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喲想了想
-
2 #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滿清沿著中國歷史的方向,往前走了一大步,確實比明朝做得好。
首先,在政治上,困擾中國數千年的問題,比如外戚,藩王,宦官,黨爭問題都控制的比較好。政治上比較穩定,由統治階級內部分裂給國家造成的苦難基本上沒有發生。
對比明朝,明朝藩王制度經濟上不可行,政治上培養了白痴宗室。外戚勢力完全沒有,對國家造成壞的影響的沒有,為國出力的也沒有。宦官權力很大,給社會造成巨大困擾。黨爭就不說了,那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
清朝皇帝設立軍機處,用密摺制度控制手下。這比明朝的內閣和秘密警察制度有效。明朝內閣有人說是一種授權制度,看著有點像西方內閣,但明朝內閣沒權處理朝政,比宰相的權力小的多,跟西方責任內閣沒法比。我覺得內閣制相對於宰相制度無疑是倒退。清朝的軍機處相對於宰相制度也不怎麼樣,但比明朝的內閣制有效。
明朝廠衛那些秘密警察制度就別說了,冤假錯案頻出,廠衛就是最黑暗最腐敗的。指著它清明政治懲治腐敗純屬緣木求魚。
其次,從經濟國力來講,清朝的人口比明朝增加了四倍,國力提高了很多。清朝的經濟收入比明朝多幾十倍,差距十分明顯。
第三,滿清前所未有的解決了困擾幾千年的北方軍事威脅,前所未有的把蒙古高原納入版圖。還有像東北新疆西藏,全都是明朝難以控制的區域。改土歸流,把西南少數民族正式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這也是明朝從未做到的。沒有滿清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版圖。
從文化上講,清朝的文字獄比明朝大大加強,這是有一些退步。四庫全書編纂,銷燬了大量古籍,算得上文化浩劫。文化上清朝的確是不如明朝。不過話說回來了,明朝文化比起前朝也是退步的。唐詩宋詞的輝煌時代早已一去不反。
明粉喜歡說明朝打敗了日本人,打敗了歐洲殖民者。但是這不是清朝不如明朝,是人家後來鳥槍換炮了。清朝打敗仗還是落後的結果。
那麼中國是從清朝開始落後的嗎?不是。恰恰是在明朝開始的。如果宋朝的社會發展水平是100分,當時的歐洲可能是50分。明朝大概80分,同時代的歐洲大概150分。清朝大概120分,同時期的歐洲至少500分。總之歐洲呈現飛速發展,中國呈現原地踏步。清朝落後的更多,恰恰是沒有徹底否定明朝的結果。
後來中國的歷史發展並不是反清復明,而是完全西化,拋棄包括明清在內的一切文化傳統的結果。經過100年的努力,我們今天差不多有2000分,西方大概3000分,差距已經大大減小了。
所以清朝和明朝比,肯定是清強於明。但是清也不能過份肯定,因為它繼承而不是拋棄了落後的明朝。至於把明朝捧上天的明粉,就是腦袋有水了。
-
3 # 知世力
第一:一個結與國歡心的中國符合世界絕大多數既得利益國家利益的,希望華人思想形態一直戴著辮子是一些國家的既定路線。
第二:任何一個朝代滅亡都有一個復辟過程,總有一部分遺老遺少會想著可能性極小的復辟,但是復辟首先要造勢美化,讓百姓懷念舊王朝,才有機會。
第三:部分滿族人自卑心理作祟,總覺得清朝這樣搞會連累自己被人看不起,總想把每個皇帝美化成好皇帝,就算不好至少也不差那種,襯托漢族皇帝昏庸,其實完全沒必要。沒有一個民族能連續出十個不差的皇帝的,要接受這個人類規律,你們不是超人,美化過度適得其反,尤其是對比之下戰績差距巨大的時候,尤其可笑。
第四:歷史被篡改,春秋筆法描述造成的。比如明朝昏君萬曆皇帝三大徵維護了中華民族領土的統一好不好?他為了給百姓求雨拖著殘疾之軀(腿疾,走路瘸腿)跑了二十里地好不好?他任用和支援張居正,推進改革充實國庫好不好?說起感人的事情他還有很多呢,那你們為何說他是昏君?不上朝,任用大太監魏忠賢。那乾隆有和珅為何就可以?同樣鎮壓反叛維護領土統一,乾隆是大功,萬曆就是昏庸,這公平嗎?說句難聽的,清朝還真沒幾個皇帝能比得上萬歷的,要不是明朝1000萬份宮廷檔案被清朝故意燒燬(又在改歷史),也許真相會更驚人。當然萬曆時期薩爾滸之戰失敗是汙點,這個不多說,明軍精銳在北韓戰場為了擊敗日軍尤其是戚家軍差不多死光(戚家軍戰鬥力最強的浙軍嫡系無一生還),維護了東北的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統一,拼得自己元氣大傷,結果自己卻被東北白眼狼捅了一刀,早知道如此就放已經大量裝備火槍的日軍佔領北韓然後進攻東北那個後金努爾哈赤白眼狼好了,唉。世事難料。但是我相信萬曆一定不會後悔過,如果歷史再來一次,他還是會再次出兵擊退日軍的,因為這是一個國家民族尊嚴問題,割地那從來都不是一個選項,除非地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不珍惜,就如康熙下旨殺不遷界和西南屠城詔書回覆一一樣,滿洲天兵這樣幹是在懲罰他們,原來他眼裡漢人不是自己的民,末年臺灣割了也就割了,賠了日本十年財政收入賠了也就賠了,給人類培養出一個法西斯來,還說自己不昏庸。但他還是書中的聖君,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聖君,還有人說千古一帝,唉。
第四:腦殘粉跟風。美化電視劇看多了,尤其是有一些宮廷劇花痴,以女子居多。女人最悲慘的時代就是清朝了,你們喜愛的大玉兒孝莊皇太后在宮門處掛了一塊牌寫著漢人女子不得入後宮,殺無赦,就差華人與狗不得入內了。後來滿清皇帝為了避開這條規定,絞盡腦汁想了個辦法把漢人女子家改名改姓轉換為旗籍,也叫抬旗。令妃也就是延禧攻略那個,就是這麼上臺的,但是一輩子最多隻能是貴妃,不能做皇后,做得再好也沒用,皇后也只能死後追封,確保沒威脅才敢封,生前封后一個沒有。想明朝那樣所有皇后基本民女出身,想漢朝竇太后那樣從宮女逆襲,不可能,除非死了。
-
4 # 小川說史
由於現在不管是明粉還是清粉所能產生的網路影響,都是不可忽視的,在雙方的你來我往的爭吵和對罵中本來簡單的歷史問題,被複雜化,被人為的上綱上線,成為雙方爭執的火藥桶。
清朝之所以引來這麼多的非議,在下認為無非是以下幾點。
1、清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清朝作為中國最後的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經過100多年的努力,終於打下1300萬平方公里的江山,奠定了今天版圖的基礎和法理依據,因為100多年的太平盛世,中原久不聞刀兵之聲,百姓能夠安心從事生產勞動,農業與商品經濟得到了空間的發展,人口增加至4億,清政府每年的財政收入也達到4000萬兩白銀之多,也正是由於國家雄厚的國力作為基礎清朝才能四徵不庭,開疆擴土,正是由於社會的長期穩定與生產力的提升,清朝才能夠避免像以前中原王朝一樣,對新疆、西藏、青海、蒙古等邊疆地區實現羈縻統治,做到由中政府的直接管理,中央政府的權威大大加強了。
但是在這些傲人的功業面前本應該受到稱讚的清朝,卻遭受了很多人的非議,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不是漢族建立的王朝,就這一點就足以讓清朝被那些有著很重民族情結的“漢人”“明粉”噴的體無完膚。
2、清朝統治初期的高壓政策清朝入關時全部人口連士兵帶家屬都算上才20多萬人,卻有統治人口幾千萬的漢族,此時清朝統治者心裡應該懷著強烈的不安和恐懼正是由於這個原因,讓清朝在統治初期不得不採取一些高壓手段來鞏固自己的統治。
其實說清朝入關時大量屠殺漢人導致人口銳減,這一說法是有失偏頗的。因為中國古代歷次王朝建立的時候,都不可避免的造成人口的大量減少和社會經濟的破壞。西漢初年全華人口僅約為1300萬人,秦朝鼎盛時期人口約為2500萬人,由此可見經過秦末到漢初的戰亂當時中國的人口減少了一半,當時連皇帝拉車的馬都找不到4匹顏色一樣的,大臣乘坐的車很多都只能用牛拉車,很多婦女也被迫參與到生產勞動和徭役當中,可見當時的社會狀況是多麼糟糕。
所以說清朝入關屠殺了1億人或5000萬人(說法不一,姑且聽之。)不管是1億還是5000萬,如果說都是清軍殺死的你信嗎?其實在戰亂頻發的亂世非戰鬥減員的數量比戰鬥減員的數量大的多,一場饑荒或者瘟疫就可能奪去上千萬人的生命。
至於剃髮易服被嚴格執行的時間也只有清朝初期的20多年時間。到了康熙年間清朝政府對剃髮易服就基本上睜隻眼閉隻眼了。康熙南巡時就有很多身穿漢人衣冠的老百姓,清政府也沒有對齊加以干涉。反而清朝內部對於是否改服易幟的問題進行了長時間的爭論,最終在乾隆時期才確定下來清代冠服的最終形制,在保留滿族傳統服飾特點的同時,融入漢族傳統服飾風格,成就了清朝獨特的服飾形制。
在民國政府下令剪辮子的時候,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遭受到了老百姓的激烈反對,甚至爆發了武裝衝突,弄的政府也十分為難,最後也只能順其自然了。國學大家辜鴻銘就是終身留辮,許多人直到1930年代還依然留著辮子。
3、清末時期的割地賠款讓人很不爽清朝從1840年簽訂第一個不平等條約開始,清朝就成了某些人口中落後、封閉、軟弱無能,導致中國近代備受屈辱的罪魁禍首,而一點似乎也無法辯駁,但是指責清朝的同時,似乎忘記了這時的清朝正處於什麼時期。從清朝自身來說這時候正處於王朝的衰落期,整個王朝官吏腐敗,兵無鬥志,上上下下一副暮氣沉沉。從當時世界形勢來看當時的英國已經完成了工業革命,從上到下都急需開拓市場,人們都想透過努力,獲得屬於自己的一塊蛋糕,此時的英國正是蒸蒸日上之時,清朝和此時的英國打仗能有勝算?其實就算沒有鴉片戰爭,單看10年以後的太平天國起義就可以得出結論,清朝正規軍的整體的戰鬥力已經非常低下,不得不依靠地方私人團練武裝才能平定起義,一支連農民起義都無法鎮壓的軍隊你讓他和英國作戰能贏才怪!
所以清朝後期的割地、賠款是清朝迫於形勢下不得不做出的妥協,是王朝後期國力衰弱的表現,即使把清朝換成明朝或者任何一個朝代,在其國力衰弱的後期想要在鴉片戰爭中獲勝都是痴人說夢。
綜上作為中國大一統王朝之一清朝同樣為中國發展,做出了貢獻,沒有必要為了一時之氣而攻擊、抹黑。
-
5 # 無根樹花正孤
大明與大清,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兩個大一統王朝。一個是漢人王朝,一個由異族建立。兩者在各個方面都有著十分相似的地方,當然也存在著諸多不同。至於兩者的褒貶問題,文史界一直爭論不休,尊明抑清,或是褒清貶明也自然成為了平常百姓茶餘飯後的談資。那麼,在這樣一個漢族人佔絕大多數的社會中,又為什麼會產生大量褒清貶明的言論呢?
首先,今天的人們對於這兩個朝代的瞭解,最直接的渠道就是各類史書。但是歷朝歷代在為前朝編纂史書都有一個約定俗成的慣例,即或多或少都不可能完全翔實地記述全部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抹黑。清緊隨著明,因此《明史》的編修工作就由清人負責。清取代了明,自然也必須對明的歷史進行一定地篡改,從而確定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出《明史》中有關蒙古與滿清的部分有所偏頗。
其次,在文史界有著一種慣用的手法,就是人為的擴大時間跨度,從而混淆一些概念。比如說明明發生於三國時期的某事,卻將時間定為東漢末年,透過這種手法,很容易就給人一種此事實際是東漢時發生的錯覺。那麼明清時期的許多事件也受到這種手法的影響。比如“文字獄”,實際情況是發生於清朝順治至乾隆時期。但是史學界普遍的說法卻是明清文字獄,只是多加了一個字就讓人誤以為明也有過“文字獄”,而且由於明朝在清朝之前,更加會給人一種明是導致文字獄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這種手法才加深了人們的誤解。
第三,當今社會的很多人其實並不具備直接閱讀原始史料的能力,他們瞭解歷史的渠道更多的是各種其他媒體。這些經過媒體加工過的史料自然不像原始史料那樣具有說服力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與清朝相關的各類網文或者改編劇充斥了整個網路。這些網路文學大肆渲染了一副完美的清朝畫卷,甚至是透過捏造的手段忽視掉清的一些弊端。作者這種對受眾的有目的的引領,其用心實在難以琢磨。
不管怎麼說,褒清貶明這種現象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既有文史學界故意讓明“背黑鍋”,無視掉明作出的貢獻,也有非專業人士對社會受眾的故意引導,給了人們一種清遠遠勝過明的錯覺。我認為文史界這麼多年來故意搞的褒清貶明,其目的不外乎是說明中華文明不行了,中國不能發展是由於國學的錯誤。
回覆列表
首先是民國建立以後,並沒有對滿清的統治階級八旗以及漢奸集團進行徹底清算,尤其是滿清的核心區域北方諸省並未被革命波及。大量的滿清八旗及漢奸隱藏下來,並且他們歷代剝削人民獲得的財富也被他們的後人繼承,民國時期及共和國建國初期由於民族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原因,這些人並不敢在社會上興風作浪。改革開放後,民族主義消退,這些人靠著自己先輩剝削民眾遺留下來的財富,迅速在經濟界和文化界佔據一席之地,為了掩蓋自己祖先對民族和國家所犯的罪,開始不停地美化清朝,如閻崇年、二月河等更是極盡“褒清貶明”之事。
其次改革開放之後,歐美的各種思想在國內氾濫,民眾徹底瞭解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文化上的巨大差距,民族自卑和自我否定充斥著民眾的內心,由於國民的極度不自信,造成大量的國民寧願去了解我們的祖先被滿清奴役,留著豬尾巴,口稱奴才,這段屈辱的歷史,寧願相信康乾盛世這種編造的假象,寧願去相信那些胡虜的“聖君”;潛意識裡不願意相信我們的先祖曾創造出燦爛的文明,華美的衣冠,令人陶醉的禮儀文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自我催眠,讓自己相信我們落後於西方,是因為我們祖先的錯,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無能。
最後國家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優待少數民族,壓制漢民族主義的興起,導致大量華人對自己祖先所受到的苦難並不瞭解,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並不被民眾熟知;同時政府儘量減少對如明王朝這種漢家王朝驅逐胡虜的宣傳。對於那些歌頌漢家英雄如鄭成功、張煌言等抗擊胡虜入侵的事蹟的影視劇也很難被稽核透過;相反一些虛編亂造的清宮劇在社會上卻大行其道,一些漢奸如洪承疇、施琅等卻被美化成促進民族統一的英雄。
其實歷史需要真正的“黑”與“白”之分,如果讓我們的國民接受到的都是黑白顛倒的虛假歷史,我們的國民又如何培養出正確的價值觀、歷史觀呢。漢奸逆臣不僅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還被後世謳歌讚揚,這樣如何阻止更多漢奸的出現,如何警示後人;英雄得不到頌揚反被批判,在國家和民族再次遭受苦難時,又有誰還會挺身而出。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我們當今社會也需要一本新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