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視遨遊俠

    不論是在電視上還是現實職場裡都有這麼一撥人。

    他們永遠都光鮮亮麗,處理事情來也總有根有據條理清晰,好像身體裡的每根神經都在高速運轉,

    還像“永動機”一樣越挫越勇。

    出於好奇平時我會有意無意地觀察那些精力充沛的職場精英和業界大佬。

    相對於智商、情商、學識、人脈、精力充沛更像是一種隱形的能力,

    儘管它是很多優秀特質的基礎,比如勤奮、自律、有耐心、抗壓能力強……但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反觀我們工作中的一些場景:

    參加上午的頭腦風暴會,過了兩小時,就覺得注意力都沒辦法集中了。

    下午有時候工作,容易感到力不從心,很疲憊沒有耐心晚上到家,

    想著定製的打卡計劃,一點也提不起興趣週末朋友約你出去,你也覺得累得不想動彈。

    那麼同樣都是凡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時刻保持警醒,

    隨時都能專注高強度的工作而我們忙一會兒就會覺得特別累,

    一件事下來就彷彿耗盡了全部精力再無做其他事的興趣呢?

    經過一番收集和探索發現精力管理有個基本理論,就是保持精力收支平衡。

    簡單來說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會消耗精力,

    如果你精力不足就得想辦法恢復精力,才有能力去做另外一件事。

    01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什麼是精力?

    除了表面形容的精神和體力。

    著名心理學家 吉姆洛爾博士,

    在《精力管理》中提出:一個人的精力有四個維度構成:體能、情感、思維、意志。

    全情投入工作,需要身體活躍、情感聯動、思維集中、並且達到超出個人短期利益的意志高度。

    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

    想要在緊張的工作中達到全情投入的狀態,管理精力是高效做事的基礎。

    下面我們來系統說明一下好的精力必備的四個條件:

    1、體能精力

    這個好理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大家都懂。但很多人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體能精力是所有精力的根本,不僅代表著健康,還會實時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思維、意志力。

    可以說,管理好自己的體能,就是管好自己的發動機。

    舉個例子:你生病或餓的時候,情緒肯定不好,注意力很難集中,更何況

    其他什麼保持專注、創新思考呢,意志力都會跟著下降。

    2、情感精力

    俗話說得好,相由心生 境隨心轉。好的情緒才能進入全情投入的狀態

    比如喜悅、滿足、得到認可會給你正面引導,調動你積極的態度。

    而那些負面情緒,生氣、沮喪、憤怒和悲傷則會拉你到一個消極的狀態裡。

    3、思維精力

    衡量思維精力的重要指標就是專注度和創造力。

    這四個維度的精力是相輔相成的,前面提到的體能精力和情感精力,都會對思維精力產生影響。

    如果睡眠太少,或者身體亞健康,都會讓注意力難以集中;

    如果經常處於焦慮、挫敗或憤怒的情緒,也會傷害我們的創造力。

    所以,按照上邊的方法,維護好我們的體能精力和情感精力,你就已經為好的思維精力打下了基礎。

    如果缺乏思維精力,我們在工作中就容易注意力渙散、思維固化、眼光狹隘,

    工作的成果自然會大打折扣。

    四個維度的精力是相輔相成的,前面提到的體能精力和情感精力,都會對思維精力產生影響。

    例如:假設你沒有管理好體能和思維精力,那麼注意力就很難集中,可能就會階段性丟失思維精力。

    4、意志精力

    可以是生存需求,名譽需求、財富需求、也可以是價值觀、責任感、使命感等等。

    總之,意志力決定了我們為什麼要堅持做一件事情。

    而延伸為自律的堅持演變為以結果為導向的實際行動。

    02

    精力為什麼那麼至關重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能力,幹到最後拼的都是精力”。

    沒錯,比如那些每天要跨越城市甚至跨越國際飛來飛去萬事纏身的大佬,

    他們在公開露面時很少顯露疲態,幾乎每個人都跟戰鬥機一樣保持戰鬥狀態。

    反觀我們普通人,大多數人下班到家就已經疲憊不堪了。

    都說人的精力有限,可上班族明明沒有那些成功人士業務多為什麼反而更累呢?

    同事小曹每天上班時候哈欠連天跟吸了大煙似的,可你瞭解他的生活習慣就不奇怪了。

    每天下班之後感覺可算自由了,便專注於短影片和遊戲裡。

    一玩就是後半夜一兩點。可想而知即便是舒適圈裡的放鬆也是在消耗我們的意志力,

    過程中把僅有的那點上進心稀釋得一點不剩。

    合理的休息、放鬆會幫助我們有效地釋放白天奔波的辛苦,緩解壓力,恢復精力。

    但過度就會使人沉淪 。甚至完成不了工作就腐化成廢材。

    同時破壞我們的體能精力順便影響了情感精力,

    長期減少睡眠時間,不僅降低睡覺質量,還會導致欠睡眠債。

    睡眠負債的概念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睡眠醫療中心的建立者、醫學博士威廉姆·戴蒙提出。

    長期處於睡眠負債的狀況中,不但會影響情緒、工作表現、

    還會減低記憶力、警覺性、注意力和判斷力、並且加速老化造成肥胖,甚至引發其它嚴重的疾病。

    我就是典型的睡眠不足,很難長時間集中精力的人,

    如果睡得好,我可以在每一天投入某項中都保持專注,反之就會堅持半天就很難注意力集中,

    這可能就是收支平衡邏輯,比如人們常有這樣的體驗:

    費了好長時間辛辛苦苦賺來的錢,轉眼工夫就花費一空。

    於是我們常常感嘆:“錢太不經用了”、“錢太不值錢了”。

    而要扭轉這種情況,我們只有注重收支平衡,才不會出現捉襟見肘的情況,

    等到個人“經濟危機”到來時才不會徒發感慨。

    精力危機一樣如此,你長時間虧空,卻想用到時候一直索取,

    身體肯定會給你訊號,而舒適區就是那個訊號。

    可以想象,如果一個人精力不足、時常心不在焉,插科打諢,

    顯然不可能長時間保持穩定的工作品質,遇到壓力時也更容易發生情緒波動,

    更不可能做到長期的自覺自律。

    03

    該如何打破慣性,管理精力,提升效率呢?

    1、接納自己、確立自己

    講真,我是個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人,比較容易陷入負面的情感精力,

    後來發現這種心理是對自己的認知不夠。

    《紙牌屋》裡有句經典臺詞:“痛苦分兩種,一種讓你變得更強,另一種毫無價值,只是徒添折磨。”

    原來看到別人文章不是10W+就是獲青雲獎,我就想著我也應該像他們那樣,

    如若不然就會陷入不安,想著我是不是不適合寫文等一系類無助中。

    害怕沒有好的結果可能就會失去信心,半途而廢。

    聽聞在希臘的福德斯市有座著名的神廟,叫德爾菲神廟。

    傳說是太陽神阿波羅為自己建造的。建成後,古希臘各位神靈都在這裡向凡人傳達神諭。

    其中最著名的兩句刻在廟牆上,一句“認識你自己“另一句”凡事勿過度“。

    我恍然大悟,如今社會紛繁複雜,變化多端,人家的成績一定是多年的積累才有的結果。

    我總是盯著外界,根據外部認識自己,評判自己陷入疲於奔命卻收效甚微,自我懷疑的死衚衕裡。

    與其如此,不如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才能夠更好的管理自己的精力,準確地實現自己。

    華語世界首席心靈作家張德芬說過:“這個世界只有三件事,我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

    老天的事我管不了,別人的事終究是別人事,我們管不著,能掌控和聚焦的只有自己的事兒。

    做好自己去改變那些不能改變的事,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事。

    比如你要換工作了,你關注的是招聘單位的崗位,

    如何寫一份匹配的簡歷,如何做好面試,而不是擔心外部的競爭多激烈。

    和家人、同事相處亦是如此。你只需要關注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別插手別人的事徒增煩惱,榨取你僅有的精力,承受不必要的壓力。

    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認識自己,按自己的節奏去做想做的事,加以時日就會有所改變,

    你可以向別人學習,但不要跟別人比,起點不同慢慢積累就會得到改善。

    2、 明確目標、重拾熱情

    沒有目標,做任何事都會懈怠提不起興趣,只有制定了明確的目標才能付出行動去實現。

    在迷茫的時候你可以想象自己想要過怎麼樣的生活,

    讓心底的需求和慾望感召你,讓你的內心被調動起來,富有強烈的使命感。

    目標是意志精力的一個支撐, 興趣是催化劑。

    只有多嘗試多探索才能挖掘出你的熱情所在,採取實際行動。

    但萬事開頭難,前期為避免被隱形效果打擊到可以先制定小目標來實現,就不會像看起來那麼難。

    比如人們所說的義大利臘腸法則

    義大利臘腸切開之前看起來令人倒胃口。

    但是把它切成薄片擺盤之後,看起來就不一樣了。

    當你發覺一件事很難開始想要拖延工作時,就儘量把它分成許多小而易幹“立即可做的工作”。

    不要強迫自己一下子完成整個工作,但要做好你列表中的許多“小工作”中的一項。

    把它們逐個擊破,你會很有成就感。

    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正向迴圈,環環相扣你的小工作也就在分解裡慢慢完成了目標。

    有目標完成了也就有了思維精力,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意義感。

    意義感是人活著最高的追求,是驅動我們做事的底層邏輯,是人生的作業系統,是精力的最終源泉。

    吉姆洛爾博士,全球著名心理學家吉姆洛爾博士《精力管理》一書表示意義感是人活著最高的追求,

    是驅動我們做事的底層邏輯,是人生的作業系統,是精力的最終源泉。

    3、 養成習慣、規律生活

    奧迪爾·夏布里亞克在《怎樣管精力,就怎樣過一生》中說過,

    做一個早上6點就和別人拉開距離的人,養成良好規律的生活習慣不僅讓一個人更加優秀,

    還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節省精力,而管理精力的一種方式就是透過生活上的習慣來調節舒壓。

    這裡不僅指的是作息習慣,還有飲食習慣和工作習慣。

    一旦形成規律就會張弛有度,

    比如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描述自己清晨5點起床、晚上10點前睡覺,

    一日之內,身體機能最為活躍的時間因人而異,我是清晨的幾小時,

    在這段時間內集中精力完成重要的工作。

    隨後的時間,或是運動,或是處理雜務,打理那些不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

    日暮時分便悠哉遊哉,不再繼續工作,讀書或聽音樂,放鬆精神,儘早就寢。

    我大體依照這個模式度日,20來年工作順利,效率甚高。

    4、 定期覆盤、樹立信心

    把你每天要做的事情做到有計劃,有取捨,有反饋

    每個人精力是有限的,儘管能培養,但始終有上限。

    這時候就需要時不時來點強心劑以資鼓勵。

    比如你想成為網路紅人,作為素人沒有其他積澱可以先從學剪輯、定主題、撰寫文案開始,

    一點點覆盤自己的進步和成長,給自己加油打氣。

    誰都不會一步登天實現夢想,比如直播帶貨大火的李佳琪、薇婭,也是從完成一個個小目標之後,

    增強迴路是達到如今的巔峰的。

    如果沒有定期覆盤,看不到一點進步和一點成效,

    長期下來可能自信心會備受打擊而半途而廢被打回瑣事裡逃避遇到的問題無法自拔。

    跟三觀不合的人生悶氣。把工作精力撒在業務周邊上,經常分心很難集中精力幹正事等等。

    人最容易疲勞的是心,如果心靈得不到解脫,終日焦躁不安,終會有崩潰的那一天。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對職業精英的印象裡,他們說話經常簡單幹脆不墨跡,做事總是自律專注有秩序。

    很少糾結和誘惑消耗人的精力,能及時察覺折損心緒的人和事也能及時說再見。

    在我看來,精力管理更像一種精神層面的能力,來控制你管理惰性和執行力。

    你對自己的生活有清晰的目標,精力上就相對能如魚得水。

    如果你對自己的生活、工作沒有規劃,每天上班都感到枯燥無聊的話,

    你還是應該首先去解決你的根本問題,梳理自己以後想走的路,只有解決核心矛盾,有了信念才會執行。

    我個人也存在同樣問題,每次覺得自己的行動受到了精力掣肘的時候,

    回頭看看曾經的付出與努力和想要達到的目的受點刺激就有了動力。

    因為你有你想創造的生活,缺損的精力是你成功路上的一個障礙。

    精力也是時間的秘密:對於每一個人,時間都是公平的。短期看不出,長遠看卻很明顯。

    德國哲學家威廉·尼采在汲取知識方面,總是知道避開什麼、拋棄什麼,

    他不喜歡泛泛讀書,不認為讀書越多越好,只挑自己有問題的書去研習。

    他曾說過,“我為什麼這麼聰明,是因為我從來沒有思考過那些不是問題的問題,

    我沒有對此浪費過精力。”而專注在我想完成的理想上。

    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你,能夠根據這些經驗反觀自己做精力的主人而非奴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戀愛中的殘酷真相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