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宇的美食日記
-
2 # 雙子座來客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透過一本《藍玉日記》中的節選章節來進行答覆。
【注:《藍玉日記》一書純屬虛構,但其中所述歷史情節基本屬實。】
1.公元1387年九月
金山之役已經成為過去,納哈出投降了。皇帝陛下甚是歡喜,三軍將士皆受勉勵。
今陛下又受命於我乘勢出擊,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已經從副將軍升任了大將軍,此次出擊定要生擒脫骨死帖木兒,肅清沙漠,以報聖恩。
2.公元1388年三月,內蒙古寧城
前線統帥部的情報送到了,北元的小朝廷目前應在喀爾喀河,貝爾湖(捕魚兒海),克魯倫河一帶遊牧。
機不可失,我已傳下號令,明日五更全軍開拔,搜尋前行,尋找北元主力進行決戰。
唐勝宗和郭英兩位副將皆是勇將,我麾下十五萬大軍更是大明王朝之精銳,因而我對此次出征信心十足。
3.公元1388年三月,內蒙古巴林左旗
大軍行動並不迅速,雖然知道北元的大致活動範圍,但在這茫茫千里的漠北,搜尋一支遊牧軍隊談何容易。
更何況蒙人與漢人生活習性截然不同,他們建房不用磚瓦土石,居住於帳篷,逐水草而走,數十萬人一夜之間便可撤離得乾乾淨淨。
剛剛得到情報,北元朝廷當是在捕魚兒海的可能性較大。
4.公元1388年四月九日,遊魂南道
大軍從巴林左旗出發後,我一直要求“人不卸甲,馬不離鞍”,大軍速度雖然加快不少,但也疲憊不堪,更關鍵是我們已經沒有了水源,將士已經飢渴難耐。
幸好有前蒙古降將觀童,他熟知漠北地理,並找到了水源,三軍為之一振,補充水源後繼續前往捕魚洱海一帶。
5.公元1388年四月十一日,百眼泉
此地距離捕魚兒海只有四十里路程了,但是卻傳來一個極其不好的訊息。前鋒偵查部隊再也找不到任何北元軍隊的蹤跡了。
我很悲觀,或許他們已經察覺到了我這十五萬大軍的動向提前撤離了。
在漠北已經月餘,水源糧草等補給數次出現中斷,倘若再繼續下去我都不敢保證讓大軍安全撤回去,漠北的惡劣地理或許就可以摧毀我們,或許真的應該撤軍了。
定遠候王弼卻努力建議我先等一等,看看情況,他說無功而返勢必受到皇帝的責罰。
我想他是對的,我需要等一等……
或許還有機會!
傳我的命令,士兵需挖坑生火做飯,切不可讓炊煙被北元軍發現,我有預感,他們就在這裡!
6.公元1388年四月十二日黎明,捕魚兒海南岸
依然沒有發現元軍,但我心理卻總有一股莫名的衝動,多年的軍旅生涯讓我具備了一種難以言表的預感,我似乎能聞到大戰的血腥味。
巡邏騎兵隊回來了,帶回了振奮人心的訊息:他們發現了北元的大本營,就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里外。
如此之近的距離,他們沒能發現我們,一定是料定我們不會這麼快趕到。
中軍帳中,我下達了一個簡單的命令,由王弼率領前鋒部隊率先出擊……
一場大戰拉開了序幕!
以下節選自《王弼回憶錄》:
將軍傳下命令,命我帶前鋒部隊前去一探虛實,本來的打算是先探探元軍的底,沒想到我這一支人數很少的前鋒部隊竟然成為了攻破敵軍大本營的主力。
我沒有想到,藍玉將軍也沒有想到,蒙古人更沒有想到。
我和士兵們口銜枚,戰甲卷,悄無聲息的接近了元軍。
那裡佈滿了馬車,各種物資堆積在車上。看起來元軍還是察覺了我們的動向,準備向北轉移了。
但是他們太慢了,太輕敵了。
此時,天空突然變得昏暗,風起,瞬間漫天黃沙,三尺之內難辨有人,真是天助我大明,我持雙刀帶兵慢慢接近,甚至都能聽到大帳內蒙古人的高談闊論。
一時間殺聲撼天,沒有防備的北元軍隊一觸即潰,被殺者難以數計……
以下為此戰上報朝廷的各項資料:
混戰中殲滅元軍四千人,俘虜七萬七千人
俘虜北元吳王朵兒知。
俘獲北元前君主愛酋識理答臘之妻,以及現任君主的后妃,次子地保奴,公主以及王公大臣二千九百九十九人。
俘獲北元地方武裝主將“詹世院同知”,擴廓帖木兒(王保保)的弟弟脫因帖木兒。
俘獲戰馬四萬七千匹
繳獲駱駝四千八百四十頭,牛羊十一萬二千四百五十二頭
繳獲車輛三千架及大批物資淄重。
元軍中央禁衛軍被全殲,太尉蠻子被郭英將軍斬殺。
十日後破哈喇章大營,俘獲蒙古民一萬五千,馬驢四萬八千匹。
……
-
3 # 深夜解說
明軍第二次深入漠北,為了獵物,他們隱忍潛伏,只為了給獵物致命一擊。在荒漠中行軍多日後,在幾乎明軍就要放棄這次行動時,終於在捕魚海發現了北元的蹤跡。北元政權在捕魚海做什麼呢?一聽說明軍呀大舉進攻,北元皇帝馬上跑到捕魚海來躲,因為這裡是草原深處,他認為明軍是不可能找到自己的,因此他便放心的在這召開宴會,等待明軍撤軍。這樣的相遇結果自然不用多說,北元除了皇帝和他的長子還有丞相之外,其他的皇子,公主和重臣全被明軍俘虜甚至祖傳的玉璽都丟給了明軍,從此北元徹底覆滅。
-
4 # 吻雨風start
此文以明朝永樂時期為例。
為徹底消除北方威脅,公元1409年至1424年,明成袓朱棣以舉國之力,先後五次親征,成較也相當明顯,北元勢力進一步削弱,北方領土得到進一步鞏固。但唯一遺憾的是沒有找到主力決戰,沒能從根本上實現戰略目的,再創封狼居胥之舉世武功。
一看地理位置。漠北位於今天外蒙和哈薩克一帶,屬於沙漠、戈壁以北廣袤地區,距北京2000餘公里,遠途作戰,勞師動眾。
二看天氣環境。漠北地處偏遠,天氣極寒,環境惡劣,極易生產水土不服。當地物產貧乏,當地後勤保障不足以支撐一場戰爭。
三看勢力分佈。明太祖北伐之後,北元主要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這三部有時相互對掐,有時一對外。
四看行跡習性。當地以遊牧為主,王廷和軍隊形蹤飄忽不定,尋找主力決戰難度很大,無法實現速戰速決。
打贏這場戰爭,難度很大。要有強大的情報嚮導、強大的後勤保障、和強大的作戰能力。
一、強大的情報嚮導。漠北屬當時“極北”,異地作戰,無論是地形、天氣還是生存經驗,都直接影響主帥決策、排兵佈陣、戰鬥力儲存、後勤保障效果,需要大批可靠的嚮導,無論是地理引導、抗寒避險、方向辨識、風土人情、語言翻譯等,可減少非戰鬥減員,可提高作戰效率。更重要的是情報的四通八達,除散出偵騎、斥候之外,還要有更加可靠的情報來源,鎖定王廷韃靼、兀良哈主力和王廷,讓北元“避而不戰、化整為零”的游擊戰術無法實施,為伺機與主力決戰打好基礎。
二、強大的後勤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能否及時供應,可以左右一場戰爭。打仗打的是錢糧,戰場太遠,後勤保障線太長,極其不利於戰爭的持續性,直接影響未來變局。在這場戰爭中,囿於實際,後勤保障物資出很有特色,主要是糧食、醫藥、馬匹等。強大的後勤保障線和源源不斷的保障物資,為穩定軍心、長期決戰、持續打擊奠定基礎,也是決勝的前提。
三、強大的作戰能力。當時,明朝開國不久,人人尚武,剛經歷過靖難之役的洗禮與血火淬鍊,單兵作戰能力強、士氣高漲、排兵佈陣運用嫻熟,同時又經過幾年休養生息,民間養馬也被定為國策,一時間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都有了長足發展,同時還以“蒙古降人”來補充軍隊,大大解決了騎兵匱乏問題。拋除環境因素,加上明太祖留下的“雖燕趙精騎不及也”的核心步兵,明軍戰鬥力在某些領域上甚至高於北元。強大的作戰能力在智慧謀定和主帥正確決策上更能體現出來。
總之,一場戰爭,是一場綜合國力和綜合實力的比拼,牽扯著毫釐絲忽,但也不排除有歷史垂青成份。
回覆列表
永樂年間,明成祖五次率兵親征,打擊居於漠北的蒙古貴族對內地的侵擾和破壞,這就是明成祖遠征漠北之戰。
蒙古貴族勢力在元末明初經歷了幾十年的演變和分裂。元順帝逃往漠北後,於洪武三年(1370年)死於應昌(今內蒙古多倫東北)。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逃往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史稱“北元”。永樂初年,蒙古貴族勢力內部互相殘殺,遂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韃靼部居住在今貝加爾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部分地區;瓦剌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西部和準噶爾盆地一帶;
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內蒙古)和遼河流域一帶。三部之間經常互相殘殺,並不時侵擾明朝邊疆。朱元璋對蒙古貴族勢力始終採取努力通好,積極防禦的政策。明成祖繼承了太祖對待蒙古貴族的政策。他一面與之修好,封蒙古部落酋長為王,賜予金銀、布帛、糧食等物品,爭取相安無事。如朱棣封瓦剌部首領馬哈木為順寧王,在韃靼部首領本雅失裡稱汗時,成祖多次遣使通好。另一方面,如果蒙古貴族無理侵擾,就給予堅決打擊。三部中以韃靼部最為強盛,本雅失裡因此而驕,對明朝抱不友好態度。永樂七年(1409年),成祖派遣使臣郭驥去韃靼,結果被殺,這個事件成了戰爭的導火線。朱棣忍無可忍,遂決心征討韃靼。
永樂七年七月,成祖朱棣命令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王聰、火真副之,王忠、李遠為參將,率精騎10萬出征韃靼。臨行前,朱棣擔心丘福會以兵力強盛而輕敵,特地告誡說:
“毋失機,毋輕犯敵,毋為所治,一舉未捷俟再舉。”八月,丘福率軍出塞,前鋒抵達臚朐河(今克魯倫河)南岸,殲滅了靼韃的遊兵,乘勝過河,俘敵官員1人。丘福不顧諸將勸阻,對俘虜的話信以為真,並讓其為嚮導,結果,孤軍深入,中了本雅失裡的埋伏,五將軍皆歿,全軍覆滅。敗訊傳至朝廷,朱棣大為惱怒。為了消塗邊患,決計親征。
永樂八年(1410年)二月,朱棣率50萬大軍親征,並呼叫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軍隊行動。沿途每10天行程存一批糧,以備回返時食用。三月出塞,抵凌霄峰(今河北張北東北)。四月,抵闊灤海(今內蒙古呼倫湖)。五月初,進至臚朐河(今克魯倫河)流域,朱棣更名為“飲馬河”。本雅失裡聞訊明軍大舉進攻,盡棄輜重孳畜,僅率七騎西逃瓦剌部。太師阿魯臺則東逃。朱棣打敗本雅失裡後,揮師攻擊阿魯臺,雙方交戰于飛雲壑和靜虜鎮(今哈拉哈河南岸)。朱棣親率精騎直衝敵陣,阿魯臺墜馬,然後逃遁。朱棣乘機追擊,斬殺無數。這時,明軍食糧已盡,朱棣命令停止進攻,勝利還師。韃靼部經過這次打擊,降服了明朝,每年嚮明朝進貢馬匹。明朝也給予優厚的賞賜,其部臣阿魯臺接受明朝給他的和寧王的封號。
韃靼敗後,瓦剌部逐漸強盛起來。瓦剌首領仗恃勢強,出兵襲殺了本雅失裡,並一再聲稱要進攻韃靼。阿魯臺多次請求明成祖出兵攻打瓦剌,為其故主本雅失裡報仇。阿魯臺還率餘部奔至明長城附近。與此同時,瓦剌部不斷要挾明朝厚賞,妄想佔領明朝的寧夏、甘肅地區,屯兵邊境,向漠南進逼。朱棣為了滿足韃靼部的請求,也為了明朝邊境的安寧,決定親率30萬大軍征討瓦剌部。
永樂十二年(1414年)三月,車駕由京師出發,並讓皇太孫從行。四月,師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舉行大規模閱兵式。六月初,前鋒在三峽口(今內蒙古多倫西北),擊敗瓦剌部遊兵。朱棣乘勢向西北方向進攻。行至忽蘭忽失溫(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烏蘭巴托),遭瓦剌軍的依山阻抗。朱棣便以精騎引誘瓦剌軍離開山勢出戰,另外部署神機炮及時炮擊,自己率鐵騎衝入敵陣,殺敵無數。瓦剌軍遂大敗。朱棣順勢追擊,並分兵三路夾擊瓦剌軍的反撲,親率一路精騎再次衝入敵陣,瓦剌軍敗遁。瓦剌部受此重創,此後多年不敢犯邊。次年,瓦剌嚮明朝貢馬謝罪。
韃靼部在明朝幫他打敗瓦剌後,經過數年的恢復,勢力日漸強盛起來,曾兩次乘瓦剌部為明重創之危擊敗瓦剌部。對明朝,阿魯臺改變依附政策,重新反叛明朝,輕侮或拘留明朝使節,並時常出沒塞下,騷擾劫掠。朱棣為此致書勸止阿魯臺,但阿魯臺不予理會,依舊我行我素。永樂十九年(1421年)十月,阿魯臺竟大舉圍攻明朝北方重鎮興和,擊殺明都指揮王祥。為了打擊韃靼的侵擾活動,朱棣決意第三次親征。
永樂二十年(1422年)二月,朱棣令呼叫驢34萬匹,車177500多輛,挽車伕235000多人,共運載糧食37萬石,隨大軍出征。三月,車駕出北京,主力仍沿故路北上。軍至宣府(今河北宣化)東南之雞鳴山時,阿魯臺聞悉朱棣親證,乘夜從興和逃跑,避而不戰。諸將請求追擊,朱棣命暫緩追擊。
五月,師過偏嶺(今河北沽源南),舉行閱兵式。朱棣告諭兵將:“兵行猶水,水因地而順流,兵因敵而作勢,水無常行,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取勝者,得勢者也。”為了鼓舞士氣,朱棣作平虜曲,供將士傳唱,七月,師至煞胡原,俘獲阿魯臺部屬,從而得知阿魯臺丟馬棄甲從闊灤海北遁。朱棣懼重蹈丘福深入陷沒之覆轍,下令停止追擊。回師途中,朱棣認為兀良哈部為阿魯臺之羽翼,遂選派步騎2萬,五路並進攻打兀良哈部。師至屈裂兒河(今內蒙古洪兒河上游支流)。兀良哈部得知明軍來攻,倉皇西逃。朱棣指揮軍隊夾擊圍殲,大敗兀良哈部。九月初,回師至北京。
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韃靼首領阿魯臺以為明朝放鬆了警惕,不會出徵,決意率眾襲擾明朝邊境。朱棣聞悉阿魯臺又來侵犯,決定再次親征,八月初,朱棣舉行宴會,宴請從徵五軍將領。隨後舉行閱兵式。九月上旬,師至沙城(今河北張北北)。阿魯臺部眾阿失帖木兒率部眾降附。十月,明軍繼續北上。韃靼王子也先土幹率部眾來降。朱棣立即封其為忠勇王,賜名金忠,餘者皆有賞。十一月班師回京。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正月,韃靼阿魯臺出兵擾襲大同等地,朱棣決定第五次親征。忠勇王金忠自降明後,屢請出兵攻擊阿魯臺,願作前鋒效力。朱棣批准了他的請求。四月,師出北京北上,進軍途中,命忠所部捕獲阿魯臺部屬,得知阿魯臺遠遁,分兵搜抄,未見蹤影。朱棣遂令班師。七月,回師至榆木川(今內蒙古林西北),十八日朱棣病死軍中。
明成祖五次千里出師,遠征漠北,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第三次親征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兵部尚書方賓等人以為頻年用兵,戎馬資儲喪失不少,且糧儲不足,不宜興師。但是,這五次出征在當時也有效地打擊了蒙古貴族勢力的侵擾破壞,保障了邊境的安寧,有利於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進一步鞏固中央政權的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