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對方正在講話26683389
-
2 # 最新資訊X
首先想到的便是東坡肉了,哈哈!其實兩宋時期不僅是經濟和文化達到了很高的地步,飲食文化也很高了!而且種類也十分的豐富,得益於宋朝的繁華,百姓的小日子也過的十分幸福,由於北宋初年的宵禁解除,所以居民的夜生活也豐富了起來!酒樓也發展的越來越多!夢梁錄記載:到了宋朝,城市的小資們已經幾乎不開火倉了。吃飯基本都在外面搞定。而外面的小吃也確實好吃、品種豐富多樣。不過也有一些壞訊息,例如 1 沒有油炒的食物,因為那時候菜油很少所以食用油非常的金貴!民間油炸食品應該沒有。2 沒有新大陸作物,例如土豆啊 ,南瓜,玉米,辣椒好像也沒有!3 沒有香菸,所以飯後一支菸的神仙生活也沒有了。4 沒有白酒 方時主要是黃酒,也有一部分甜酒!所謂濁酒一杯說的就是黃酒和甜酒!不過總體來說兩宋時期百姓的生活還是很豐富的!
-
3 # 安徽巢湖記憶
兩宋人的生活誰知道,只知道那時喜歡喝酒,而喝酒也是從小說中知道的,但是那時候一定和現在不一樣,因為武松能喝十八碗,現在恐怕無人可以喝這麼多,說明那時酒度數肯定很低。所以才顯得能喝那麼多。
-
4 # 過去理它作甚
自宋朝開始,漢家天下結束了近二百年的戰亂兵燹,百姓逐漸安居樂業、豐衣足食,大宋百姓開始一天吃三餐。在宋之前,一天三餐是最高的統治階層的特權,老百姓規定只能吃一天兩頓,再說普通人也吃不起一天三餐。正因為宋代首先普及百姓平常吃一天三餐,也直接促使宋代的經濟更加繁榮昌盛。
-
5 # 考古軍中馬前卒
宋代的飲食,是非常值得一提的。答主一直覺得,在中國歷史上,市井生活真正發達,就是從宋代開始的。我們都稱讚大唐強盛,但是唐代對百姓的管理其實是比較嚴格的,晚上就不讓上街了,亂跑的抓起來。而到了宋代,社會就一下子繁榮開放了,在大城市裡生活十分多彩,即便到了半夜,人們也可以流連於勾欄瓦舍,除了娛樂,其中當然也少不了飲食活動。在現有的回答中,有答友已經提到了不少有意思的食物、飲料,答主在這兒再做點補充。
首先,要強烈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它以杭州城為中心,專門描述兩宋時期的生活。這書是一部學術著作,引用了正史記載以及《武林舊事》、《夢梁錄》等宋人筆記,但是可讀性很強,也不厚。如果大家懶得看史書原文,那麼選擇這部書一定不會後悔。順便一提,該書作者叫謝和耐,是一位法國漢學家。一個歪果仁,能把中國古代的生活描繪地如此生動,著實不易!
接下來,分門別類,介紹當時的餐飲。
1.主食、小吃主要的糧食包括粟、麥、稻這三種,今天常吃的玉米、土豆、紅薯、花生,那會兒還在美洲大陸。
值得一提的是與麥有關的麵食。
宋代的麵食吃法,不比今天少。有包子、麵條、餅、餛飩以及其他各色點心。
就說這包子吧,史書記載的就有蝦肉包子、蟹黃包子、春捲包子、梅花包子,還有用菜葉做包子皮的“大包子”,而那會兒的饅頭,大多也是帶餡兒的,跟包子分不清,比如羊肉饅頭。
根據宋人筆記記載,北宋末的大奸臣蔡京就愛吃包子。有人買了個小妾,是曾經在蔡京府上做包子的廚娘。但是這美女到家之後並不會包包子,一問才知道,她只負責切蔥絲這一道工序而已!
而面的種類也很多,有豬羊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面、炒雞面、大面、子料澆蝦面等等。
其他的小點心,大多已經不知道具體做法,我們就來看看這名稱:
姜米 辣齏粉 糖葉子 豆團 麻團 糖絲錢 澤州餳 蜜麻酥 炒團 澄沙糰子 十般糖 甘露餅 玉屑糕
饞不饞?
(庖廚壁畫,登封宋墓出土)
粟、稻的吃法跟今天差不多,蒸飯、煮粥均可。不過粥的花樣可不少,有素粥、肉粥、紅豆粥、粟米粥、糖豆粥、糖粥、糕粥等等。糯米還被用於製作各類糕點,類似今天的年糕做法。
2.肉食肉食在宋代也是有眾多的花樣。由於牛的勞動價值,宋人特別愛吃羊肉,自己養的不夠,還要從北方“進口”。而豬肉在那會兒是不受有錢人重視的。所以蘇東坡才會說“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而他被貶時買不起好羊肉,乾脆弄點羊蠍子吃,沒想到竟然吃成了名菜。就連市井小民,也愛吃羊肉,即便吃不到大塊的肉,也要弄點下腳料加工加工,略嘗滋味。據記載,當時在杭州的夜市上,就有賣羊脂韭餅、糟羊蹄的。
除了羊、豬外,家禽中的雞、鴨、鵝也是比較常吃的肉類。再就是各類水產了,尤其是在魚米之鄉,售賣不掉的魚還會被拿來做魚乾、鹹魚,耐儲藏。
至於具體的菜品,我們仍然來看看當時的菜名吧:
生熟燒、對燒、燒肉、煎小雞、煎鵝事件、煎襯肝腸、肉煎魚、炸梅魚、豉汁雞、大魚、頭羹、雙峰、三峰、四峰、鱉蒸羊、魚油炸、魚繭兒、三鮮、奪真雞、元魚、元羊蹄、梅魚、兩熟魚、炸油河、大片腰子、鼎煮羊麩、乳水龍麩、筍辣羹、雜辣羹、白魚辣羹飯……
饞不饞?
3.調味品宋代的主要調味品包括鹽、醬、醋以及茴香、胡椒、生薑、大蒜,而我們都知道,辣椒那會兒也在美洲。
值得說道的是胡椒。胡椒是外來的香料,在唐代時價格巨貴,到了宋代,價格也還是比較貴的。但是胡椒味道好啊,大家又都喜歡吃,只能想辦法加大進口量,主要走海路運輸。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藏有一批南宋時期的胡椒,是從沉船上找到的,正是當時胡椒貿易的物證。
以上所寫,不過掛一漏萬,而且侷限在宋代的大城市。而普通的鄉野小民,跟城裡人自然無法相比,能滿足溫飽尚且不容易,到了災年不免賣兒賣女,吃樹皮樹葉,而遇到兵亂,搞不好連自己也變成了“兩腳羊”。這種殘酷的歷史,也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
6 # 半卷
好問題啊,這個我正拿手,咱們來仔細說說看。
俗話說,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宋代包子不叫包子,事實上,在相當長曆史事情,包子其實是饅頭,饅頭是包子,這兩個稱謂在古代是正好相反的。宋代更加特殊一點,包子叫饅頭,饅頭叫炊餅(武大郎賣的東西),燒餅叫胡餅,菜包子才是包子。
事實上,西漢的胡餅還是囊的模樣,可是宋代就變成了今天金黃酥脆的模樣。
不過話說回來,宋代麵食名字都挺好聽的,蝌蚪粉、澄沙圓子、歡喜團等等。
那您說,肉能不能吃到呢?宋代人最愛吃的是羊肉,普通老百姓也根本不可能吃到。牛肉還是有的,您要說了,古代不是禁止屠殺牛嗎?因為牛能夠耕地,是啊,兩宋頒佈了至少有五十多道聖旨去禁止屠殺耕牛,真要是沒有,怎麼可能頒佈那麼多禁令呢?
真想吃肉啊?那嚐嚐地方特產吧!比如,去廣東吃福建人!錯了,錯了,吃“海鮮”。有一種說法,蘇軾所愛的王朝雲就是吃“海鮮”死的。當時廣東人就有吃亂七八糟東西的習慣,有賣蛇羹的人,今天廣東人也喜歡煲湯嘛,蘇軾就派人去買來嚐嚐了,騙朝雲說是“海鮮”,她喝了以後才知道是蛇,從此落下病根,後來不幸去世。
當然了,還有真河鮮,比如螃蟹,歐陽修很喜歡宋代潁州(今安徽阜陽),其中一點是他覺得這裡螃蟹又大又便宜(古代潁州也有西湖,黃河改道以後萎縮了),至於做法嘛,有直接洗好油炸的,也有水煮煲湯的,還有“蟹釀橙”,把蟹肉塞到挖空的橙子裡,然後去蒸,今天有些地方還有這道菜,但是具體做法略有改變。今天西餐會用檸檬去腥,這裡的橙子也是一樣的作用,橙子皮還能包裹住帶有蟹肉香的湯汁。
吃完了硬菜和主食,大家來嚐嚐飲料,今天我們喝各種名酒,比如劍南春,這種酒唐代就有了,不過做法跟今天同名酒是完全不一樣的。宋代酒名字也好聽,周密的《武林舊事》有過記載,撿幾個好聽的說說,雪醅酒、瓊花露、薔薇露、秦淮春等等。
宋代飲食可以說的東西太多了,我們一句兩句說不完,以後有時間慢慢說吧!
-
7 # 歷史風暴
提這個問題的肯定是個吃貨。
兩宋時期由於經濟比較繁榮,物資變得極大豐富,老百姓吃的還不錯。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兩宋老百姓的主食、副食和水果方面都吃什麼:
主食主食變化不大,和前朝差不多,以五穀雜糧為主。比較主流的是大米、小麥、小米等。根據地域不同,老百姓吃的也不一樣,北方人主要吃小麥和小米,南方主要吃大米。
大米和小米一般做成粥或者米飯來配菜吃。
而小麥碾成面之後做法就多了,比如可以做成麵條煮著吃,再加上各種佐料就變成了羊雜麵、三鮮面、羊肉面、雞絲麵、大骨面、雞蛋麵、筍辣面等。
除了水煮麵,還有一種非常膩的面,茶麵。這種面是用油煮熟,然後拌上蜂蜜來吃。
宋朝人也比較喜歡把麵食蒸著吃。比如饅頭,宋朝的饅頭和今天的饅頭不一樣,裡面有餡,相當於今天的包子。其中比較常見的有羊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筍絲饅頭、菠菜果子饅頭、荔枝饅頭等。
副食宋朝人能吃到的副食也極為豐富。
肉類大多以羊、豬、家禽肉為主,其中豬肉在民間的消耗極大,這是因為養豬產業在宋朝得到了大發展,價格較低。但是逢年過節,鄉村也會有很多人買價格比較高的羊肉來吃。
根據地域不同,各地也有屬於自己的副食品。以吃聞名的嶺南人好吃蛇,杭州人愛吃青蛙,武昌地區愛吃魚乾。
蔬菜有冬瓜、蘆筍、山藥、生菜、萵苣、蘿蔔、蕨菜、韭菜、大蔥、芹菜、茄子、黃瓜、葫蘆、等。總之,蔬菜種類繁多,除了大航海時代才傳過來的辣椒、土豆、西紅柿等宋朝人沒機會吃到,其他的和今天老百姓能吃到的已經差不多了。
水果除了豐富的主食和副食之外,宋朝人能吃到的水果種類也極多。桃子、杏子、大棗、梨子和李子這些傳統水果自不必說,北方的一線城市還能吃到當初楊貴妃讚不絕口的荔枝,甘甜的楊梅、橘子、甘蔗等南方水果。
在吃水果的方式上最多的是生吃,到今天這也是吃水果的主要方式,第二種就是把水果做成水果乾,這樣存起來方便,吃起來也別有一番滋味。
以上是宋朝人日常飲食。
宋朝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吃這方面有一些不同他們主要以肉類為食,除了牛羊肉之外,還吃雞肉、鴨肉、鹿肉、狐狸肉、蝦肉、甚至昆蟲。總之,飲食與所生活的地域相關。隨著和農耕地區交流日益加深,北方遊牧民族的飲食中麵食的比例也在加大,饅頭、包子、烙餅、燒餅、餃子等都是餐桌上比較常見的。
由於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居無定所,遊牧民族有時候還會把米、面炒熟做成炒米、炒麵,這種乾糧不容易壞,一次炒好一大鍋,帶著身邊能吃好多天。
但以上都是和平時期的老百姓生活,當戰爭來臨時,農田會被踐踏,牲畜會被殺死,老百姓流離失所,那時候能有口吃的就不錯了。
-
8 # 雅舍閒人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能最有口福的,就是生活在兩宋時期的市民和百姓了。因為到了兩宋時期,是飲食業調整發展的時期,食品的多樣性前所未有,人們的食物越來越豐富, 煎炒烹炸首次在宋朝出現,烹調方式也越發高明,有著獨特的飲食習俗和特殊的飲食習慣等,這些共同構成了宋代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我們從平時和節日兩方面來看宋朝百姓都吃些什麼。
首先來看看兩宋百姓的日常飲食都吃些什麼主食吃這些食物。在宋代,人們的主食基本上是五穀雜糧,所謂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豆。通常而言,北方人以黍、麥為主,南方人則以稻米為主。宋人似乎有一種基本認識,五穀之中,稻米最為貴重,從飲食的角度看,稻米無疑也是人們最為常見的食物。
稻米的製作方法多種多樣,但一般是蒸、煮而食。宋代飯食種類甚為豐富,有麥飯、粟飯、米飯、黍飯等。從這些名稱來看,飯食的製作原料很多不是單一的稻米,而是摻和了其他種類的糧食。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看,這種多種糧食混在一起製作的飯食應該更能有效地維持人體的機能,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麥飯在宋代是民間較為普及的食物,南宋詩人楊萬里與朋友一起登天柱山,寫下“下得山來飢更渴,也無麥飯也無茶”的詩句。宋高宗趙構從相州渡過黃河後生火做飯,所食者即為麥飯,此事一直為宋朝士大夫津津樂道。此外也有做白米飯的,就是單用稻米,不加其他糧食。宋代南方很多地區流行這種飯食,老百姓習慣吃白米飯,厭惡吃麥飯,這大概與南北飲食習慣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宋代麵食的做法非常豐富。除了傳統的蒸、煮以外,還可以採用燒、烤等方式。而且,麵食品種繁多據吳自牧記載,南宋都城臨安飯店具備的麵食食譜有豬羊庵生面、絲雞面、三鮮面、魚桐皮面、鹽煎麵、筍潑肉面、炒雞面、大熬面。宋代民間非常流行的麵食有蒸餅,但為了避宋仁宗趙禎的名諱改為炊餅。蒸餅似乎為蒸籠蒸熟的一種麵食,更類似於麵餅,圓形,似較薄。另一種是饅頭,但與現代的饅頭存在很大差異,宋代饅頭通常是夾餡兒的。《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中均有記載當時有名的饅頭店鋪的名稱,如萬家饅頭鋪、朱家饅頭鋪等,實際上都是包子鋪。宋代鄉村大體也是如此。
宋代也有包子的記載。南宋都城臨安就有包子酒店,主要以賣包子為主,可見包子也是非常流行的麵食。更多的場合,宋人將包子稱為“包兒”。羅大經的《鶴林玉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在京師買了一個女子為妾,這女子自稱是太師蔡京家做包子的。有一天,這個人讓女子做包子,女子卻說自己不會,此人不悅,責備她說:“你以前說是做包子的,怎麼可能不會呢?”那女子卻說:“妾乃包子廚子縷蔥絲者也。”這條材料雖然諷刺蔡京奢侈之極,但也說明了當時包子製作技術的水平極高。
北宋時期,南北之間的飲食習慣似乎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北宋都城汴京就有專門供南方人就餐的飯店,在相國寺北小甜水巷, “南食甚盛”。可知南食集中的街區在北宋都城還是很有名的。到南宋以後,隨著北方移民的大量南遷,人口流動越加頻繁,使南北飲食的交流更加深入,因而南北飲食差距逐漸縮小。南宋“飲食混淆”的情況非常嚴重,飲食風俗的南北差異已經不是那麼明顯了。當然,這些大體上只是反映宋代城市的實際狀況,而在廣大農村,尤其是在較為偏遠的地區,由於受到北方人的飲食影響較少,南北之間飲食習慣依然存在相當大的差別。
副食吃這些食材。宋代副食大體可以分為幾類:
肉食類。宋代肉食以豬、羊、牛、家禽為主。以豬肉為例,在北宋都城汴京,南燻門是專門供被屠宰的豬進入城區的大門,汴京每天被宰殺的生豬多達一萬餘頭,如果每頭豬以得肉六十斤計算,可以達到六十萬斤左右。張擇端的名畫《清明上河圖》中還畫了一群豬,可知豬肉應該在宋代肉食品種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廣大的鄉村,豬肉也是重要的副食。羊肉也是較為普遍的食物。不僅民間喜歡吃羊肉,皇室也喜愛。北宋時期,皇宮御廚只用羊肉,原則上不用豬肉。陝西馮翊縣出產的羊肉被稱為“膏嫩第一”。只是羊肉價格較豬肉為貴,因而普通百姓很難吃得起羊肉。
宋代肉食除了馴養的動物、家禽等人工養殖的動物以外,還包括野生的動物。南宋都城臨安市民喜歡食田雞。青蛙是益蟲,宋人早已認識到這一點,因而禁止捕捉。但臨安人特別嗜好田雞肉,商人為了牟利並逃避懲罰,只好將田雞裝入冬瓜腹中,送到食蛙者家中。而廣西地區的人喜歡吃蟒蛇肉。又如宋代江西的一些地區盛行吃穿山甲肉,且將它作為商品出售,穿山甲無疑屬於野生動物。
總的說來,宋代肉食還是相當豐富的。但由於全國各地風俗習慣、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的差異,肉食也存在相當突出的地域性特徵。如在漢陽、武昌等地,百姓將魚從江河中打撈上來後,晾曬成魚乾,除了自己食用以外,還出賣到饒州、信州等地。
蔬菜類。宋代蔬菜種類繁多,據《夢粱錄》記載,臨安市民日常生活所吃的蔬菜包括苔心野菜、大白頭、芥菜、生菜、萵苣、大蔥、韭菜、大蒜、黃瓜、葫蘆、冬瓜等種類繁多,且與現代的蔬菜名稱極為近似,有些甚至完全同名。但其中有一部分我們很難完全認識,或許是現代依然存在,不過是稱謂出現了變化。
水果類。宋代水果品種極多,就是同一型別的水果也存在不同的品種,如荔枝,在《淳熙三山志》所羅列的就達到二十八種之多,其中以江家綠質量最為上乘。各地幾乎都有自己的特產水果,如北京大名府壓沙寺的梨,就是遠近聞名的優良品種。梨枝實際上生長在棗樹之上,味“甘而美”,其原因是利用嫁接技術,經過幾次反覆嫁接。這種梨質量極佳,故壓沙寺梨園有“御園”之稱。於此也可以看出宋代栽植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否則培育不出如此美味之梨。
飲品類。在宋代,湯是最為常見的飲品之一。宋代的湯大體上可以分為幾類:一是待客所用的湯。通常而言,客人來時喝茶,離開之時則喝湯,上到官府,下到普通百姓,這種習慣已經成為一種禮節。二是飯食時飲用的湯。宋代通常將這類湯稱之為羹,兼作菜餚,如攛肉羹、骨頭羹、蹄子清羹、魚辣羹、雞羹等,這些羹既可作湯飲用,也可作為菜餚食用。三是類似現代飲料的湯。宋代稱之為“涼水”。《武林舊事》記載了以下各種名稱:甘豆湯、椰子酒、鹿梨湯、豆兒水、滷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脾飲、梅花酒、五苓大順散、紫蘇飲、香薷飲。顯而易見,這些不是單純的水,而是添加了其他各種不同的原料製作而成的,而且是在街面上出售,這與現代的飲料頗為相似。宋代的飲品,最為大宗的是茶和酒兩類。飲茶風氣甚盛,無論身份、地位如何,茶皆為不可或缺的飲品。
其他類。宋代副食之中最為常見的是各種糕點,宋人稱之為“從食”,南宋都城臨安就有很多這樣的店鋪。這類食物的花色品種繁多,極大地豐富了廣大市民的物質生活。
再來看看兩宋百姓節日飲食吃什麼宋代的節日食俗頗具特色。不同的節日,民間食俗存在很大的差別。分別以幾個節日為例來看看兩宋百姓吃什麼?
1.元旦: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民間通常稱為“新年”,也被稱為正旦、元日、旦日等。這是宋朝最為隆重的幾個節日之一,上自皇帝,下到普通百姓,無不熱烈慶祝。新年的飲食相當講究,這些飲食習慣是民間長期以來形成的。元旦京城人要吃素餅,此外還有“年餺飥”,實際上就是類似長壽麵的食物。第二種食俗是喝中草藥製成的屠蘇酒,屠蘇酒的製作、飲用都有著較為嚴格的規定,藥滓的處理也很講究。據說飲過此酒後,能夠保證一家人全年不得瘟疫,顯然存在誇大藥效之嫌疑。通常情況下,年節屠蘇酒是按照年齡從小到大依次而飲,大體上能反映出古人愛護幼小的傳統。第三種飲食習俗是飲桃湯、蒼朮水等。傳說桃為五行之精,能壓制邪氣,制伏百鬼,因而古代有飲桃湯、喝柏葉酒的傳統,宋代亦如此。
2.上元日:宋代開封元宵節的食品相當特別。京城市民吃館(一種蒸餅)之風非常流行,且持續的時間相當長,街頭巷尾到處都可聽見賣館的鼓聲,盛館的竹製架子上面裝飾燈球、燈籠等元宵節特有的物品。而且,賣者在有節奏地敲鼓的同時,還會將竹架子團團轉,很是引人注目。宋代元宵節“節食”還有“圓子”等,似乎與現代的湯圓很相近,不過是用綠豆湯煮圓子而已。農曆正月初七“人日”和正月十五“燈夕”,還會製作稱作“探官璽”的麵點,而且市場上有專門出賣“探官幣”的商販,看來已經形成為一種頗具規模的產業。探官幣上的文字除了赤裸裸的“官”字之外,還會刻寫名人警句,以表達吉祥如意之意。這種習俗源於唐代,是官僚社會中人們格外重視官品的反映。宋代京城元宵節食物還有宵夜果子、下酒果子,品種繁多,此不一一列舉。元宵節水果是必不可少的,商人們亦投其所好,預先準備好全國各地的“珍果”,至元宵節出售。
3.端午:孟元老羅在《武經總要》中列了“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等。前四種東西是裝飾品,後四種是食物,這些都是端午必備之物。香糖又稱“稀餳”“稀糖”,是人們寒食節時製作的一種食品,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有表述:“自寒食時,曬棗糕及藏稀餳,至端午日食之,雲治口瘡,並以稀餳食粽子”。可知香糖就是稀糖,寒食節就要儲藏,到端午節時配粽子食用。果子似乎也是端午節的特殊食品,端午果子包括多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百頭草,就是將菖蒲、生薑、杏、梅、李、紫蘇等切成細絲,加入食鹽後晾乾,或用糖蜜浸漬,製成甜味的“釀梅。很顯然,百頭草具有益壽延年的寓意,同時也含有吉祥之意。宋代端午粽子品種繁多,形制不一。做粽子的原料益加豐富,以栗子、胡桃等食物加入粽子,這也是宋代烹飪技術進步的重要表現之一。白團又稱為“水團”。水團是頗為類似湯圓的食物,是用較具黏性的高粱米做成湯圓,這大概是北方地區的水團。在宋代,水團和粽子是端午不可或缺的節日食物。宋代端午另一種有代表性的節物是酒,應該說,酒是宋代社會最為流行的飲品之一。在端午節人們會飲用菖蒲酒,即將菖蒲切成絲放入酒中,有些地方則喝艾酒。
4.寒食節、清明節:寒食節在冬至節後一百零五天,宋人又稱為“百五節”“禁菸節”或“一百五日”“一月節”。宋代寒食時間為三天,且為全國性的節日,只不過隆重程度不一樣而已。據史料記載,宋代河東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山西省)最為盛行。清明節在寒食節的第三天,這一天最重要的是煮新茶,且為寒食“禁菸”後開始生火,因而有“乞火”之俗,蘇軾《望江南》詞中有“且將新火試新茶”一句,其所表現的就是這種情況。
以上簡單介紹了幾個重要節日的飲食習俗,可見不同的節日有著迥然異趣的節日食俗,而且存在相當程度的地域差別。不同的地區製作節日食物的原料並不完全一樣,加之風俗習慣的差異,因而各地的節日食物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可見,僅從“吃”上來說,生活在兩宋時期的百姓是很有口福的,當然,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窮人除外了。
回覆列表
號稱“富宋”的宋朝,一樁令後人看著就饞的幸福事,就是豐富多彩的飲食。
拜宋朝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所賜,中國的餐飲發展到此時,水平已是突飛猛進。今天我們熟悉的煎炒烹炸等技藝,宋朝時就已基本齊活。哪怕是普通人家的餐桌,菜品的花樣與考究程度,都是遠遠超過了漢唐。下面這幾樣,都是宋代的餐桌上,無比誘人的食物。
首先就是一個開胃的果品:雕花蜜煎。
和現代人喜歡餐後吃水果不同,宋朝人的飲食風俗,卻是餐前吃果品。就連《水滸》等小說裡都曾生動還原,宋朝的宴會開宴前,必然先由各色珍貴果品撐場面。而“雕花蜜煎”,就是其中尤其別緻的一個。
何為“雕花蜜煎”?這是一款起於唐代的雕花食品,就是把要用蜜漬的果品,先以精妙刀工雕刻出各色形態,除了味道甜美外,還可以供食客們賞玩。這種特殊果品,發展到宋朝也是相當普及,就連宋朝宮廷裡都有專門的“蜜煎局”,專門給宮廷各類宴會製作“雕花蜜煎”,花樣更是千姿百態,有在大個的冬瓜木瓜上雕刻的,也有做成小巧的青梅金桔的,有雕刻成各種動物形狀的,也有在大個果品上雕刻神話故事的,堪稱外觀養眼入口甜美,管保叫宴會來賓們,心情愉悅的進餐。
說起北宋的豬肉菜餚,現代人的第一反應,往往會想到東坡肉,但在北宋年間,“燒豬院”的牌子,堪比今日的各色中外知名餐飲品牌,顧名思義就知道,這是一家做豬肉菜品的餐飲團隊。但比較特殊的是,這是北宋大相國寺的一群和尚們聯合組建的豬肉菜館,頂級大廚正是大相國寺赫赫有名的慧明和尚。這位高僧一手精妙的肉菜,堪稱汴京城男女老少的最愛。倘若穿越到北宋年間的汴京,想要品嚐汴京小吃,“燒豬院”那是非去不可。
而比起“和尚做肉菜”這類的奇葩景象來,宋代的素食,也同樣“素”出了獨家風格,比如這一道民間餐桌上常見的美味:兩熟魚。明明是“魚”,怎麼能說是素菜?這道菜的妙處就在這裡,看上去就是條炸熟後的魚,其實卻是用兩斤熟山藥和一個乳圖研爛,再加上薑末和鹽,用豆粉抹溼之後捏成魚樣,然後先炸再蒸就可以食用,入口味道竟和真魚無異,且成本也很低,在宋朝百姓間十分受歡迎,比如大詩人陸游,就十分喜好這一口。
說了幾個居家常見菜品,最後說個非常名貴的:宋五嫂魚羹。
這款名菜在南宋時,效應十分轟動,別看只是一碗羹,卻是要把鱖魚剔除魚骨,加上香菇竹筍等佐料熬煮而成,做工十分複雜,且一碗魚羹更有蟹肉味道,堪稱南宋小吃上品。就連南宋皇帝宋高宗,都曾吃一口吃哭。當然,不止因為好吃。
當時宋高宗遊歷西湖,正碰上這位宋五嫂在賣魚羹,一聽宋五嫂滿嘴汴京口音的叫賣聲,宋高宗瞬間就傷感了,叫過宋五嫂來聊了幾句,一聽宋五嫂是靖康之恥後逃難到臨安的難民,那更是感動的胃口大開,一口氣吃了好幾碗魚羹。事情傳開後,“宋五嫂魚羹”也就爆紅,天天都是顧客擠破頭,苦了大半輩子的宋五嫂也時來運轉,成了臨安有名的富戶。
可這樁關於美食的掌故,細細品來,更是叫人一聲嘆息:宋高宗的思鄉情懷可哀,可他苟且偷安,狠心拋棄半壁山河的一輩子,卻是更加可哀。想想曾經打的金人嗷嗷北逃,卻被他羅織罪名害死的大英雄岳飛。不知這碗魚羹,宋高宗但凡知廉恥,是否能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