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曺秀鈺

    楊儀,字威公,襄陽人。

    做為一個公司的職能部門,楊儀性格狹隘,喜歡牢騷滿腹,抱怨尤人,自我心太強,到處樹敵。曾隨諸葛亮參軍聽用,成為諸葛亮發展業務的左右手。五丈原諸葛亮病逝,楊儀領眾軍撤退,魏延不肯欲反,被楊儀嚴厲處理了。回到總部後原以為劉少老闆會提拔他接替諸葛亮的位子,沒想是讓蔣琬接替了,倒封了個無實權的中軍師,抱怨忌妒忌心一下全上來了,到處說他人壞話,,,劉少老闆一生氣,解僱了楊儀打發回家去了。可是楊儀不死心,常常寫信為自己叫屈,還詆譭他人的不是。結果劉少老闆震怒,把楊儀抓了,楊儀羞愧難當,自刎而亡。

    一個人再有能力,性格有缺陷,不知道自我反思和檢討,一味地埋怨他人的,是無法得到老闆的重用勝任。楊儀、魏延、楊修和鄧艾等人皆如是。

  • 2 # 雨夜構想

    說到諸葛亮大家都知道,蜀漢丞相,武鄉侯,為了劉備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以說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劉備的蜀漢政權,沒有諸葛亮就沒有三國時期那麼多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 諸葛亮是東漢末年,三國時期重要人物,一向以聰明,機智,謹慎。善於用兵,而聞名。早在隆中隱居之時就已經洞察天下,對天下局勢早就做好了整體規劃。就等著劉備親自上門來找他了。這就是所謂的未出茅廬先定三分天下了。諸葛亮是一個非常謹慎的人,事無鉅細,事必躬親。對蜀漢朝廷忠心耿耿,鞠躬盡瘁。劉備夷陵兵敗,病倒在白帝城,諸葛亮千里迢迢奉召前來。病榻前主僕二人以淚洗面,做了最後的告別,劉備託孤於諸葛亮。 從此蜀漢正式進入到了諸葛亮時期。後主劉禪年輕闇弱。一應大小事務都有諸葛亮做主。這也成就了諸葛亮在蜀漢政府的絕對權威。在這期間諸葛亮接連主導北伐戰爭,每一次都是無功而返。但是在戰爭期間諸葛亮收服了姜維,亮愛姜維之才,有意培養姜維當自己的接班人。每每把姜維帶在身邊,讓他有機會學習自己的一身本領。而這時楊儀也隨在軍中,也就是充當參謀一職,和諸葛亮討論一下行軍作戰方面的問題而已。。

    最後一次北伐,終因積勞成疾,54歲的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中。死前把楊儀叫到床邊說。我死以後魏延必反。他要是反了。你就和他列陣。開啟這個錦囊,到時候自有殺魏延之人。諸葛亮的用人之道就在於此了。他知道楊儀和魏延素來不和。利用這個機會除掉了魏延。楊儀在軍中只是個行軍參謀,根本就不是指揮中樞人員,更何況諸葛亮早就看出楊儀心胸狹窄,不堪大用。於是回到城都以後,就給了一個沒有兵權的官。直到最後。 也就是說楊儀根本就沒出現在諸葛亮接班人的候選人之中。當然也談不上楊儀接班了。

  • 3 # 一葉碧雲

    諸葛亮接班人為什麼不是楊儀?

    公元234年秋,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北伐前線,臨終前推薦蔣琬接替自己。丞相府長史、參軍楊儀,會同姜維,按照諸葛亮臨終前部署,安全將蜀漢軍隊撤回漢中。撤軍途中,與楊儀一直不睦的魏延不聽從排程,被楊儀派馬岱追斬,並被夷滅三族。

    回到成都後,因諸葛亮舉薦,蔣琬擔任尚書令、益州刺史,楊儀只擔任中軍師。楊儀自恃撤軍及誅殺魏延有功,對自己不能接位諸葛亮頗為不滿,後來甚至口出激烈言論,被捕下獄自殺。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推薦楊儀為自己的接班人呢?根據史料,分析原因,大概幾點:

    1、 楊儀私心重,對漢朝做不到“志慮忠純”,就是一個打工者而已!

    作為人臣,諸葛亮可以說是做到了極致!為酬劉備三顧之恩,諸葛亮用命來報答劉備,報答蜀漢。

    諸葛亮心裡,漢朝才是正統。他追隨劉備,而看不上魏、吳,也是因為他一心致力於興復漢室。哪怕天時不在,地處偏遠,知其不可為也要強為之,一生最大心願就是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要用行動證明自己對漢室“志慮忠純”!

    諸葛亮的道德品質極高,“志慮忠純”、忠於漢室、服務漢室中興,是他對繼任者的第一個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而楊儀雖然在丞相府做事也很周到,勤勤懇懇。但他對漢朝的忠心沒有諸葛亮期望的那麼堅定和淳厚。楊儀更多的是一種打工者角色,誰開的價碼高,有可能就為誰服務。

    根據《三國志》記載,楊儀剛出道時,本來是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後來揹著傅群投靠襄陽太守關羽。打工的心態畢露!

    回成都後,楊儀被冷落,逢人就抱怨後主對他不公,甚至當著費禕的面說:當年諸葛丞相病故時,軍權在我手裡,我如果當時帶領全軍投降魏國,也不至於像今天這麼落魄,真是讓人追悔莫及啊!這段話《三國志》有詳細記載:

    《三國志. 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記載:初,儀為先主尚書,琬為尚郎,後雖俱為丞相參軍長史,儀每從行,當其勞劇,自為年宦先琬,才能逾之,於是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時人畏其言語不節,莫敢從也,惟後軍師費禕恨望,前後云云,又語禕曰:“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禕密表其言。十三年,廢儀為民,徒漢嘉郡。儀至徒所,覆上書誹謗,辭指激切,遂下郡收儀。儀自殺,其妻子還蜀。

    時窮節乃現!楊儀落魄時的心裡話,清楚表明,他就是一個給諸葛亮打工的打工者而已。

    2、 楊儀心眼小,沒有做丞相的器量。

    俗話說,宰相肚裡能撐船。

    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管一個國家的政漢、經濟、軍事、外交命脈。必須要有容人的器量,否則,必然壞國家的大事。

    而楊儀心眼小,與同事關係總是處不好。

    在劉備手下當差時,就與尚書令劉巴不和。劉備沒辦法,任命楊儀為弘農太守。弘農當時在曹魏手裡,任命楊儀為弘農太守,楊儀當然沒法上任,只能“遙領”。劉備這麼處置,其實就是重劉巴而輕楊儀。

    楊儀到了諸葛亮手下當差,又與魏延不和,並且兩個人的矛盾發展到勢如水火、不可調和。諸葛亮既重視魏延的武略,又欣賞楊儀的才幹,無法偏頗哪一方,左右為難。倒是費禕經常做和事佬,拼命調節兩人的矛盾。

    諸葛亮因為楊儀的急躁狹隘,不敢以國事相托,臨終前密奏後主,讓蔣琬接替自己主政。

    而楊儀更是因為一己之私,指誣魏延謀反,不僅斬殺魏延還夷其三族。讓本來就沒什麼將才的蜀漢更加無人可用,更是罪莫大焉!

    再來看看諸葛亮接班人蔣琬的表現:

    後主劉禪繼位後,下旨讓諸葛亮開府治事,諸葛亮讓蔣琬當東曹掾,東曹掾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辦公廳主任,實權職位。但是蔣琬卻非常謙遜,推辭不就,反而舉薦比自己能力強的劉邕、陰化、龐延、廖淳來擔當要職。

    這份以國事為重的胸襟和器度,是楊儀沒法比的。

    所以,諸葛亮臨終前,給後主的密奏中指出:蔣琬忠心耿耿,寬和雅量,是復興漢室的好人選。《三國志》對此有記載:

    《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亮每言:“公琰託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宜以付琬。”

    3、 楊儀能力弱,只適合做行政事務,不是治國大才。

    做丞相,管理一個國家的大事,要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都得懂,都能管好。

    楊儀目前能查到的史料所載的,就是楊儀一直跟著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是制訂規劃、安排籌糧、制訂軍中禮節制度並檢查落實。

    《三國志. 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記載:八年,遷長史,加綏軍將軍。亮數出軍,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亮深惜儀之才幹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楊儀所做的事情,不過都是些行政事務,諸葛亮安排什麼,楊儀很快就可以完成,可以說,楊儀是一個好的秘書長。

    但關於楊儀的其它才能,特別是治國必須具備的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才能,史書沒有寫,也無從得知。

    而同時期的蔣琬、費禕等,除了志慮忠純外,治國才能都有展露。

    蔣琬在諸葛亮北伐時,擔當的是蕭何的角色,籌措糧草,組織運輸,補充兵員。完全是蕭何第二。

    而費禕展示的是外交才能,在諸葛亮平定南方,回到成都後,派費禕使吳,修復吳蜀關係,費禕面對孫權一眾君臣的刁難,不辱使命,成功完成外交任務,還贏得了孫權的尊敬。

    楊儀這些方面就乏善可陳!沒有被作為接班人推薦,能力也是一方面的重要原因吧。

    綜上,楊儀在忠誠、器度、能力方面都沒有突出亮點,地道的一個打工仔,沒有接班諸葛亮完全是很正常的事!

  • 4 # 搞金融的獸醫

    “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三國志》本傳《注》引《襄陽記》) 諸葛亮長期以來是將馬謖當作自己事業接班人來培養的,在馬謖身上寄託著諸葛亮的深切期待。但馬謖這名蜀漢地道的老幹部以“失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掉了。 再說前因諸葛亮在劉備集團中的地位。在真實的歷史中,在劉備集團中,諸葛亮的地位,不但長期在關羽、張飛等人之下,甚至龐統、黃忠、馬超、糜竺等人的地位和諸葛亮也不相上下。在劉備託孤時,將託孤的重任交到諸葛亮(此時才走入權力中心)手中。但是即使如此,劉備還是將與益州集團有淵源的尚書令李嚴作為託孤的第二號重臣。諸葛亮又充分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對荊襄人士(尤其是與自己關係親密者)擢以不次,委以重任,進一步鞏固荊襄集團的圈子,強化其在蜀漢政權中的主宰地位。任用馬良的弟弟馬謖就是例子。 再說諸葛亮用人方面,注重用荊襄人士,單看他一手提拔起來執掌軍權的部下,諸如楊儀、蔣琬、姜維等人,都不是本地人。至於為什麼不選揚儀,而選蔣琬,次選姜維。皆因楊儀性情急躁狹隘,且一直心存取丞相之職。孫權: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從孫權的話中,也可以看出諸葛亮之擔憂。如若楊儀做丞相,楊魏二人窩裡鬥,蜀國危矣。

  • 5 # 小和天下影視庫

    有句俗話叫“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主要用來形容湖北人的聰明、狡猾——別人都是一個頭,他們有九個頭,能不聰明、狡猾嗎?

    但三國時期的楊儀似乎是個例外,這個襄陽人自以為功勞大,諸葛亮死後該他當丞相,當他得知沒他的份時,便開始公開發牢騷,於是悲催了。

    楊儀原本是曹魏荊州刺史(當時的荊州,三家都有一點)傅群的主簿,後來背傅群而投了襄陽太守關羽,關羽讓他當了個功曹,相當於秘書和助理。

    後來關羽派他到成都去見劉備,他與劉備談論軍國計策和政治得失,說得頭頭是道,劉備大為讚賞,說,你給我二弟當秘書真是屈才,別回去了,在朝廷當個尚書吧。

    但是這人為人有點心高氣傲,與尚書令劉巴尿不到一個壺裡,朝廷便把他調為弘農太守;建興三年(225年)又調任丞相參軍,此後便一直跟隨諸葛亮。

    這人確實有點本事,在給諸葛亮當參軍、管理丞相府日常事務期間,為諸葛亮做了不少事情,把本職工作搞得井井有條。後來諸葛亮多次出兵北伐,後勤工作主要就是由楊儀來做的——楊儀常為其規畫分部,籌度糧谷,處事極捷。

    總之一句話:做事情又快又好,從來沒讓諸葛亮操過心。

    那時候的楊儀,認為自己的功勞很了不起,便有些飄飄然。

    尤其是當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楊儀受諸葛亮生前所託,率領大軍平安退軍,途中誅殺“逆賊”魏延後,他更是認為自己的功勞無人可比,諸葛丞相沒了,那麼丞相這個職位,就應該屬於他。

    他這麼想,也不是一點道理都沒有,因為如果那時魏延真反,的確無人能擋,那麼蜀國就完了。也就是說,他自認為救了整個國家,這個功勞不大,什麼功勞才大?

    實事求是地說,諸葛亮還是看得起楊儀的,因為他工作能力確實不差,但楊儀明顯的毛病,又讓諸葛亮十分“忌憚”,這個毛病就是“性情急躁狹隘”。

    諸葛亮不但這麼看楊儀,還在生前把這個看法寫在給皇帝的密奏裡,也有提醒皇帝的意思,讓皇帝今後用人時注意。

    更讓楊儀惱火的是,諸葛亮生前選定的接班人是蔣琬,所以諸葛亮死後,被任命為尚書令的是蔣琬。蔣琬不久又加行都護 ,假節,領益州刺史,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而楊儀回到京城後,只是被任命為中軍師,而且沒有部屬,充其量有個“便宜行事”之權。

    故事講到這裡,有必要插一個頗有意思的小插曲:諸葛亮死後,滿以為自己能接替諸葛亮的楊儀,讓都尉趙正用《周易》給他佔了一卦,卦象顯示為“家人”,這個結果,多少有點讓人意外,所以楊儀“沉默不歡”。

    如果楊儀真相信命運,那麼他就應該意識到,卦象說他只能做個“家人”是上天的安排,是神的旨意,可他就是不服——想當初我在先主手下當尚書,他蔣琬也不過是個尚書郎,後來我們都擔任丞相參軍長史,我楊儀可是跟在丞相身邊出生入死,承擔了軍中繁重的工作,而你蔣琬,只不過在安全的後方籌集了一點糧食,組織了一點運輸,補充了一點兵源,你的功勞,怎麼能跟我比?

    我楊儀所做的一切,丞相您老人家也是心中有數的,可是您為什麼那麼偏心,在上給後主的密表裡提都不提我,而說什麼“臣如果出了意外,軍國大事可以全部交給蔣琬”!

    像他這種自以為勞苦功高,結果卻混成了“光桿司令”的人,發點牢騷也是可以理解的。問題是這人實在幼稚得可以,在官場混了那麼多年,還跟著諸葛亮耳濡目染了那麼多年,居然一點也不明白政治鬥爭的殘酷性,你心中不滿,埋在心裡就是了,最好爛在心裡,真正有本事的人,還怕今後沒有上升的機會?可是這個傻蛋,心裡怎麼想的,嘴上也怎麼說,還到處去說,逢人就發洩心中的不滿,以至於人們見了他就躲,“都畏懼他出言不遜,不敢與他交往”,到後來,只有一個後軍師費禕不怕他,還敢去看他。

    費禕一來,楊儀就像碰到了多年不見的知音,祥林嫂的本色,又表現了出來:“論資歷,我比蔣琬老,論能力,我比蔣琬強,可是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這個傻蛋,最後居然連這種話都說出來了——“早知落到這步田地,丞相去世那會兒,我就該舉兵投魏,如今真是後悔死了!”

    這話把費禕嚇了一大跳,敢情你這混蛋,還藏了顆造反的心啊!實在對不起了,我要舉報你!

    費禕向皇帝奏報後,公元235年(建興十三年),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漢嘉郡(位於今四川雅安)。

    不料到了流放之地,這人還繼續作死,再次上書誹謗,措辭異常激烈,朝廷再也受不了啦,派人去抓他,他終於慫了,自殺身亡。

    “性情急躁狹隘”——諸葛丞相當初對他的評價,真是一點也不錯,好在後主劉禪聽進去了,不然真重用了這種人,那就好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瓜一般開花多少天后就可以成熟採摘?怎麼判斷冬瓜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