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空八卦歷史
-
2 # 每天買個股票
歷史處於非常時期,自然有人也要有非常的人生。很不幸,作為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的溥儀,他的一生便是充滿傳奇的一生,縱然他只亡了一個王朝,但他卻寫了三份退位詔書。
公元1908年,“山雨欲來風滿樓”此時的大清王朝在葉赫娜扎氏半個世紀的統治下已經徹底的淪為西方列強的走狗。當了34年傀儡皇帝的光緒皇帝也在這一年撒手人寰,離開了這個讓他無能無力的王朝。正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光緒皇帝又沒有後,慈禧太后遂選取光緒皇帝弟弟載灃的兒子愛新覺羅.溥儀為光緒接班人,是為宣統皇帝,溥儀時年三歲。
一個三歲的小朋友要熬過登基大典那是萬萬不能的。登基之時,溥儀還不到3歲,根本沒有見過如此大的陣式,是被嚇得嚎嚎大哭。而他的父親載灃則是汗如雨珠,在一旁不停安慰溥儀:“不要哭啦,這就快完了!快完了!”。
三年之後,果然是被一語成讖,大清王朝的氣數走到了末路。那時,大清王朝危危可及,全國各地到處都紛紛宣告獨立,都在敦促溥儀抓緊退位。而溥儀的嗣母隆裕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同意了。於是在1912年2月12日,溥儀就正式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宣告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到此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也從此結束。這是溥儀的第一次退位詔書,當時溥儀只有六歲。
一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雖然已經覆滅,但是總會有那些個居心叵測的想要恢復封建帝制。你看張勳不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嗎?公元1917年,張勳利用調節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間的矛盾關係,帶兵進京。但是,他不好好調節,確實陰謀恢復大清。但是,他的復辟行為遭到了全國的激烈反對,他的軍隊更是不堪一擊。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於是組成討逆軍討伐,‘辮子兵’戰敗,張勳逃入東交民巷荷蘭使館。溥儀再次宣告退位,復辟僅12天破產。這是溥儀的第二次退位,時年溥儀12歲。
19世紀30年代的溥儀已經長大成人,面對祖先的基業斷送在自己的手上,我想他是不甘的。在他的內心深處,我想他是時刻想著光復祖宗基業。但是,沒有想到他把自己賣給了日本人。1931年,日本侵佔東三省。日本為了實現全面佔領中國的計劃,他們積極的在中國尋找代理人來幫助他們統治中國。毫無疑問,曾經做過中國老百姓皇帝的溥儀無疑是最好的人選。就這樣抱著復國理想的溥儀和日本人一拍即合。1934年3月1日,溥儀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了滿洲國,於3月9日即皇帝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8日,溥儀又再次退位。這次是溥儀第三次退位,時年溥儀40歲。
-
3 # 歷史課課代表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中國兩千年封建帝王史中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一生似乎和三這個數字很有緣,他在位三年,三次登基,三次退位,一生又歷經三個朝代。溥儀在1911年宣佈退位時簽訂了第一份退位詔書;1917年的張勳復辟失敗後,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1945年,偽滿洲國隨著日本的戰敗投降而垮臺,已經逃出新京的溥儀在通化大栗子溝透過廣播,釋出了第三次退位詔書。
宣統退位,帝制終結:公元1908年,在位三十四年的光緒皇帝離奇的死在了瀛臺孤島上的涵元殿,年僅38歲,二十個小時之後,執掌大清帝國最高權柄近四十八年的慈禧太后也駕鶴西去,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內,清王朝兩位最高統治相繼離世。慈禧臨終前將這個風雨飄搖的帝國交給了一個三歲的娃娃,這個三歲的娃娃就是末代皇帝溥儀。12月24日,哭的稀里嘩啦的溥儀在紫禁城太和殿正式登基,定年號宣統,三歲的娃娃自然無法理政,根據慈禧臨終遺囑,朝政事務的處理由光緒的皇后隆裕太后和載灃負責,原本風雨飄搖的帝國在這兩位能力才華平庸的執政者的手裡變得更加虛弱,終於在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脅迫下,隆裕皇太后頒佈《退位詔書》,溥儀退位,溥儀的第一份退位詔書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時代。民國政府承諾優待清室,每年支付400萬兩銀元,並繼續居住在紫禁城裡,史稱“遜清小朝廷”。
張勳復辟,十日天子:民國六年(1917年),張勳以調解段祺瑞代表的國務院與黎元洪代表的總統府之間的矛盾為名,率定武軍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趕下臺,將已經退位六年多的溥儀抬出來宣佈復辟,年僅12歲的溥儀又坐上龍椅,可是時隔不長,三天之後段祺瑞出兵討伐,張勳戰敗後逃到了荷蘭大使館,第二天溥儀就再次宣佈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龍椅又下了臺,但仍然享受優厚的待遇,居住在紫禁城中。直到民國十三年(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無視優待條件,將溥儀及其一後一妃驅逐出紫禁城。
偽滿垮臺,三度退位: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溥儀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偽滿洲國,溥儀第三次當上了“皇帝",年號為“康德”,開始充當日本人的傀儡,從事分裂國家的活動。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並進攻偽滿洲國,此後日本宣佈投降,已經逃到通化大栗子溝的溥儀也第三次頒佈《退位詔書》。第三份詔書在宣佈自己退位的同時,也宣佈了偽滿洲國的自動解散。
清朝滅亡的責任不是溥儀一個三歲的孩子能夠承擔的,而偽滿的責任溥儀是罪責難逃的。他投靠日本人的賣國行徑是昭然若揭的,在偽滿做傀儡的十四年時間裡,溥儀確是罪孽深重的。
-
4 # 風塵講歷史
1908年十一月大清朝發生了兩件重大的事,就是光緒帝和慈禧太后先後去世,帝國一下損失了兩位最高統治者,舉國上下無不哀悼。但國不可一日無君,光緒帝駕崩十八天後末代皇帝溥儀登基。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註定是悲慘的,先後三次登基又三次退位,也就下了三次退位詔書。
溥儀第一次登基時大清還在苟延殘喘著,登基儀式十分宏大,而年僅三歲的溥儀沒有見過這麼大的陣仗,被嚇得大哭,攝政王載灃只好哄著說“快完了,快完了”,意思是登基大典快完了,可是對比此時快走到頭的清朝,似乎也在說大清快完了。果然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攝政王載灃又已辭職,只剩下隆裕太后和溥儀這一對孤兒寡母的,撐不住這麼大的場面,面對袁世凱的逼迫,隆裕太后只得同意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廷正式頒佈《清帝退位詔書》,象徵著統治中國二百六十七年的清朝滅亡,也象徵著在中國存在兩千餘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滅亡。這是溥儀第一次退位。
1917年6月張勳率五千辮子軍進入北京,然後急電清朝遺老進京“襄贊復辟大業”。六月三十日他在清宮召開御前會議,次日宣佈溥儀復辟,續上宣統年號,稱此年為宣統九年,還通令全國改掛大清的黃龍旗。但這終究是場鬧劇,百姓已經接受了共和制度,怎會再擁護皇帝。段祺瑞隨即組織了討逆軍,七月四日出發,五日開戰,十二日就攻入了北京,張勳也倉皇逃到了荷蘭使館躲藏。此時只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儀再次宣佈退位,並讓載灃和老師寫了退位詔書宣告天下。這是溥儀的第二次退位。
1932年日本攛掇溥儀北上至東北,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溥儀擔任執政,年號大同。1934年溥儀在新京(今長春)舉行登基大典,再次稱帝,改國號“滿洲國”為“大滿洲帝國”,改元康德,這是溥儀第三次登基了。但是在1945年日本戰敗後,溥儀不得不再次退位。八月十七日午夜溥儀在通化臨江縣大栗子溝礦山株式會社技工培養所舉行“退位儀式”,宣讀退位詔書,這是溥儀第三次退位了。偽滿滅亡後,包括溥儀在內的偽滿戰犯都被蘇聯捕獲,溥儀也結束了自己的皇帝生涯。
溥儀傳奇的一生,三次登基三次退位,最終還是被改造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是十分難得的。
-
5 # 陳悅漫步海邊
清王朝的退位詔書只有一份,並不是三份,不過在1912年2月12日這一天,清王朝由隆裕太后還頒佈了兩份帶有善後性質的詔書,可能是這個引起了誤會。
下面把這三分詔書的性質和原文列出,供參考。可以留意,只有其中的第一個詔書才是退位詔書。
一、退位詔書
由隆裕太后懿旨頒發給內閣,宣告清帝退位,要求由袁世凱組成共和制臨時政府。
欽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輟於塗,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華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是用外觀大勢、內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立憲共和國體,近慰海內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為總理大臣,當茲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統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蒙、漢、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閒,優遊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
二、要求維持地方安寧,防止發生仇殺事件,同時要求各級政府必須繼續恪盡職守的詔書。
由隆裕太后下發給民政部、步軍統領和各省督撫官員。
古之君天下者,重在保全民命,不忍以養人者害人,現將新定國體,無非欲先弭大亂,期保乂安,若拂逆多數之民心,重啟無窮之戰禍,則大局決裂,殘殺相尋,勢必演成種族之慘痛,將至九廟震驚,兆民荼毒,後禍何忍復言,兩害相形,惟取其輕,此正朝廷審時觀變,痌瘝吾民之苦衷,凡爾京外臣民,務當善體此意。為全域性熟權利害,勿得挾虛憍之意氣,逞偏激之空言,致國與民兩受其禍。
著民政部、步軍統領薑桂題、馮國璋等嚴密防範。剴切開導,俾皆曉然於朝廷應天順人大公無私之意。
至國家設官分職以為民極,內列閣府部院,外建督撫司道,所以康保群黎,非為一人一家而設,爾京外大小各官,均宜慨念時艱,慎供職守,應即責成各長官敦切誡勸,毋曠厥官,用副予夙昔愛撫庶民之至意。
三、公示民國優待皇室和滿蒙回藏各族的條件,要求滿蒙回藏各族擁護共和的詔書。
由隆裕太后下發。
前以大局阽危,兆民困苦,特飭內。閣與民軍商酌優待皇室各條件,以期和平解決,茲據覆奏,民軍所開優禮條件,於宗廟陵寢永遠奉祀,先皇陵制如舊妥修各節,均已一律擔承,皇帝但卸政權,不廢尊號,並議定優待皇室八條、待遇皇族四條、待遇滿蒙回藏七條,覽奏尚為周至,特行宣示皇族暨滿、蒙、回、藏人等,此後務當化除畛域,共保治安,重者灩見世界之昇平,胥享共和之幸福,予有厚望焉。
回覆列表
從登基到退位僅用了三年
1908年11月,光緒皇帝乘鶴西去,在二十天之後,溥儀登上大清王朝的皇帝寶座。然而,在溥儀的回憶錄裡卻說,在登基儀式上,發生一件不祥之兆的事,這也在冥冥之中註定了大清王朝的命運走向。
登基之時,溥儀還不到3歲,根本沒有見過如此大的陣式,是被嚇得嚎嚎大哭。而他的父親載灃則是汗如雨珠,在一旁不停安慰溥儀:“不要哭啦,這就快完了!快完了!”。
3年之後,果然是被一語成讖,大清王朝的氣數走到了末路。那時,大清王朝危危可及,全國各地到處都紛紛宣告獨立,都在敦促溥儀抓緊退位。而溥儀的嗣母隆裕太后見大勢已去,只好同意了。於是在1912年2月12日,溥儀就正式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宣告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到此結束了,中國二千多年封建社會也從此結束。
溥儀的這份退位詔書是由清末狀元張謇草擬,然後由徐世昌潤色而成,詔書僅用了三百餘字。這一年,溥儀六歲,這是他人生中的第1份退位詔書,後來,他又下過2份退位詔書。這又是為什麼呢?
溥儀的非常具有鬧劇性質的第2份退位詔書。在1917年,長江巡閱使、安徽督軍張勳,趁黎元洪與段祺瑞正在進行“府院之爭”的時候,他帶領三千軍馬進入北京。由於張勳一心忠於大清王室,而且當時他的腦袋後面還留著那條非常有象徵性的辮子,並且他還以此為榮。他不僅是自己帶頭不剪辮子,還下令不準士兵們剪辮子。
但張勳見到溥儀後就開始力勸其復位,當時的溥儀覺得年紀太小,唯恐擔當不了此大任。於是張勳就以“康熙8歲登基”為例把溥儀說得是熱血沸騰,有大幹一場的氣勢,於是當天便把年號又續起來了,還下令要求京城的百姓懸掛龍旗。然而這種開倒車的事當然得不到任何人的支援,於是各路人馬開始紛紛討逆張勳,張勳的三千兵馬不堪一擊,被討逆軍打的抱頭鼠竄,最後只能是躲到了荷蘭公使館裡來自保。
討逆軍竟然還開起了飛機,並朝故宮裡扔了3枚炸彈,這可把溥儀以及一群宮女、太監嚇得魂飛魄散。如此一來,載灃和溥儀的老師無奈之下就又寫了份退位詔書,昭告天下。這一年,溥儀14歲,這是他下的第2份退位詔書。據說,從開始復辟到宣佈退位,中間只有十二天。
做了偽滿洲國的皇帝1932年,在日本人的煽動與支援之下,溥儀從北京到天津,又跑到長春,本來想借助國外勢力重新復辟,但卻是建立了偽滿洲國。在2年之後,偽滿洲國開始恢復了帝制,在長春的南郊杏花村宣佈登基,年號為“康德”。很明顯,這個偽滿洲國只是日本人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真正的主宰者是日本人總務長官武部六藏。
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宣佈戰敗。在此之前,溥儀已經逃往通化臨江縣大栗子溝,在此停留幾日後,覺得已經迴天無力,不得已只能是再次黯然退位,結束了13年的偽滿洲國,溥儀不得不再次宣讀退位詔書。
在礦山所的食堂裡,溥儀無精打采,神情沮喪,身著偽滿洲國戎裝,佩戴蘭花章,戰戰兢兢地宣讀由日本人所寫的退位詔書。該詔書先是由企劃局副局長高倉正使用日語起的草稿,然後由日本漢學家進行翻譯成中文,武部六藏與關東軍首領再商議稍加修改之後,溥儀只是草草看來一下,就算完稿了。這連個退位都不能由自己決定,可謂是奇恥大辱。
據說,在溥儀的3份退位詔書中,這份詔書是唯一丟失的一份,而且裡面的具體內容已經無人知道了。就連溥儀自己都表示,“對於詔書中的字句,我已全不記得了。”溥儀當皇帝,只亡了一個大清王朝,最後卻留下了3份退位詔書,上演了歷史上的一出貽笑大方的荒唐鬧劇。最後,這隻能說明,任何人如果罔顧歷史大勢,倒行逆施,結果也只能是徒增笑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