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馬雲霆
-
2 # 盜帥夜留香YE
作為李牧的忠實粉絲,看到這個問題,那真是要好好說道說道。
讓我們的目光回到公元前229年。
公元前229年,秦國大將王翦、楊端和率領大軍近四十萬,分兩路進攻趙國,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
尤其是一代名將王翦,率領著三十萬秦軍一路東進,聲勢浩大,卻在井陘關被堵住了去路。
當時負責井陘關軍務的主將就是李牧,副將司馬尚。
白起死後,王翦就是秦國第一戰神,多年來攻無不取,戰無不勝,彷彿山東六國已經沒有人是王翦的對手。
但是在井陘關下,王翦卻束手無策!
井陘關是東進邯鄲的必經之路,卻又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再加上城中守將是不亞於王翦的李牧,想攻破井陘關,簡直就是難比登天!
如果李牧主動率軍出城迎戰,這自然不是王翦的對手,王翦也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但李牧偏偏就死守不出,彷彿城下根本就沒有敵軍一般。
三十萬大軍路阻井陘關,這王翦可就著急了。
畢竟三十萬大軍可不是簡簡單單的數字,那可是三十萬嘴!
三十萬大軍人吃馬嚼,每日裡錢糧耗費不知凡幾,就算是秦國家底豐厚,也架不住在井陘關白白浪費啊!
於是,王翦把這個訊息傳回了咸陽。
當時的秦王嬴政聞此訊息,就召集一眾群臣議事,商議該如何解決井陘關一事。
一眾大臣一商量,卻發現,今日之井陘,卻與當日之長平和何其相似。
欲破井陘,必效仿當日長平之事。
於是李斯就像秦王嬴政舉薦了自己的徒弟頓弱。
秦王自然是大喜,給了頓弱無數錢財,讓頓弱帶著這些錢,就前往了趙國的都城邯鄲。
頓弱到了邯鄲之後,先是拿重金賄賂了趙王遷的寵臣郭開、韓倉,並且許諾郭開,只要能幫助秦國滅趙,事成之後,秦王可以給郭開封君。
郭開雖然在趙國地位尊崇,但還是沒能擋住封君的誘惑,就答應了頓弱的請求。
然後在郭開和韓倉的協助下,頓弱有賄賂了一大批首鼠兩端的趙國大臣。
最讓我不能理解的是,在郭開的引薦下,頓弱竟然成功的賄賂了當時趙王遷的母親,趙國實際上的太后——趙悼娼後!
這個妓女出身的女人,真是見錢眼看,完全不顧今日之地位是誰賦予的,竟然答應幫助秦國滅趙
於是,這些趙國大臣在郭開和韓倉的帶領下,開始往李牧的身上潑髒水。
說李牧私通王翦,意圖投靠秦國,遲遲不肯出城作戰,就是怕與秦國結怨。
趙王遷一來是年輕,心智不堅定,經不住大臣蠱惑;二來是自己的母親悼娼後,以及自己的老師郭開都說李牧要反,趙王遷不得不相信。
於是乎,趙王遷下詔,派出王室子弟趙蔥,以及另一位將軍顏聚,前去取代李牧和司馬尚。
李牧接到詔命之後,自然是難以相信。
連夜就返回了邯鄲,想要面見趙王遷,陳述冤情。
結果到了邯鄲,李牧連趙王遷的面都沒見到,就被一道詔書賜死了!
李牧一死,趙蔥顏聚那裡是王翦的對手?
短短三個月之後,趙軍大敗,邯鄲緊接著就丟了,趙國遂亡!
可憐李牧一生忠勇,更是趙國後期的中流砥柱,卻落得這般下場!
當然,奸臣郭開也沒有實現封君的夢想,在秦軍入邯鄲之後,死於亂軍之中。
趙國的亡國之君趙王遷被俘之後,被前往流放到房陵一帶,活活餓死!
-
3 # 南方鵬
長平之戰後,趙國受到重挫,燕國以為趙國國力衰微,是擴張的好機會,派慄腹率軍侵趙,被廉頗連敗,前245年,趙孝成王逝世,悼襄王繼位。廉頗正與燕國降將樂乘率軍圍攻燕國,燕國以重禮求和。趙悼襄王聽信讒言,讓樂乘代替廉頗帶兵。廉頗一怒之下,領軍攻擊樂乘,樂乘逃走,廉頗自覺在趙國無立錐之地,就帶領自己部下投奔魏國。這時,趙奢、藺相如已死,趙國名將僅剩李牧。李牧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與白起,廉頗,王翦齊名,原先一直在北境抗擊外族,東胡林胡聞之喪膽。
面對李牧堅守的策略,王翦毫無辦法,只得把情況報回朝廷定奪,秦王政與眾臣商議後,想起當時中傷廉頗的趙王寵臣郭開還在位受信任,便用重金賄賂郭開,讓其設法說服趙王遷召回李牧。貪婪成性的郭開收受賄賂後,在邯鄲散佈謠言,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誣陷李牧、司馬尚等擁兵自重意圖謀反,趙王遷不察真相,派趙蔥和顏聚取代李牧、司馬尚,並將李牧殺害。王翦乘勢急攻,趙蔥死顏聚逃,前228年秦軍攻下邯鄲,趙王遷被俘。
-
4 # 看遍山川
當年秦趙兩國長平之戰,趙國老將廉頗以逸待勞堅守不出,以極小的損失將對方拉入消耗戰。秦軍方面無計可失,派人攜重金賄賂趙國權臣,散佈秦國獨怕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的訊息,趙王不顧趙母和藺相如的勸告起用趙括,才引出一段趙國在長平被秦軍坑殺幾十萬的慘敗。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幾十年過後,秦將王翦出太行山井陘口,向趙國的國都邯鄲殺奔而來 。在趙國北方和匈奴對峙的名將李牧被迫調轉兵鋒迅速南下,在邯鄲北部,以穩健的防守和卓越的軍事素養,憑藉著地利優勢築壘固守,挫敗了秦軍的銳氣,秦將王翦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線,秦趙兩國軍隊又一次在戰場上相持。
秦國方面故伎重演,派人向趙國郭開進行重金賄賂,讓他向趙王進言,說李牧擁兵自重,明知道長平之戰後趙國國力不濟,經不起長期消耗,如今李牧卻龜縮防線,和敵軍持久小戰來應付趙王,不集中兵力盡快解決戰役,有投降秦國的意圖。接收秦國好處的可能不光郭開一個,那些不懂軍事的文官隨聲附和,趙王沒有主見頂不住忽悠,很快就派人去前線代替李牧。
雖然李牧吶喊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自古朝堂官場上的陰謀對付戰場上的大將那是綽綽有餘。趙國一面安撫李牧,另一面安排好圈套,抓捕並誅殺了李牧。
一代名將沒有戰死在沙場卻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將軍為社稷搏殺,反而被宵小構陷,君王昏匱聽信讒言。這一幕歷代都上演,其實並不陌生,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回到朝堂還能和群臣唇槍舌劍勾心鬥角的武將,少之又少。
-
5 # 希望星晨58298869
李牧是戰國未期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深受將士的愛戴,在長期的戰爭中,他屢次重創敵軍,顯示了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建立了崇高的威望,他的無辜被害,無異於趙國自毀長城,令人無不扼腕嘆息。
作為戰國時期的趙國名將,李牧與秦將白起、王翦、趙將廉頗並稱“戰國四大名將”,歷史上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是戰國末期趙國唯一的軍事支撐!
早年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名震邊陲;後來主要以抵禦秦國入侵為主,因在宜安之戰重創秦軍,被賜封"武安君"的封號。
公元前229年,趙國發生了地震,善抓機會的贏政立即派出足智多謀的名將王翦兵出太行,鋒芒直指趙國京城邯鄲,趙王派李牧為大將軍,率領全國兵力抵抗秦軍。
李牧有深厚的軍事素養,在邯鄲北部深溝高壘,以逸待勞,迅速黯淡了不可一世的秦軍的囂張氣焰;秦將王翦攻擊受阻,客觀上形成了秦趙兩國軍隊對峙的局面。
秦王派人攜重金賄賂趙國權臣、曾經饞言陷害老將廉頗的奸佞郭開,蠱惑他忽悠趙王遷,說李牧按兵不動是居心叵測,因為經過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國力空虛,根本經不起曠持日久的消耗戰,利在速戰速決!而李牧卻反其道而行之,有投降秦國的意圖。
郭開發聲後,朝庭文官隨聲附和,趙王六神無主,只得派人去前線接替李牧,能征慣戰的李牧深知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堅決不肯交出軍權,決心與秦軍對抗到底,這加重了趙王遷的疑心,他設下圈套逮捕了李牧,而後處死。
-
6 # 百里不奚
李牧有一點為君王所忌,他的用兵有極大的靈活性 ,因而他在軍事上總是希望不受約束 ,遇事自作主張 。 他率軍援救邯鄲 ,在受大將軍印時就首先請示趙遷說 :“願假臣便宜 ,無拘文法 ,方敢受命 。”他向趙遷爭取到了極大的自主權 ,方才率兵抗秦 ,施謀制勝 。 他把這種主動權看成是指揮員發揮自己軍事才能 、保證戰役勝利的重要條件 。
李牧所以看重指揮員的自主權 ,是有一些原因的 :
第 一 ,他長期駐守邊遠的北境 ,遠離國都作戰 ,養成了遇事自決的指揮風格 。
第二 ,他深明戰場形勢的瞬息變化 ,深知良好的戰機常 會稍縱即逝 ,從而深信軍事鬥爭的靈活原則和速決原則 。 沒有自主權的將軍 ,不能很好地堅持這些原則 ,這是李牧要盡力避免的處境 。
第三 ,李牧對自己的戰術策略和軍事指揮自信不疑 ,不希望自己受到過多的干預 ,影響對戰役的指揮 。 李牧在邯鄲外圍擊敗秦將桓齕後 ,秦國又派大將王翦率兵伐趙 ,李牧連營拒守 ,秦軍無法進軍 。
後來 ,秦國決定用反間計除掉李牧 ,配合這一策略 ,王翦在前線與趙軍做通和之狀 ,不定成約 ,使命往來不斷 。 面對秦軍的策略變化 ,李牧不知是計 ,他仍舊遵循指揮自主的原則 ,與秦軍互通訊使 。
李牧常有機智多變的戰術策略 ,這次與秦講和 ,也許是虛與委蛇 、部署和準備新的制敵方針 ,對這樣的軍事方針的變化或策略的實施 ,他自作主張 ,沒有請示趙遷 ,結果使趙遷不明就裡 ,以此確信了關於李牧通敵的讒言 ,作出了撤換其軍職的錯誤決定 。 李牧軍職被撤 ,與他行施用兵自主的原則有直接的偶然性聯絡 ,卻是趙末政治昏暗的必然結果 。 趙遷怕李牧在前線拒命謀反 ,派使對李牧說讓他回邯鄲任 相 ,李牧見到君命 ,對使者說 :“兩軍對壘 ,國家安危 ,懸於一將 ,雖有君命 ,吾不敢從 !”他拒絕在危急關頭為就相職而離開指揮崗位 。
使者為他一片愛國之心所感動 ,遂告訴他說 :“郭開譖將軍欲反 ,趙王入其言 ,是以相召 ,言拜相者 ,欺將軍之言也 。”李牧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後 ,深感自己對正在走向危亡的趙國 已經無能為力了 ,經過再三考慮 ,他準備往投魏國 ,臨行前他長嘆說 :“吾嘗恨樂毅廉頗為趙將不終 ,不意今日乃及自己 !”這位一心要報效國家的戰將 ,終於懷著一腔惆悵離開了自己的軍事指揮崗位 。 他被趙蔥捕殺後 ,秦軍酌酒慶賀 ,而趙軍見主將無辜被害 ,不勝其憤 ,一夜間越山逃盡 ,趙國的殘局一發不可收拾 ,秦軍圍逼邯鄲 ,數月後趙遷出降 。
李牧欲全心報國 ,不意身中暗箭 ,飲恨而亡 。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於末世運偏消 。”李牧是戰國之世難得的將才 ,但他處在一 個軍事積弱 、政治腐敗 、江河日下的國度裡 ,個人的才能無所施展 ,終於壯志未遂 。 一個以身許國的政治人物 ,他個人的命運總是要受制於國家的政治環境 ,在政治衰亡的國家 ,如果無力改變政治環境 ,個人的才能非但不能充分發揮 ,他本人反倒極可能成 為亡國的殉葬品 。
-
7 # 煮酒君
關於李牧的個人資料,史書中並沒有詳細的介紹。司馬遷《史記》只寫道:"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
在與匈奴作戰中,李牧和漢武帝時期霍去病、衛青,或是秦始皇所派出的蒙恬不同。他的對敵策略並非是主動出擊,而是"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也就是,每當敵人前來進攻,就躲入工事堅守不出。
長此以往,趙國上至國君,下至士兵百姓,都對李牧的做法感到不滿,但李牧卻不以為然。
趙王將李牧撤下,改換成了其他人,沒想到,在面對來犯採取主動出擊策略後,趙國不但損傷慘重,還賠上了大量軍資,李牧的精明這才被人們發覺。
此後,趙國耐心等待了數年,終於在匈奴放下戒備後用誘敵深入之計“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破東胡,降林胡,單于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李牧憑藉軍功在朝中逐漸升官,並在廉頗出走、藺相如、趙奢等重臣去世後成為了資歷最深的大臣之一。
李牧在往後的領軍征戰中,為趙國打下李不少精彩的戰役,擴大了疆域面積。在秦軍前來攻打時,更是多次將其擊退,保護了首都邯鄲的安全。
不過,儘管對趙國有著卓著貢獻,李牧的結局卻十分悲慘。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秦軍大舉進攻趙國,李牧效仿當年廉頗的堅守策略與秦軍相持,將王翦的進軍步伐阻擋。
眼看李牧仿效先人,王翦也用起了當年秦軍戰勝趙國所使用的離間計。最終,李牧被趙王懷疑,於是被捕後慘遭誅殺。
筆者認為,李牧被殺的最主要原因,當然便是王翦所使用的離間計。
因為戰場上無法勝過李牧,王翦便買通趙王近臣郭開,讓他"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本就十分昏聵,在聽到寵臣如此彙報後,更是對李牧起了懷疑和防備。於是,他趕緊用趙蔥、顏聚換掉了李牧,讓其失去兵權。
後來,能力平庸的趙蔥等人自然被王翦輕易擊敗,於是,趙國也就難逃滅亡的命運。
如果不是王翦的離間計,李牧自然就不容易被趙王所猜忌。所以,王翦用計是李牧身死的前提,也是造成這一悽慘結局的"罪魁禍首"。
當然,不能把李牧的身死全部歸結於王翦,參與其中的郭開、趙王等人也都難辭其咎。
郭開為了眼前利益出賣國家,用讒言將李牧陷害導致免官受戮,實在該被後人唾罵。
其次,趙王為人嫉賢妒能,不辨忠奸,聽信奸臣的讒言,卻對李牧為了國家所做的許多貢獻忘恩負義。趙王擔心李牧將他取而代之,便將其立刻貶謫。隨後更是在秦國大軍壓境之際將唯一能拯救趙國的李牧斬首,將另一位良將司馬尚廢黜,這幾乎等於直接將祖宗留給他的趙國拱手相贈。
最後,李牧自己也有責任。上文已經說到,李牧在為將初期就因為不主動出擊而受到詬病,當時,他被撤去將職,但耐心等待,直到趙王發現不用李牧不行,才又被請回疆場。這一次,李牧卻沒有接受君主的命令。
面對趙王交出軍權的要求,李牧因為時局危急,由不得趙王胡亂指揮,便違抗了君命,執意不交。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了趙王確定李牧造反的傳聞,於是盛怒之下將李牧捕捉並處死。
李牧倘若沒有違抗命令,那麼趙王或許只是會將其軟禁。但不受君命的罪名,直接導致了李牧的被斬。所以,李牧所犯的"錯"便是在被讒言和姦計所害時,依然因為顧及戰局而不聽命於昏庸的趙王,導致了雙方沒能澄清誤會,一致對外。
回覆列表
自古以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即便沒遇到昏君,做為一個將軍,軍權在握,功高震主了,只有小人挑唆一下,基本上也就離死不遠了,白起厲害吧,最後還不是被范雎害死了啊。。PS:個人討厭范雎,害死敵人也就算了了,為了個人私利害自己陣營的人,不配名臣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