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流浪小夜曲

    謝謝邀請 教育孩子,父母觀點必須一致,這一點毋庸置疑!父母觀點不一致,就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困惑,甚至會讓部分孩子有空子可鑽。一個孩子的成才,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觀念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庭就存在這樣的問題,父母觀念不統一,父親讓做什麼,母親不讓做什麼,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這都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給孩子教育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教育觀念的形成,不是哪個說了算的問題,需要父母私下溝通,結合孩子實際,同時適當聽取他人意見,尤其是孩子老師的意見,在具體執行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不斷完善,堅持原則。這樣的家庭教育觀念只要能夠堅持始終,就一定能夠讓你的孩子更好的受教。

  • 2 # 西山逸隱

    任何事物,父母之間認識完全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

    家庭教育過程中,也是如此。但,聰明的父母,在孩子面前,是不會立表分歧的。

    針對某件事物,相互探討,意見統一了,才能做出正確的引導、教育。

    突發事件,一方露出急相,另一方軟語拆解,安撫好孩子,另闢一處交換意見,而後再做孩子的工作,這就對了。

    很多家長不是這樣,一個耍雄,另一個袒護,結果父母之間鬧起來了,孩子不知所措,蒙圈兒不過,稀裡糊塗,漿糊一鍋!

  • 3 # 高校心理營養專家

    感謝各位老師的支援和參與。

    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起學習成長的,家長的觀點是發展變化的,孩子隨著年齡增長和知識的積累、隨著思維能力的提高,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也在不斷髮展變化,因此,用一個人為設定的結論性標杆,不加區分地強求父母觀點一致(有人甚至假設即使意見不同也要假裝一致),是不可取的!對孩子成長也是不利的!

    1.分歧和矛盾、衝突是必然存在的。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不同的人之間更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想法。面對同一個問題,父母之間意見不統一,甚至相左,屬於正常現象,不用迴避。把生活本質如實展現給孩子,這本身就是對孩子的影響和教育。

    2.意見分歧時如何面對,才是問題的關鍵。當意見分歧時,父母雙方的任何一方,都應抱著平等相待的態度,認真傾聽對方的意見,及時肯定對方的合理部分,在溝通中體現和諧和尊重,給孩子樹立包容、友好的榜樣。在對方充分表達後,再把自己的不同想法或補充意見開誠佈公地告訴對方,和對方一起討論哪些可取,哪些應該摒棄。

    4.父母意見分歧,很多時候已經背離了問題本身,往往因為維護自身權威固執己見,雙方爭論的焦點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方案,而變成強弱和家庭權力的爭奪,這是非常危險的心理和模式,此時的衝突,才是最傷害孩子、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根源。

    5.孩子觀點採擇技能是不斷髮展的。6歲以前的兒童對不同意見是不理解的;6-8歲就已經能意識到人們觀點會有不一致,只是不知道原因;8-10歲就懂得不同人之間會有意見衝突;10-12歲已經可以客觀審視別人的觀點了,青春初期的兒童,能夠用社會系統和來自社會的資訊審視別人的觀點,對父母的意見有自己的評判。如果父母一味地追求意見一致,在孩子眼裡還有基本的信任嗎?

    常見“紅臉白臉”說,“父母保持一致意見”說等,有時還有人以權威人士身份指導家長,這容易對缺乏家庭教育專業知識的家庭造成誤解,也容易導致因維護家長權威而喪失原則,這才會讓孩子左右為難。

    真實的父母,和諧的家庭環境,平等民主的氛圍,才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

  • 4 # 國學小鳥

    謝邀請。個人觀點認為必須保持一致。一教育學裡就有對孩子行為的幾點要求,其中一條就是對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由此可見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有多麼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孩子時不能爸爸說一套,媽媽說一套,特別是孩子的行為習慣上更要一致,不然孩子的心理就會有矛盾,不知如何是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以上回答如有不當請指教。

  • 5 # 老道石敢當

    家庭教育是父母不可推遲的責任,管教子女,父母是責任人,父不嚴,子不孝,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管教子女,夫妻要有共同心,人人都是出生時小小父母抱著,培養子女長大成人,並非容易之事,要耐心開道,打罵是出於萬不得以的,打著子女痛著自己的心,子女長大成才,功在父母,養育之恩不可忘,父母恩深終有別,夫妻義重亦分離,祝天下父母們幸福快樂!

  • 6 # 北京積極人生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孩子在不斷成長,也要求父母不斷成長,和孩子同步成長。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是相同,所以父母對子女教育的觀點可以不同,也應該不同。

    父親是從男性的角度看問題,母親是從女性的角度看問題。觀點不同應該是正常的。但是,在孩子面前應該是統一的觀點。我們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觀點和看法可以不同,可以爭吵,但到了孩子面前就一個統一致。

    舉幾個例子:

    1、在男孩3歲左右,父親認為孩子可以帶孩子出去爬山,去公園走走,別天天抱著。母親不同意,認為孩子還小,外面人多,不衛生。經過大家商議,決定帶孩子在家附近的草坪上玩遊戲。

    這是典型的統一意見。

    2、孩子6歲了,是否要上小學?父母意見不一致。這樣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來看。如果孩子具備了簡單的自理能力,孩子好奇心強,簡單家教無法滿足。父母親們暫時統一意見,讓孩子上學,但多注意孩子的動態,多和老師溝通,說明情況。

    3、當孩子進入學校階段,關於某一學科是否需要學習,例如:奧數。父母的觀點可以不同,但家長們可以去請教其他老師,或請教高年級孩子的父母,或請教高人,統一大家的意見,折中家長雙方的意見,考慮孩子在現階段學習情況,判斷是否需要學習。統一好意見就用一致口吻告訴告訴孩子。

    4、在孩子出現人際關係危機的時候,父母觀點不一致,建議多聽父親的意見。例如:兩個孩子打架,兩個孩子搶玩具等系列問題,母親多聽取父親的意見。求同存異,對外保持一致。

    5、當孩子出現厭學,拖延等現象,建議多聽取母親的意見去處理,父親的意見可以太直接了當,處理起來粗暴。這個時候父親們就求同存異,聽媽媽的,對孩子保持一致。

    6、在家庭教育,儘量不要採取“紅臉白臉”,保持一致,不要讓孩子有逃避的可能。

    7、參加家長會,如果可能一起參加,或在家長會上意見一致,避免老師誤判。

    8、原則是對外部大事,例如轉學,跳級等大事,多聽父親的意見,例如和同學搞好關係,和老師溝通,多聽母親的意見。

    以上是一個家長的看法。

  • 7 # 西西養兒經

    這個問題大多都是媽媽問出來的,很多媽媽有這樣的心聲:“我為了孩子教育操碎了心,又是看書又是聽課,可是孩子爸爸好像從來不操心這些,讓他跟我一起學習育兒知識他不樂意,我給他講他又不願意聽,或者聽了也不走心,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說些不該說的話,該怎麼辦?”當問出這個問題時,我們心中隱藏的真實問題其實是:如何改造老公的育兒觀?如何讓老公的育兒觀和我的育兒觀保持一致?然而,為什麼非要育兒觀一致?談戀愛情感專家還建議我們三觀一致呢?可真實情況有幾個是完全一致的?我們不也照樣成了家,生了孩子。從關係層面講,育兒觀不一致就像伴侶三觀不可能絕對一致一樣,是一種必然的存在。想想我們和伴侶之間,如果三觀不一致的時候是怎麼做的?我們雙方會自覺地去調整行為,去想辦法化解矛盾,維護關係,我們每個人就是這樣成長起來的。那麼為什麼我們會害怕和老公的育兒觀不一致?因為我們害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傷害。我們認為自己的育兒觀是正確的,伴侶的育兒觀是錯誤的,是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所以才不能容忍不一致。比如在一個三口之家,家庭裡面有夫妻關係、母子關係和父子關係三對關係。在圖中表示是這樣的:三個獨立的人自然造就三種不同的關係模式。這和與其他朋友相處是一樣的,比如你有朋友A和朋友B,你可以對比一下,你和A的交往方式以及和B的交往方式是否完全一致?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存在。你知道每個人是不同的個體,所以你不會要求老公和你想的完全一致,也不會要求孩子想的和你想的完全一致,那為什麼你會希望母子關係和父子關係的關係模式是一樣的呢?每個媽媽都需要放鬆一下,孩子不是玻璃瓶,不會那麼容易就造成傷害。從教育層面講,我們其實也不需要完全一致的育兒觀。我想每一位父母可能都會重視教育孩子的社交能力吧,社交能力是培養什麼呢?培養的就是孩子和不同的人如何相處的能力。不同的人在哪裡呢?不僅僅在課外班裡,他身邊天天接觸的不同的人是最好的教材。孩子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家庭裡不同的人越多,可能還越有利於孩子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孩子天然會觀察和感受自己周圍的人,能自己決定接受什麼、拒絕什麼,就算家人意見一致,孩子和每個家人的關係還是會不同。他們甚至知道怎麼從不同的關係中給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好處。除了爺爺奶奶,孩子以後還會遇到老師、父母的朋友、社會上的陌生人等等,你無法控制所有人不對孩子產生影響。這些都是孩子的真實環境而已,孩子早晚要自己面對。這樣一想,你還會不會因為和老公育兒觀不一致而開戰?但是如此一來,又一個問題在等著了:可是孩子實實在在是因為爸爸或者爺爺奶奶的教養方式不當養成了不良習慣了,還看著不管麼?可是親愛的,我們只說允許不一致的育兒觀存在,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決定和不同人的不同關係,並沒有說我們什麼都不做啊。既然所有不同的人都是孩子成長環境的一部分,那麼必然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要做的,是當孩子對這些影響產生反應時,給予恰當的指導,外界影響本身對孩子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怎麼反應。在我家,我很少插手兒子和他爸爸的關係,但是我的功夫用到了另外兩個地方:事後關注或者安撫兒子,日常和老公溝通。我們家有個睡前談話的習慣,每天晚上睡覺前,我和兒子會聊一會兒天,話題很隨意,當天的心情,幼兒園發生的趣事,他和小朋友的矛盾,他的各種為什麼,我學到一個什麼新概念有時候也會嘗試給他講講。有兩天,爸爸老是吼他,他很困擾為什麼爸爸脾氣那麼大。找了個睡前談話時間,我隨意和他聊著天,主要想讓他明白兩個意思:第一,要學會體會別人的好意。第二,人無完人,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成長,包括爸爸媽媽。所以我主動和他說起了關於成長和進步的話題,但是並沒有提到關於他和爸爸日常的行為。其實我不確定五歲的他是否能夠明白,但是後來他問我:“我知道了,就好比爸爸對我發脾氣,是希望我有好習慣。”“嗯,是的!”“那爸爸媽媽跟我一樣,都需要學習?需要進步?”“當然!”他不知道想到了什麼,開心的手舞足蹈。

    白天,我把我們的對話過程講給老公聽,他竟然有些不好意思,說“你真厲害,我以後向你學習育兒知識,晚上我再鄭重的給兒子道個歉。“

    越到後來我越發現,希望讓老公緊跟你學習育兒並且去實踐,最好的方法並不是拉著他和你一起學習,或者不停地給他講,而是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用你的方法,解決孩子的問題,讓他看到一個更好的孩子,這是最有說服力的理由。

    所以,“你怎麼看待父子關係”、“你怎麼做”比你希望老公怎麼做重要的多。外界永遠都是魚龍混雜,決定孩子態度的是你的態度。

  • 8 # 福林媽咪

    講個小故事:

    “你別吃了,再吃蝦就沒有了!”

    多多看到盤子裡的蝦被媽媽夾走,就憤怒的跟媽媽說了這句話,然後媽媽也被多多的這句話激怒,批評多多:“你怎麼可以這麼這麼自私?就你自己吃,都不讓大家吃嗎?!”

    爸爸聽到媽媽批評孩子,想平息戰爭,就對媽媽說:“孩子還小,你別這麼兇,讓讓她。”

    媽媽一聽到這話,就更氣了,說道:“都六歲了,還小嗎?再不管她她啥時候能長大,有你這麼當爸的嗎?滾滾滾!”

    看似爸爸是在平息戰爭,但是有沒有發現爸爸這不是平息戰爭而是重新的引起了戰爭,本來是孩子犯錯,媽媽批評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爸爸的這種“勸和”的舉動就會惹惱媽媽,讓媽媽把矛頭指向爸爸,那麼孩子就變成沒人管的狀態。

    媽媽還沒有批評完孩子的一個毛病,就被爸爸打斷了,孩子就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也不知道該怎麼改正,而下一下批評孩子另一個毛病的時候,又被爸爸打斷了,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另外孩子會因為有爸爸的撐腰,會覺得自己沒有錯,不知道改正。

    長此以往,孩子的毛病會越來越多而且不知道怎麼改正,另外還會養成有恃無恐的習慣,因為不管媽媽怎麼批評孩子,爸爸都會出來擋槍,於是孩子就會慢慢養成窩裡橫的性格。

    而媽媽對於爸爸這種行為也會覺得很心累,每次自己想要好好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這樣出來“勸和”,會顯得媽媽好像做錯了一樣,會讓媽媽對爸爸更加有意見,和爸爸的爭吵也會更多,性格也會越來越暴躁。

    簡而言之爸爸的這種行為就是“和稀泥”,本來是想讓一家人和平共處,但是最後會發現不僅很難做到和平共處,還會讓媽媽的性Grand SantaFe來越暴躁,孩子的性Grand SantaFe來越蠻橫。

    雖說家庭教育中需要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也就是需要有人做惡人,有人做好人,但是前提是兩個人的教育理念需要一致,當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可以在媽媽教育完之後再去安慰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當媽媽批評孩子的時候出來“和稀泥”,這樣只會加劇矛盾。

    若是孩子真的做錯了,媽媽批評孩子的時候,爸爸應該在旁邊附和媽媽,不過可以相對平穩一些,情緒不要像媽媽一樣激烈。等到媽媽批評完孩子,爸爸可以去和孩子好好的聊一聊,平復孩子的心情,但同時也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不要讓孩子記恨媽媽。這才是真正的處理家庭矛盾,而不是“和稀泥”。

  • 9 # Hikari讀書育兒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對孩子的態度尤為重要,時常家裡的分工是一個扮白臉一個扮黑臉,其實,這樣的分工反而會破壞父母一方的親子關係,而且還會讓孩子有點迷糊,到底應該聽誰的呢?

    個人認為,父母的觀點不一定要一致,但是卻一定要在大方向上彼此認同,否則會讓孩子不能更好地明辨是非。比如說,父親讓孩子多吃點,母親又覺得多吃肉不好,讓孩子少吃點,孩子自然不想得罪父親,也不想得罪母親,繼而可能在不同人的面前表現變得不同,又不知道自己到底該怎麼辦才好。

    而且,如果父母一方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另一方就算有意見,也不要當面說,孩子最會看父母的臉色,要是讓孩子覺得有一方在幫他,那以後碰到同樣的問題,更會有底氣,做出的事情就更加過分了。

    總而言之,父母的溝通最為重要,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每個父母都是跟孩子共同成長,在溝通中搭建起最好的教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季後賽目前為止,各支季後賽球隊的場均助攻排名如何?勇士和猛龍都是高居聯盟前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