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谷嶺人

    育兒是技術活,除了家長有無條件的愛,還需把握好度,不能讓愛變成溺愛,溫和而堅定的堅持原則,不著痕跡的施加管理與要求,讓孩子感覺到父母滿滿的愛,又不是無原則的放養。

  • 2 # 新農嫂優選

    其實,這就是絕大多數家長花重金再求的育兒秘訣,輕鬆培養出優秀孩子,而且不斷在尋找捷徑,但結果並沒有那麼理想。

    究其原因,總結一句話“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因為“學習”辛苦,所以育兒太累。

    輕鬆培訓孩子,家庭首先必須明白培養一個什麼樣的孩子才叫優秀,自己有了一個培養目標後,制定出培養計劃,然後根據計劃一步一步自我學習,用學習到的教育理念引導孩子,跟孩子一起成長,既快樂又輕鬆。

  • 3 # 陳玉華親子

    我想說,培養孩子從來就不輕鬆。

    即便輕鬆,那也是後來的事。

    因為,在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優良品格的過程中,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有時僅僅投入時間還不夠——在我看來,應該是投入真正有質量的時間,做到真正有質量的陪伴與培養。

    說到真正有質量的陪伴,我接下來說幾個培養或者說陪伴的誤區:

    1陪伴是跟孩子做同樣或同類的事不是孩子在寫作業,你在旁邊玩手機

    在陪伴的過程中,孩子在學習,你也應該是學習的。比方說,孩子在寫作業,你可以端一本書看。比方說,孩子在做題中遇到難題,你不是直接給孩子答案,而是看重與孩子一同尋找答案的過程。比方說,孩子在看一本書,他跟你分享書中精彩時,你要真的投入情感,你要回應孩子.....這便是有質量的陪伴。

    而有質量的陪伴,真的,真的,需要耐心。

    但是,人性都是有弱點的,真正有耐心的人少,指望一下就成事的人多。

    所以,陪伴是要剋制自己的慾望的(你的慾望是一切都順,但你要做好不順的準備,這就是剋制)。你沒有耐心,就不能好好陪伴孩子。為了好好培養孩子,你得剋制自己的不耐煩,持續之,直到將自己的不耐煩消於無形。所以,有質量的陪伴,既是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自我更新的過程。

    2陪伴是有耐性地與孩子溝通不是稍有不順,就大發雷霆

    孩子在看一部優秀的動畫片,孩子叫你一起看,你覺得無意義,不看。孩子在努力搭積木,叫你一起搭,你覺得浪費時間,不搭。孩子實在太累,想休息一下再寫作業,你問都不問一下孩子為什麼累,就大發雷霆,說孩子不聽話、就知道偷懶.....

    這不是陪伴。這是放縱自己的脾氣。

    不要以為孩子學習你才陪伴。玩樂就不需要了。玩樂同樣需要。親子關係,就是在學習和遊戲中建立起來的。

    所以,一定剋制自己的脾氣。脾氣好的父母,孩子才願意跟你溝通。壞脾氣的父母,聽不到孩子的心裡話。

    3陪伴不是形式主義真正的陪伴是跟蹤孩子的孩子過程

    有些父母給孩子報了很多興趣培訓班。在培訓班的休息大廳裡,我經常看到兩種不同的家長:一種家長坐在那裡玩著手機等孩子下課;一種家長隔著玻璃窗觀察著自己孩子在裡面的表現。然後中途休息,第一種家長最多給孩子喝點水,第二種家長,會跟培訓老師聊天,聊孩子的學習情況。

    第一種家長,就是形式主義陪伴。第二種家長,屬於學習跟蹤型的陪伴。

    第一種陪伴是輕鬆的。第二種陪伴需要家長犧牲自己的玩樂時間。

    所以,陪伴不輕鬆,培養孩子不輕鬆。

    輕鬆,那都是後來的事。

  • 4 # 草稿本

    在廣元外國語學校學術廳外,一顆鐵樹在高考中考過後,奇蹟般的開了三朵花。巧合的是今年廣外高考出了文科、理科狀元,中考也出了狀元,一個學校三個狀元。這到底是天意還是巧合?

  • 5 # 菊子52237773

    在孩子六歲之前漸循漸遠有目地的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非常重要,就是把平時的生活技巧教給他,讓他學會掌控時間,整理生活用具包括玩具之類,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獨立性等方面。這樣有條理性的培養,對以後上小學的學習階段能打下良好的基礎和好習慣,常言道;勤能受益終生,好的習慣養成家長培養孩子會感到很輕鬆。

  • 6 # 晴天橙子愛寫作

    怎麼輕鬆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其實優秀本身就不是艱難的事情,要做好關鍵這三條。讓孩子成為他本來的樣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而是要激發孩子自身的動力,讓孩子自己塑造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個人。

    01

    一、良好的習慣真的等於正向發展的人生。

    很多父母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陪在孩子身邊,幫助孩子培養“喜愛閱讀、運動、交流”等好的習慣,等到孩子4-5歲了才將孩子從爺爺奶奶那裡,接到自己身邊來。就會發現這個孩子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孩子,於是成績不好就送去輔導班,不愛運動也送去輔導班,所有的不好都期待別人去幫忙解決,到後來發現效果不好,於是又對孩子諸多抱怨打罵,給孩子留下更多的陰影,引發了更多的連鎖壞習慣反應。

    因此要想輕鬆的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首先就要陪伴孩子的成長,並且和他一起成長,為了孩子喜歡讀書,要和孩子一起讀書,並且沉浸其中,感受到閱讀的快樂。如果想讓孩子喜歡運動,自己要引導孩子去運動,哪怕不能時刻陪伴,但也要一起有共同運動的時光,共同感受到揮汗如雨後的愜意。如果想要孩子有時間觀念,那麼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自己就不能拖拖拉拉……,孩子的好習慣就決定了他未來的優秀程度,因為習慣是在潛移默化中,自己都不知不覺中改變著生活,改變著自己。他不需要強迫,甚至不需要用太多的心力,默默的就能變成優秀。

    因此培養孩子,不是培養孩子認字、學習知識,而是培養他的好習慣,讓這個好習慣激發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更多的知識,開拓更廣闊的天地。

    02

    二、要孩子學會積極樂觀的看待一切。

    未來的人生路很長,會遇到各種波折和挑戰。學會積極樂觀的看待人生中面臨的一切,對孩子的幸福感及得失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能夠笑對生活的孩子,總能看到灰塵覆蓋事物背後的璀璨與亮點,有這一點特質,孩子總能保持快樂積極的狀態,吸引到更多正向的因素,助推他成功。對於這樣的孩子來說,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都能坦然快樂的度過自己的人生,而不會受到太多外物的影響。就不會出現因為一個分數不好,或者別人的責罵就出現輕生的表現,孩子對自我的評判更多的來自內心,而不是外在的評判標準,這樣的孩子更能激發自我的潛能,爆發出更大的價值和影響力。哪怕他沒有在事業上做到很高的高度,但作為平凡普通的人生,也一樣可以過得精彩紛呈。

    03

    三、尊重孩子內在的發展,讓孩子成為他最想成為的人。

    很多成功學會教我們要培養孩子的情商,要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要培養孩子思維思想。其實我們不要被太多不同的聲音所影響,我們要自己思考並觀察,自己的孩子是什麼性格,他更喜歡那些事物,他最大的愛好是什麼……,我們要去發現自己孩子不同的特質和閃光點,並且不斷去放大。這樣孩子才會更有自信,透過點燃孩子一個又一個的閃光點,從而激發出孩子更大的能量,走向更廣闊的世界。同時也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比較,不同的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沒有可比性。比如幾米,他成績不好,他內向不善交流,他就是喜歡畫畫,而且在當時看來還不是常規的畫法,可是他就堅持了自己的這一個愛好,並且不斷的去發展,最終的人生一樣在自己的領域發光發亮,找到自我,尋找到內心的快樂與滿足。成功沒有標準,讓孩子成為他想成為的那個正向的人,就是優秀。

  • 7 # 儀琳說

    個人覺得是方法問題,找對了方法,大人孩子都輕鬆,方法不對,瞎忙不說還忙得一肚子火。每個孩子的特點都不同,多方位的嘗試各種方法培養孩子,效果就用,效果不好就換種方法。

  • 8 # 多彩人生心理發展之謎

    用傳統文化教孩子做人,用現代知識教孩子做事,你不輕鬆但很順氣, 不信你試試?

    教育孩子是古今中外共有的話題,翻開歷史會發現古人更重視教孩子做人。

    一.強呼叫傳統文化教孩子做人理由有三:

    1.中西教育心理學發展並駕齊驅。西方的心理學起源於古希臘“心靈或精神解說” (公元前800年 - 公元前146年),1879年德國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從此,心理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科學。中國的心理學源於孔子時期(公元前551至479公元前年期間),以《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主要標誌,發展心理學開始雛形。以“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民間諺語為標誌,強調和概括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及嬰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以宋代《三字經》“子不孝,父之過”為標誌,強調了兒童期在其教育上的責任歸屬。可以說,中國的教育心理學在古代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2. 中西教育心理學理論觀點殊途同歸。中國“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觀點強調後天對孩子修復重塑的重要性,人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包含了智商提高,人格塑造,認知思維形成加速、言語發展,學習習慣的養成,還包括孩子身體素質的提高都要在3歲前完成;“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告誡7歲是最後時限,之後的孩子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關於早期教育,國外的學者也有充分的論述,俄羅斯心理學家巴浦洛夫說 “嬰兒降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遲了兩天。”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則更誇張的說“請給我一打健康的嬰兒,讓我在我的特殊世界裡教養,那麼我可以擔保,在這十幾個嬰兒中,我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任何一種專家—無論它的能力、嗜好、趨向、才能、職業及種族是怎樣的,我都能把它訓練成為一個醫生、律師、藝術家,或商界領袖,甚至也可以訓練她成為一個乞丐或小偷。”可見,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是世界各國試驗得出的最終結果。

    3. 中西教育心理學都強調區域性適用性。教育心理學的觀點都是實驗的結果,不同人群不同人種都有不同量表,像美國這樣一個移民國家,就不能用同一個量表去測量所有的美華人。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儘管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混合已久差異並不大。所以用中國的文化教育孩子成人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二,父母肩負著孩子早期教育的無限責任 中國古代對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視程度,主要體現在責任的歸屬上。《三字經》這樣寫道“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其意思是:“生養孩子不嚴加教育,這是父母的過錯。教育學生不嚴格要求,這就老師的懶惰。為人子女不用心學習就是大錯;年少不學習、不努力,就是長大了又有什麼作為呢?” 早期教育的過程就是將嬰幼兒變成“人”的過程,父母的遺傳是不分好壞的,要想孩子長大後成器,父母 能夠“輕鬆”,就必須抓住這個成長關鍵期,修復不良傾向,塑造良好的人格,養成良好的學習興趣。這個時期等同於建設大廈的根基,也等同於原材料打造,根基不牢地動上搖,原材料不好,無論後面怎麼教也難成大器。人間的悲喜劇大多數都是從這個階段開始的,你看那為人類作出貢獻的站在臺上領獎的人是爹孃所生所養;你看那殺人掠貨站在刑場的人也是父母所生所養;你再看那“寧當英國的狗,不做華人” 的變形金剛也是父母所生所養。父母的責任還小嗎?有一個流傳很久的故事,或許已經被人淡忘,有一個馬上上刑場的人提出要見媽媽,刑警准許,此人見到媽媽要求吃最後一口奶,媽媽准許,結果他咬下他媽媽的一塊肉後說,我現在的結果都是拜你所賜…震撼之餘,我們不得不思考,如果說孩子就是產品的話,那麼父母就是無限責任公司。

    三,早期教育要從點滴做起

    所謂早期教育,就是孩子的嬰幼兒期。嬰幼兒期可劃分三個階段:新生兒期0-1個月,此時的孩子主要是睡覺、吃奶,啼哭,每天大概有4個小時的清醒時間,這個時期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利用短暫的清醒時間輔助手腳運動;二是用新鮮刺激物促進視力進步;三是養成作息時間,建立條件反射,該吃奶的時候才能吃奶,時間不到哭也沒有用。嬰兒期0-3歲,是嬰兒各方面飛速發展期,言語發展關鍵期。主要學習方式是模仿學習,也是孩子變人的重要時期,此時的嬰兒條件反射功能已經形成,父母的表率作用至關重要,要不斷變換新鮮刺激物以及言語刺激,讓嬰兒的手眼、手腳協調發展,言語功能迅速提升。此時將遇到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孩子以“我已經長大了”為標誌,開始不聽父母的話,這也是孩子飛速發展的標誌,父母要感到高興,要因勢利導。幼兒期4-6歲,孩子以遊戲方式學習為主,是孩子社會化程序的重要時期,透過簡單遊戲、合作遊戲、規則遊戲逐步提升,逐步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合作社會化轉變,為進入學校學習做準備。

    總之,從父母生我到我成父母,是一個家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生生不息的源泉,父母肩負著國家和民族的興衰責任,所謂“輕鬆”就是養出的孩子不坑爹不坑娘不坑國的一種慰藉。培養孩子成人成器的方法有國界、有族界、有教育方法是否適用之分,但知識沒有國界和族界之分,成器的人掌握了知識就能造福一方,反之則禍害一方。

  • 9 # 家有教育家

    要做輕鬆的家長真的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科學的觀念和好的心態。

    如果家長能有科學的家庭教育觀,懂得孩子在該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徵,能夠尊重孩子的發展,尊重孩子當下的狀態,那麼,當孩子真的發生了一些突發事件負面事件的時候,就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問題,把重點放在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上。

    同時,孩子也通過了生活的機會來鍛鍊自己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能力。這樣,家長和孩子都在不斷地給對方力量,親子之間的內耗更少,孩子的心理力量會更充足,更有助於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概括泡桐樹的默默無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