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默1428

    當然是我大中華的春秋戰國了。你不覺得那時候那麼多國家互相算計打仗;名士到處跑,給自己的甚至是別的國家出謀劃策打天下;各個學派走天下,四處兜售自己的學說,也有隱居山林,純學術研究的瘋子和天才。這麼多的牛人生在同時,豈不精彩萬分!

    在那個時代,思想璀璨,很多的觀點到了今天也不會過時。有“半部論語治天下”;有法家的法治;有以人為本,民為重;有務實的墨家;有縱橫捭闔的邦交等等。

    在那個時代,貧寒之士亦可出將入相,名揚天下。張儀由布衣而至秦國丞相,李斯也有一介小吏成為千古一帝秦始皇之下的第二人,有蘇秦的配六國相印……

    在那個時代,誕生了我們中華文明的最根本的文化核心,可以說我們的民族性格有很大一部分就是那時候形成了。順便提一下,那時候的文人可是會武的,劍對文人來說可是標配。

  • 2 # 蒼蒹葭霜白露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

    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的莊子

    墨家的墨子

    法家的韓非子,李斯

    雜家的呂不韋

    縱橫家張儀與蘇秦

    還有戰國四公子:信陵君魏無忌,平原君趙勝,春申君黃歇,孟嘗君田文。

    殺神白起,上將王翦

    以上那個不是都有一堆故事,而我們現在只能聽他們的傳說

  • 3 # 懷冰先生

    看到這個問題人們都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三國,至少我是。

    三國可以說是個軍閥混戰的時期,就是因為一部《三國演義》讓漢末這段歷史成為家喻戶曉的歷史。雖然小說就是小說可是也是根據三分史實來編造的,其中的精彩人物都是讓人過目不忘的。

    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曹操這個人物,曹操文武雙全,上馬能打仗,下馬能吟詩。可是就是一句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負我”讓他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梟雄。還有劉備和孫權,劉備的仁厚和愛哭,孫權接受父兄留下的江山經營的如鐵桶一般。

    不管是小說還是歷史,最精彩的可能是赤壁之戰的描寫了。諸葛亮,周瑜,龐統,魯肅等等精彩的人物接二連三出場,還有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等等成語就是出自這段時期。連環計,苦肉計,反間計,激將法等等計謀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周瑜和諸葛亮的鬥智鬥勇,“既生亮,何生瑜。”

    可以說在漢末三國時期那才是群英薈萃的時期。

  • 4 # 看遍山川

    大江南北,已然鼎沸,各路英豪追逐名器,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曹魏家族自不必說首先橫空出世,有一代亂世梟雄的曹孟德,司馬父子篡權代曹之心路人皆知,晉武帝一統山河分封諸王,引得八王之亂,從此五胡亂華,悉數豪傑粉末登場。

    匈奴人劉淵打著“興漢”的旗號,他也是後改姓劉,借屍還魂建立了匈奴漢國。英雄不問出處,羯族奴隸石勒東拼西殺自封大趙天王,建立後趙,可幾個兒子個個暴戾不湛,冉閔振臂一呼“殺胡令”斬絕石氏羯族。氐族人符堅滅前燕滅前涼,立前秦統一中國北方,後以“投鞭斷流”的氣魂征伐東晉,碰上了謝玄,謝安,給世人留下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千古之談。羌族人姚萇趁前秦覆滅自立萬年秦王定都長安,稱後秦。整個中原地區一踏糊塗,鮮卑族慕容氏又湊熱鬧分別自立前燕,後燕,南燕,北燕,都國祚不長,那個《天龍八部》裡做復國皇帝夢的慕容就是要恢復南北朝時期的慕容鮮卑政權,至於是哪個“燕”估計他自已也說不清。還有更多的小蝦米限於篇幅就不上臺面了,最後五胡十六國的終結者上場,鮮卑族拓跋氏一代雄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一統北方。

    北方鬧得不可開交,南方也不消停,東晉政權經王敦,王浚,桓溫,桓玄這些梟雄折騰已氣數差不多了。城市無產者出生的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滅南燕,北伐滅後秦篡晉立宋,劉寄奴青史留名。劉裕有個稍爭氣的兒子宋文帝也想學老爸北伐,只最後“元嘉草草,倉皇北顧”。宋國將軍蕭道成從劉裕那些個不爭氣的子孫手裡奪過政權立齊代宋。年青時雄才偉略的蕭衍,又從同姓蕭家不肖兒孫手裡奪了江山,代宋建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年老沉於佛門,自創帝業也毀在自己手裡。趁侯景之亂起家的陳霸先又代梁自立,改國號陳。反正南方政權,多是老子英雄兒混蛋,沒傳幾代便拱手讓人。陳家的末代就是大名鼎鼎的“玉樹後庭花”的作者陳叔寶,也不例外大詩人做皇帝加快亡國。

    這時北方已經北齊北周分北魏,楊堅篡了外孫的江山繼承了北周的帝業立隋建國,後來一統南北,給束了南北亂世,歷史又翻開新的一頁。

    另人唏噓的魏晉南北朝亂世,給各路不分出身的豪傑提供了逐鹿的舞臺。雖然戰亂離合,但客觀上促進了漢民族與各少數民族問的融合,沒有這個過渡期就不會有以後的李唐寬容的胸懷,盛唐的氣象繁榮。

  • 5 # 樂觀的三國迷

    毋庸置疑屬於三國時期!雖名為三國,可自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起,群雄割據的局面就一發不可收拾,直至三國歸晉。

    黃巾之亂(雖只歷時九個月,但卻是導致三國局面形成的起始原因)

    董卓禍亂(何進真的是個大笨蛋,引虎驅狼真的是有點搞笑,怎麼當上大將軍的)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這十八路各懷鬼胎,在一起未成大器,分開後還都獨霸一方,還挺有意思)

    三國鼎立(其實三國鼎立時期也不是隻有這三個國家,相對穩定而已)

    三國歸晉(司馬炎撿了大便宜,厲害了我的哥!)

  • 6 # 青山1905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精彩,最混亂,而又群英薈萃的是什麼時期?的“三國”時代,那天空真叫一個群星璀璨。

    在大部分人眼中,這是一段中國歷史上英雄輩出的時期,市井小民都能隨口說出N多個不重樣的故事來:劉關張桃園結義,趙雲大鬧長坂坡,諸葛亮“待字”隆中……實在稱得上是武將如雲、謀士如雨、群英薈萃,一幫大佬玩弄陰謀陽謀跟吃飯喝水一樣的傳奇時代。

    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

    就像一句歌詞唱的那樣:“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傷人的又豈止是烽火。關於那段歷史,我們先列幾個數字。 在整個東漢王朝,人口數量最多的時期,是東漢和帝、順帝時期,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口已經逼近6000萬大關。然而也是從這時候開始,中國的帳面人口開始“負增長”了。東漢桓帝時候,政府曾經清查過全國的戶口,計算出人口5600多萬。但考慮到每個封建王朝中後期都會出現的愈演愈烈的土地兼併、農戶逃離加上地主隱瞞,真實數字應該不會低於6000萬。但是在經歷之後的天災瘟疫、黃巾軍起義、董卓之亂還有中原群雄的相互征戰,到了221年夷陵之戰結束時,中國的人口已經少到讓人觸目驚心的地步。

    唐人杜佑《通典》記錄,到建安初期,當時中國的人口對比桓帝時就已經“人戶所存,十無一二”。魏國大臣陳群也說,此時魏國的人口,“比漢文景時,不過一大郡”。 “三足鼎立”後的具體人口數字,按照杜佑《通典》裡的說法,蜀國在221年劉禪登基時,人口是90萬,到了263年蜀國滅亡,人口也才增長到94萬。這一年攻滅蜀國的魏國將魏蜀人口算一塊兒,中國北方加上四川,一共是537萬人。而《晉書》記載,吳國在蜀國滅亡時的人口,有230萬。這樣加起來,當年中國的總人口也不超過800萬。所以《三國演義》小說裡,夷陵之戰雙方動用的兵力,蜀國有70萬,吳國也有10多萬,羅貫中真敢瞎吹。

    真實的數字,是兩家都只出動了5萬人。一場關係兩個政權命運的大戰,雙方掏空家底也只拿出了這點兵馬,只能說明實在是沒人了,也是在此之後,三國的歷史,算是進入了一段較長的“和平期”。 原因很簡單,也很無奈:人這麼少,再自相殘殺下去,大家都要完蛋。順帶一提,那場轟轟烈烈的赤壁之戰,小說裡吹曹軍83萬大軍,其實算上後勤和剛投降的荊州軍也才15萬人。

    甚至現代,有研究者提出了更為驚人的結論:史料上的人口數字,依然還是注水的。赤壁之戰後,華人口其實只剩下140萬!這幾乎是到了滅種的地步。無怪毛澤東在研讀三國曆史的時候,也震驚於三華人口減少的驚人局面,感慨“原子彈不如劉關張大刀長矛”。不過他其實錯怪劉關張了。真正殺人最多的,不是軍隊。是瘟疫。

    有種理論認為,最早的帝國文明——比如埃及、古巴比倫還有中國——之所以會誕生在大河流域,完全是被逼出來的。面對不定期的、破壞性極大的洪澇災害,以及隨之而來的饑荒、瘟疫,雖然民間個人都會出於強烈的求生欲挺身而出,但分散的力量實在是過於薄弱。於是大家決定把力量集中起來,統一交由一個團隊進行調動支配。中央政府就此誕生。

    然後大家發現這樣做效果不錯,就把這一套體制延續了下去。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大天災大瘟疫不計其數,為此死去的百姓更是數不勝數。但如果碰到一個政治清平社會安定的時代,倒也能夠上下同心,把損失降到最小。可是當這種安定的局面被打破時,統治階級自己都是泥菩薩過江,哪兒還有空管它子民的死活?

    早在東漢之前,歷代王朝都有大大小小的瘟疫發生。學過一點地理的都知道,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季風國家,地處太平洋和歐亞大陸交接處,氣溫冬冷夏熱,變化很大,這種自然環境很容易引發各種疾病災害。“瘟”,是指可以在家畜動物和人之間相互感染的烈性傳染病。“疫”,是指“民皆疾也”(《說文解字》),即能傳染的病都通稱為“疫”。由於古人對疾病的認識有限,所以古代中國把所有傳染病、流行病統稱為“瘟疫”。從幾千年來古人留下的文獻記載推斷,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斑疹傷寒、傷寒、肺病、瘧疾等等都曾光顧過我們這片多災多難的土地。

    到了西漢武帝劉徹時期,帝國發動了針對北方匈奴的大規模反擊戰,在戰場上佔不到便宜的匈奴人另闢蹊徑,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生物戰:將染病身亡的牲畜,放在河流水源邊,汙染漢軍的飲用水,或是將患病的牲畜送到漢朝的邊城下,讓不知情的漢軍帶入城中。《漢書》記載了一名匈奴俘虜的話:“聞漢軍當來,匈奴使巫埋羊牛所出諸道及水上以詛軍。單于遺天子馬裘,常使巫祝之。縛馬者,詛軍事也。”這種“詛咒之法”,他們之前曾零星的用過。公元前119年漢王朝規模空前的北伐,同樣給匈奴人大規模施展生物戰提供了絕佳的機會。那些感染疾病而不自知的漢軍,凱旋歸來之時也把罪惡之花的種子帶回了家鄉,最終讓它開遍了全國。這種瘟疫,醫學上稱為草原鼠疫,中醫將其稱為傷寒,而在西方歷史上,它成了死神的別名——黑死病。

    面對這種前所未見的疾病,滿腹醫書的醫生們束手無策,只能坐視患病者發高燒,劇烈喘息,身上長滿黑色腫塊,不停地咯血,痛苦地嚥下最後一口氣。而所有接觸過患者的人,也都會感染上細菌。瘟疫如狂風般橫掃全國,在冷冰冰的史冊上留下無數類似的記錄:山東大疫,關中大疫,河北大疫……這是一場災難。瘟疫自劉徹時代就開始就週而復始地發作,不眠不休地折磨著中華大地。伴隨瘟疫而起的,是社會矛盾的激化,然後是民亂,暴動,殺與被殺,無數百姓家破人亡。最直接展現這一點的,是中國的人口數字:漢匈戰爭開始前,中國的人口到達了一個頂峰——6000萬,然而到漢武帝過世前,天下卻已“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除去逃戶和在戰爭中死去的軍人,這場瘟疫使中國在30年間喪失的人口高達千萬之巨。而西漢的滅亡,導火索就是山東地區因為瘟疫而激起的農民起義。

    一個生活在東漢末年的草民,就算他躲過了天災,避過了瘟疫,他躲不過最可怕的東西——人。華人口銳減的最慘烈階段,大概要從董卓進京開始算起,直到赤壁之戰結束。東漢末期的一些軍閥梟雄們,大都漠視民力,濫殺無辜。典型如西涼來的豪強董卓,在把持大權後,採取高壓統治政策,橫徵暴斂,為了擴充軍力不斷抓壯丁,導致大量百姓逃亡,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軍政府不知建設,只知破壞,西涼士兵每次在洛陽周邊“打秋風”,所過之處,富庶的村莊盡數被屠殺殆盡,物資被搶掠一空,“馬前掛人頭,馬後載婦女”。而且當時的北方軍閥,在戰爭中喜歡拿老百姓來做擋箭牌,經常他們作“肉盾”擋在前面攻城。常年戰爭,使得大批城鎮被毀,許多繁華一時的州縣,都變成了無人區。北方糜爛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裡去,江東的孫家、荊州的劉家等地方豪強間都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後來曹操南下荊州,對長江沿岸的打擊也非常巨大。最可怕的是,東漢末年至三國的戰亂,是全國迴圈的。

    我們清點一下:先後發生了曹操與袁紹的爭霸戰,曹操南下平荊州、戰赤壁的統一戰,劉備收巴蜀,曹操收河西的兼併戰……直到吳蜀夷陵之戰後,中國才進入了一個相對和平期。整個漢帝國的疆土,除了邊遠的西域地區外,幾乎都被捲入了戰火,沒有遭受戰爭破壞的地方,可以說少之又少。而這期間的戰爭,又場場都是傷亡慘重的殊死之戰,生靈塗炭可想而知。孟子曰:“爭地之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我們今天《三國演義》是看的爽了,一場接一場精彩的戰爭好戲輪番上演,可當時的老百姓還能逃到哪裡去呢?中國的人口,直到夷陵之戰400年後的隋文帝時代,才重新恢復到6000萬人,勉強達到了文景和東漢盛世時代的數字。400年啊!那時可沒有什麼計劃生育,人口才是第一生產力,所有政權的頭等大事就是要增加人口。有人口才有糧食,才有賦稅,才供養得起軍隊。

    在蜀國和吳國的鼎盛時期,兩個國家的人口加起來,仍比不上北方的魏國。三國之爭的最後勝利者,從這一點上或許就可以預見到。所以掠奪也好,生育也罷,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人口能上來。像孫權一登基,就下達了強令婚配的指令,規定男子在12歲之前必須成婚,否則就要法辦。

    即便如此,全中國也整整花了四個世紀的時間。那期間得發生多少悲劇,得有多少人在痛苦中死去,我們能夠想象嗎?只能說,能活在當下,我們真的是幸運的。這大概也是我喜歡瞭解歷史的一個重要原因。多讀歷史,你就永遠不會對今天和未來感到絕望。因為,你總能看到比現在壞得多的情況。

  • 7 # 煙雨濛濛霧濛濛1

    我感覺是北魏時期。先是胡太后淫亂後宮,然後爆發了六鎮大起義。接著一代最牛逼領導爾朱榮血洗洛陽,製造河陰之變!可是他自己又不稱帝,坐鎮太原遙控朝庭!爾後去鎮壓六鎮大起義,可也在此時,白袍將軍陳慶之以七千之兵,攻破洛陽,震驚北魏。等爾朱榮平息叛亂,擊敗陳慶之,自己卻被孝靜帝殺害!之後他手下的高歡,宇文泰,賀拔兄弟,侯景,慕容紹宗,獨孤信,楊忠,李虎,開始逐鹿中原。那是一個群星薈萃亻時期,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年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補茶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