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書君

    二十四史的說法定於乾隆皇帝。二十四史總計4000萬字,記載了上起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千年左右的歷史。

    二十四史之中,除了前四史,只有一部新五代史是私人撰寫,所以出於眾人之手的史書雖然卷帙浩繁,可即便是同一部書中的水平也是略有不同,所表述的東西也不能一以貫之。

    在二十四史之中,史記和漢書並稱,無論是文學水平還是史學價值上各有千秋。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同樣的描寫,在漢書之中,變成這樣:

    楚戰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地。諸侯軍人人惴恐。於是楚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司馬遷連用三個“無比”,看似囉嗦,實際上加強了楚軍的氣勢,突出了項羽的勇猛,而在班固這裡,行文簡潔了,氣勢卻是沒有了。

    當然班固也補充了很多史實,《史記·高祖本紀》裡面沒有記載劉邦是如何稱帝的,而在《漢書·高帝紀》加以補充:

    漢王即皇帝位於泛水之陽。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媼曰昭靈夫人。

    還有很多爭論不休的問題,比如蕭何的傳記本來很是簡略,《漢書》卻加進去很多事件,有的人喜歡,有的人就不喜歡。

    當然,前四史是公認的好,但是作者之間也是相互攻擊。

    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中這樣評價司馬遷:

    是非頗繆於聖人,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以遷之博物洽聞,而不能以知自全······

    前一段是諷刺司馬遷太過於看中社會的底層以及一些細枝末葉,後一句是諷刺司馬遷不識時務,即便讀了那麼多歷史,依舊沒能保護好自己。

    而班固自己的下場又是如何呢?

    范曄在《後漢書·班彪傳》寫道:

    固傷遷博物洽聞,不能以智免極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

    意思是說你嘲笑司馬遷不能用自己的才智豁免罪過,你不還是一樣讓自己死在牢獄之中。

    至於哪部編寫的最差,個人以為是《元史》。

    實際上歷史上的很多正史都是曾經遭到非議的,魏齊寫的《魏書》一度因為寫的太差而飽受批評,但是批評的人只能過過嘴癮,沒有辦法另寫一部代替,於是《魏書》才得以流傳;今天看到的《晉書》是李世民下令編修的,原本流傳的是一種“晉書”就被代替了,而《晉書》的編纂多采用志怪之事,歷代史書在描寫開國之君的時候,不免會有神話色彩,但是《晉書》的這種色彩太濃重,很多人認為修的太差,實際上,《晉書》的這種色彩,從側面反映了兩晉的時代特徵,更能夠看出為何兩晉時期崇尚玄談,而崇信老莊,同時為何這個時候佛教在中國開始大面積流傳;《舊唐書》成書倉促,所以很多史實有錯誤,但是由於它成書距離唐代時間短,保留了很多寶貴的史料,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歐陽修等人修編的《新唐書》出世之後,也未能將《舊唐書》取而代之,也能解釋為何司馬光後來修編《資治通鑑》取材《舊唐書》而非《新唐書》;《宋史》《金史》和《遼史》都是元朝修訂的史書,非常粗糙,很多事情前後不搭,有的人物在傳裡面出現兩次,有的傳記在誰的傳記之後,結果沒有,但是這些書都是抄自原始歷史材料,最大程度保持了原貌,所以說還是有很好的史學價值。

    最後說一下,為何《元史》最差呢?

    《元史》修編開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於洪武二年,朱元璋要求史官“直述其事,毋溢美 ,毋隱惡,庶合公論,以垂鑑戒”,宋濂是修書的主要負責人,成書僅用331天。

    乾嘉三大家之一的錢大昕說:“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錢大昕可是通讀過二十四史的人,他的話應該很可信。

    清代汪輝祖寫了一本《元史本證》,書中指出《元史》中3700餘項錯誤。例如:

    如速不臺與雪不臺本是一人,完者都與完者拔都是一人,石抹也先與石抹阿辛是一個人,《元史》中都列有兩傳。再者,譯名不一,如八思巴,又譯八合思八、巴思八、八合斯巴等。

    錢大昕有志重修元史,可惜未果。

    即便是這樣,《元史》的地位依舊沒有辦法改變。到了民國時期,曾任大總統的徐世昌有感於《元史》粗糙,決定重新修訂,於是有了《新元史》,書中增補了許多列傳,像元末革命中的領袖人物如韓林兒、徐壽輝、張士誠、陳友諒等,《新元史》皆一一列傳。

    至此,中國正史由原來的二十四史變成了二十六史(加上清史稿、新元史)。

    作為記錄中國發展脈絡的二十四史(或二十六史),是無數人想要讀完卻沒能完成的任務,這也說明了華人重視史學的傳統。

  • 2 # 談古論金

    《史記》文學水平與史學價值最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開玩笑,太史公的這部作品無疑是最厲害的,眾人對《史記》的評價無須贅述,想強調的一點,《史記》的一個突出貢獻是對中國上古史做出了一個總結性的記載描述,也對上古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等的區域歷史做出了一個全景式的記載描述,這一作用與貢獻是不可替代的。

    前四史另外的三部《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以及《新五代史》、《宋史》等也都是不錯的。

    最低的是《元史》,清朝歷史學家錢大昕指出: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

    《元史》只花了188天時間就修纂完畢,如此短時間趕工,質量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主要負責人宋濂、王禕兩位Quattroporte史學水平有限,對元朝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也不瞭解,因此甚至出現同一個人名字不同(譯音不同)出現在不同地方的低階錯誤。

    這與《元史》的編撰目的有關,此時北元還存在,朱元璋修《元史》的目的就是在法理與文化上宣告前朝已經覆滅,否定現存北元的政治合法性,類似於敵人還沒有真正死去卻急忙給他開一個追悼會,宣佈他生命終結了。

  • 3 # 一往文學

    二十四史包括: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又有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的"十史"。再加上《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舊唐書、《舊五代史》。從文學水平和史學價值上,自然是前四史,而後二十史各有各有的差出,下面我將詳細論述。

    首先文學水平和史學價值最高的二十四史毫無疑問是《史記》,《史記》被魯迅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自問世以來,被受到文學家和史學家的推崇。

    作為史書來說,它記載了從上古至漢武帝三千年的歷史,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八《表》,十《書》。開創了後世史書的基本格式。二十四史基本上沿襲《史記》的寫作格式,這對於史家來說無疑是具有巨大價值的。從《史記》開始給這段歷史時期的人物寫傳記,再透過這些人物傳記來還原當時的歷史風貌,具有非常大的史學價值。而且司馬遷寫《史記》,基本上用的是秉筆直書,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給歷史人物寫傳記,也給後代開創了一個非常好的榜樣。而且《史記》描寫的不僅是歷史,而是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等綜合在一起。

    在文學上,它的成就同樣巨大,作為傳記文學的代表作,後世幾乎沒有哪本著作能夠超過《史記》,他的寫人手法,直到今天都能讓人拍案叫絕。比如《史記》刻畫的項羽、韓信、張良等等歷史人物,依然是還原那時歷史人物的重要依據。而且他寫人物採用互見法,一般人物的主傳不會描寫他的缺點,而在他們人物的傳記中會刻畫他們的缺點,讓人物更加立體,也不得罪權貴。

    《史記》有這麼高的聲譽,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是一個蒙受著悲劇色彩的人物。而且他深厚的家學淵源,讓《史記》寫得精彩紛呈,但是他為《史記》遭受的磨難,也足夠勵志。為了完成《史記》的創作,他遭受宮刑,在沒有自尊的情況下依然進行創作,這是何等的毅力啊。

    前四史都是私人創作,他們的文學水平更高。後二十史是由朝廷安排人寫的,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統治者的意識,在他們的眼裡,史書是勝者寫的,對於自己會美化,對於曾經的敵人會醜化。所以不管是史學價值還是文學價值都不高,一定要說哪一本最差,那可能要屬《明史》了。在八股文的風氣下,清初統治者又大興文字獄,很難精準的表達反應當時的實際。

    所以,要看史書,看前四史就夠了。尤其是《史記》。

  • 4 # 雷神的傳人

    《史記》文學水平與史學價值最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開玩笑,太史公的這部作品無疑是最厲害的,眾人對《史記》的評價無須贅述,想強調的一點,《史記》的一個突出貢獻是對中國上古史做出了一個總結性的記載描述,也對上古東亞東北亞東南亞等的區域歷史做出了一個全景式的記載描述,這一作用與貢獻是不可替代的。

    前四史另外的三部《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以及《新五代史》、《宋史》等也都是不錯的。

    最低的是《元史》,清朝歷史學家錢大昕指出: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無如《元史》者。

    《元史》只花了188天時間就修纂完畢,如此短時間趕工,質量自然可想而知,再加上主要負責人宋濂、王禕兩位Quattroporte史學水平有限,對元朝的政治體制典章制度也不瞭解,因此甚至出現同一個人名字不同(譯音不同)出現在不同地方的低階錯誤。

    這與《元史》的編撰目的有關,此時北元還存在,朱元璋修《元史》的目的就是在法理與文化上宣告前朝已經覆滅,否定現存北元的政治合法性,類似於敵人還沒有真正死去卻急忙給他開一個追悼會,宣佈他生命終結了。

  • 5 # 隨手談詩

    哇,一來就問二十四史,這個問題太宏大了吧!光說清什麼叫二十四史就要寫很多,咱們慢慢來。

    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指從《史記》到《明史》,由黃帝的傳說,到明崇禎17年,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編撰的24部史書的總稱。這24部史書,都是按照《史記》的紀傳體寫作而成,稱為“正史”。

    到民國時期,編撰了《新元史》,清朝有《清史稿》,有些地方會把這兩部書列入正史,則為二十六史。

    前四史

    二十四史中,司馬遷所作《史記》、東漢班固所作《漢書》、南朝范曄所作《後漢書》、西晉陳壽所作《三國志》,被稱為前四史。

    文學價值

    論文學價值,《史記》毫無疑問是第一檔,魯迅先生盛讚道:“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離騷》在文學史上,是開創性的存在,魯迅先生把《史記》與其並列,可見《史記》的文學價值之高。

    同時,《漢書》與《史記》並稱,在文采上不分伯仲,但總體來說人們還是更認同《史記》一些。接下來就是《後漢書》和《三國志》了。

    其他“正史”就懶得分了,放到一起誰也不虧。

    所以如果按照文學性來說,《史記》獨一檔,《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為第二檔,其他為第三檔。

    歷史價值

    要知道,“前四史”之所以被單獨列出來,就是因為它們在對歷史的記載上,更客觀,更少受到統治者的干擾,這四部史書的編纂,基本上是屬於私人行為,他們會考慮到一些統治者的意志、也會有個人意志的影響,但總體上還是客觀、公正,不要小看古代史學家的職業道德,現代人是比不了的。

    前四史之後的史書,就是屬於官修史書了,一般都是新朝代修前朝史書,這時候的史官,為皇帝賣命的,政治正確才是第一要素,歷史價值就要靠後了,像清修《明史》,清朝人說句明朝的好都要遭受文字獄之災,官修前朝史書又能好到哪裡去?

    與其說看《明史》可以瞭解明朝,不如說看《明史》更瞭解清朝好了,其他朝代自然也好不了多少。

    所以要說歷史價值,前四史獨一檔,後來的共為一檔,要不然把《明史》單獨拿出來作為第三檔好了。

  • 6 # 無殤曉曉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總共是3229卷,約有4700萬字。記敘的時間是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後歷時4000多年。

    內容涵蓋可以說是非常的豐富,因為它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蹟。

    這其中我認為歷史價值和文學水平最高的那一定是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從上古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二十四總共記錄四千多年,而《史記》一本就記錄了三千年,而且記錄的那麼詳細。

    它對整個後世歷史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點:

    一、建立傑出的通史體裁

    《史記》是中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貫通古今,網羅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為《史記》能夠會通古今撰成一書,開啟先例,樹立榜樣,仿效這種體裁修史相繼而起。通史家風,一直影響著近現代的史學研究與寫作。

    二、建立了史學獨立地位

    中國古代,史學包含在經學範圍之內,沒有自己的獨立地位。史部之書在劉歆的《七略》裡,附在《春秋》之後。自司馬遷修成《史記》以後,後世作者繼起,專門的史學著作越來越多,西晉的荀勖適應新的要求,將歷代的典籍分為四部:甲部記六藝小學,乙部記諸子兵術,丙部記史記皇覽,丁部記詩賦圖贊。從而,史學一門,在中國學術領域裡才取得了獨立地位。飲水思源,這一功績應該歸於司馬遷和他的《史記》。

    三、建立了史傳文學傳統

    至於他的文學價值那也是相當的高的:

     

    《史記》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後世的大量歷史作品,文學作品基本都是圍繞史記展開了,可見它的文學地位

     

    綜上所述,我認為《史記》是二十四史眾文學水平和歷史價值最高的一部作品。

  • 7 # 南陌落花閒

    二十四史中,文學水平最高的是《史記》,最低的是《元史》。《史記》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元史》速成,文字陋劣,編纂草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宋百姓平常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