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浩賢2
-
2 # 天道子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是一個有關孝道的傳統規矩。
“百善孝為先”,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代人們為了體現對父母的孝順,立下了很多規矩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父母在不遠游” “吃飯入座時,要等父母坐下才能坐,父母不動筷子,晚輩也不能動筷子”“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等等,
“父母在不遠游”是因為父母已經年邁,需要人來照顧,若是遠遊,父母則處於無人照顧狀態,兒行千里,母擔憂,缺乏細心的照顧,還讓父母擔心自己的安危,遠遊是不利於父母的身心健康。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
人到老年,最怕產生到自己已經老了,沒用了這樣的心態,鬍鬚可以使人顯得更加成熟,父在不留鬍鬚,若是父親還健在,當看到自己的兒子,滿臉的鬍鬚,心中不由的感慨,兒子已經這麼大了,自己也老了,這樣對父親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人到老時,不服老,那樣才可以充滿活力,父在不留須,就是為了不讓建在的父親感覺到自己老了,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是能夠長壽的一個基礎。
古代的規矩都有自己的內在原因,只是時代久遠,我們已經忘記了當初的原因,但是,規矩會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
3 # 老劉十五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這是中國許多地方的傳統風俗。
在以前,父親在家中的地位是絕對的權威,儒家在"三綱五常"中提出的"君臣父子",就強調了父親在家庭的地位。所以不管兒子地位有多高,歲數有多大,只要老父尚在,都必須尊敬.孝順父親,不留鬍鬚是對父親的尊重表現。
母親十月懷胎,用自己的乳汁把我們養大,其養育恩情比大海還深。尤其是我們在出生的那一天,母親要遭受巨大的疼痛,有的甚至付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正如有句俗話"兒奔生,娘奔死"就形象的道出了母親生產的不容易。
所以只要老母親在,子女無論歲數有多大,經濟條件有多好,都不能在自己生日那天搞任何形式的慶祝活動,因為這一天正是偉大的母親受難日。
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改變。但我仍然覺得,以前的優良傳統不能丟掉,要繼續發揚下去。
尊重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永遠傳承下去!
-
4 # 山少曾到
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道就是中華民族大力提倡的美德。孝順父母,與忠君愛國、尊師敬長等相比,擁有更廣泛的道德認同。歷朝歷代統治者也都把孝敬與否作為評判個人品德的重要依據,並依據時俗制定了相關細則標準。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亡故,官員需要守孝三年,期間禁葷腥享樂……
時移世易,孝順父母仍是我們提倡的美德,但是具體做法有了許多新的變更發展,一些形式上的晨醒昏定已經不再作為強制要求,至於“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這種規矩,是否值得提倡或保留,相信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判斷了
形式有度,真情無限,不要讓孝順父母成為一種負擔。
-
5 # 別看了你帥不過我O
其實這兩句話的意思基本上就是不要讓我們的成熟表現在外表上,每一次的慶生或者長時間的留須 在家人看來他們都老了。
-
6 # 阿拉丁小子
這個問題呢,先說母在不慶生吧,這個簡單的從字面上解釋呢,就是說媽媽在的時候,別過生日,那麼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因為在古時候呀,母親懷胎十月,加之醫療條件幾乎沒有,生孩子是要冒著生命危險的,有很多的母親因為難產而失去了生命,那麼古人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敬意和孝道呢,才漸漸有了這個說法。
-
7 # 樸墨草堂
“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意思是:父親在世的時候兒孫不要留鬍鬚,母親在世的時候子女不能過生日。
這句話有其一定的道理。
《三字經》中說: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曰仁義,禮智信,此無常,不容紊。體現出中國文化是儒家文化,“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就是告訴我們要尊重長輩,長幼有序。有利於家庭和睦和社會的穩定。
《論語》中說:慎重而追遠,民德歸厚矣。一個崇尚孝道的社會必定是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
當前,我們年輕人講求民主、自由、平等,但是過於追求之下,傳統的美德被擯棄,致使年輕人道德淪喪,素質滑坡。
同時,由於現代社會中講求民主,老年人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傳統文化中老年人生活的標準和規範,導致老人碰瓷、公交佔座等事件層出不窮,給社會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所以說,“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不論是過去還是當前,都有現實的存在意義。
-
8 # 樂爾易道—易經國學
這句話其實是在弘揚孝道。“母在不慶生”,因為母親生下我們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這天雖然是我們的生日,但是也是母親的受難日。
尤其是在古時候,當時候的衛生條件和醫療技術都沒有現在這麼發達,在生產中難產去世,保住了小的保不住大的,或者是一屍兩命,這是常有的事情。
那麼,在父母活著的時候,遇到自己生日,不要老想著要如何慶祝。應該回過頭來,感謝自己的母親這麼辛苦生下自己,給了自己生存的機會。這一天要成為自己最為感恩的一天。
“父在不留須”,因為以前鬍鬚代表的是年齡和權威。父親還健在的時候,仍然是一家之主,要懂得尊敬父親。那麼,父親還在的時候,年輕人就不要留鬍鬚。
不要想著要去挑戰父親的權威,還是要聽父親的勸導。如果父親還健在,兒子就留了鬍鬚,那麼在外人看來這是對父親的一種不尊重。
當然,這句話是過去的俗語。雖然現在知道的人不過了,但是的確有幾分道理,所教導我們的孝道也應該去遵守。
但是,我們今天孝順不應該只是停留在表面。就像是這個下半句,年輕人難道父親在世,就真的不能留鬍子嗎?當然是可以,現在也沒有會再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了。
但是,就要更加註重實際性的東西,對父母的孝順要做到實處,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留在口頭上。
-
9 # 青石觀點
說“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的是傳統,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也是傳統。而紅樓夢裡,也多有賈母對寶玉等小字輩慶生的描寫。
可見,傳統不可盡信,否則必然讓人無所適從。
類似還有,一邊說著:“人無信不立”,一邊又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也是如此,讓一部分人左右為難,但也讓另一部分人如魚得水。
因此,此種言論,我們斷不可僵化理解,而是需要了解這話是誰說的,他的目的又是什麼。
由此不難得出結論,即“傳統”是為人服務的,至少是為“一部分”人服務的。這“一部分”人,掌握著社會的話語權,當然解釋權也歸他們,甚至是他人的生殺予奪大權。
一切不講邏輯的判斷句,都應用心去再判斷,以免自己成了代價。
傳統講:“生死事小,失節事大。”以至於在古代,許多地方都有逼迫受凌辱的女人自盡的傳統。女人本是受害者,奈何我們又決絕的要將受害者逼上絕路?
所以,我們不禁要進一步去思考,傳統的,便是對的嗎?
但凡有些思考能力的人斷然不以此為是。
拋卻人性不顧的傳統還是不要的為好。
傳統還講“男女授受不親”,此為“男女之大防”,然孟子則說:“嫂溺,援之以手”。孟子的可敬在於他總算沒有讓傳統徹底澆熄人性的最後一點亮光,即使男女授受不親,如果嫂子掉到河裡快淹死了,還是要伸出手去,把她拉上岸來。
孟子不假道學,不講傳統,敢講真話,以致為後世當權者所不容。
至此,我們可以說,“傳統”是個大而無當的東西,不然何以魯迅先生說“吃人的”禮教?
因此,不如忘了傳統,迴歸常識的好。
-
10 # 北大荒二代農墾人
中國過去的老習俗,今天,在山東,安徽,江蘇等省份的農村老人們,還是在告誡孩子們,遵照這個老習俗。
隨著社會的變化,這種老習俗慢慢少了,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尊老愛老,孝敬父母,這是永遠不會變的。
“父在不留須”父親是一家的頂樑柱,父親每天為了家裡生活,辛勤的勞動。
父親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土地上播種,除草,到秋天的收穫。
都是父親在那裡忙碌著,隨著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
父親過去挺直的腰桿,慢慢彎了下來,都是每天的勞作,累彎了他的腰,歲月的痕跡刻在父親的臉上,蒼老的父親,滿頭白髮。
父親就像老黃牛一樣,為我們的生活,積攢下一點一滴家財。
每天考慮著兒女們,吃飽穿暖,還要考慮兒子,以後娶媳婦。
拿出一筆錢來,為兒子成家立業,打點江山。
真是勤勞淳樸的老父親,所以,老父親在,做兒子的就不應該留鬍鬚,這是對老人的尊重,這都是過去的老習俗。
今天這種老習俗,雖然在城裡不用存在了。
但我們心裡,依然還在尊重老父親。只是換個別的方法,一樣再關心老父親的生活。
到他們老了一天,也應該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年老的老父親。
因為我們也有老的一天,我們應該為孩子們,做一個表率的作用。
母在不慶生,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孃胎裡出來的。
母親十月懷胎,母親每天還在工作,非常的不容易。
母親生我們的時候,就是從鬼門關走了一關。
再過去生孩子,衛生條件極差的情況下,有許多母親,為了生自己的寶寶而丟掉了性命。
那時候,因為生孩子死人,都是非常正常的,所以,母在不慶生,是感恩母親的生養之恩,只有為母親慶生的道理。
-
11 # 西風瘦馬go
父在不留須,在我們老家是這樣的,當男性到了60歲以後,旁人就與其聊天時會說您老可以(臘,土話)鬍鬚了,所以通常是指已經可以享受天倫之樂的老者可以留鬍鬚來整理,也是對長輩的尊重。母在不慶生,是因為母親把小孩生下來,九死一生,小孩的生日就是母親的難日。所以為了對母親把自己帶到世界上所遭的罪,只要母親健在,就不要慶祝自己的生日。
-
12 # 八斗客
我們的生日也是母親的疼(生產〉之日,
這包涵了對母親極大的尊重和愛惜。
父在不留須,也是過去人們對父親權威與尊重你的傳統!
在父母的心裡,子女們永遠的是小輩,而須留長了,有老者之風!
-
13 # 初唐李靖
我覺得,“父在不留須,母在不慶生。”就是一種陳規陋習,應該堅決摒棄。
傳統的東西,好的,是財富,不好的,是包袱。
有人批判中國傳統文化的陋習,就是隻跟你講道德,不跟你講道理。
中國傳統社會定規矩的人,有多少是真正守規矩的?
有些樣子活兒,精英裝裝還可以,因為需要沽名釣譽。如果只是普通百姓,還是低調真誠些好。
“愈求其輕者,愈承其重“,這才是生活的真相。
古人留下來的有些東西,可能不過就是一個迂腐的儒生,一時之間有感而發。更可能是一個千年的狐狸,自導自演玩兒的一出聊齋。
真信了,你也就敗了。
很多傳統的東西,即便在所產生的時代是先進的,是有價值的,但並不意味著到今天依舊是普適的,不可動搖的。
青山擋不住,畢竟東流去。
-
14 # 成龍高志強
父在在世,說明我們永遠是父母孩子,長不大,第二層父親在是家裡長輩權威,留鬍子一般是成年人的習慣,這也是民間的道德禮儀,但也不必在意,母在不慶生,這就更容易懂了,生日並不是慶祝的日子,而是母親的受難日,母親受難日有啥慶祝的,但是現在人那裡遵守這規矩,我們家:兒子年年和同學慶生,我們也沒什麼
回覆列表
這句俗話·也是老古話。它是封建君主制時代的產物。它蘊藏著至深至奧的倫理道德之內含。
首先說〝父在不留須〞實際上是兒子對老子的尊敬·尊重。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制度,國以君主權威至高無上;家以父權至上,稱為家主·有著絕對權威。那時代男性多都是留長鬚的。所以,父在不留須,留須是對老子的大不敬·不孝。輕則被時人笑話·重則被時人所不齒。再如·父毋在不遠遊·父子不同席等,含意同上一也。
母在不慶生。這句話字面含義也很明瞭,就是說母親健在時,做兒女的不可為自己慶祝生日,反則視為對母親的不敬不孝。可過生日走人生一大樂事·每祝一次生日自己年齡增長一春秋。但是,你可曾想到,你的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曰。母生兒如闖鬼冂關,順產兒時血流被褥滿,悲嚎疼痛鑽心肝,若臨盆分娩有異變,為人母那真是呼天嗆地·命懸一線。甚有那為保兒命,母命赴黃泉。
母在不慶生,就是要牢牢記住:生養我們的母親所經受的艱辛和不容易。母親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孝順母親是兒女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母在不慶生。已是老話,已是往昔。隨著社會的文明·進步,世人思想觀念的轉變·提升,當今多少家庭中都父母主動,積極地為孩子們操辦過生日,全家同喜·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