的權力範圍,又使宰相們之間形成了相互制約、權力平衡。如此一來,即便某一些宰相想法與皇帝向左,皇帝也可以透過其他宰相對其施壓,以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這樣還無法達到目的,皇帝還有一招“殺手鐧”,那就是宰相“輪換”,或者叫“替換”也可以。如果有宰相不聽招呼,皇帝雖然不便破壞“遊戲規則”、跨過宰相直接解決問題。但是,皇帝有權更換宰相,換上“聽話”之人!如此一來,皇帝的意志依然是可以得到充分貫徹執行的。唐王朝的宰相更換之頻繁,歷朝歷代幾乎無人能及,一個皇帝在位期間更換幾十位宰相是家常便飯。唐太宗在位期間總共出現了二十九位宰相,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間更是達到了四十七位。武則天更加是登峰造極,武周宰相的人數居然達到了七十八位!整個唐王朝的宰相人數竟有近四百人之多。
往中樞系統“摻沙子”前面說到了唐王朝對宰相的分權,但是這依然不能完全避免宰相們之間相互勾連,共同對抗皇權的可能性。因此,唐王朝的皇帝們在對宰相進行分權的同時也在刻意往中樞系統之中“摻沙子”。比如唐初著名的宰相蕭禹、陳叔達等都屬於這一型別。蕭禹是西梁的皇子、隋煬帝的小舅子,陳叔達是南朝陳的皇子、陳後主陳叔寶的弟弟……唐王朝用這些人為相,其實目的非常明確,並不是看中他們才能有多卓越,而是利用這些人在中樞系統“摻沙子”,以分解、弱化宰相的權力,以期更好地維持權力平衡。當然,用這些人,拉攏世家大族、前朝舊臣也是目的之一。
政治聯姻為了能夠更好地讓宰相們為自己服務,政治聯姻也是唐王朝皇帝們經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提問者說到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家!房玄齡的兒子房遺愛娶了高陽公主(就是和辯機和尚偷情的那位)、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娶了城陽公主。至於魏徵,唐太宗曾經將小女兒新城公主許給了魏徵的兒子魏叔玉。後來,魏徵去世後,唐太宗懷疑魏徵生前結黨、故意“逆龍鱗”以博取清名,便取消了這樁婚約。但是,魏徵生前依然可以算作是唐太宗的準親家。
有了這一樁樁的政治聯姻,唐太宗與宰相們結成了兒女親家、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些宰相們為了自家的富貴和未來,自然與皇帝更加貼心!實際上,不僅是唐太宗,唐王朝的公主基本上就是為政治聯姻而生的,比如“醉打金枝”裡的那位,她同樣是唐代宗李豫與“再造李唐”的大功臣郭子儀政治聯姻的籌碼與工具!
該出手時就出手對於不聽話的宰相,唐王朝的皇帝們從來都沒有手軟過,該拿下的拿下,該殺的殺!著名的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甚至聽話還被唐高宗李治給犧牲、當作了替罪羊……不聽話的宰相,結局可想而知。
不僅對宰相,對其他功臣亦然。侯君集、張亮這些凌煙閣功臣,一旦捲入儲位之爭或者涉嫌謀逆,唐太宗李世民從來都沒有手軟過,該殺的一個也沒有放過!當然,殺功臣並不是目的,目的是製造一種高壓氛圍,讓大臣們望而卻步。唐太宗就曾經用漢高祖誅殺韓信、彭越等開國功臣的舊事給囂張跋扈的尉遲敬德上過眼藥,如果不是尉遲敬德識趣,恐怕未見得他不會成為侯君集、張亮第二,不是嗎?
綜上所述,唐太宗與手下那幫“凌煙閣功臣”恐怕未必就如藝術作品裡表現得那麼“君友臣恭、父慈子孝”,只不過唐太宗馭下的帝王之術運用的爐火純青,那些功臣們也都比較識趣而已。否則,恐怕未見得唐太宗就不會像明太祖那般大肆殺戮,不是嗎?
-
6 # 歷史汪
唐處政權主要掌握在關隴貴族手上,太宗皇帝御人有道,第一,靠自己的人格魅力,因為從打天下開始,太宗皇帝就是他們的領導,所以那種原有的上下級關係就保持下來了,就沒有那麼尷尬。第二,就是摻沙子,提拔魏徵,房玄齡等非關隴貴族,與關隴貴族爭權,從中獲得平衡,這個平衡直到長孫無忌死後才打破,長孫無忌死後,大權完全落到高宗皇帝手中。
回覆列表
首先唐太宗的時候,宰相併不是隻有一人,往往是幾個人,各司其職,相互制衡,那個時候皇帝當然也掌握生殺大權,但還沒有到獨裁的制度,皇帝的詔令是需要宰相聯署才能往下執行的,宰相還能駁回皇帝的詔令,當然,這也體現了太宗的豁達大度,當然了,皇帝真要乾點事,宰相可以換嘛。其次,御史還是敢於發聲的,儘管太宗晚期已經有點心高氣傲,但也不會濫殺御史,甚至還因為太子老師的事被御史吊過一頓。第三,整個太宗時期,除了立太子的時候有過分化,之前都沒有明顯的黨爭,所以大家都專注於政事。正是上下一心,君賢臣明,才有了貞觀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