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糖ECHO談情感

    我認為全面放開生育政策對人口增加並無太大影響,不論是哪個人群,都不會暴增或者暴跌。

    因為“高素質人群”為何不生或少生,所有人都清楚,就是不論經濟壓力,工作壓力,時間成本等,都不會因為生育政策改變,沒能力生養,還是沒能力。

    對於財富自由的“高階人士”,雖然現在有生育政策,但並沒阻止他們多生。不管兩個三個,上戶口現在有錢都不是問題。哪怕上私立呢。另外離婚再婚再生,婚外生子,都不少。身邊特有錢的人沒聽說誰在考慮生育政策只生一個好的。

    對於“貧困人士”,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生出來再怎麼容易也是要養的。父母在城市打工,孩子扔給農村當留守兒童,老人能不能養的過來也是問題,應該不會為了翻盤而大生特生。因為現在草窩飛出金鳳凰的現象越來越難了。貧富差距越大,從小孩子的教育資源相差越大。所以很難靠一個孩子出息了能帶動全家人致富。現在為何這麼多鳳凰男在城市並不容易結婚生子也是因為大家都很現實,不要陪著配偶一人養一家。

    所以,國家放不放開,都不會有大變動。頂多是以前意外懷孕的因為政策問題選擇流產了。而現在有一小部分人覺得可要可不要的既然懷了就要了。僅此而已。

  • 2 # 多維觀世界

    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孩子的智商和父母的所謂社會地位知識層次素質修養無關,甚至和父母的智商沒有多大關係。父母對子女的遺傳只是外貌。性情品質修養主要和生活環境有關,得益於父母師長的言傳身教。而智商更多的是偶然,是概率事件。知識技能則是後天教育的結果。

    所以不用擔心放開生育,城市裡的高收入人群高素質知識分子不去生育,農村貧窮地區民眾多生育。國家應該順應這種趨勢,加以適當引導。為國家生育後代也是一種貢獻,而且是很大的貢獻。農村人口相對較閒,生育意願較大,國家應該鼓勵農村生育。城市人口忙碌,沒有時間精力生育,尤其是高階知識分子,更應該將寶貴的時間精力用在工作上為國家做更大貢獻。

    需要國家做的是,加大對農村人口生育的支援補助,以及對農村教育的積極投入。這裡培養的是祖國的未來,其中有可能誕生科學家藝術家政治家。國家應該對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實行城鄉一體化教育。所有投資設施教育隊伍以及大學錄取標準全部城鄉一體化。並且有鑑於某些農村地區工作條件差,有必要增加這些地方教師隊伍的待遇水平。大學畢業生要先到農村地區工作兩年,凡事晉職稱的必須有農村工作的經歷。

  • 3 # 心理諮詢師komo

    生孩子之後面臨的是養孩子,就像經常說的當老師需要教師資格證;開車需要駕照;保姆保潔都要培訓上崗,但是當爹媽不用。稍微有些文化素養的父母都知道養育孩子的重要性,知道父母不是白當的,孩子一出生就懂得帶有責任,為孩子負責會一直學習努力養育出優秀的孩子。他們知道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知道養育孩子需要付出而不求索取,知道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以後會有自己的生活。帶著沉甸甸的責任去養育孩子自然會很耗費心力,而且也理解孩子以後不一定會回報自己也不需要靠養兒來防老。

    而低素志家庭就不再有這些困擾了,他們會把孩子當做所有物,指望孩子以後可以改變他們的狀態,並且奉行散養讓孩子自由發展,至於教育更是有什麼就算什麼也不去過多爭取,這樣毫無壓力的情況下養育孩子的成本和精神壓力變的很少很少,多生孩子又能分擔家務又能多一條改變命運的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我經常聽到一些精英家庭的家長說如果養孩子不用考慮那麼多那我也願意多生幾個,現在醫學發達生個孩子基本不費什麼事,把孩子培養好太難。

  • 4 # Alex20171102

    首先,人沒有高低,只是處境不同而已。

    再來回答問題,現在生存壓力在不同區域有明顯差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生活打拼,都很難追上房價,夫妻二人辛苦20-30年能混到給“銀行”打工,弄個屬於自己的兩房三房100平內的蝸居,已經算別人眼中的小康之家,然而這樣的生活,房貸比大姨媽都準時準點,一點狀況都不能出,哪來時間、金力來養二胎,生一個孩子是“鋼需”沒辦法,而且現階段適育年齡段的夫妻多為獨生子女,上面有最少4位長輩要贍養,養一個孩子有蝸居還是長輩們能“自給自足”的情況,如弱不然,沒個四合院的居住環境,試問在大城市打拼的夫妻哪來勇氣要二胎。

    二三線城市生活壓力可能會稍小,小兩口還能膩味在父母膝下啃啃老,老人幫手帶帶孩子,依然依然也酌情才敢要二胎。

    一些打拼在底層的人們不是因為在底層所以盲目的生孩子,而是生活側重點不同,前面講的“小康之家”在打拼之餘,會靜心計劃生養,而打拼收入不高的人們,可能過著“週末夫妻”的生活節奏,難得一次的“激情”,有了寶寶又不忍捨去,又新增自身生活的壓力,也成為他們打拼的動力。這些不是他們的選擇,生活留給他們的選擇是有限,所以題主出題的時候,適當調整一下措辭,可能讓人會好接受一些。

    總結,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 5 # Rphoeli1

    首先,國內不願意生育,主要是生存壓力大的緣故,所以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否徹底放開,對生育數量的影響不大。當然,也有一部分是地區性的習慣的問題。比如相對於河南等地來說,北方,尤其是黑龍江(國營農場)地區,更加不喜歡生育。而國外(精英群體)不願意生育,說難聽點兒就是沒空養寵物——有那時間,不如去過過二人世界,四處遊玩的好。所以這同樣與是否單純的放開人口生育政策關係不大。

    其次,低收入群體相對於精英群體來說,的確普遍生育願望大一些,但差距並非還像上世紀中葉時的大。相對於那時,現在絕大多數低收入群體即便再怎樣,也會考慮教育資源、撫養成本的問題,也會希望精養。所以單純放開生育政策,即便對低收入群體的刺激也不會特別大。

    再次,精英群體的生育慾望其實並不是我們看到的那麼小,主要還是一個資源分配的問題。打個比方,如果教育投資和回報,500、1000、2000帶來的收益(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的能力)是三個分水嶺,500以下幾乎和文盲差別不大,2000以上也並不比僅投資2000收益多出太多(比如這時經驗、知識活用起到的作用更大)——如果這樣的話,那麼,當你有800可投,你會全投進去;當你有1100,你就會猶豫是全投還是隻投1000,然後100幹別的(比如給孩子結婚多攢點兒錢);如果你有1900,那你多半兒又是全投;如果你有2100,你又會猶豫。但是,當你有三千八、三千九的時候,你可能就會想再要一個孩子了。同理,如果你有六千,你多半兒會想要第三個孩子。如果你有一萬多,那你可能會想找二奶、小三,讓她們給你生出第四、第五個孩子。所以我們常聽到一些什麼達官顯貴回去出軌,然後生一堆孩子,其實就是他們的資源很多,可以投資到孩子生育方面的資源也很多。這種情況下,他們就會更願意表現出這個慾望了。這是因為,生物都有這樣一個將自己基因儘可能多的傳下去的本能。這其中,男性因為在孕育過程中付出(佔用)較少,所以更傾向多找。所以男性出軌的比例才相對更高。而女性的付出則較多(因為得懷孕,得坐月子等等),所以更傾向於有人與之共同負擔,分攤孕育成本。當然,這麼解釋總感覺冷冰冰的,所以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罷了。

  • 6 # 談心養身

    這是肯定的

    我身邊選擇丁克的家庭基本上都是高知高收入的朋友。對於60代來講,選擇丁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一小部分當年為了追求事業或者受到一些思想衝擊而選擇了丁克。作為同時代的人,大部分還因為獨生子女政策而想方設法爭取指標希望多生一孩子。作為更早一代的人,錢鍾書先生曾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隻要一個孩子就好了,我們的愛不夠分給太多孩子。大概反映了一部分高知人群的想法吧!

    另外育兒觀也影響著生育意願

    高素質人群一般選擇精英教育路線,這樣對孩子在時間精力上的投入會很大。自己還有事業要做,所以不可能生育太多孩子。兩個就差不多了,事實上大部分人選擇生一個。

    至於越窮越落後生的越多現在也有所改觀。現在的年輕人漸漸都走出了家鄉,不再受以前文化的影響。現在社會也不再像以前,以宗族為連線。所以生育觀一直都在變化中。

    時代在變遷,相應的社會結構也在變化。婚姻觀都在變化,更何況是生育觀。最重要的是生活不易,誰還願意背更多包袱。

  • 7 # 多然

    這個問題感覺有點歧視的意思。

    你只看到了“越貧窮落後越生”,沒有看到很多有錢人家也是恨不得多生幾個的,可能是覺得有錢的人生再多也無所謂,所以自動忽略掉了。但這些都只是小部分的,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處於一種只生一兩個的狀態就好的。

    現在農村都沒有想象中的那麼落後,甚至很多我們父母這一代人在智慧手機的普及下,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很多變化。絕大多數的人都已經不再把小孩生的多當成一種福氣了,也都是看自己的經濟情況以及自己是否想要多個孩子來決定的。

    而你所謂的那種“高素質群體”不想多生,很多人也只是覺得生養孩子負擔太重,還不如好好培養一兩個來的好。假如人人都是那種有錢有條件的,我估計很多人可能比貧窮落後的更生的多。

    除了經濟方面的負擔,還有就是每個人對孩子的喜愛程度也不一樣,有些喜歡孩子多熱鬧,有些喜歡一兩個孩子,多了嫌吵鬧。這也造成了每個人對要幾個孩子的決定不同。

    拿我來說,我也是農村的,現在已經有了一個兒子,也決定不要二胎了。原因就是經濟負擔大,還有就是我最希望的狀態是一兒一女,但是沒法確保二胎一定能生一個女兒,那麼,第二好的狀態就是一個孩子了。所以我不決定要二胎,除非哪天突然變的經濟條件好了,能夠比較好的供養2個孩子,不然的話,我就養好這一個就行了。

    所以即使現在全面放開二胎了,也並不會出現過度生育的狀態,大家都還是會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去考慮的。

  • 8 # 學渣的本苑

    不會。但會出現貧困人口比富裕人口更早生育的情況。

    為什麼貧困人口不會多生了?

    不可否認,現階段與過去有一定的相同之處——附著生產力的機械提高潛力有限,科技研發由生產方法轉向產品種類培育,生產所得只與生產資料和人口兩方面有關,且成正相關。

    也就是說,之前的貧困家庭之所以越窮越生,是因為人口的增加,生產所得也增加,可以增加在未來獲得成功的可能性。且由於過去“人多勢眾”的政治傳統,可以讓這些貧困人口“合理”地獲得更多生產資料。

    但如果生產出現過剩了呢?生產所得參與交換後所得不等價了呢?人口多也不能獲得生產資料了呢?

    我們現在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產品嚴重貶值,生產的越多,虧損的越多。同時由於“成功”的法制建設,人們再也不能依靠人多勢眾搞事情了。

    所以,人們不想生。

    為什麼貧困人口趨向於早生育?

    因為安全。馬斯洛需求層次論,人們滿足了生理需求之後,安全就是人們的追求。

    在這個改革過頻過快過深過左的年代裡,所有生於“舊”時空的人都有一種嚴重的焦慮感。他們會尋求一種“舊”的關係,並從中獲得安慰。比如宗教,比如幫會,比如家庭。

    那麼在家庭中,分配製是什麼樣的呢

    眾所周知,孔夫子被拉下了神壇,年邁的家長再也不能主導家庭內部的資源分配,儘管家裡的大部分資源都是他們的。

    本就缺乏資源的貧困人口,他們的年輕人更缺少資源,且急需這份資源。既然社會上得不到,那麼就由家裡補。

    生孩子,名正言順得獲取家庭的資源,也不必揹負“啃老”的罵名。

  • 9 # 國病

    必須不客氣地說兩句。

    第一、擔心越窮越生或者希望所謂高素質群體生育其實是一種比法西斯納粹還要邪惡的思維。

    因為,納粹尚且是針對異族。自己民族內部對著自己的同胞認為貧窮不該或不能生育。那不是比納粹還要邪惡是什麼呢?就好比一個殺人犯如果殺的是他自己雙親,你會不會更加憤怒?

    當今社會上持有這種貧窮不該生育觀點的人很多,而且很多還是社會精英。為何會出現這樣的邪惡思維。一方面是民族意識缺失,他們沒有做到在任何時候將中國人當同胞看待。否則怎麼可能呢?另一方面是其實就是賤下思維的一種表現。有的人經濟稍微寬裕就產生了身為富人的幻覺,於是原本也是普通階層的一員,卻以為自己屬於“上流社會”。直播行業裡炫富和賤下體現的最為直白。我認為應該立法嚴禁傳播窮人不該生育這種違法言論。

    第二、既然是一個民族,那基因並沒有太大差別。富裕階層並不具有基因優勢。有人說,雲南大山裡藏著歷史上很多王朝的貴族後裔。按富裕者就高素質的理論這又怎麼解釋呢?

    富人是高素質嗎?我怎麼感覺今天的所謂知識分子高素質的都不多,前幾年微博罵戰動不動就要約架,大V口吐大便的更是多得數不過來。當今社會最缺德的事幾乎都是富裕階層乾的。而且每個人都是受害者。P2P詐騙、套路貸、網路侵犯隱私等等等等,就連鄭州去義大利看球回來造成河南防疫面臨新問題幾萬人需要隔離那位都是有點錢的人吧。素質呢?還別說高素質了。那些坑了大家的錢跑路的那些就是你們認為該生育的高素質者了?到底有沒有去了解一下社會?

    還有的人在此問題下說不放開二胎想生的也會生,言下之意是放開是錯的。你想,這些回答問題的人自己都不知道生育是基本人權,談什麼高素質?

    窮人究竟是社會貢獻者還是負擔?有沒有研究過?如果在歐洲高福利社會你還可以說他們不勞而獲,在中國哪個底層人不是社會的巨大貢獻者?這些底層人若被強制撤出大城市,你富人連購買服務的機會都沒有了。立馬錢就沒多大用了。

    窮人不生育,那現在跟風說窮人不該生育的人很快就淪為赤貧了。因為一個社會該有多少富人和窮人是由這個社會的制度模型決定的。就好比一個模具,鑄造出來的永遠都是那個形狀。

  • 10 # 星雨37104296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跟家庭預期的撫養成本、教育成本佔生育後家庭總收入比例高低有關。低素質家庭的撫養成本和教育成本很低,雖然他們的收入也低,但佔家庭收入比例更低。高素質家庭恰恰相反。

    為了祖國的未來,當然是鼓勵高素質家庭多生育,但這是一個系統工程。

    首先提高男性文化素質。這樣高素質女性才能找到與之匹配的物件(剩女大多在城市且三高,剩男大多在農村),男性才能為家庭生育作出比女方更多的貢獻。方法就是各個縣區特別是農村都要建男子學校,涵蓋小學初中高中,實行全封閉軍事化管理,以達到高校入學男女比例基本平衡為目標。也給國家儲備更多的國防人才。

    其次減輕女性的生育壓力。表現在生育難迴歸難(體制內的感受不明顯)。希望向日本學習建立公共託兒所,同時除了法定半年生育假,再加半年哺乳假(每天上班半天休息半天),生育假和哺乳假期間工資國家應從生育保險中負擔,而不是企業負擔,減少企業對女職工的歧視和女性找工作的難度。

    第三減輕孩子的教育成本。雖然有義務教育,但各個學校素質教育有差別,學校也不可能把所有素質教育門類都辦齊,可考慮各縣區青少年宮(活動中心)舉辦質優價廉的素質教育培訓和體育藝術高考培訓。

    第四減輕家長贍養父母的生活壓力。實現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全覆蓋,實現社群養老、託老所全覆蓋。

    第五鼓勵年輕人早結婚。低租金提供結婚週轉房,除了現有的報銷生育費外,給與生育補貼。

    第六改變生育觀念。工業化使農村人進入城市,使城市人沒了宗族觀念,好處是生男生女都接受,甚至更喜歡女孩,不好處是不想多生了。希望房屋徵稅按人均一套房,超出部分徵空置稅,並允許城市人到農村置房,既有利於傳統文化傳承,也有利於給農村引進人才,促進鄉村振興。

    最後保護兒童利益。把各地的兒童福利院建成當地的風景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心怎麼炒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