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敵小欽差

    三國演義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羅貫中文采再好,也不能虛構歷史。但是很多沒有的故事情節,他能巧妙的構建並且讓劇情按照歷史來發展。所以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根據真實的歷史來分析才能看清楚。演義是文學作品,歷史是不能改變的。

    赤壁之戰之後,三國強弱的順序沒有改變。雖然曹操輸了,但是曹操的勢力還是當時最大的。

    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計,索性又一把火燒掉所剩戰船,率軍經華容向江陵一路敗退。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尾隨曹軍,緊追不捨。其實,當時曹操雖然失敗了,但面臨的形勢並沒有三國演義中的那麼嚴重。赤壁之戰之前,孫權和劉備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挫敗曹操的強大攻勢,使曹操不得渡過長江,以保全自己的勢力範圍,或保證自己不被曹操消滅掉。而赤壁之戰後,吳蜀聯軍只是阻止了曹操的步伐,並不能一站定輸贏。他們沒有也無力抽出部分兵力去在曹操可能敗退的路線上去設伏。所以,曹操在敗退的路上,雖後有追兵,卻前無伏軍。歷史情況:曹操從赤壁敗退,走的確實是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曹操在途中確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諸葛亮與周瑜智謀不足,而是笑劉備雖有計謀卻遲緩;曹操笑後確也出現了敵情,但已無驚無險。

    所以華容道關羽義釋曹操,只是演義中為了塑造關羽的形象而編出來了。為了小說的可讀性和人物設定的需要。歷史中根本沒抓到曹操,何來的要挾魏國呢?難不成演義真的要改寫歷史嗎?所以雖然問題很好,可是隻能在演義中。

  • 2 # 鴻哥iouyh福小鋪

    回答範圍限於《三國演義》。

    呵呵,已經獲得大批資源啦,荊州方面不說,單單曹操逃亡,他的潰兵在一路上的丟盔棄甲簡直多不勝數。

    劉備集團能在赤壁之戰後有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不能不說是建立在此基礎上。

    再說了,活捉曹操可能比直接殺死曹操更令劉備集團頭疼。

    畢竟三方鏖戰,曹操自已一夥,劉備和孫權是一夥。

    戰前,曹操老大,孫權老二,劉備老三;

    戰後,形勢發生變化,活捉和殺死曹操,不可避免都會將孫權拱上老大位置。

    孫權當老大了,容得下劉備繼續當不能掌控的老二?

    所以放走曹操才是正解,趁機搜刮和掠奪才是王道。

    讓曹操當一名慘敗的老大,讓孫權當一名慘勝的老二,非常符合劉備集團的利益。

    若是捉了曹操,恐怕孫權會以此為藉口向劉備集團索人,不給就翻臉,給了擺明是便宜孫權。

    一家之見,僅供交流。

  • 3 # 自飛蟲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看每個讀者的觀點:我認為當時的“三國”魏國實力、地盤較強大,即使提了曹孟德也不能把他怎麼樣,權且求同存異,求得“三國”統一。但後來司馬懿平歸一統,改為"晉朝",直至最後的"南北朝”!感謝各位朋友點評點贊互動關注!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誠邀,如題。這個問題樓主有點想當然了,所謂劉備為何不讓關羽抓住曹操以獲得曹魏資源,其實只是一句空話。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沒有曹操的曹魏陣營不一定會救曹操!

    亂世之中,最缺的就是忠義。一旦曹操失去了權利,成為階下囚,那麼曹魏內部必然會爭權奪利,諸公子爭位,等到新的領導人決出來以後,他還會救曹操回來,影響自己的位子嗎?看看南宋高宗就知道了,所以曹操不一定能帶來利益。

    其次,孫權可還看著呢

    劉備聯盟孫權,用的是打敗曹操國賊的名號,結果劉備自己利用國賊牟利,怎麼也說不過去,反而有點與曹操同流合汙的意思,再者,就算曹魏給錢了,曹操放不放?不放?你賴賬,放了?天下人怎麼看,給東吳什麼交代,難道明著說我要放了曹操以抗衡東吳?自然不能,所以實際上曹操是個燙手山芋,自然不願意留著了。

  • 5 # 愛尚文史

    根據“三國演義”的劇情發展,張飛、趙雲是沒有能力活捉曹操的,不是說二人武力值不強,而是因為曹操方的兵力情況不弱於張、趙二人;

    兩人分別領了三千軍馬阻擊曹操;可當時曹操身邊的兵力,應該不止這三千;除了赤壁一起逃出來的兵士之外,又匯合了馬延的三千兵馬,雖然之後又與甘寧打了一陣,但損失應該不是很大;而且後面還匯合了張郃的一支隊伍,所以在曹操遇到趙雲的時候,曹操方的兵力應該大於趙雲;被趙雲殺了一陣之後,遇到張飛的時候,曹操方應該也還有幾千兵馬,加上眾戰將的拼死相護,張飛依然沒能力活捉曹操;

    所以!只有在華容道的時候,關羽有可能將其活捉;

    為什麼呢?可以看一下,曹操逃出張飛的阻擊圈之後,原文是怎麼介紹的!

    “此時人皆餓倒,馬盡走乏。焦頭爛額者扶策而行,中箭著傷者勉強而走。衣甲溼透,個個不全;軍器旗旛,紛紛不整。大半皆是夷陵道被趕得慌,只騎得剗馬,鞍轡衣服,盡皆拋棄。”

    可以看出!此時的曹魏方,眾兵士人困馬乏,疲憊不堪,人皆無甲,馬皆無鞍;再也沒有戰鬥力可言了;

    而且!在經過華容道的時候,大部分兵士都死於泥濘之中了;三停人馬,一停落後,一停填了坑塹,一停跟隨曹操,曹操回顧眾將,僅三百將士跟隨。當行至華容道,關羽放曹操過去的時候,曹操回顧眾將,僅僅二十七騎,期間又死了不少;

    雖然其中有幾員大將,但也都是人困馬乏,人無甲,馬無鞍;反觀關羽方,除了關羽自己,還有關平、周倉外加五百校刀手,這是關羽的標準配置;所以以關羽方的實力,完全足夠抓住曹操這二十七人!

    那麼?諸葛亮、劉備為什麼不讓關羽捉住曹操,以威脅曹魏呢?

    實際上!活捉曹操,就等於自掘墳墓;

    你抓一個曹操就能威脅曹魏嗎?就能逼迫曹魏割地嗎?顯然不能,曹魏不可能受你威脅,因為這個威脅是沒有底線的;

    而且在曹操沒死之前,曹魏是不會提前上演“立嗣之爭”的,頂多只會找曹丕暫代曹操之位;

    而之後,他們的第一舉動,肯定是攻打劉備,逼迫劉備交人;

    此時的東吳,同樣不可能站在劉備這邊,東吳不但不會幫劉備,反而還會藉機將其吞噬,奪取荊州全境,施行二分天下之計;

    所以!劉備活捉曹操,對自己沒有任何好處;不但威脅不到曹魏,反而會使自己率先滅亡;

  • 6 # 秉燭讀春秋

    《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莫過於“關雲長義釋曹操”這齣戲。

    話說曹操被孫、劉聯軍在赤壁“火燒戰船”失敗而逃。

    曹操先是被趙雲、張飛引兵劫殺,但都被曹操僥倖逃脫。

    最後曹操帶著殘兵敗將來到了華容道,在曹操沒有任何反抗能力下卻被關羽放走了。

    問題來了,此時趙雲、張飛、關羽如果活捉曹操,以此要挾魏國大批物資豈不更好?總比空手放走曹操更實惠吧。為何三人都沒這樣做呢?

    01

    首先丞相諸葛亮不允許活捉曹操,所以他先安排趙雲第一個出場。

    曹操眼見戰船被大火吞沒,萬般無奈之下,帶著張遼以及百餘魏兵衝出了包圍。

    一行人來到烏林之西一險要地方,曹操仰天長笑,嘲笑周瑜和諸葛亮不會用兵,說“如果是我必在此埋伏一隊奇兵……”

    話沒說完,趙雲引一隊人馬殺出,不過此時趙雲沒有能力活捉曹操。因為曹操身邊還有徐晃、張郃、張遼等人保護,曹操趁他們纏鬥時趁機脫逃。

    曹操帶著殘兵在逃跑途中遇到了李典和許褚,一行人逃到葫蘆口。

    這地方適合埋伏奇兵,曹操再次嘲笑周瑜和諸葛亮不會用兵,說,“如果是我必在此埋伏一彪人馬……”

    就在曹操話音未落,張飛引一隊人馬殺了出來。注意此時張飛也沒能力活捉曹操。畢竟李典、許褚二人的功夫不在張飛之下,曹操再次逃脫。

    在曹操逃亡華容道時,身邊除了小兵之外就只剩謀士程昱,這時曹操嘲笑人的毛病又犯了。

    大笑不止時,關羽橫空殺出,這回曹操徹底懵逼了。因為身邊沒有大將保護了,關羽活捉或者殺曹操就在一念之間。

    這時謀士程昱對曹操獻了一計,讓曹操扮慘打動關羽的惻隱之心,由於關羽曾受過曹操的恩寵,也就是曹操對關羽有知遇不殺之恩,關羽出於報恩才放了曹操。

    其實這都是諸葛亮的妙計,目的就是利用關羽自高自大和重情重義的性格放過曹操。

    02

    諸葛亮為何不殺或者活捉曹操呢?

    活捉或者殺曹操不符合當時劉備一方的利益。

    火燒赤壁之後才形成了三國格局,在此之前劉備沒有落腳之地。即曹操佔據北方實力最強,孫權據長江之險次之,劉備實力最弱。

    假如曹操被活捉,勒索魏國的物資,即便孫權和劉備平分,以當時的實力孫權有能力併吞劉備。換言之,劉備得到的物資還是孫權的。

    曹操被殺或活捉,北方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北方局勢大亂,實力下降,此時居第二位的孫權就會做大做強,北方和劉備就會被孫權吞併。

    第二種情況曹魏內部重新推出新的領導,假如新任領導親東吳就麻煩了,曹魏和東吳聯手劉備死無葬身之地。

    基於以上原因,諸葛亮要保持目前的格局,即不能讓曹魏垮臺。

    這好比美國扶植日本遏制中國一樣的道理,國與國之間玩的就是平衡,不以殺一人佔一城池而斤斤計較,諸葛亮有政治家的眼光。

    假如諸葛亮想活捉曹操就不這樣安排了。第一個出場的應該是關羽,趙雲應該在最後出場,張飛依然是第二位出場。

    如此安排曹操不是被活捉就是被殺死。

    關羽第一個出場也沒能力活捉或殺死曹操,換做張飛也如此。第一個出場所面對的曹操的強將最多,第二個次之,最後一位基本沒有什麼對手了。

    趙雲比張飛有頭腦,加之曹操對趙雲沒有恩情,不存在著友好的私人關係,能夠很好執行諸葛亮的命令。

    最後一點,諸葛亮安排關羽最後出場除了為放走曹操外,從私人感情方面是想抓住關羽的小辮子。

    諸葛亮暗中要放曹操,明著還要治關羽“放曹”之罪(有違軍令),諸葛亮沒殺關羽是賣了關羽一個好,意思是讓關羽以後對他感恩戴德,事實卻也如此,從這以後關羽對諸葛亮尊敬有加。

  • 7 # 草木皆史

    因為曹操從華容道逃跑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被活捉,這只是《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蜀漢正統地位,關羽義薄雲天的一個戲劇效果罷了。如果真的在歷史上發生這樣的事情,相信曹操是不可能被放走的。

    但是究竟可能發生嗎?我們還是要分析一下歷史上真正的三國。

    赤壁之戰真相

    很多人認為赤壁之戰之後,曹魏的勢力大不如前,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曹魏當時在三國中就是最強的存在,就算是赤壁之戰打敗之後依然也是,三國的順序並沒有改變。

    我們再看看赤壁之戰到底怎麼回事。其實並不是為了透過赤壁之戰給曹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赤壁之戰存在的真正意義是阻擋曹操渡長江。為了防止曹魏渡江之後的猛烈攻勢,所以孫權才會和劉備聯合起來。要是曹魏勢力真的不強大。孫權和劉備也是不可能聯合起來的。

    當時的說法也是如此,一流人才去曹魏,二流去東吳,三流的才會選擇蜀漢,由此可見,曹操所屬的陣營是多麼的強大,可以說曹魏才是當時的正統,最強勢的存在。

    曹操敗走華容道

    之所以《三國演義》會這樣說,則是因為在作者心中蜀漢是三國的正統,出生在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受到了北宋時期延續下來的蜀漢為正統的影響,所以為了突出三華人物的忠勇無雙,必須要透過一踩一捧的方式來抬高地位。而曹操,作為反面形象,只能成為突出關羽義薄雲天的踏腳石了。畢竟千百年來,白臉曹操的形象深入人心。

  • 8 # 豹眼看歷史

    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也真是一個好主意。

    如果趙雲、張飛和關羽能夠把曹操活捉,以此要挾魏國,送來大批的美女、財寶,不然就撕票。這多有意思哦,故事就更精彩,更好看了。

    也就是說,不能離開基本的歷史史實,可以拔高,但不可以過度拔高。

    羅貫中老先生為了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為了突出關雲長的義薄雲天,已經盡到了最大的努力。曹操已經被張飛、趙雲殺得丟盔棄甲,鼻青臉腫。

    如果再讓關羽把曹操抓住,讓魏國拿錢贖人,似乎就太過了,顯得很不仗義。不如讓關羽做個順水人情,既回報了曹操相遇之恩,又實現了諸葛亮天不滅曹的意願,豈不兩全其美?

    如此一來,儘管結局很美好,但跑偏太遠了,也不合適。

    說實在感覺,在沒有閱讀《三國志》等一些史書之前,豹眼是把《三國演義》當小說來閱讀的,但對於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斬顏良、斬文丑、千里走單騎、捉放曹、失空斬、草船借箭、華容道等橋段,都信以為真當做歷史來讀的。

    有時候寫作文,也把這些故事當做史實來採用的。

    但瞭解了一點史書記載的歷史史實後,對於演義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再看了。繼而又在琢磨,那些史書的歷史資料是從哪裡來的?史作者不可能親身經歷這些事件,他們更多的是採用一些別人的記載。而那些記載是否可信,是否真實呢?

    比如豹眼看到一個橋段,孫權要征伐益州劉璋,劉備就給孫權去信說:“劉璋也沒有大的過錯,討伐他不合適,就以自己的老臉替劉璋求情,如果孫權不答應,劉備就披頭散髮遁入山林,從此退出江湖。”

    按照常理,孫權應該說:好啊,我就要討伐劉璋,你就遁入山林吧。

    其實,孫權明白劉備的用意,如果你敢出兵討伐劉璋,我就先跟你拼命。拼不過你,被你殺了也就算了,大不了打不過你再逃跑就是。

    當時豹眼就在想,一些歷史學家寫作人物傳記的時候,會不會把類似劉備書信一類的東西作為史料,記載在內呢?這不就以訛傳訛了嗎?

    那麼,演義所描述的情節跟史書不同,是不是也有依據呢?不完全是作者憑空想象的吧?

    由此看來,也沒有必要去過度糾結史書、演義等真實性,看看熱鬧,品味一下就可以了。

    最近,看了一點曾仕強老師講解的《三國演義》感觸很深。以前看過曾先生的其他一些講座,感覺內容講得不錯,但不太喜歡他的風格,覺得不太夠嚴肅。

    但曾先生講《三國演義》是很嚴謹、很正經的,感覺很好,受益頗多。有興趣的友友,可以聽一聽,感知一下。

    說了半天,也沒有說到點子上去,沒有完全按照題主的要求來回答。

    但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體現了作者很大的智慧。羅先生這麼安排是很合理的,是符合藝術高於生活原則的。其中的道理,也是值得很好地品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許多中老年人感覺抑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