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說氣候變暖現象很嚴峻,北極熊會不會因此滅絕?
2
回覆列表
  • 1 # 專注太空新鮮事

    一頭飢餓的北極熊被拍到覓食無果後,吃起了塑膠袋,照片揭露了氣候變暖和海洋塑膠汙染儼然成為一個大問題,它們威脅著動物們的生存,令人憂心。

  • 2 # 看松讀畫軒

    據聯合國專屬世界氣象組織(WMO)報告,全球氣候20年來已明顯變暖,按照目前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長情況,在未來20年全球溫度每10年至少升高0.2攝氏度。地球表面的氣溫升高將給人類(動物也一樣)生活帶來許多不利影響。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集中了數以千計的科學家30多年積累起來的研究成果,已經五次(最近的一次是在2013年)以大型綜合報告的形式向聯合國及其成員國家政府提出了減緩氣候變暖的決策性建議。IPCC也因其環境保護事業贏得了2007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與自然相關的現象,溫室氣體的長期積累,導致大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地在大氣系統中積累,從而使得氣溫上升造成氣候變暖。

    專家認為,目前氣候變暖加劇的態勢與我們人類活動的強度密切相關,例如大片土地的開發利用和快速的城市化、現代工業不斷增長的化石燃料(石油、煤炭)的焚燒致使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氣候變暖關係到21世紀人類的全域性性格局絕不是危言聳聽。適應環境變化能力較弱的動物,如北極熊等,情況更是堪憂。

    IPCC認為,首先如果我們以目前或超過目前的速度繼續排放溫室氣體,那麼本世紀氣候變化之劇烈將遠遠超過從前任何一個世紀。地球氣候必將繼續升溫,到本世紀末全球將平均升溫1.8~4.0攝氏度。據過去上百年的氣溫變化情況和對未來氣溫的預測資料分析,該委員會警告,如果不改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或者有增無減,那麼平均升溫或許會突破預測的上限值。其次,全球氣溫變暖不僅使得土地乾燥、旱災頻發,區域性還會造成天氣極端降水事件(洪水)的頻率上升,而且冰蓋融化將使海平面持續抬高,低海拔的沿海地區或面臨被淹沒的危險。

    對於北半球,科學家建立了氣候變化的數字化計算機模型。科學家確信,氣候最強烈的變化將席捲北部高緯度地區。尤其是北極地區,包括美國的阿拉斯加、加拿大、俄羅斯和歐洲的北方地區,這些地方正是北極熊賴以生存的家園。IPCC強調,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和嚴重性值得注意,氣溫上升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兩倍(明顯暖冬)。雖然由於北極地區範圍相對較小且人口稀少,氣溫上升對人類影響尚不明顯,但是對於生活其中的北極熊而言,將是滅頂之災。

    這種影響已經顯露端倪的是,北極海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融化。科考人員已經發現數起北極熊或被餓死,或被溺亡的不幸事件。科考隊員兼攝影師Ashley Cooper於2013年8月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拍攝到了一頭北極熊餓死在覓食的長途跋涉的途中(上圖),它瘦的僅剩皮包骨頭。

    我們必須立即調整我們人類的行為,以應付空前規模的氣候變暖挑戰。研究人員分析認為,世界上目前僅有兩萬多隻北極熊,因氣候變暖至2025年將有三分之二的北極熊死亡。如果全球氣候變暖加劇的勢頭得不到遏制,北極海冰繼續加速融化,北極熊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無法再在海冰上生活和獵捕海豹,其種群的生存面臨嚴重威脅,滅絕也許是早晚的事。

  • 3 # 動物博覽

    前段時間,北極32℃的訊息可以說刷爆了網路,很多人驚呼北極熊即將滅絕。動物志提醒大家,首先北極是個很大的範圍,從北極圈的北緯66°34"直到北極點的北緯90°。近日熱議32℃的那個地區位於北歐,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歐洲一直是比同緯度其他地區熱的,北極熊在這裡分佈的南限也一直比西伯利亞、加拿大要靠北得多。氣候變暖是個長期累積過程,海冰不會因一日高溫融化,北極熊也不會因一日炎熱而消亡,大家不必對某一地區的區域性天氣事件過分擔憂。

    北極熊的生存環境:海冰至關重要

    要搞清楚氣候變暖對北極熊到底有什麼危害,必須先弄清楚北極熊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環境。現在在一些媒體的宣傳下,很多人存在一個誤區,即北極熊的生活必需很低的氣溫,氣溫升高北極熊就會被熱死,或者因海冰融化而無處可去,就將滅絕。實際上,不同於鯊魚、鱷魚這樣的變溫動物,北極熊屬於恆溫動物,能很好地調節體溫,通常不會被直接熱死的,在一些溫帶的動物園裡也飼養有北極熊就是很好的證明。北極熊擅長游泳,能橫渡大片海域,也不會被淹死。

    對恆溫動物來說,溫度通常是透過影響食物的獲取而間接影響動物分佈的。北極熊的主食是海豹,其中最重要的是環斑海豹。北極熊雖擅長游泳,但它在水下是遊不過海豹這類鰭腳動物的。要狩獵海豹,必須要海冰。海冰限制了海豹獲取氧氣,當海豹浮出水面呼吸時,北極熊的機會就來了。另外,海豹生產幼仔也是要在冰面上完成的。總之,北極熊總是守在冰面上守株待兔,待海豹出現立即捉住並食用。因此,北極熊分佈在一年到頭大部分時間都被海冰覆蓋的地區,主要是北冰洋,還有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最北端。

    那麼是不是海冰越多、越厚,就越好呢?也不是。如果冰面太厚,不結冰的水面很少,海豹因缺乏食物食物、難以接觸到空氣而數量很少,北極熊也缺乏狩獵海豹的場所。這樣的環境,它們怎麼會喜歡呢?

    北極熊環境需求就是這樣一種悖論,氣溫過高,魚類多,以魚為食的海豹也多,但海冰少,北極熊無法捕獲海豹;氣溫過低,海豹就少,且海冰太多、太厚,北極熊還是很難捉到海豹。北極熊有一個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實際上所有動物都是如此。

    最適宜北極熊生存的環境,既要有封閉的冰面,也要有開放的水面,現在全球最符合這些條件的地區是北極圈附近、靠近大陸和海島海岸線的一些海域。在北極較高緯度地區,一些海域受風、洋流、地形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一些開放的水面,我們稱之為冰間湖;冰間湖周圍也非常適宜北極熊生存。下圖為巴芬灣北方水域的冰間湖。

    北極熊生存需要陸地嗎?

    北極熊是菲普斯1774年定名的,其學名Ursus maritimus含義為"海濱的熊"。這體現了早期博物學者的一種認識:即北極熊是生活在北冰洋沿岸地區的。這裡面有個誤區,北極熊雖然在靠近海岸的海域裡數量比較多,但在整個北冰洋地區都是有分佈的,人們在很靠近北極點的地方也發現過北極熊。北極熊不僅是海濱的熊,更是海洋的熊。

    北極熊登陸,有兩種情況。一是在哈德遜灣等較低緯度地區,北極熊在海冰完全融化的時候要登陸避難,除了人類垃圾、鯨魚屍體和真菌子實體以外,在陸地上它們幾乎獲取不到任何有用的食物,它們能在陸地上捱過這幾個月的食物拮据期,靠的是冬季和春季在海冰上的狩獵。二是懷孕母熊通常到陸地上挖巢穴生產。她們在穴中生育,並帶著寶寶繼續在洞裡生活三四個月的時間。一旦小熊長到足夠大,能適應冰冷的海冰和海水,她們就立即帶著小熊返回到冰面上去覓食。

    北極熊離開陸地就不能生存嗎?過去的博物學者和獵人認為,母北極熊必須要在陸地上建巢生小熊,沒有集中建巢地的地方就沒有北極熊固定的種群,只是一些流浪者組成的臨時性種群。現代科考證明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波弗特海地區的母北極熊就從來不去陸地上生產,因為這裡毗鄰的陸地——阿拉斯加北部的地形非常平坦,無法形成很厚的積雪,而母北極熊要在早冬就有足夠深的積雪供她們挖洞,還要挖洞後繼續下大雪把它們蓋住。波弗特海的母北極熊一直就在浮冰上築巢生產,至今也生存的好好的。

    另外,動物學家近些年來才發現,北極熊在北冰洋中心的洋盆地區還存在一個種群。北冰洋中心遠離大陸,也沒海島,這裡的北極熊幾乎可以肯定是終生不登陸的。下圖為北冰洋洋盆的一隻懷孕母北極熊。

    北極熊到底屬於海洋動物還是陸地動物,一直有爭議。最準確的說法可能是"海生陸基動物"。海生,意味著北極熊從海洋中獲取食物,是隸屬於海洋生態系統的。陸基,意思是北極熊需要立足於陸地之上,這裡陸地的表現形式是海上的浮冰。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北極熊既是海洋動物,也是陸地動物。

    南北方北極熊生存的差異

    北極熊的分佈範圍總的來說都是北方,而且是地球的最北端。但從北至南也有40多個緯度的跨越,不同緯度的北極熊的生活有很大的差異。

    以哈德遜灣為代表的南部北極熊。哈德遜灣是全球北極熊分佈的最南端。這裡的海冰每年6月就開始融化,到7-9月份大部分海域都沒有冰面覆蓋,這時候北極熊就要登上陸地。北極熊在岸上通常會找個土洞躲起來,既避暑又節省體力。從10月份開始,海面開始重新冰封,多數北極熊在10月底11月初回到冰面上狩獵。特殊的是懷孕母熊,她們從土洞直接轉移到雪洞裡準備生產,到12月份分娩,翌年3月才走出巢穴,帶著幼仔返回冰面上。哈德遜灣的母北極熊連續8個月不吃不喝亦不排洩,是哺乳動物時間最長的禁食期,在此期間還要完成生育、哺乳幼仔的任務,把幼仔從1.5千克撫養到15千克左右。所以,母北極熊是動物界最了不起的媽媽。類似的地區是戴維斯海峽。

    以波弗特海為代表的中部北極熊。動物學家發現,這裡的北極熊全年存在兩次大遷徙,6-7月向北遷徙,11-12月向南遷徙。6月份南部靠近阿拉斯加海岸的海域冰解,北極熊開始北上找冰,8-10月就在北方狩獵。10月是南波弗特海近岸淺海地區出現浮冰的第一個月,之前北遷的北極熊開始南返,11-12月佔領整個南波弗特海海岸,冬季和春季就在這裡狩獵。這種夏季北上找冰、冬季南歸的模式還見於很多地區,如楚科奇海和白令海,這兩片海域的北極熊其實是一個種群,夏季北極熊完全撤出白令海退到楚科奇海,冬季再回來。

    以加拿大高北極(北極群島北部)梅爾維爾子爵海峽為代表的北部北極熊。這裡氣溫很低,海冰一年到頭都很豐富,北極熊既不需要登陸避難,也不需要北上找冰。相反,到冬天,這裡氣溫太低,海冰太多、太厚,北極熊很難捕到海豹,為躲避暴風雪和糟糕的狩獵狀況,它們不得不使用一些庇護所暫作歇息,通常12月中旬進入庇護所,2月初從裡面出來。動物學家發現,它們1月份狩獵活動開始增多,3-9月一直保持在高水平,10月份開始下降。

    巴芬灣是個比較特殊的地區,這裡既存在夏秋季冰融的問題,也存在冬季海冰太多的問題,這裡的北極熊每年有兩段時間使用庇護所。秋季使用庇護所的時間是9月中旬至11月上旬,而冬季使用庇護所的時間主要在12月下旬至3月。秋季使用庇護所的時長為50-70天(平均56天),而冬季使用庇護所的時長為35-86天(平均65天)。類似的地區還有加拿大北極群島東部一些地區。

    總而言之,緯度越高的地區,北極熊冬季使用庇護所越多,而夏季使用庇護所越少。在緯度最高的北冰洋中心,北極熊冬季進入庇護所的時間應該更長。

    下面我做了個表,大家可以看下。這表表示的是不同地區北極熊季節節律的差異,文字描述的是公熊和未懷孕母熊的活動,塗灰色的部分是懷孕母熊額外的冬眠生產季,懷孕母熊每年比其他的熊少三四個月的正常狩獵時間。

    氣候變暖對南北方北極熊的不同影響

    很多讀者看了上面的表格不禁為哈德遜灣的北極熊擔心,懷孕母熊剛剛結束四個月冰融期的避難,就直接轉入冬眠生產季節,8個月得不到食物。實際上,那裡的北極熊之前活的相當滋潤。北極熊幼仔出生於12月前後,翌年3月至4月跟著母親走出巢穴,來到海冰上狩獵;多數地區的小北極熊要跟著母親直到其生命第三年的春天,此時它們約2.3歲。它們在這時候斷奶並獨立生活,即使母熊立即發情,與成年公熊求偶、交配並懷孕,她們也要到冬季才能生育它們的下一胎幼仔,這樣就是每三年繁殖一胎幼仔。在波弗特海的研究表明,母熊平均每四年繁殖一胎幼仔。

    而在哈德遜灣,多數小熊在第二年春天即1.3歲的時候就斷奶並獨立生活了,很多母熊立即發情並懷孕,當年冬天就生產,實現了每兩年繁殖一胎幼仔。研究證實了哈德遜灣的北極熊曾經是全世界最為欣欣向榮的一個種群,這裡不僅小熊獨立最早,公熊成熟也最快,很多公熊5歲就能達到體成熟,而其他很多地區公熊要長到十歲以後。這裡的北極熊一直經受著人類沉重的狩獵壓力,但依然能維持種群平衡,靠的就是得天獨厚的海豹資源和捕獵環境。

    然而,氣候變暖改變了這一切。20世紀90年代後期,哈德遜灣海冰消融的平均日期比70年代和80年代初提前了兩週。這裡的北極熊尤其是懷孕母熊,主要靠春天和初夏大量覓食海豹,才能捱過晚夏和秋天的冰融期。懷孕母熊與其他北極熊不同,她們在秋天冰重新凍結以後仍留在岸上,連續八個月不進食。她們必須在春天和初夏積累足夠的脂肪,才能如此長時間不進食。冰融時間早導致母熊覓食時間短,這意味著母熊入穴前積累的脂肪顯著減少。在哈德遜灣發現,成年母熊體重下降,首次生育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小到2.3歲才離開媽媽,而不再提前一年就斷奶並獨立生活。哈德遜灣處在北極熊分佈的最南限,受氣候變暖的影響最大,如果海冰繼續退化,該地區的北極熊的生存狀況將進一步惡化。

    相反,在那些海冰過厚限制北極熊食物獲取的地區,氣候變暖可能對北極熊有利,至少在短期內是如此。冰蓋變薄和冰季縮短能增加北部地區的海豹數量,並改善北極熊的捕獵環境,從而大大增加了從食物鏈上傳遞來的能量。如果北冰洋中心的北極熊聽說了海冰要變薄、一些冰間湖將出現的訊息,它們該高興地跳起來了!

    動物志查閱了最新資料,目前全世界約有22000-31000只北極熊,比十年前略有增多。這兩三萬只北極熊分為19個確定的種群和一個尚有爭議的種群(北冰洋中心)中,這些種群都沒有下降趨勢,也沒有生境破碎化的情況發生,更沒有滅絕風險,包括受氣候變暖影響最大的哈德遜灣種群。總的來說,近幾十年來,北極熊的生存狀況還是比較穩定的。

    目前,全球研究北極熊的專家公認氣候變暖是北極熊生存的最大隱憂。儘管高緯度的北極熊可能在短期內受益,如果海冰範圍持續減少,最終全世界的北極熊都會受到影響。北極熊與浮冰密切相關,它們在上面進行狩獵、交配等一系列生命活動,因此,冰蓋的持續大規模減少必將最終影響到它們的生存。我們現在要做的,一方面要提高警惕,防止氣候變暖不斷加劇使北極熊遭遇滅頂之災,另一方面則是要正確認識氣候變暖對北極熊的影響,一味危言聳聽、以訛傳訛,無疑會增加許多不必要的恐慌和無用的工作,這對北極熊的保護也是不利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期服用他汀類的藥物對肝功能損傷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