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葉33682

    在語言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子會幸福嗎?要弄清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什麼是語言暴力,簡單列舉例項:聲嘶力竭地怒吼道,打死你!滾出去!我剁死你個傻B!……

    語言暴力有時候讓人心驚肉跳、讓人倍受煎熬、讓人痛傷不已、讓人倍受凌辱!

    那麼,長期經受語言暴力的女孩會否幸福?

    筆者以為有三種可能:1、如此家庭環境會讓女孩的性格變得適應,同時自己也日漸養成暴虐的習慣,從而讓自己走到哪兒都遭受到人們異樣的目光,哪裡還有幸福可言。2、女孩會默默承受,從此變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閉,性格內向不與人接觸,但一旦遇到溫暖的環境,她會倍感幸福,並同時以百倍的溫暖釋放於他人。

    語言暴力有時侯超過暴打還要傷及人心!讓我們對語言暴力說“不”!!

  • 2 # 肥仔老師談教育

    不得不說,在語言暴力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可能比在棍棒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更大,因為精神傷害比普通的身體傷害更難自愈。

    兩個極端的發展

    在語言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有比較大的機率出現兩個極端的發展:

    1、自己本身也成為語言暴力的“愛好者”,性格極其暴戾。

    2、孩子極度不自信,甚至陷入深深的自卑,感覺自己沒有任何事情可以做得好的。

    這樣的孩子會幸福嗎?

    事業方面:像兩種極端性格的人,都是不太合群的。特別是語言暴力的“愛好者”,無論到哪都是若人討厭的。現代社會,是個合作共贏的社會,幾乎沒有人能夠單槍匹馬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從這些角度理解,那麼這兩種性格的人獲得事業上的幸福的機率就比較低了。

    家庭方面:幾乎是可以預見,語言暴力“愛好者”所在的家庭,整天都是吵吵鬧鬧,整天瀰漫著火藥味,這樣的家庭不要說幸福,能不能扛得住還另說。而一個自卑的人在家庭當中也是容易受到排擠的。從這些角度理解,這兩種性格的人的家庭幸福的可能性也比較低。

    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現極端。正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因此在語言暴力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們未來幸福的可能性會比較低。說是這樣說,但是幸福這類事情一般不會有100%的必然結果,還要看孩子們未來的際遇是怎麼樣的。

  • 3 # 老陳說心理

    父母的語言暴力說到底就是貶低你,實際上是想實現讓你知道自身不足而提升自己。

    為什麼他們因為你而生氣?因為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你比他們弱。自己的後代比自己弱,這是無法接受的。

    這就會產生夫妻之間的糾葛,丈夫認為是妻子(智商或其它能力)的問題,妻子會認為是丈夫(智商或其它能力)的問題。這裡面就扯到了血脈,又拼起了祖宗。他們認為這其中肯定有一人有問題,因這吵架應該發生過多次了,他倆都不幸福,你能幸福嗎?

    這是第一階段,因為你他們進行了互相傷害,心理的啊,我沒開車!

    當他們認為因這個吵架已經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那麼就該你上場了,他們達成了倆人都沒問題的決議。那就是你的問題,他們所期望的你應該具備的能力你沒有或很弱,這是你後天形成的,他們給的基因沒有任何問題。

    這是第二階段,你在第一階段造成的傷害,報復性的還給你了,一切都因為你。

    你是不是想說“關我屁事?”,他們認為的,不是我認為的。你在這裡面就是起因,沒有其他人可以背鍋。他們是不會承認是自己教育能力的問題的。

    最後,幸福是自己去尋找的,是自己抉擇的產物。即使長期的洗腦使你自卑,只要你找到能夠一直鼓勵你的家庭你一樣可以幸福。甚至因為童年缺失,你會更幸福。

    另外,我認為語言暴力是每個父母都會做的(量的把握問題),就像老師對學生也會這麼做。都是激將法,都是為了你能自覺的去成長。父母真的討厭你,那就是家庭暴力,也就是動手的那種。

  • 4 # 落雪丶

    不幸福,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不是自卑就是有心理陰影,缺乏安全感,不是過度依賴別人,就是不相信別人。這樣生活環境裡的孩子很可憐,但是如果正確引導,會比一般的孩子成熟,獨立,更加努力,也更加優秀。

  • 5 # 暖爸萌媽育兒記

    在語言暴力長大的女孩,究竟會不會幸福?這個真不好說。總的來說,幸福這種東西也是靠自己去把握的吧?環境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態和行動。

    當然了,這也要看題主所謂的語言暴力是處於何種程度。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種環境當然有影響,但是如果不是太明顯的話,我想問題也不大吧?畢竟人人都有自我調節的能力。

    不過,如果這種語言暴力太極端,超出了人的承受範圍,那問題就大了。如果一個女孩生活在如此變態的家庭裡,那幾乎是不可能幸福的,甚至可以說,她連“幸福”是什麼都不知道。

    長期的極端語言暴力,必然使孩子失去自信,甚至對自尊也會麻木。這樣是很容易導致孩子患得自閉症的。

    我們村有個老光棍,由於腿腳不太靈便,所以一直單著。後來年紀大了,只得花了相當大一筆彩禮錢從鄰村娶了一個女孩。其實,與其說是“娶”,寧願說是“買”。

    那女孩倒是長得漂亮,但是性格非常怪。平時她不敢跟人說話,甚至都不敢正眼看人。別人上他們家,她便趕緊離座躲在房間角落的陰暗處。平時吃飯時,她也不會上桌,只敢端著碗躲在一角靜悄悄地吃。

    自從娶回家後,同村鄰居們鮮少見她出門,整天都是躲在家裡,一句話都不說。大家都說她是不是腦子有問題。

    後來我們瞭解到,她其實是個養女,是她們孃家在路口撿回來的。可是,你既然撿人家回來,那就好好對待人家唄。可是他們沒有。

    據說,她從小到大,養父母成天到晚都是語言暴力,雖然給她吃給她穿了,但是稍不滿心就是破口大罵。而且,還不供她上學,只讓她沒完沒了地幹活。說到底,就是撿回來一個廉價勞動力而已。

    她的人生,可以說是被她孃家給摧殘了。這樣一個人,又怎麼可能幸福呢?

  • 6 # 愈見心理研習社

    “你太情緒化了!”

    “你太自我中心了!”

    “你情商太低了!”

    “你怎麼這麼自私!”

    生活中我們總是能碰到那些亂貼標籤的人,他們好像永遠不能理解,自己的一句話會給對方造成多大的傷害,還可能會反過來嘲笑你的玻璃心。在把你傷的體無完膚後,不負責任的轉頭走人!

    如果你身邊也有這樣的人,可以選擇優雅的離開了。

    亂貼標籤會造成多大的傷害?

    亂貼標籤會摧毀對方的自信心,讓對方陷入持續的自我懷疑的狀態中。

    在電視劇《坡道上的家》中,男主是這麼評價自己的妻子的:“別說的好像你在執行什麼重大任務一樣,只不過是當陪審員而已,這麼累的話,就去和別人說不幹了唄!孩子和工作,你沒辦法同時兼顧吧!我早就和你說過了,別勉強。”

    簡直是字字誅心!

    女主帶孩子照顧家,耗盡自己的全部力氣在和這個世界斡旋。想要得到一點溫暖和照顧,卻被枕邊人的言語虐待摧毀得體無完膚!

    兒童救助中心的心理諮詢師在做家訪的時候,發現了問題,並嘗試和女主進行溝通。

    自信心完全被摧毀的女主,不僅拒絕了心理諮詢師的幫助,還不停的幫助丈夫說好話:不是他的錯,是我做的不夠好,我會努力的,我一直在改!

    標籤是一種極強的心理暗示,會讓對方逐漸認同他人所貼的標籤,並活成標籤中的樣子。

    在男主的打擊下,女主變的越來越不自信。無助、孤獨、自我懷疑、畏手畏腳。

    庭審時,女主想表達自己的看法。卻想到了丈夫的聲音“說的好像很明白似的,會很丟臉哦!”

    當女主陷入自我懷疑時,男主回覆“我就一直說你不正常吧!”

    女主自信的時候打擊女主的自信,女主不自信時,說女主敏感、神經質。吃幹抹淨後,還把責任全部推到對方頭上!這種不負責任的假情假意,還是不要的好。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教師期待效應,是指他人的看法會把我們塑造成他們“想象”中的樣子。而不管正面的期待,或者負面的貶損,都能塑造一個人,讓我們一步步朝著對方“想象”中的樣子發展。

    男主的言語虐待有著極強的暗示性。讓女主逐步認同那些不負責任的評價,並一步步變成評價中的樣子。

    為什麼有人總是貶損他人?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可以節省認知資源,簡單來說就是因為懶。認為“受害者有罪”,遠比去分析案件起因簡單多了。認為“女人到一定年紀就該結婚”,遠比進行深刻的自我探索簡單多了。

    打破刻板印象需要付出源源不斷的努力,而這種努力是很多人不願意付出的。

    家庭教育。

    很多習慣性亂貼標籤的人,可能小時候也是長期貶損的環境中長大的,這讓他們覺得貶損別人並不是什麼特別大的過錯。

    他們無法意識到自己的語言暴力是一種虐待,只是用從父母那學到的生活方式來對待別人而已。

    心理投射。

    喜歡亂貼標籤的人,可能自己本身就不自信,他們害怕被別人攻擊,所以提前攻擊別人。

    而他們所有的攻擊,不過是自己內心的投射而已。

    提升自我優越感。

    攻擊別人可以拉開彼此間的距離,給別人貼標籤的同時,暗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從而提升自我優越感。

    青春期的學生喜歡拉幫結派,而他們拉幫結派的基礎可能就是“同時討厭一個人”。貼標籤者可能並不認為自己是對的,但是為了融入群體,會透過貼標籤的方式證明我和那個“被討厭的人”不一樣,提升優越感。

    如果有人給你貼標籤……

    自我堅定。

    首先,你要識別出給你貼標籤的人。

    你要知道任何人都不是上帝,他們無權任意指責你,哪怕他們是你的親朋好友!真正為你好的人,會溫柔的給出建議,而不是無端的指責。

    其次,你千萬不要相信別人貼給你的標籤!

    你要知道沒有人比你更瞭解自己,所有人都只能看到你的一部分,而你的潛力是無限大的,沒有任何標籤可以定義你。

    友善的溝通。

    你可以熟練的學習並掌握以下句式,下次有人貶損你的時候,講給他聽。

    “我知道你可能——A——,但是你的指責讓我——B——,我希望你可以——C——。”

    A:

    是為了我好

    對我的做法不太滿意

    因為我的一些語言/行為而受傷

    B:

    覺得很受傷

    感到很難過

    C:

    詳細的講講你的看法

    給我提出一些明確的建議

    適當的反擊。

    適當的反擊可以保護自己的心理邊界,讓對方意識到自己越界了,並及時撤離。

    遠離。

    如果以上做法都不能很好的解決問題,且對方反覆不停的製造新的指責,或者直接暴怒反擊,你也可以選擇離開。

    要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人可以定義你。他們在隨意指責你的同時,也展現出了自己的不成熟。守護好自己的邊界,不要活在別人的陰影下。

    願你被這世界溫柔以待。

    如果不能,離開,選擇一個溫暖的世界。

  • 7 # 艾小樂說

    張愛玲是一個在“語言暴力”家庭中長大的女孩,可以看看她的經歷。

    張愛玲的父母離婚後,原本跟著父親一起生活,不過因為受不了父親對他的折磨跑去母親那裡,卻遭遇了母親的嚴苛和各種挑剔。

    張愛玲的到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母親的經濟和感情,遭遇了到了母親的嫌棄和謾罵。

    她常常嫌棄女兒張愛玲笨,罵她是豬,還甚至在她生病的時候說她:"你活著就是為了害人"。

    這樣的“語言暴力”讓張愛玲一輩子都對母親充滿了疏離和怨恨,甚至在母親去世之前給她寫信說"現在只想再見你一面",她都沒有去,只是冷冰冰的寄去她一直想還給母親曾經在她身上花費的撫養費。

    而孩子就是父母的鏡子,母親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

    後來,對母親極其痛恨的張愛玲也活成了母親的模樣,一輩子敏感、孤傲,渾身是刺。

    作家畢淑敏的一篇散文《家問》,對文章中的兩段話印象極為深刻:

    “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倘若家中住滿健康的愛的花粉,他就吮吸著它用愛字樣構建著自己的聽覺嗅覺知覺,漸漸的釀成心中小小的蜜餞。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她的羽翼,愛是他的長矛。”

    “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慣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破碎流離和粗暴殘酷。他們是那樣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為這就是人世間的模型,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以不良家庭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和不協調傳染到更遠的範疇。”

    在愛的包圍中長大的孩子,和語言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差別到底有多大,一目瞭然。

    要想孩子幸福,那麼好好說話,給予孩子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骨性關節炎?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