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情侃歷史

    “天子”這一說法主要還是應用在周朝及以後,但基本思路和夏商一脈相承,即以神化君權-君主的方式來給政權提供合法性依據。商朝更離譜,有好多商王連“子”都不滿足,直接稱“帝”——請注意“帝”是神靈,而且是上帝,是最高的主宰者。商代,天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在很多情況下是重合的,商代帝王的祖先被認為死後被提升到天上,成為天上的神靈之一員。

    周革殷命,一方面既要繼承前代的神授權力思想,給其統治提供正當性來源,另一方面還要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同樣受命於天的夏、商先後垮了臺?這樣,就有了所謂以德配天的思想——天是天下人之天,不是某一朝之天;天命沒有固定的歸屬;統治者必須勤政愛民,良好的德行與天相配,能夠收攏民心,才能穩固自己所受的天命。

    周王稱為天子,一方面是受到前代祖先神崇拜和神權思想的影響,權力來源被神化了、祖先被神化了,自己和自己的政權也就得到了相應的神化;另一方面,周王只是天命的承受者,而不是天本身,這樣的話,“天子”可能是較為理想的一個頭銜——上天之子,代天治民。因此自稱為天子。

    而我們中國的首位皇帝嬴政(別名趙正、秦政,前259年—前210年),或稱祖龍,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

    而至於他為什麼要自稱皇帝,是因為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所以自稱“始皇帝”。同時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 2 # 嶽劍

    商朝之後為何都稱天子?秦始皇為何稱始皇帝?

    商朝之後稱為天子?天子,字面意思是天的兒子,古代強調君權神授,當權者認為自己是代“天”來管理天下的,王權的神聖性。

    而秦始皇稱自己為媽皇帝,是因為秦始皇覺得自己的功績已經超越了傳說中上古時的三皇五帝,所以取三皇的皇和五帝的帝的稱號,合越來稱為皇帝,證明自己的功績前無古人。因為在歷史上面,皇帝這個詞沒有出現過,從而後世的人都把他給稱之為始皇帝!

    不過秦始皇的確配得上這個稱號,他所創立的政治制度,直接影響了中國2000多年的歷史,直到現在還影響著華人的方方面面。

  • 3 # 黑兔子牙

    統一六國以後,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將皇和帝並稱為“皇帝”,因而稱自己為始皇帝,意即從他開始,從此以後,中國曆代君主均稱皇帝,的後世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傳之無窮。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即嬴政。秦莊襄王之子。[1] 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13歲繼承王位,39歲稱皇帝,在位37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建立首個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君主。

      他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還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為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新局面。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深遠影響,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古以君權為神所授,天子:顧名思義,天之嫡長子。其命源天 隋天子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他們還宣揚自己生下來就有許多瑞徵,還有所謂“天子氣”。人們還把他們比作龍,稱為“真龍天子”。封建階級宣揚天子“受命於天”,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代理人,受天命約束。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認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間萬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後代,天為父,所以號“皇天”,地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來說,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力繼承父的遺產,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傳子孫。 一般認為,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周代。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大國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國家的王儲。因此,原則上說,許多人都是天神之子,都有做天子的資格,只要有德行。儒學把《尚書》作為自己的經,也就對《尚書》的說法堅信不移。中國歷史上想做皇帝(天子)的人人數眾多,儒經為他們提供了理論根據。

  • 4 # 蘇三說史

    天子的由來。

    要說天子,就必須說到由商到周的天命觀轉換。

    先來看:

    1:商朝的天命觀

    商朝由“商人”這個群體建立,他們的天命觀是:天命降於“商人”。

    也正因為這個天命觀,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中國文化特別注重祭祀,《左轉》裡有句話“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其中,“祀”指祭祀;“戎”指戰爭。

    商朝對於祭祀活動也非常注重,除了跟現代祭祀活動中一樣的,用牲畜祭神之外,他們還用活人祭祀。

    其中罕見的就是“卯”祭。

    主要是將人或牲畜掏空內臟,對半刨開,就像現在咱們屠宰牛羊一般。

    事實上就是將人和牲畜一起殺掉,然後奉獻人牲的內臟、頭顱、血跡等作為祭品。

    而剩下的骨肉再進行加工,風乾後做成臘肉,當做食物。

    雖然現代還有部分地區舉行祭祀活動,並且祭祀完成後,祭品也是可以給活人分享的,因為祭品的靈魂已經讓仙人享用,所以食用祭品還有會被仙人保佑的說法。

    可是別忘了,商人用的祭品可是活人啊。

    據現今商城遺址廢墟中發現的大量活人祭祀屍骨來看,很多骨頭是不完整的,四處有切割的痕跡,或者就只剩下四肢。

    當然這也有可能他們在生前被判刑斬首示眾。

    而關於人牲的祭祀方法有:全牲(俎)、擊殺(彈)、砍頭(伐)、燒死(尞)、投水(沈)、剖開身體(卯)、取出內臟(副)等等方式。

    這麼殘忍的事,當然不能用在自己人身上了。

    是的,他們的祭品從不用自己人,而是用羌人,也就是戰俘。

    注意,這裡的羌人,可不是現在的羌族。

    而是當時除商人部落之外的所有人(同華夷之辨)。

    包括後來建周滅商的周人,也屬於“羌人”。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你是羌人,你會怎麼辦?(羌人:這誰受得了啊)

    所以,以周人為首的羌人群體決定奮起反抗,周人逐步拉攏了很多苦不堪言,提心吊膽的“羌人”部落。

    組建了一支有反抗能力的“共同體”,反商大業就此展開。

    商人自詡天命所歸,而這個天命歸處是“商人”這個共同體,而其他人都是“羌人”,根本不算人。

    由此可見,商人的這種天命觀是不大可能成為一種普世主義的,他沒有打算構建一種“天下一家”的共同體,而是隻認自身部落。

    在商人看來,只要維繫好自身部落的強大,鞏固自身高位者的地位優勢就可以了,無需言它。

    再來看:

    2:周朝的天命觀

    再來說回“周人”集結勢力,奮起反抗。

    還未滅商之前,這些“周人”共同體發出了一句靈魂拷問:

    滅商之後,天命降於誰?

    爭論到最後,“周人”取得勝利,隨後又來一句靈魂拷問:

    那天命是降於“周人”?還是“周王”?

    注意,歷史的轉折點來了。

    最終結論:天命降於周王。

    這點很重要(圈起來,要考)。

    如果天命降於周人,那麼對於其他“羌人”部落而言,這場戰打完之後,我TM還是祭品啊?就是換了個祭司而已?那我還打個屁啊。

    可是天命降於周王就不一樣了,那麼周王就變成了天下共主,所有人都是周王麾下的臣民,不再是祭品。

    這就是“天子”的由來。

    皇帝的由來。

    公元前221年,那時還只是秦王的嬴政橫掃六國,統一天下。

    這時候的嬴政徹底膨脹爆了,但他也有膨脹的資本。

    你看啊,自他之前的神話時代到三皇五帝,再到後來的夏商周三朝,直至春秋戰國,他的功績是亙古未有的。

    什麼功績?我們把這種功績叫做征服了所有的已知地帶,就說除了我不知道的那些蠻夷之地,我沒興趣外,我感興趣的已經全部被我征服了,變成我自己的底盤了。

    華人自古好名,嬴政也不例外,統一全國後,他就開始想,自己該叫作什麼?

    如果還稱王的話,那都對不起自己的這“豐功偉業”。

    那你要問了,不成王,為什麼不稱天子?

    那是因為在嬴政看來,天子是周王自詡,而且我要是叫秦天子,那和你周天子有什麼區別,一點獨特性都沒有。

    所以他命令丞相李斯與大臣研究先古文獻,叫他們想出一個牛氣的稱號。

    大臣們思來想去,決定沿襲古法,這也是最保守的方式。

    建議嬴政沿襲上古帝號,三皇中以泰皇為尊,不如就叫“泰皇”。

    但這一提議直接被嬴政給拒絕了。

    他認為自己的功績連三皇五帝都比不上,更不要說沿襲他們的名號了。

    最後他靈光一閃,說道:古有三皇五帝是為尊,那麼我就各取一字,取“三皇”的個“皇,”五帝“的帝,名為”皇帝“(為什麼不叫三五???)

    嬴政去這個名號,其實也有他自己的考量,不光是為了顯示他的虛榮心。

    何為皇帝?三皇五帝,上三皇,下五帝,代指天地。

    嬴政的意思是從此以後,他就代表天地,他是萬物之主,這天下盡在他的手中。

    這就是皇帝的由來。

  • 5 # 一尾江鯉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秦王嬴政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稱位始皇帝,是古今中外第一個稱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

    《史記·秦始皇本紀》: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制曰:“可。”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朕聞太古有號毋諡,中古有號,死而以行為諡。如此,則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朕弗取焉。自今已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從《史記》中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改稱呼是因為: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就是未了彰顯他的功績,讓後世都記住他。

    然後秦始皇就找來一幫大臣一起來商量這個帝號應該叫什麼。丞相王綰(wǎn,碗)、御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都說:“從前五帝的土地縱橫各千里,外面還劃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區,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制,現在您興正義之師,討伐四方殘賊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國設定郡縣,法令歸於一統,這是亙古不曾有,五帝也比不上的。我們恭謹地跟博士們商議說:‘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貴。’我們這些臣子冒死罪獻上尊號,王稱為‘泰皇’。秦始皇聽了大臣們的建議,對這個稱號不太滿意,覺得這個稱號還不能夠彰顯自己的功績,覺得自己比三皇五帝的加起來的功績還大,於是就去掉‘泰’字,留下‘皇’字,採用上古‘帝’的位號,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然後從他這兒開始,稱二世,三世直到萬世。

    歷史上記載天子是在周朝開始出現的,周以君權為神所授,故稱帝王為天子。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他們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權,自稱其權力出於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稱天子。封建階級宣揚天子“受命於天”,是上天委任於人間的代理人,受天命約束。

    天子即天之元子,天是人格化的自然界,被認為是宇宙最高的主宰,世間萬物都是天地孕育的後代,天為父,所以號“皇天”,地為母,所以叫“后土”。因此,凡人皆為天之子。按照宗法制度來說,只有嫡長子才有權力繼承父的遺產。因此天子就是天的嫡傳子孫.。

  • 6 # 青史回聲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天子”這個稱號始於周,那時候都講究君權神授,天子,天子,上天的兒子,自然是擁有絕對的權力和地位。在商代以前,是沒有“天子”這個說法的,一般都稱呼統治者為王朝名+自己的名,比如夏啟、商紂。自周武王伐紂,建立西周後,為了穩固周王朝的統治,在各處大肆分封諸侯,這就是歷史上的分封制。

    在先秦之前,皇帝這個稱號是沒有出現的,那時候的統治者,要麼稱作“王”,要麼稱作“君”,那麼“天子”呢?自然是周王朝的周王。不過在周平王遷都洛邑後,周王朝的威信就徹底喪失了,歷史由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所謂的周天子,也就是成了一個擺設。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在滅掉齊國後,從此六國相繼被滅,國家統一。作為開創了一個新時代的秦始皇,他自然不能再稱作王了,否則和以前的諸侯有什麼區別,於是召叢集臣前來商量。

    天子如何?不行,不行,這已經是周王朝用過的,況且周王朝早已被滅,再用天子稱號,豈不說我大秦帝國和周王朝一個下場?

    泰皇如何?上古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最貴,要麼叫“泰皇”如何?不行,不行,不夠霸氣,再換一個?

    重臣苦思冥想,這時丞相李斯提議:陛下“德高三皇,功過五帝”,要不取其中一個“皇”和一個“帝”,組成“皇帝”,陛下,你意下如何?

    這個不錯,就這麼定了,朕就是皇帝,而且是千古第一個皇帝,始皇帝,朕的下一代,就成二世皇帝,然後三世、四世……我要讓大秦世世代代永存下去!

    陛下英明……

    可惜,大秦帝國到了二世胡亥,就滅亡了,只享國37年。之後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也跟著秦始皇一樣,選擇了皇帝作為尊號,不改了以後都叫皇帝。

  • 7 # 雪穎溯史

    天子產生於中國農耕文化,古人用心辨識到天命,大地回春,順從於天命耕種,而有了豐收;於是認天為父,聽天命,天行健自強不息;認地為母,厚德載物,而有豐收。

    從夏商周至到了清朝,天子也會以親自耕種以示天下,他們知本,敬天事地,父天母地來尊重華夏傳統的農耕文化。

    子曰:“唯天子受命於天,士受命於君。故君命順則臣有順命;君命逆則臣有逆命。《詩》曰:“‘鵲之姜姜,鶉之賁賁;人之無良,我以為君。’”

    中國古代的皇帝都說自己是真命天子,是上天派遣到人間,掌管天下的第一負責人,擁有絕對的權力,屬於君權神授。

    在先秦前,皇帝的稱呼還沒出現,國君的稱呼一般是大王、君主等,天子的說法倒是已經出現。《詩經·大雅·江漢》:“明明天子,令聞不已。”意思說的是,一個英明的君主,他的好名聲天下傳頌。

    一般認為,真正將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稱為“天子”始於夏代,因為《尚書.夏書》記載:爾眾士同力王室,尚弼予欽承天子威命。儒經《尚書》中說,天神改變了他對自己的長子、商國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義,乃是天的長子或嗣子,即後世所說的太子、君主制國家的王儲。

    相比於“天子”,“皇帝”一詞的出現更早。

    起初,所謂的“皇帝”並不是現在我們所理解的意思。據記載,“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皇為上,帝為下”。古人所說的“皇帝”,意指天地,而“皇帝”一詞則是告訴人們,天地是萬物之主,“皇”和“帝”是分開講的。

    中國最早的所謂的“皇帝”,是對“三皇五帝”的統稱。三皇指天皇、地皇和人皇,是傳說中的三個古代帝王;“帝”原指宇宙萬物至高無上的主宰者,即天帝,後來許多國家混戰,各自稱帝,出現西帝、東帝、中帝、北帝等,使天上的“帝”來到人間,成為超越“王”的人間尊號(也有說是部落時期的黃帝、炎帝、蚩尤等)。

    先秦時期,中國的最高統治者稱“王”、“後”或單稱“皇”、“帝”,如:帝堯、帝舜、夏後禹、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吞併六國,統一天下。嬴政自認為這是亙古未有的功業,甚至連三皇五帝也比不上他,如果不改變“王”的稱號,就“無以稱成功,傳後世”,於是讓李斯等人研究一下怎麼才能改變自己的稱號,以顯示自己的“豐功偉績”。李斯等人商議後報告秦王說,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嬴政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決定兼採“皇”、“帝”之號,將這兩個稱呼結合起來稱為“皇帝”,成為帝制時代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嬴政自稱“始皇帝”,後世俗稱“秦始皇” 。

    至此皇帝成為封建王朝最高統治者的專用稱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深得鄭成功疼愛,又差點被鄭成功殺掉的鄭經,究竟是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