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夢歷史書
-
2 # 魏東雙
漢人。
大清國有四億人口和系統的文化,任一外國要殖民是不可想象、不敢的。割的地是蒙古人的,賠的款是漢人掙的。
滿清貴族統治最大、最直接、始終的威脅,是治下的四億漢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入關時純充其量二十萬,清末千萬?,依漢爭漢上位,享國數年後,對數量文化佔絕對優勢的漢民,其心思可想而知。
清末對外戰爭負多勝少,主要不是武器,而是人心向背。
-
3 # 不及閣大學士
最大的敵人當然是肆虐橫行半壁江山的洪楊之亂咯!這是心腹之患!
相較而言,英法聯軍只不過是肘腋之患
-
4 # 部分使用者皮先生
個人見解。
該時期處於清廷最頭疼的兩件事,
第一就是太平天國的動亂叛軍,第二就是清政府找打把人使團打死打殘,然後引致戰爭。
至於提問的 主要敵人,那肯定是太平天國動亂,太平天國自南向北禍害大半中國,而南方,江南各省皆是清政府最富有的省份,財政支撐。
如果這時候把湘軍調往京師,同英法打戰,那麼在長久鎮壓太平天國的部署將會被打亂大有可能死灰復燃。
還有在當時沒有鐵路,沒有騎車,馳援到京城也要大把時間(機動性差,一鴉的時候就出現這樣的狀況),英法是海軍在沿海各省遊弋如入無人之境,湘軍即使火急火燎的到了,可能英法已經在其他省份開戰了。這是農業文明打不過工業文明必然的結果。一鴉就是最好的寫照。
太平天國鎮壓完畢後被禍害的各省還需要休養,再之後就是洋務運動。總之太平天國不鎮壓,清廷經不起任何折騰。半壁江山全是太平天國的,清廷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
財政最富裕的在南方,八旗軍隊全是雙槍。
就算是湘軍,連軍餉都是問題,所以太平天國必須優先鎮壓,先讓清廷喘口氣,緩過勁才有力氣對付外族。
這個時期談起來比較敏感,爭議很大,許多人覺得太平天國是正義的政權,這裡不予辯解。
-
5 # 80猴票
內憂外患是一個國家任何時期的最大敵人。內憂大概就分為外戚專權,權臣篡政,宦官專權,後宮干政;外患就只有一種,那就是外族入侵。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由於清朝政府制度腐敗落後,當時政府內部也分為改革派和保守派,西方思想的傳播和人民怨聲高漲,已經威脅到清朝統治地位。太平天國尚未被完全鎮壓;捻軍流竄逐漸壯大;陝甘回民起義仇殺不斷;阿古柏乘勢割據新疆,自外於中國。外部列強英、法在俄、美支援下聯合發動侵華戰爭,從政治,經濟,軍事,領土各個方面全面入侵中國,妄圖瓜分中國。
因此說,一個國家的安寧和發展,百姓是根本和基礎,只有百姓安居樂業,國家才能太平強盛,才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防範和阻止外國列強的隨意入侵。
-
6 # 有得觀史
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英國對中國的絲綢和茶葉依賴性很大,花了很多銀子購買。而英國生產的洋布比中國的粗布好很多,在中國卻沒有銷路。英國大量白銀流向中國,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為了改變這種狀態,英國利用印度等亞洲殖民地生產鴉片銷往中國。道光皇帝為了禁止鴉片才引發了第一次鴉片戰爭。
到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統治者發現,英華人的目的是通商賺錢,不是推翻滿清政府,英國的目的是要錢,打了敗仗割地賠款就可以了。其他西方列強跟英國學,目的是一樣一樣滴。
太平天國運動完全不同,他們的口號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要實現這一目標,靠統治階級自己不行,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革命,因此,太平天國目的是要命,要清政府的命。
一個要錢,一個要命,哪個敵人更迫切除掉,那就不言而喻了。
互關互動,互利共贏!
-
7 # 逛一逛3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政府面臨著嚴重的內憂外患……內憂是指以太平天國運動為代表的華人民的反抗鬥爭,外患是指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元兇英法、幫兇美俄……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面對內憂外患,清朝政府內部出現了洋務派(曾國藩、李鴻章、左宗堂、張之洞為代表)開展了師夷長技以自強、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這是清朝政府開展的第一次自救運動……
洋務派提出“剿發捻,勤遠略”,即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對外抵禦外來侵略……根本目的還是維護自身的統治地位和利益……
由於太平天國運動的直接鬥爭目標是推翻清王朝,是以反封建的目的承擔起反侵略的任務,被清朝政府看作是心腹之患……
而透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中國的英法美俄,侵略中國比較隱蔽,要求中國全境開放,擴大侵華權益,被清朝政府看作是肘腋之患……
太平天國運動不僅以推翻清朝統治為直接目標,而且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成為近代中國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
清朝政府為了維護鞏固自身統治地位和利益,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對外妥協,與外和好……
西方列強為了維護和擴大在華的侵略權益,支援清朝政府鎮壓華人民革命……
為了(自身利益和)共同的利益即鎮壓華人民革命,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暫時和好,聯合絞殺了太平天國運動……
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統治集團把華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鬥爭,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看作是自己真正的敵人!這取決於清朝統治集團的經濟政治地位即階級屬性、地位和利益……
-
8 # 這些歷史要讀
當然是南方的太平天國啊。
1,內鬥比外敵可怕;
想當年明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內部的農民起義軍與官軍的不斷征戰,進而掏空了明朝,給清朝以可乘之機,並在吳三桂的漢奸的支援下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因此,清朝統治者自然深知內鬥的可怕程度。外敵入侵,即便敗得再慘,也只是喪師辱國,但清朝卻不會因此而傷及根基。但太平天國則不同,稍有不慎,就被趕出中原。
2,西方列強遠在天邊,而太平天國近在咫尺;
雖然,列強戰鬥力遠勝落後的太平軍。但這些列強畢竟遠在西方,就是俄羅斯,其戰略重心也在歐洲,對北亞也只是掠奪關外苦寒之地。因此,西方列強的入侵短時間內難以深入,更難以長期控制大片的佔領區。
他們只能趁火打劫,佔據部分沿海地區,傷及清朝外皮,進而索取更多在華利益而已。
3,太平軍和西方列強與清朝作戰的目的不同。
這一點是最根本的,因為西方列強雖然貪得無厭,但卻也深知無法完全吞併中華。所以,他們一直希望透過以華制華,來為自身在華謀取更大的利益。因此,清朝有可以與洋人談判的資本。只要利益給得夠多,洋人可就成了滿清統治者的朋友了……
而太平軍的目的不同,他們一開始可是抱著驅除滿清統治的目的揭竿而起的,兩者沒啥好談,更不可能成為“朋友”。而且,太平軍是漢人,本來就是中華的主體,這對於少數民族政權的滿清來說,其威脅程度更大。
所以,綜上所述,太平軍於清朝而言,其危害遠比西方列強大,自然也就是清朝真正的敵人。
-
9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大清國的心態就是,這些土地都是我打明朝和李自成等人手裡搶來的,現如今來了更猛的西方列強,自然就會賠一點,但列強再猛,也只是打秋風。真正的敵人,是漢人。因為漢人一旦起來了,大清就只能退到關外去了。
所以,在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侵略戰爭的時刻,清廷仍然沒有把他們當作真正的敵人。這也是清廷的一貫態度。自從清人入關,就怕漢人勢大,影響自己坐江山。對漢人強行打壓,始終把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當成最危險的敵人,甚至連後路都留好了——實在不行,退回滿洲。
咸豐在位時,英法為了擴大利益,趁著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在俄美的支援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時的清廷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因此對侵略者的政策是“息兵為要”。戰爭開始後,兩廣總督葉名琛奉令不事戰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投降侵略者,供其驅使,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廣州當地人民與侵略者進行著不屈的鬥爭。
在大沽口戰役獲勝之後,面對貪心不足,再次發動大規模戰爭的侵略者來說,咸豐仍然心存幻想,讓將士們以和為主。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清廷一心只想儘快結束和侵略者之間的戰爭,好騰出手來對付內亂,戰爭後,清廷最後還借外國軍隊來鎮壓農民起義。這說明在這次侵略戰爭中,清廷真正的敵人不是西方列強,而是農民軍。
慈禧的一句話就可以說明“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在清廷看來,外國侵略者打不過,最多就是賠款割地。可是農民起義動搖的是清廷的統治地位,必須全力撲滅。有了這種態度,清廷對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百姓和愛國將士的反抗外來侵略者,基本上是見死不救的。
-
10 # 辰晨木
一、對敵人的判斷
最開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把太平天國和英法都看成是主要的敵人,直至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在北京奠後負責處理善後事宜的奕訢在與英法的接觸中慢慢體悟到,英法為代表的這些個國家只是想多獲取些商業上的利益,並沒有想取而代之的想法。這才把主要敵人確定為太平天國。並且走上了和列強聯後鎮壓太平天國的道路。
二、新帝繼位,幻想事事咸豐這種認識的轉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種認識的轉變是在咸豐帝統治後期完成的。1850年道光帝駕崩,年僅19歲的皇四子奕詝上臺,1851年改元咸豐。從這個年號上就可以看出年紀輕輕,血氣方剛的皇帝想要有一番大作為、銳意圖治。事事都想豐順,咸豐。
三、倒黴的咸豐——內憂外患1.天父派洪天王下界誅妖
可是咸豐也是一個倒黴催的,剛繼位就聽到了廣西傳來太平天國起義的訊息,聲勢浩大,不可阻擋,連派林則徐前去負責總指揮,設法撲滅。可是林則徐半道上因病去世。之後改派的大臣個個不堪重任,終於沒有擋住太平軍的洶洶氣勢。從廣西一直輾轉南部中國,在1853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還建立了國號。這就標誌著建立了與大清對峙的政權。
2.英法要修約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19世紀50年代,這時英法美等國已經先後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向外擴大國外市場掠奪殖民地最為瘋狂的時刻。在咸豐剛剛即位之初,按照《南京條約》的內容,英法美三國向大清新任皇帝提出了修約要求,五個通商口岸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胃口,要求大清全境開放。強硬的列強碰上了初繼大統同樣血氣方剛的年輕皇帝。咸豐、咸豐,國內國外都想要豐。父輩被迫簽訂《南京條約》的恥辱令他感覺蒙羞,在這種心境之下,他推行強硬的對外路線,斷然拒絕了列強的修約要求,想修約,門都沒有。等著吧。英法等啊等,終於找到了藉口,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1856年10,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挑起戰爭,隨後,法國以“馬神甫事件”與英聯合出兵,組建了英法聯軍。在這種內有太平天國的挑戰,外有英法的逼迫的情況下。咸豐帝當初那顆壯志凌雲的心志也慢慢地被消磨待盡。
英法還是憑藉輕車熟路的船堅炮利輕而易舉地打開了天津,咸豐趕緊派大臣議和,簽訂了《天津條約》,雖然《天津條約》滿足了列強關於增開通商口岸的一些要求,但是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和長江通商等條款咸豐卻一直沒有答應。他把外國公使進駐北京視為奇恥大辱。外夷如果來到北京,見天我天朝皇帝到底跪不跪拜,這嚴重有損有天朝威嚴。一方是咸豐的想毀約,另一方是英法的不滿足。在這種情況下只好再打。英法再次進攻天津大沽口,可是這次清政府居然勝了,這次意外的勝利,讓這位快30歲的皇帝好像看到了希望,好吧,既然你不滿足《天津條約》已經獲得的利益,那我一點也不給你。於是咸豐帝盡毀《天津條約》。英法自然不甘心,整軍再戰。這一次幸運沒有再次降臨,既然不讓派公使進京,那我就帶兵進京吧。英法一路打到北京郊外的八里橋,直逼京師。八里橋一戰,雖然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騎兵表現的異常勇猛,但是馬就是馬,怎麼也擋不住炮彈的轟擊。
3.皇帝去“秋圍”,留下弟弟議和
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亡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訢留京議和。自己跑了把弟弟留下來斷後,這怎麼說都有點不太厚道。但是恰恰是這次議和,讓奕訢在和列強的接觸中認識到了英法美的真實目的,無非就是多獲取一些商業上的權益,市場、原料。英法才不管你中國誰統治,只要能滿足我和商業利益需求就可以。而且列強還“善意”地提出只要能滿足我們的要求,還可以派師助剿太平軍。這是奕訢做夢也沒想到了。也正是這時,清政府認識到了真正的敵人是太平天國這個農民政權。太平天國是想取我而代之。列強只不過是想獲取多多的商業利益。兩害相權取其輕。既然已經這樣,那也只好如此了。1860年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相繼簽訂。
三、誰才是真正的敵人?
1.你不仁別怪我不義——恭親王奕訢與慈禧的政變
1861年8月20日,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兩天後在留下顧命八大臣後駕崩。歷史正好給了奕訢一個天賜良機。作為弟弟冒著生命危險幫助你留守北京善後,可是你的顧命大臣中連我的一個席位也沒有,既然你不仁至此,也就別怪我不義了。咸豐帝年輕的權慾薰心的懿妃聯合恭親王奕訢想發動政變,兩人一拍即合。這就有了著名的辛酉政變。隨後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
2.迴光返照的同治中興
也開啟了清政府與列強勾結,借師助剿的序幕,太平天國的命運在不久之後跨臺。清政府開始了自強的洋務運動,歷史進入同治中興,大清國表面上好像又容光煥發了。
-
11 # 2譚倫
真正的敵人是自己,問題的出現,自身的見識短淺固步自封頑固不化不思上進坐吃山空,什麼最珍貴?唯有人的精神財富是最珍貴,這種精神是能帶動一切事物從不好的方向走向好的方向,從而形成良好的迴圈運轉……
-
12 # 戰神蚩尤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署不平等條約後慈禧說了實話“寧與洋人,不與家奴”,你說滿清真正的敵人是誰,很明顯了滿清真正的敵人正是被它壓迫、剝削和殖民的漢族和其他民族啊。
-
13 # 譚論古今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統治者把太平天國作為心腹之患,基於這樣的考慮,清朝統治者拼勁所有力量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在英法聯軍的攻擊下,迅速潰退。咸豐皇帝逃到河北承德,最後死在那裡。
回覆列表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與第一次鴉片戰爭後相比清政府對侵略者態度最大的不同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僅僅是向外國殖民者退讓,而第二次鴉片戰爭非但繼續退讓而且開始依靠外國侵略者,即和西方列強狼狽為奸.因為這時候各地農民起義蜂起,中國內部矛盾明顯,清政府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農民起義和外國侵略都對清政府不利,因此如果能夠藉助外國侵略者打壓起義民眾是最佳選擇),勾結外國侵略者,甚至直接請外國侵略者出兵鎮壓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