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孔明自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22
回覆列表
  • 1 # 明離子

    有人一定會說,諸葛亮的“布衣”材質,不就是棉布嗎?

    不好意思,真的不是,南北朝時期,才有大量的棉布從南洋進口,而棉花大量傳入,也已經在宋末元初了,明朝朱元璋下令,有田者必須種植棉花,才讓棉花真正的普及起來,所以東漢末年的“布衣”,並不是棉布製成的,而是由麻製成。

    “布衣”指代的是老百姓,古人對於衣服的材質非常講究,綾羅綢緞是隻有皇親貴族,有功名在身的人才可以有資格穿的,否則即使你是富可敵國的商人,也只能布衣出門。

    或者是到了八九十歲,老百姓才被特赦可以傳綢緞衣服,人活七十古來稀,所以大部分百姓一生只穿的上布衣,所以才以此指代。

    而麻料衣服,可不像現在各大品牌衣服店那麼緊俏,有的價碼甚至比棉布的還貴,在古代,麻產出大,好打理,是貧民百姓最喜歡衣服制作原料。

    不過不要覺得麻衣穿起來有多舒服,咱們現在穿的所以麻布,都是棉麻,是棉線與麻的混合布料,如果是純麻,穿在身上是非常不舒服的,但沒有辦法,無論從經濟條件,還是制度學術,普通百姓都只能穿麻布衣。

  • 2 # 二曲人

    諸葛亮處於東漢末年之際,此時平民所穿布衣,應是麻布。所謂麻布有大麻(線麻)布和苧麻布等。麻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指頭粗細,2~3米高,秋末成熟後,放入池塘漚至發軟,撈出瀝乾,剝麻皮,曬乾,細分,紡績,製衣。麻衣粗且硬,穿著不是很舒服。但古人為時所限,不可能想到有如今棉麻布的鬆軟細密,也就滿足於當時的麻布衣服了。

    其實,中國很早就能製出帛布(絲織品)但其做工複雜,數量極少,只能供達官貴人,老者穿用,其他人則不得穿用。諸葛亮一介年青農民,只能是穿麻布衣了。

  • 3 # 大美自然

    戰國秦漢時期,布的面料一般都是麻。麻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大麻,苧麻,苘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稱為麻,可制繩索,織布。

    中國盛產苧麻,苧麻被稱為“中國草”,人們用麻類纖維織布己歷史悠久。但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為麻皮上有大量的膠物質和臘物質,不把它們除掉,就無法得到紡織用的纖維,人們採取了浸泡,除菌,刮青,漂洗,脫膠的方法,來獲取乾淨的麻纖維,但是速度慢,時間長,質量差,只能適合手工搖紡,不能適合大規模生產。

    宋元以前麻布主要是中國平民的衣著原料,“布衣”成為了平民的代稱。才有披麻戴孝,布衣之士之說,連諸葛亮的巜出師表》裡都說:“臣本布衣。”這些布都麻布而不是棉布。宋元以後,棉花逐漸地取代了麻,成為了紡織業的主要原料。

  • 4 # 海納百川233699882

    從以上可得知: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的“布衣”應該是麻類材料製成。究竟是苧麻、葛麻還是亞麻,筆者以為諸葛亮的回答是苧麻材料。據史書記載:“臣本布衣,躬耕南陽(古名)。”這裡的南陽指的是南陽郡,《漢晉春秋》中“亮家於南陽這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好曰隆中。”古時和現代這個地方都盛產苧麻,對苧麻的紡織歷史悠久,穿苧麻衣服的勞動者最多,諸葛亮當時農耕只能穿苧麻衣服了。

  • 5 # 穿越再現彼岸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自己是“布衣”,這裡是諸葛亮以漢王朝規定平民百姓所穿的衣服代指自己平民百姓的身份。布衣包括農民、手工從業者、無官職地主等。(諸葛亮羽扇綸巾形象圖)

    “布衣”代指平民百姓是這麼來的?

    在西漢桓寬所編著的《鹽鐵論》是根據公元前81年漢昭帝舉行“鹽鐵會議”的會議記錄改編,是有關國營壟斷和自由經濟之間的一場爭論。在《鹽鐵論》中,有過這樣的記載:古代的百姓(漢代以前)到了八九十歲才允許穿絲綢衣服,之前只能穿布衣,因此老百姓不得逾越制度穿絲綢的衣服。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漢代以前透過衣著就能判斷一個人的階層。

    東漢時期,也有類似的記載:佐史以下,布衣冠幘

    漢代以前的布衣主要是什麼材質?

    漢代以前(包含西漢和東漢),布衣主要編制的材質是各種各樣的麻編織而成,是中國古代普通百姓和官員日常穿著的主要服裝。中國各地盛產各種麻,這樣的布當時也被稱作麻衣。古代禦寒主要是野獸毛皮、木棉等來填充。(現代紡織的葛布圖)

    根據記載。棉花的“棉”字在在宋代才出現,往上推演也就是隋唐以及稍早前才有了棉花的引進,最先在邊疆開始有種植,因此漢朝時期應該幾乎沒有棉花紡織的布匹。

    諸葛亮的“布衣”到底是什麼材質編制的?

    諸葛亮身處東漢末期,他穿的衣服到底是不是麻織造的衣服吶,這可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西漢漢文帝時期,經濟發達,各種絲織品產量急劇增加,社會服裝迎來了春天。王公貴族的服裝超過了皇室,以前專屬皇室的服裝面料如:錦、繡、綺、縠、冰紈等絲織品,貴族們都穿上了身,一些富商們也穿絲織品,有時舉辦一些活動,下人們也穿著絲織品。一些儒家學派的人(如賈誼)覺得逾越了制度,要求漢文帝下令禁止,漢文帝並沒有推行。

    到了漢武帝時期,對官員的朝服有了相應的規定,但也沒有詳細規定細節,諸如布料問題等。到東漢漢明帝劉莊時期,經不住這些儒家學者們一定要把人、事、物都分出等級來,才制定了詳細的穿戴規定細則,商人們和普通百姓都禁止穿絲綢衣服了。(古代製作布料的苧麻圖,植物)

    諸葛亮所處時代,按照身份主要以葛衣為主,葛衣主要以葛布製作,紡織葛布的主要材料是苧麻。根據考古研究以苧麻製作的苧麻布和麻繩有4700年的歷史,世界上90%以上苧麻產自中國,在中國溫帶亞熱帶地區都有種植,而且各地產的麻也不一樣。現在也有麻布,繩子等用苧麻生產,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強行推廣種植棉花後,棉花很快取代了苧麻做衣服的位置,苧麻的服裝效用降低了。

    因此古代的“布衣”有時也稱作“葛衣”、“麻衣”等,三國時期也是如此。諸葛亮是一個節儉的人,在做官前他肯定不會逾越東漢的制度,穿戴絲綢的衣服,他所穿的衣服主要是以苧麻紡織的葛布製作的葛衣。

    對諸葛亮的服飾在《三國志》中很少記載,如穿什麼衣服,什麼布料等,很多描寫都是後人描述的,如身穿鶴氅,羽扇綸巾。不過諸葛亮在指揮作戰時頭上那塊頭巾是葛巾(葛布巾),由此推斷,諸葛亮未出仕之前的所穿服飾應該主要以葛布製作的衣服為主。

  • 6 # 歷史微點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寥寥數語,諸葛亮謙遜、淡泊的品質顯露無疑。

    布衣,本是指平民百姓穿的最普通的衣服,後來就泛指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苦人民大眾,那麼布衣用什麼縫製的呢?

    在遠古,布衣並非是用棉布製做的衣服,而是指麻製品的衣服。是以亞麻纖維為原料製成的,布面平整,帶有自然的小疙瘩,染色性差,花色品種少,素本色多,耐磨抗拉,耐腐蝕,清涼,久洗不縮水,無靜電反應。這也是古代平常百姓穿的普通衣服。

    但我們現在的麻布服裝價格相對較高,一般用來製作休閒裝,尤其是夏裝,因為它強度較高,吸溼導熱,透氣性好,適合夏天穿,缺點是穿著不是很舒適,外觀比較粗糙。

    而棉布衣服在古代是非常貴重的,只有大富大貴的人家才能穿得起,因為那時候中國缺少種植棉花的技術,更沒有紡織棉布的能力。直到元朝時期,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棉布紡織漸漸興起,棉花種植才有所增加。

    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時,為了發展經濟,提升國力,更是強制規定,只要擁有四畝田地的農戶,必須最少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土地以上的,種棉數量加倍,政令推廣到全國後,棉花產量巨增,棉布衣服也漸漸普及。

    服裝材料經數千年發展,到現在已經多種多樣,還有如絲綢、呢絨、皮革、化纖、混紡等,現在我們的選擇品質繁多,不像我們的古人,只有布衣與錦衣之分。

  • 7 # 亦喻之

    漢代的布衣原料有葛、麻兩種。布衣也有粗、細之分,紗線多的則細,少的則粗。

    《史記 · 景帝紀》載:“後元二年,令徒隸衣七緵布”。

    一緵為80根紗,也就是80縷紗。七、八緵紗的布就是“布衣”中的“粗布”,十緵以上的就是“布衣”中的“細布”了。

    後漢還規定,“佐史以下,布衣冠幘”。(見《後漢書 · 禮儀志下》)

    佐史就是年俸百石以下的小吏,州縣官員的低階下屬。

    如果按照這樣的規定,諸葛亮應該是要穿布衣的。

    但是,諸葛亮並不是真正的布衣,而是官宦子弟,是個儒生,即讀書人。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暑豫章太守。玄將亮及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這段記載說明諸葛亮祖上是做過中央級別的大官的,父親也做過小官吏。但在諸葛亮兄弟年幼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諸葛亮兄弟二人成了孤兒,是叔父一手把他們撫養成人的。叔父諸葛玄來到荊州“往依”劉表之後,劉表也沒有讓他做官,充其量只能在當地買田置宅,當個土財主了。“玄死,亮躬耕隴畝”,這是比較確切的說法,就是說叔父死了之後,諸葛家是越來越貧困了,諸葛亮也需要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了。參加體力勞動,肯定得穿布衣了。但諸葛亮所穿的布衣,絕對不是“徒隸”所穿的“七緵布”,應該是比較好一點的“七緵”以上的布衣。為什麼呢?一是“七緵布”是“徒隸”才穿的,與諸葛亮的身份不合;二是諸葛家再貧困,也不是象普通老百姓那樣的貧困,頂多是從“地主”下降到“富農、中農”那種水平了。

    總之,諸葛亮的確是穿過布衣的。他說的“臣本布衣”也是句大實話。不過,有“布衣”經歷的官往往才能體會到“稼穡之艱,民生之苦”,才有可能做個好官、清官。諸葛亮的“布衣”身份,應該是他能夠成為千古賢相不可或缺的人生經歷。

  • 8 # 夏有涼風61

    在古代的衣服都是用手工縫製,秦漢前用骨針,到了秦漢穿孔技術更進,已經用到鐵針。

    但在漢末三國,那時還沒有棉花,縫製衣服的材料大多是“麻、葛、蠶絲”。

    以麻葛製成的布料,就是古代說的“布衣”,古代大多平民百姓穿的衣服都是以此製成 ,所以布衣也稱平頭百姓。

    諸葛亮,《出師表》自稱“布衣”指的就是自己原是平頭百姓,而那時的平頭百姓穿的就是麻布、葛布縫製的麻衣,葛衣、葛巾,統稱“布衣”。

  • 9 # 搬講歷史

    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跟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諸葛玄去世後就隱居在隆中,日子過的也算安逸。當時不窮也不富。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類的織物,“帛”指絲織品。富貴人家穿綾羅綢緞與絲綿織物,平民穿麻、葛織物。後也以布衣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諸葛亮是著名的賢明丞相,出山前卻也是一名布衣。《前出師表》中有云:“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僅九字,謙恭樸素之姿畢現。《空城計》唱詞那句“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委婉悠揚,畢竟不如“臣本布衣”簡約而傳神。

  • 10 # 以史為鑑

    “布衣”的原意指的不過是粗布做的衣服而已,但是自從夏商周以來的階層分化,為了和穿絲綢的貴族區分,就統統把社會地位不高,一般都只能穿麻布衣服的普通老百姓代稱為“布衣”。

    圖注:94版《三國演義》里社會地位高的陶謙和地位較低的僕人穿著衣物完全不同。

    但是布衣只能說明社會地位不高,不能判定一個人是否有真才實學,荀子說過,古代的賢人們,在沒有發跡之前,貧賤的時候也不過是穿著布衣,是一個匹夫而已。

    《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 然後我們來看諸葛亮的“布衣”是怎麼回事。

    漢代的時候因為紡織產業很發達,所以有錢人家就可以穿絲制的綾羅綢緞等漂亮的衣服。而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長褲,貧窮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

    諸葛亮雖然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實際上以諸葛家當時在荊州的勢力範圍而言,是不可能真的穿著最低階的“布衣”去下地幹農活的。

    諸葛亮雖然年幼喪父,一大家人就跟著叔叔來荊州避亂。在荊州的這麼些年裡,諸葛亮的兩個姐姐先後嫁給了荊州四大豪門中的龐家和蒯家,自己娶了四大豪門中黃家的女兒……

    而且諸葛亮還有花費大量的財力和時間去學習知識,關注天下大勢,結交荊州人才……這樣的人物怎麼可能穿著布衣去幹這些事情呢?

    圖注:94版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第1次出場時的人物形象。

    另外,在穿著體驗上,布衣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三國時期中國大陸壓根沒有棉花的存在,古人普通人制造衣服的材料首選是麻。

    《說苑》裡寫夏禹的時候”衣裳細布“。因此夏朝的時候就有布了,老百姓一般以麻衣為主,也有用秋後幹黃的植物草莖編以為服。(選自《中國風俗通識·夏商卷》)

    圖注:94版三國演義中,織蓆販履時期的劉備穿著布衣。

    麻有下面幾個好處:

    1、麻比較常見。

    麻在中國比較常見,人們可以比較方便的採集。

    2、麻比較結實

    麻因為其植物纖維的原因,製成布後非常結實,不宜損壞。

    3、麻比較便宜

    圖注:94版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時期劉備的穿著。

    因為麻布的製作工藝比較成熟,而且原料也比較好採集的原因,麻布價格較低,易於百姓接受。

    至於穿著舒不舒服,那就是次要問題了。在漢代,當一個普通人年老之後就有一定的特權了,其中就包括可以穿絲質的衣物。

    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所以說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穿的衣服大部分還是絲製品,布衣只是自謙而已,大家不要當真。

    不是不想選擇如今的影視劇高畫質照片,而是如今的古裝影視劇,往往都是華麗有餘而細節考證不足,可以說遺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國詩人寫的詩,你最喜歡誰的詩?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