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賞心樂史

    先來看看什麼是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是明末組建的一支兵力並不很多、但戰鬥力相當強的騎兵部隊,是明末最精銳的部隊,能與後金的八旗軍正面交鋒(明末三大軍)。

    “關”是指山海關,“寧”指寧遠,山海關、寧遠、錦州等遼土是大明抵禦後金的重要防線,“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因此在歸附的遼民中精選身體強壯者充實軍隊,同時大力栽培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一大批遼將。

    明末三大軍分別為:關寧鐵騎——祖大壽;秦兵——孫傳庭;天雄軍——盧象升。其名稱是後人所加。關寧鐵騎的裝備

    1627年(明天啟七年)五月,皇太極親率後金軍圍錦州,攻寧遠,巡撫袁崇煥以祖大壽率精騎四千與滿清八旗戰於寧遠城下,並在城內用大炮轟擊後金軍,手持三眼鐵銃的精騎讓後金士卒損傷無數,一場短兵相接的大混戰,從早晨一直持續到了中午,八旗軍的屍體鋪滿了曠野,寧遠城外血流成河。眼見著傷亡越來越大,後金軍於是解寧遠圍,增兵攻錦州,錦州終不可破。六月五日,後金撤軍,史稱“寧錦大捷”,後來皇太極才知道這支勁旅是袁崇煥建立的關寧鐵騎。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

    祖大壽也以功升為遼東前鋒總兵,掛徵遼前鋒將軍印,駐守錦州。後來關寧鐵騎又屢次大敗後金軍,使得後金軍無法進入山海關,又在北京保衛戰中以九千鐵騎大敗八旗數萬大軍,一時間天下聞名。隨著祖大壽地位的迅速上升,祖氏滿門都獲封官職,為表彰祖氏世代鎮遼的功勳,崇禎皇帝即位後,特命於寧遠城內敕建祖氏四世鎮遼的功德牌坊(諷刺的是祖大壽之後卻降了清)。袁崇煥下獄論死後,祖大壽成為了遼軍方面的軍事首腦,任遼鎮總兵官,而之後登上歷史舞臺的吳三桂之父吳襄,與祖大壽是姻親關係(祖是吳三桂的舅舅),也屬於祖大壽軍事家族內的一員。

    1641年(崇禎十四年)農曆三月開始的松錦大戰中,因援軍洪承疇兵敗,錦州解困徹底無望,於是祖大壽率部降清,被授予漢軍正黃旗總兵,1656年(順治十三年)病故於北京。這支萬餘人的精兵後來又成了吳三桂手中的主要籌碼,崇禎十七年(1644年)吳三桂獻關降清後,關寧鐵騎在吳三桂的帶領下,躍進中原,這隻軍隊也得以為清廷所用,成為之後平滅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的重要力量。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決定,吳三桂起兵反清,關寧鐵騎再次充當吳軍先鋒,浩浩蕩蕩地前出雲貴,殺向北京。

    只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當年驍勇善戰的那批戰將或已作古,或已告老還鄉,此時的關寧鐵騎早已沒有了當年所向披靡的戰鬥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康熙帝削藩平定吳三桂後,明朝殘留的最後一部分關寧鐵騎也隨之消逝了。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來和大家聊聊這個“關寧鐵騎”。

    其實,在明清遼東戰場上,並沒有什麼“關寧鐵騎”的說法,這個稱呼是內地人這麼叫的。

    明末時候,由於大明王朝境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狼煙四起,而地方上的武裝戰鬥力不強,鎮壓起來非常困難,大明朝廷就從遼東邊防線上抽調了一批精銳騎兵部隊回來,由曹文詔率領,參與對農民起義軍的鎮壓。這支部隊十分兇悍,打起農民起義軍來,如風捲殘雲一般,用“以一當十”四個字來形容,毫不過分。由於他們來自於關寧防線,內地軍民就把這支部隊稱為“關寧鐵騎”。

    然而,並不是遼東防線上的每個騎兵戰士都是關寧鐵騎,真正的關寧鐵騎的身份其實是私兵。

    咱們來說說關寧鐵騎是如何產生的。

    明朝建立之初,軍隊搞的屯田制。在駐守之地成立衛所,給軍戶們分給一部分土地,這些軍士們就即耕且戰,子孫世世代代為軍人。

    最初的時候,軍人們的日子還算過得可以,除了屯田收穫,還能向國家上繳餘糧,這就是“籽粒”,用來養活那些衛所的軍官。

    明朝的軍力佈署的原則是“居重馭輕”,就是京城周邊重兵佈防,裝備精良,訓練嚴格,主要就是“三大營”,這是明軍的主力。再加上輪調一部分其它部隊拱衛京師。京城周邊的兵力是全國三分之一強。

    邊防軍數量次之,裝備比較差,火器很少,戰鬥力較差。所以明朝對外的策略主要以防守為主,根本就沒有開疆拓土的實力。

    地方上的守衛部隊是最弱的,兵力很少,裝備很差,維持地方治安都比較勉強,更不要說打仗了。

    為什麼要這麼幹?稍微有點頭腦就能一眼看穿,不就是為了防止軍人造反嗎?

    開始這樣也能勉強支撐,但發展到後來,就不行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有個藩王制。朱家的皇子皇孫們受封,散佈於全國各地。朱元璋規定,這些崽崽們全部都由國家負責養活,從搖籃供給到墳墓,待遇非常高,最低的也相當於明朝的四品官。這些崽崽們不需要做任何工作,不做官,不從軍,不經商,不服差役,也不向國家納稅,他們犯了法,也不受國家法令的約束,地方官無權處治。

    待遇好,那就生孩子越多,家裡越富。國家法令約束不住,就多幹違法犯罪的事,反正地方官也管不著。

    他們擁有的土地不需要交田賦,於是,這些豬崽崽們就大量繁殖,還惡事做盡,他們與地方上的官員和豪強富商互相勾結,侵佔良田,奪取資源,霸佔山林礦產,為非作歹,欺男霸女,甚至當強盜擄掠來往的客商。

    不但侵佔老百姓的田地,還把觸角伸向了軍隊的屯田。

    這麼一來,軍士們的田土減少,養活不了自己和家人了,為了活下去,軍士就大批逃亡。

    明朝的軍人地位很低,被朝廷當驢一樣使喚,除了駐守維安,還常常被官府和朝廷拉去做工役。

    明朝修宮殿,高官建府宅,衙門搞勞動,都要把這些軍士們拉過去幹活。

    苦不堪言,軍士就紛紛逃離原有的衛所,屯田制就被破壞了。

    遇上了災年,活不下去的農民到官府求賑濟,到朱家皇族那裡乞食,被拒絕,為了吃口飯,無奈就要聚眾搶糧。農民起義就爆發了。

    咱們前面說過,地方上的軍隊戰鬥力不強,兵士們又紛紛逃走,兵員不足,裝備又差,完全鎮壓不住,本來幾十幾百人的鬧事,很輕鬆就佔州據縣,奪取重鎮,就演變成了成千上萬人的起義。

    朝廷為了平息起義,只好另外招兵買馬,這就需要錢糧。錢從哪裡出,還得從農民頭上盤剝,這叫“剿餉”,但這麼一來,本來勉強能活下去的那部分農民也活不下去了,乾脆跟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他們一起幹。

    這就是個解不開套的死迴圈,愈演愈烈。

    地方上是這樣,咱們來看看邊防線上的軍隊。

    屯田制被破壞了,軍士逃亡,再要用兵,衛所屯田就變成了募兵,這是要花錢的。但是大明王朝非常腐敗,而藩王們和那些皇子皇孫們又佔據了國家大量資源,朝廷徵收上來的錢少得可憐,給邊防軍的軍餉也日漸拮据。

    即使是這樣,朝廷批下來的軍餉也很難如數落實到軍士個人。往往是內廷宦官們,朝廷分管的要員們,負責發餉的官員們層層剋扣剝皮,到了重鎮邊將總兵們的手中,能落下三分之二就謝天謝地了。

    錢到了邊將手裡,沒有幾個籽兒了,這點錢怎麼花?能不能平均分配呢?

    給明朝當將軍真難,要打仗,再守邊,要養活一堆人,還要保障軍隊有戰鬥力,這點錢怎麼分配是個學問。

    如果平均分配,功多功少,戰鬥力強戰鬥力弱都拿一樣的錢,那大家都很少,裝備也無法提高,士氣低落,戰鬥積極性得不到激勵,戰鬥力就無法保障。

    而且,你這樣分配,你手下怎麼能有忠誠於你的那部分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邊將就傾斜天平。忠誠於自己的,身體強壯的,戰鬥勇敢的,戰鬥技能高超的,單獨組成一軍。這支部隊待遇很高,足糧足餉,配備精良戰馬,嚴格訓練,加強裝備。而其他的弱兵只要能勉強活下去就行,到了戰場上也只能充個門面,做個配搭。

    邊將這樣做對不對?按法令來說,不對,但就手中的資源和戰爭所想達到的目的,你不這樣幹怎麼能行?

    所以說,明朝邊將剋扣軍餉,也是無奈之舉。現在有些人責備遼東軍扣餉,真是些大言不慚的蠢貨,軍隊要交到他們手裡,早特麼被敵人全部活埋了!

    要罵就該罵無能的皇帝,貪得無厭的朱家子孫,腐敗的朝廷。

    就是在明朝這樣的軍制和形勢下,催生出“關寧鐵騎”這種特殊的產物。

    關寧鐵騎是怎麼組成的呢?主體上是邊將的親屬、家丁、僕傭,但也並非全部都是漢族人,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蒙古人,甚至女真人。

    為什麼會這樣?

    首先,打仗要求軍隊要忠誠,令行禁止,那麼主體上有親緣屬從關係是這部分人肯定是最可靠的。

    其次,所要對抗的敵人是滿族八旗,那是相當厲害的,要想與之對敵,戰鬥力和戰鬥技能當然最重要。滿族敵人七歲就能騎馬,而蒙古人五歲就騎馬。滿族敵人五歲就能射箭,蒙古人三歲就能打獵。敵人強,想贏,就要比他更強才行。

    但是,我們要注意一個問題:對面的後金八旗能不斷擴充自己的隊伍,明朝的邊將行不行?

    不行啊。歸根結底,這支部隊的私兵性質決定了明朝邊將不敢、也不能有效擴充。

    養個三五千人可以,你再多了試試?都用不著敵人來拾掇你,大明朝廷就能把你拿筐筐吊進城去,三千刀剮了你。

    沒辦法啊。

    真正的關寧鐵騎,是個總稱,是各個邊將的私兵的集合體,以前都集中在遼東防線上。但能夠調動這支部隊的大員不多。李成梁算一個,他那時候已經有了關寧鐵騎的雛形,袁崇煥勉強也算一個。

    袁崇煥死後,這支部隊一分為三:

    1.前文說過,曹文詔帶著一部分關寧鐵騎入關參與鎮壓農民起義,他所部大約有三千人。後來曹文詔中伏戰死,這支部隊殘餘部分隨其侄曹變蛟,後在松山大戰中被清軍殲滅。

    2.鎮守寧遠的吳三桂手下有三千多人。這就是當李自成直逼京師,崇禎想調吳三桂回京,把吳襄叫來,問他有多少人馬,吳襄說有五萬人。崇禎擔心擋不住李自成,吳襄又說實際上能戰的部隊只有三千多,崇禎更擔心了。而吳襄卻信心滿滿地告訴崇禎,就憑這三千多兵馬,就足以把李自成幾十萬人掃平。

    吳三桂投清以後,這支部隊跟隨吳三桂從北打到西南,屢立戰功,後編入漢綠營軍。

    3.鎮守錦州的祖大壽擁有這支部隊的最多數,開始約三千多人,發展到後來,應該有將近五千之數。松錦大戰中,祖大壽所部被圍困錦州,歷時近三年。洪承疇率明軍主力十三萬人前去救援,被皇太極幾乎全殲。祖大壽內糧斷絕,外援不至,獲悉洪承疇被俘,祖大壽開城出降。

    祖大壽這支部隊後來被編入清軍漢八旗。

  • 3 # 奕天讀歷史

    “關寧鐵騎”的得名,來自明末對抗後金(清)的關寧錦防線。因為駐守在這條防線上的一支明軍騎兵部隊,戰鬥力異常強悍,且頗有戰績,就被後人冠以了“關寧鐵騎”的美名。

    關寧鐵騎的來歷

    關寧鐵騎的建立,還要從自隆慶、萬曆年間,就鎮守遼東的李成梁、李如松父子說起。

    李成梁在遼東作戰期間發現,他的將領們多養有“家將”,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這些家將,因為受到主人的照顧,待遇甚厚。所以,他們在作戰時,也是異常的賣命。

    李成梁於是下令,不同級別的將領,必須擁有定額的家將,而他的兒子們則“不妨多養”。自此,誕生了一支由李家的家丁三千人組成的精銳騎兵。這支騎兵就是“關寧鐵騎”的源頭,赫赫有名的“遼東鐵騎”。

    據傳,“遼東鐵騎”的標準武器是“三眼神銃”,銃的柄長約四尺五寸,共有三個槍管,可輪流發射。全銃由純鐵打造,重約15斤。子彈發射完畢後,可作為近戰武器使用。此時的三眼神銃,不就是一把鑌鐵大棍麼,打重灌騎兵非常有優勢。同時,每名騎兵還配有弓箭和腰刀,作為輔助戰鬥武器。

    “關寧鐵騎”的締造者祖大壽,就是李成梁手下的一員猛將。他也養有家丁騎兵,只是當時的規模比較小。

    天啟年間,孫承宗被派往遼東,大量招募遼人士兵,最佳化關外守軍。祖大壽也在此時,擴充並訓練了自己的家丁騎兵部隊,“關寧鐵騎”的雛形形成。

    祖大壽的家兵,基本上承襲了李成梁時期的“遼東鐵騎”建制,人員配備和武器裝備都相同。祖大壽的姻親,吳襄、吳三桂父子,也同樣養有一批由家丁組成的建制相同的騎兵軍隊,他們這支騎兵又叫“夷丁突騎”。另外,還有一人,他就是被譽為明末第一良將的曹文詔。曹文詔跟祖大壽一樣,久在遼東,同樣養有一支三千人的家丁騎兵。

    這三支家丁騎兵部隊,合在一起就是明末的精銳騎兵部隊,“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的戰績

    關寧鐵騎的成名之戰就是“寧錦大捷”。他們在袁崇煥的指揮之下,在寧遠城外擋住了死命衝擊的八旗大軍,保護了後面的火器部隊。八旗軍的前鋒無法衝破關寧鐵騎的防線,而後軍又在明軍大炮的火力覆蓋之下,死傷慘重,最終不得不灰溜溜的撤軍。

    關寧鐵騎的第二次輝煌之戰就是“己巳之變”。清軍繞過關寧錦防線,進入了關內,直驅北京城下。袁崇煥率軍,在北京城廣渠門外與清軍死戰。清軍最終無法突破祖大壽的關寧鐵騎,在幾番鏖戰之後,撤軍而去。

    關寧鐵騎在關內與農民起義軍的作戰中,也是屢創輝煌。曹文詔率三千關寧鐵騎入關,先後平定了山西,絞平了關中,威震陝西。曹文詔可以說是剿滅起義軍頭領最多的明末將領,殺的起義軍膽戰心驚。曹文詔還有一個侄子曹變蛟,“變蛟勇冠三軍,賊中聞大、小曹將軍名,皆怖懾”。

    關寧鐵騎的覆滅

    第一支覆滅的關寧鐵騎,就是曹文詔帶入關內的三千人。關內能戰的明軍太少,曹文詔作為救火隊,來回奔波。最終,他率領的三千軍隊被數萬起義軍重重圍困。曹文詔戰至體力不支,自殺殉國。“曹文詔死,明朝亡”,關內的起義軍從此再無敵手。而曹文詔帶入關內的三千關寧鐵騎,也從此消失。

    第二支覆滅的關寧鐵騎,祖大壽的嫡系親軍。大淩河之戰,祖大壽被清軍圍困,不得已全體投降清軍,自此,祖氏關寧鐵騎消失。

    第三支關寧鐵騎,就是吳三桂所率的最後一支關寧軍。這支關寧鐵騎軍在吳三桂的率領下,雖然沒能打過清軍,但是絞殺起義軍非常的厲害,先後滅了李自成、張獻忠的大軍。後來又直搗黔貴,追入緬甸,滅了南明政權。最後變成了滿清漢八旗軍的一支。

    關寧鐵騎的赫赫威名,最終敗在了吳三桂的手中,成了清朝爪牙,不免有些可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麼光和熱能不能轉換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