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西雙版納文廣影視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譯文: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方圓三里的內城,方圓七里的外城,包圍著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著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這樣卻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條件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裝備不是不尖利,糧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棄城而逃走,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使百姓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劃定疆域的界限,使國防鞏固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強大。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多到了極點,天下人都歸順他。憑藉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攻打內外親屬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

    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捨棄魚而選取熊掌。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寧願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麼手段不可用呢?

    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麼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幹呢?採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採用;採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採用。

    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只不過是賢人能夠不丟掉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所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

    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願)死也不願接受(別人的施捨),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

    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惡廉恥之心)。3、王顧左右而言他

    孟子謂齊宣王曰:“王之臣,有託其妻子於其友而之楚遊者。比其反也,則凍餒(něi )其妻子,則如之何?”

    王曰:“棄之。”

    曰:“士師不能治士,則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

    王顧左右而言他。

    譯文:

    孟子對齊宣王說:“(假如)大王有一位臣子,將妻子兒女託付給朋友,自己到楚國去遊歷。到了他回來的時候,他的朋友卻使他的妻子兒女捱餓、受凍,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和他絕交。”

    孟子說:“(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屬,那麼對他怎麼辦?”

    齊宣王說:“罷免他。”

    孟子說:“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麼對他(君王)怎麼辦?”

    齊宣王環顧周圍的大臣,把話題扯到別的事情上了。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任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任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這個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使他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使他受盡貧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用來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堅韌起來,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原來沒有的才能。

    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在內心裡困惑,思慮阻塞.然後才能知道有所作為;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才能被人所知曉。

    (如果)一個國家,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和來自國外的禍患,這樣的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

    這樣以後才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或國家)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或國家)走向滅亡的道理了。

    5、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他們一發怒,諸侯就害怕;他們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無事。”孟子說:“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

    男子行加冠禮時,父親訓導他;女子出嫁時,母親訓導她,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丈夫!’把順從當作最大原則,是婦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孫衍、張儀在諸侯面前竟也像婦人一樣!)。

    (大丈夫應當)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住宅裡——‘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禮’,行走在天下最寬廣的道路上——‘義’;能實現理想時就與人民一起走這條正道,不能實現理想就獨自行走在這條正道上。

    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強權不能屈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 2 # 觀心妙玉

    孟子,也叫孟軻,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被後人稱為“亞聖”,其代表作有:《孟子》以及《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後四本曾編入現代的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他是子思的再傳弟子,曾遊說齊、宋、滕、魏等國。當時的天下局勢是“天下方務於合從連橫,以攻伐為賢”,孟子卻自出一格,總是常說“唐、虞、三代之德”,於是便被諸侯認為遠離實際,從而都不被採納他的建議。因此,孟子只好“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下了《孟子》七篇”。

    眾所周知,《孟子》一書,行文氣勢磅礴,雄辯滔滔,由於極富感染力而流傳後世,由於共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據說對後世文學大家韓愈與蘇軾等人影響較大。

    《孟子》共有七篇傳世:

    《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

    《孟子》中的有諸多精典智慧的傳世箴言:

    1、《萬章上》自怨自艾,先知先覺。

    2、《萬章下》卻之不恭,知人論世。

    3、《滕文公上》為富不仁,守望相助

    4、《滕文公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亂臣賊子,弔民伐罪

    5、《梁惠王上》不遠千里,五十步笑百步,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緣木求魚,引領而望,挾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敵眾。

    6、《告子上》專心致志,一暴十寒,捨生取義,杯水車薪。

    7、《告子下》以鄰為壑 拒人千里。

    8、《離婁上》為淵驅魚,自暴自棄,不虞之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手舞足蹈,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 何出此言,陳善閉邪。

    9、《離婁下》赤子之心,好為人師,不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繼日。

    10、《盡心上》獨善其身,習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發,仁民愛物,當務之急,一毛不拔。

    11、《盡心下》盡信書,不如無書,茅塞頓開,言近旨遠,同流合汙。

    12、《梁惠王下》妻離子散,匹夫之勇,出爾反爾,與民同樂,顧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熱,救民水火,簞食壺漿,流連忘返。

    13、《公孫丑上》揠苗助長,事半功倍,出類拔萃,與人為善,解民倒懸,具體而微,心悅誠服,反求諸己。

    14、《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此一時,彼一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捨我其誰,綽綽有餘。

    孟子著作中的至理名言,句句都被世人千古傳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公孫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離婁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孟子·梁惠王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不以規距,不能成方員(圓)······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離婁上》

    “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 《孟子·公孫丑上》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孟子·告子上》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離婁下》

  • 3 # 飛天ZY漫雪

    孟子,山東人,名軻,字子與、子車、或子居,中國歷史上僅次於孔子的最具影響力的儒學宗師。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學說,是戰國中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孟子作品,是集梁惠王篇、公孫篇、滕文公篇、離婁篇、萬章篇、告子篇、盡心篇等七篇共二百六十章而成,七篇中前三篇主要是陳述孟子游說諸國的言行,後四篇為孟子隱退後的言論。

    其實孟子書被認為是孟子隱居以後和他的學生萬章等人所完成的。孟子在秦、漢、唐時,並沒有當成儒家的經典,在漢書、藝文志裡,被分列為諸子百家的文章,可是宋朝因儒家發達,有個叫朱熹的大儒,把孟子和大學、中庸、論語合起來篇為四書,另外朱熹本人又寫了一本孟子集註,所以自此以後,孟子書就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獻!

  • 4 # 中公教師

    孟軻,字子輿,世稱孟子,戰國中期鄒人。孟子其父早逝,孟母一心教子成人,三遷其居,從墓地旁搬到市場旁,最後定居於學校之鄰,使孟子從小耳濡目染,受到了傳統禮儀的薰陶。孟母此舉也體現了環境對人身心發展的重要作用。

    孟子晚年歸鄒,專心著述、講學。孟子非常熱愛教育事業,他的言行、思想多記錄在《孟子》一書中,在這本書當中孟子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人生的三大樂趣之一,也是首次將“教”和“育”這兩個字合在一起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日本戰國時代的武將,真的像文學作品裡那樣“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