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泡麵侃史

    這裡的話我先回答小友一句話,叫做成也人才,敗也人才,當時和商鞅齊名的還有吳起,他的兵法和孫子兵法被大家稱為吳孫兵法。

    在李悝變法成功後,魏國強盛,但是在吳起被趕走以後,魏國可以說就已經開始進入沒落的階段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魏惠王的貪婪無能,甚至還拒絕了商鞅這樣的人才。

    比較有意思的就是這個魏惠王活的時間還挺長的,這也許就有點老天要亡魏的感覺了。

  • 2 # 歷史小官

    魏國之所以有那麼好的人才資源而最後亡國,與它不注意發現人才,重用人才有相當大的關係。

    魏國才建國的時候魏文侯執政,魏文侯可說是魏國最賢能的君主。他重視人才,重用瞭如李悝、西門豹、樂羊、吳起等眾多人才。並且魏文侯用人不疑。當時魏國出兵攻打中山國,需要一員戰將統兵。這時有人向魏文侯推薦了樂羊。魏文侯於是就任命樂羊為大將攻打中山國。當樂羊帶兵打中山國時,有人向魏文侯說到樂羊的兒子在中山國效力,恐怕樂羊會有私心,不會盡力攻打,而且還有很多人上書告樂羊的不是。這時魏文侯展現出了自己用人不疑的態度,繼續用樂羊攻打中山國。而樂羊也沒辜負魏文侯對他的信任,自己的兒子被做成肉羹送到自己面前時,強忍悲痛,硬是吃了下去,並滅了中山國。當樂羊回到魏國時,一副驕傲自滿的態度,這時魏文侯將狀告樂羊的一大堆書簡放到樂羊面前時,樂羊立馬下拜,不斷地承認自己的錯誤。魏文侯並沒怪罪樂羊,而是讓他放寬心,不會怪罪樂羊。樂羊這才退下,此後態度更加小心謹慎。

    從上述事例就可見魏文侯的用人態度。雖然魏文侯能任用人才,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時的一大強國,但魏文侯去逝後,接任的魏國君主卻並未能把魏文侯時期的用人態度一直貫徹下去,而是越來越不把人才當回事。

    魏武侯執政時,因相國公叔痤嫉妒吳起的能力,而施謀讓吳起離開了魏國,而魏武侯也沒挽留吳起。到了魏惠王執政時,就更加不把人才當回事了。

    魏相國公叔痤病入膏肓時想把手下的能人公孫鞅(也就是商鞅)推薦給魏惠王,並建議到如果不用公孫鞅就殺了他。但魏惠王只是口頭答應,並未實際行動。這導致了公孫鞅的出走,使公孫鞅效力於秦國,致使秦國變法,使秦國一躍成為了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國家。魏國也因此屢屢戰敗秦國,而從此衰敗。

    當然,魏國失去的人才不只是吳起、公孫鞅。如後來的范雎也是魏國失去的一大人才。從魏國不重視人才和對待人才的態度就可知它不會強大,而會衰落,以至於被滅亡。

    雖然魏國擁有很好的人才資源,但它除了魏文侯重視人才外,後來繼位的國君都未把人才看重,而致使人才外流,使人才效力於其他國家,而使自己衰敗,最後導致了滅亡。

  • 3 # 小編虎哥

    首先,魏國實行變法後,還沒來得及消化,就開始對外發動戰爭。導致得罪了許多國家,成為其他國家的死敵。從魏國的地理位置來看,四面都緊挨著其他國家,所以經常被聯合攻擊,不斷失去土地。

    其次,魏國衰落的一個關鍵原因在於,後來的魏國不得人心,很多人才不再為他效力,離開魏國,到別國謀出路。比如商鞅,跑到秦國後,實行變法,秦國慢慢變強起來。

    還有,一開始魏國經常欺負周邊的國家,戰爭總是需要花錢的,經常打仗,花銷自然大,打著打著就沒錢了。然而,周邊的國家開始慢慢強大起來,就來找魏國報仇,而此時的魏國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就逐漸走向衰弱最後滅亡。

  • 4 # 單身狗與孤狼

    感謝提問,魏國在當時被七國包圍,地處中央地帶,優點是人才容易會集。缺點是四戰之地,容易被包餃子。

    首先說優點,魏國開國時期,國君注重人才,加之地處中央,人員往來眾多,只要給人才一個舞臺,國家自然強大。但是隻要把這個舞臺給拆了,國家就會走向衰落。

    缺點,四戰之地,必須保證不四面開戰,這一點在魏文侯時做得很好,盟三晉,東擊齊,南抗楚,西弱秦。三晉戰則一體,和則三分,戰爭一起,三晉立即兵合一處;齊楚一直很強大,所以魏文侯將主要力量放在東南兩個方向;秦國在戰國初期很弱,所以魏一直蠶食秦國,但也不滅秦,因為滅秦容易被集體攻擊(參照齊滅宋)。魏文侯死後魏國三晉之盟被破,加之秦國崛起,四戰之地缺點立顯,決定性的兩場戰役馬陵、桂陵之戰都是因為魏國先攻趙國,後攻南韓兩個三晉好兄弟,被齊國用圍魏救趙加故技重施擊敗,魏國從此一蹶不振,雖然有聯合五國攻秦的高光時刻,但是畢竟不是一條心,只得草草了事。

  • 5 # 小豆生活啟示錄

    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魏國這片土地雖然培養了非常多的人才,但是魏國不能留下人才為國效力;第二個原因是國君的才德,當秦國國君都在發奮圖強,腳踏實地發展本國時,魏國的國君要麼喜歡險峻山川,要麼喜歡珠寶,要麼喜歡美女,要麼喜歡猛犬,就是沒有一個喜歡治國的。

    魏國作為戰國第一個實行變法的國家,在戰國前期實力突出,想打誰就打誰,為此也培養了很多的人才,像商鞅,孫臏,範睢,張儀,尉繚子等等。但是這些人才都沒有留在魏國效力,而是相繼出走他國,在別的國家大放異彩。

    這些人才在魏國的時候都是默默無聞的小平民,直到從魏國出走都沒有被魏國當權者發現。

    我們看看魏國如何對待人才的,從中可以窺探到魏國為何為滅亡了。

    商鞅在魏國時追隨公孫痤學習法令,公叔痤臨終之前將衛鞅舉薦給魏惠王,並稱“此子有經天緯地之才,如王上不用,不能不讓此子逃入他國,否則最終會給魏國帶來滅頂之災的”。魏惠王聽後只當是公叔痤臨終之前神志錯亂,並未放在心上,既不打算用衛鞅,又不打算殺衛鞅,最後衛鞅在魏國待了一段時間後,見無法得到重用便轉身投向秦國,後來主持變法留名千古。

    商鞅還是算幸運的,孫臏和範睢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孫臏被挖掉膝蓋骨,仍在牢中自生自滅;範睢差點淹死在廁所。在魏華人才最高等的“禮遇”是被無視,人才在魏國不能出頭,出頭了稍有不測就會招到小人陷害。

    為什麼會這樣呢?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魏惠王太過驕傲自信,目中無人,並且太過迷信名師出高徒,眼光又有所欠缺,最典型的就是兵法家孫臏不用,而是任用驕兵必敗的龐涓,最終葬送了無人能敵的“魏武卒”。

    好不容易出了一個信陵君魏無忌,但是又招魏王猜疑,最後鬱鬱而終。

    再看第二個原因:國君的才德

    從魏文侯啟用李悝開始變法,使得魏國成為當時最強戰國,到了魏武侯,任用吳起繼續變法,本來有機會一統六國,可惜魏武侯猜忌吳起,將其逼出魏國,這時魏國經過兩代的變法,國力強盛,是唯一一個可以兵分兩路作戰的國家。而後就是魏惠王,此王一沒眼見,發現不了人才,也不尋找人才,二太能作,野心太大,一心想在有生之年一統天下,今天想滅這個國家,明天又想滅那個國家,最終一個國家都沒滅掉,反而把爺爺爸爸積攢下來的一點積蓄揮霍殆盡。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魏國開始走下坡路。

    從魏惠王之後,國君一代不如一代,魏惠王喜歡珠寶,魏襄王愛美女,魏王假喜歡猛犬,就是沒有一個喜歡人才的了,即便有人才也或因為各種不得重用。

    而秦國恰恰相反,秦國尋找人才,吸引人才,愛惜人才。而國君一直推行商君書,腳踏實地,一代比一代強盛。

    兩廂對比,魏國豈能不被滅。

  • 6 # 平平小報

    不挖掘人才,不重用人才

    魏國在魏文侯之後國家強盛,君主也開始懈怠認為魏華人才足夠用,就沒有大力挖掘人才。而且辨識人才的能力也沒有。

    典型的就是魏國的商鞅(公孫鞅),商鞅在魏國公叔痤手下任職,公叔痤這個人妒忌心很重,當年魏武侯時期公叔痤就妒忌吳起的地位就用計逼吳起出走。明知道自己手下的商鞅有才也沒有舉薦給魏惠文王。直到自己臨死的時候才向魏惠文王推薦商鞅,可惠文王又怎麼會聽他的話重用一個新人。

    而惠文王也仗著魏國當時的強大產生的迷之自信認為魏國天下無敵不需要人才,魏惠文王都這麼想,底下人也打消了推薦人才的意思,這樣魏國的人才看見本國沒有出路都紛紛去其他國家發展。

    後代的魏國君王根本沒有吸取商鞅的教訓,每日沉溺於紙醉金迷當中連本華人都認為魏國沒有未來,自然不會為國家效力。最後好不容易魏國王室裡出來一個信陵君還被君王猜忌最後鬱鬱而終,所以魏國出人才但不會利用人才,利用人才又不給人才施展拳腳的空間。

    魏國國力斷崖式下跌,天才也無力迴天

    魏國作為戰國第一個變法的國家,吳起變法創立魏武卒之後,魏文侯帶領魏國成為超級大國,隨後魏武侯即位放棄了魏文侯時代團結三晉的方針開始攻打韓趙兩國,三晉之間離心離德開始內耗。

    到了魏惠文王時代,魏國四面出擊到處樹敵雖然打出了霸主的威風但也讓其他國家聯起手來對付魏國,終於魏國在馬陵之戰和桂陵之戰後,齊國直接滅了魏武卒主力,魏武卒作為職業重灌步兵,培養週期長耗費物資巨大。

    在損失了大部分魏武卒主力之後。其他各國紛紛出擊群毆魏國,其中秦國一鼓作氣奪回河西之地,魏國國力斷崖式下跌從頭號強國變成了二流國家!國力不濟什麼人才來了都白搭。

    從此魏國成為了牆頭草國家,再也無法復興加上君主無法作為面對強大的秦國只是不斷的割地賠款最後魏國滅亡的時候只剩下首都大梁和幾座城池。最後秦軍水淹大梁魏王喜投降魏國滅亡。

  • 7 # 寶雞匯德

    1.魏惠王中後期 數次的戰爭失敗(馬陵之戰,秦收復河西,襄陵之戰),使魏國丟失了大部分保衛核心領土的緩衝區(河西上郡,楚南陽外圍,泗上小國倒向齊國),但魏在中原持續擴張,僅東半壁領土就有大國的體量(人口城市最密集,農商發達),對韓趙始終保持壓制。雖無文侯時期獨霸天下的國力,但一增一減之下,仍舊屬於一流。

    2.襄王時期 實現對黃河北岸水道的控制,將韓攔腰斬斷(所謂魏分為二在此時就不成立了)。利用秦齊將楚擊落神壇(丹陽藍田之戰,垂沙之戰)吞併方城外楚淮北地,在中原繼續擴張,實力持續上升。此時魏國絕對是中原地區最強大的諸侯國(楚國因為巨大戰爭創傷沉默,齊國尚未獲得實際領土進賬,秦國還未徹底消化巴蜀)

    3.昭王時期 伊闕之戰妥妥的慘敗,賠光了魏襄王時期辛辛苦苦攢下的武卒,晉國故地河東淪落敵手。南韓地緣被秦徹底破壞,豫西山區基本被秦推平,潁川地自此暴露在了秦軍鐵蹄下。這為後來魏冉“五入林中,七攻大梁”埋下了隱患(韓奸)。不過,魏昭王這隻狡猾的老狐狸利用陰謀活動,在齊國的覆滅下成功得到了宋地這塊大肥肉。彌補了河東的丟失。

    然而, 這並不一定是等價的買賣,地緣破壞的代價不是領土進賬就能彌補的。

    4.昭王后期至安釐王前期 報應來了,五國伐齊後,秦昭王聯合趙國夾擊魏國。北線因為有魏國經營上百年的“鄴—湯陰—朝歌”邯鄲包圍圈,暫時沒有大礙(趙國在軍力上並沒有大多數人想象的強大,農業上更是雞肋,國力不強於魏)。東線,因為南韓在伊闕之戰後地緣被徹底破壞,在核心區(潁川)面臨秦魏兩國的攻擊下,被迫倒向了威脅相對較小的秦國(魏城馬陵和韓都新鄭近在咫尺)。秦軍在魏冉白起的率領下,“五入林中 ,七攻大梁”(其中包含傳奇的華陽奔襲戰),給沿途帶來巨大的破壞,魏國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損失。

    但不能忽視的是,魏國東部地區人口城市密集(5~6個城市圈),交通便利(鴻溝等運河),能夠調動大量戰爭資源反擊。這種強悍的防禦能力嚴重妨礙了秦軍推進的步伐,使得魏能夠有時間利用外交手段來斡旋 ,爭取他國援助。即使是令人聞風喪膽的武安君,也曾經因為合縱兩次在大梁城下鎩羽而歸。

    5.安釐王中後期 秦軍在野王—長平—邯鄲—汾城戰爭中消耗嚴重(頂著荒年與韓趙決戰,消耗了巴蜀地區大量的戰略貯備;士卒傷亡接近30萬),魏楚因為接近20年的休養生息(巴東拉鋸戰,華陽閃擊戰後三國再未爆發大規模戰爭)基本恢復了實力。在信陵君主導的第一次合縱中 ,聯軍成功把王乾擊退,魏國趁勢收復了半個河東,回頭就滅掉了衛國,併吞並了秦國的陶郡。雖然後來秦將張唐反攻收復了河東,但秦只能承認魏對陶郡的佔領(當時中原最大的商業城市),之後魏國甚至攻下了齊五都之一的平陸。

    連遭兩喪的秦國在莊襄王時期再次出關,蒙驁(蒙恬祖父)一戰拿下太原,二戰南下上黨,直逼魏國高都(三晉在上黨地區最後一個要塞)。丟失大片領土的韓趙淪為中型諸侯國。信陵君再次出山,指揮縱軍將蒙驁打回老家。秦軍狼狽地退回關內,似乎準備放棄關外的全部領土。

    也許是早年壓抑地過狠 ,晚年的魏安釐王野心開始膨脹。魏軍反手攻韓,全殲南韓最後的一支野戰軍,信陵君兵臨管城(新鄭東北大門),企圖一舉滅韓。不願魏坐大的楚考烈王出兵攻魏,卻連在南陽和宋地連吃兩場敗仗,在秦魏的威脅下(楚陳地軍可能在這兩仗損失不小),楚國即將遷都巨陽。信陵君攻下管城,但頻繁的戰爭消耗了魏國大量戰爭資源,魏國最後還是沒吃掉南韓。不過,淪為小型諸侯國的南韓滅亡也進入了倒計時。

    遠處的咸陽,秦莊襄王、呂不韋、蒙驁等人樂開了花。

    表面上,魏安釐王似乎成了天下的征服者。破秦敗楚伐齊收趙殘韓,好像當年魏文侯魏惠王也沒這麼拉風過。

    然而,不管魏國取得了多大的勝利,魏楚同盟已經破裂,南韓已經殘廢,齊國已經退出合縱,燕趙相互扯皮……三晉勢力基本退出上黨,秦晉一體化基本實現。秦國的國土安全徹底解決,憑藉巴蜀關中的支援,蟄伏關內的秦人正在佈局一盤大旗。透支國力並舉目無親的魏國逐步喪失先機。

    6.景閔王時期 蒙驁再度出山,這個當年信陵君的手下敗將此時已無人可擋。秦軍橫掃河內,打穿東郡 ,斷絕縱親之腰。淪為中型諸侯國的魏國已經獨木難支。縱有龐瑗擊蕞,春申君擊陝(歷史上最後一次合縱),然而,列國已無人助魏重整江山。畢竟,那個魏安釐王時期的魏國實在太過可怕,沒有哪一個國家承受得起它復興的後果。魏只得瘋狂向齊擴張(一度打到濟南歷下)來維持實力,以抵禦秦的兼併。

    不過,那個政治強人不會讓列國抓住時機,死灰復燃。在尉繚李斯等人的謀劃下,一張密集的間諜網伴隨虎狼之師的腳步逐步吞噬列國。

    7.魏王假:在始皇帝滅趙破燕,秦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包圍魏地。魏國仍舊沒有束手就擒,而是利用大梁周圍發達的交通和水利,堅持抗秦。

    通武侯王賁水淹大梁,魏王仍舊沒有逃跑,率領軍隊和湧入城中的秦軍巷戰,力戰到投降被殺。

    這個繼承了春秋第一強國衣缽的強國,最終伴隨著大梁的毀滅,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三晉地緣的破壞和尷尬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這個強而不霸的國家,也預示了它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聊一聊你青春記憶裡的那個他(她)嗎?作為初戀,有哪些難忘的記憶可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