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的探險者
-
2 # 修瓷匠
鄭經,一名鄭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臺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襲封其父延平郡王的爵位。鄭經曾經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鄭成功病逝承天府時,鄭經人在廈門,聞叔父鄭襲準備繼位訊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來臺灣弭平鄭襲,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但是由於鄭氏內鬥,導致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鄭經便撤退臺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終年40歲。
1664年(康熙三年)到達臺灣後,鄭經繼承鄭成功的政策,分配諸鎮墾荒,寓兵於農。在臺灣建立行政體制,設立六部管理政務。任命洪磊管吏部、楊英管戶部、葉亨管禮部、陳繩武管兵部、柯平管刑部、謝賢管工部。厚待明朝到達臺灣的諸宗室,擁立寧靖王朱術桂建立監國名號。
把政事委於陳永華。陳永華善治國,督諸鎮墾田,栽種五穀,插蔗煮糖,修埕曬鹽,廣事興販,國用日足。又採納陳永華“建聖廟,立學校”的建議,並以陳永華為學院,“自此臺人始知學”。還接納洪旭“文事、武備,兩者不可缺一”的建議,令各鎮於農隙時教習武藝,“春、秋操練陣法”;並檄各鎮,入深山採辦桅舵,修葺、興造船艦。平時裝載貨物,興販各國。
從此,“臺灣日盛,田疇市肆,不讓內地”。
當時,英國和西班牙先後遣人來訪,鄭經許其通商,但拒絕西班牙在臺設教的要求,並面告西班牙使者:華人到呂宋(菲律賓)經商,“不許生端勒掯”,“苟背約,立遣師問罪”。1667—1669年(康熙六至八年),清廷又兩次派人到臺灣議撫,鄭經均堅持“照北韓事例”,和議均未成。
鄭經退守臺灣後,試圖透過貿易來提升國力。因為清朝實施遷界令,他接受陳永華的提議,賄賂清朝將領進行走私。由沿海流民負責轉運貨物,當時臺灣的漢人男多女少,甚至進行婦女的人口販賣。流民也負責替鄭軍據守島嶼。
德川幕府是鄭氏王朝重要的貿易伙伴,臺灣大量輸入日本銀、銅、鉛、盔甲,以支援戰爭的需要,雙方的貿易量在1665年到1672年達到高峰, 而為了加強鄭、日的貿易關係,鄭經允許日本商人住在基隆。
鄭經因此透過英國獲得火藥和兵器,英華人也幫助鄭軍訓練炮兵,鄭經還借用英軍炮兵作戰。
渡海西征失敗,
鄭經直接對抗清軍主力,他先派3萬人進攻福州,卻於十月十五(11月20日)在烏龍江被清軍擊敗,其他領地也相繼失守,
經過多年的征戰,鄭氏王朝的財務已經嚴重透支,軍隊又缺乏補給,鄭經只得放棄東南沿海的所有據點。
-
3 # 海鏡清
鄭經,是鄭成功的嫡長子,是鄭氏集團的第三代領導人。 按照史書的記載:他為人“仁慈儉恤,謙恭愛人”、“好學善射”。 “工詩賦,善弓馬,推誠待人,禮敬明室遺宗”。看上去是一個品行端正、文武雙全、忠於明朝的賢者形象,但其實鄭經不僅一以貫之了鄭氏家族割據一方、為自身集團私利罔顧大局的思想,而且在品行上有著重大缺陷,從而導致鄭氏集團的幾次重大危機,最後丟掉了臺灣。
鄭經,以既坑爹又坑子聞名
一、鄭經並不忠明如果說鄭成功在世時,先遵隆武,後遵永曆,在表面上還保持著“忠臣”形象,那麼到了鄭經時期,這塊遮羞布也就僅僅是遮羞布了。
鄭經對魯王的態度其實就是他對明朝的態度:都過去了
永曆帝被殺後,當時還有曾經擔任監國的魯王朱以海在金門託庇於鄭氏,所以以張煌言為代表的一批依然忠於明室的官員提出由魯王為帝。這時,鄭成功已經去世,鄭經以“大喪未畢,繁費難支,軍儲不給”為由,把魯王的“宗祿”給停了,魯王連飯都吃不上,更不要說做皇帝,木辦法只好挖番薯吃,被當地老百姓戲稱為“番薯王”。沒幾個月,魯王就因貧病死去,才45歲。
二、鄭經對反清也沒多大興趣雖然祖父母都死於清王朝之手,但鄭經和鄭成功不同,並沒有報仇雪恨的想法。實際上在他繼位後,從1662到1674年長達十三年時間裡,鄭清之間只有零星衝突,已經快要到達“和平共處”的境界了。
鄭經如果顧全大局,就應該率水軍襲擾江浙,而不是與三藩爭地盤
1674年三藩之亂爆發,如果鄭經仍有驅逐韃虜,恢復中原的志向,和三藩一起反清無疑是個必選項。結果鄭經卻是隻顧搶地盤,拖三藩的後腿。整個三藩之亂中,鄭經都是忙於和耿、尚二藩打得不可開交,相繼佔領了福建的漳州、泉州、興化、汀州、邵武和廣東的潮州、惠州。但是當清軍打過來時,鄭軍根本抵擋不住,所有搶來的地盤又丟了個精光。
而每當清王朝“招撫”之時,鄭經也並沒有嚴詞拒絕,而是提出臺灣要獲得像北韓那樣的地位,實際上就是想獨立。所以鄭清之間的戰爭已經由鄭成功時期為了民族大義轉變為清王朝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的性質。
三、鄭經既不能修身,亦不能齊家鄭經的原配是明兵部侍郎唐顯悅的孫女,“妒悍無子”,鄭經偏偏像當時絕大多數的豪門二世祖那樣,非常好色,“多外蓄姣童、騷婦為樂”,夫妻二人因此矛盾重重,鄭經在他的詩集《東璧樓集》中有一首《妒婦歌》,不點名地表達對妻子的厭惡:“妒婦口舌利,發聲愚夫趗。巧言皆正理,存心最狼毒。若見婢妾輩,眉發上倒觸。 輕則發怒詈,大則加箠梏。甚至施異刑,死生立迫促。夫婿懼威風,微言反受辱。雖死且不避,無子心甘足。”
民族英雄鄭成功就是被鄭經活活氣死的
而且鄭經有特殊的癖好,“幼好漁色,多近中年婦人,民婦為(鄭)經諸弟乳母者,(鄭)經皆通焉”。引發鄭成功死亡的私通乳母案,只是其中的一個。
鄭經通姦的物件陳氏,是七弟鄭裕(當時不滿2歲)的乳母,並生下一子。這事情立即被妒悍的唐氏反映到了其父那裡。唐顯悅就寫信諷刺鄭成功治家不嚴,子辱其母(其實這太牽強,因為陳氏並不是鄭經的乳母,她和鄭經的年齡差不多)。鄭成功惱羞成怒,鄭經認錯殺了陳氏和幼兒都不行(可見鄭經也很絕情),非要殺鄭經和其母董氏,這才引發鄭經據金廈自立,氣死鄭成功。
臺灣百姓思念鄭克臧修建的監國祠,失去了這位年少有為的主君,鄭氏迅速走向敗亡
鄭成功死後,鄭經平定了叔父鄭襲的叛亂(以鄭經品行不端為由),繼承了臺灣。隨後又因為懷疑伯父鄭泰與叛亂有關將其軟禁,結果鄭泰的部下八千餘人投降清朝,引發一股投降潮,“人心解散,鎮營多叛”。清軍乘機聯合荷蘭進攻,鄭經丟了金門、廈門,退守臺灣。
鄭經沒了管束,又私通了另一個幼弟的乳母林氏,於1664年生下鄭經的長子鄭克臧。此後又爆發了唐氏製造流言,說其不是鄭經親生,結果是兩敗俱傷,林氏被殺,唐氏則更受鄭經冷落,鬱鬱而終。
與其說是清王朝打敗了鄭氏,不如說是鄭經糜爛私生活埋雷太多
鄭克臧成年後監國,因為執法公正,引起了鄭經弟弟們的不滿,他們勾結起來,以董氏為靠山,乘鄭經病死之機,重新撿起那個鄭克臧不是鄭經親生的謠言,將其殺害,立年僅12歲的鄭克爽繼位。由董氏親生的鄭經二弟、以貪婪聞名的鄭聰擔任輔政公,從此軍民離心,鄭氏敗亡亦不可避免,而這都是鄭經腐朽的私生活造成的。
四、鄭經確有治政才幹鄭經的政治操守和個人品行雖然都有問題,但其對臺灣的開發功勞是實實在在的。為了打破清王朝的“禁海”封鎖策略,鄭經主動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談和,被荷蘭人拒絕後,致函各國招徠通商。1670年,鄭經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訂通商條款,准許英華人來臺居住和貿易,將鹿皮和糖外銷,進口槍支、火藥、生鐵、布匹這些臺灣無法生產的必須物品。同時鄭經興建孔廟,設立社學,制定科舉制度,第一次把中國文化在臺灣傳播開來。
-
4 # 小陳趣事多
鄭經(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一名鄭錦,字賢之、元之,號式天,暱稱“錦舍”,臺灣的統治者,鄭成功長子,襲封其父延平郡王的爵位。鄭經曾經多次參與鄭成功的戰事。鄭成功病逝承天府時,鄭經人在廈門,聞叔父鄭襲準備繼位訊息,在周全斌襄助下,前來臺灣弭平鄭襲,自稱“招討大將軍世子”。但是由於鄭氏內鬥,導致1663年清朝與荷蘭聯手進攻金門與廈門,金廈兩島陷,鄭經便撤退臺灣,將“東都”改為“東寧”,並伺機反攻福建。鄭經在陳永華的輔政下,撫土民,通商販,興學校,進人才,定製度,境內大治。1681年3月17日,鄭經於承天府去世,終年40歲。
回覆列表
鄭經生於1642年,生母是董酉姑。
由於祖父鄭芝龍早年從事海上貿易及海盜行當,家業龐大的同時,還蓄有一支實力強大的私人武裝。明廷數次圍剿,均不能勝,最後許以高官厚爵,才讓他歸順了明廷。
鄭經出生的時候,正是明末。不光起義四起,還有後金在關外虎視眈眈。他的父親鄭成功正是熱血之年,懷著滿腔報國之心,在他出生不久,便前往南京國子監就讀,希冀早日透過科考,入仕為國效力。
然而兩年後,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殺進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明朝的壽命也跟著走到了盡頭。
隨後,鄭芝龍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然而當清廷向他承諾不僅能保全家業,還給他加官進爵後,他再次不顧家人阻攔,投降了清廷。
然而清廷在扣押他後,卻違背了約定,繼續攻打福建。鄭成功和生母田川氏頑強抗清。由於兵力懸殊,鄭成功只得出逃。但他的生母田川氏卻死在了清軍刀下。
家仇國恨,讓鄭成功堅定了抗清大業。
經過十幾年的頑強抗爭,鄭成功於1661年奪取了臺灣。
此時的鄭經已經是個19歲的小夥子了。
據史書記載,他“仁慈儉恤,謙恭愛人”並且“好學善”,且又是嫡長子。所以,鄭成功不光在學業上對他多有要求,在武藝和戰術指揮上,也是悉心教導,因此鄭經有才學,武藝亦精進,在幾個兒子中最得鄭成功寵愛。
鄭成功在去臺灣前,將鎮守思明州(今福建廈門一帶)的重任交給了鄭經,同時,准許他自由排程各島兵防。
鄭經很有才能,在鎮守思明州時,儘管清軍數次攻打,但由於他指揮得當,因此思明州一直沒能被清軍攻破。
鄭成功大為寬心,安心在臺灣墾荒治軍。
1664年,鄭經向鄭成功彙報,稱侍妾生下了一子,名鄭克臧。
初做祖父的鄭成功,自然樂不可支,於是差人送了些金銀器物給這個尚未謀面的長孫。
可是,鄭成功的行為,卻遭到士大夫們的反對。他們聲稱,鄭克臧是亂倫所生,有悖人倫。這怎麼回事呢?
說起來,鄭經的夫人還是鄭成功親自幫他擇選的,選的是前明兵部侍郎唐顯悅的孫女唐氏。
由於出身於官宦人家,唐氏從小就受到嚴格的訓練。
《海輯記要》中曾評價說:“(唐氏)貞靜有禮,不苟言笑。”《臺灣外記》也說她“端莊靜正”。總之,唐氏做鄭家長子的夫人是絕對合適的。
可是,鄭經不喜歡唐氏,嫌她“不苟言笑”,所以犯了和大多數男人一樣的通病“多外蓄姣童、騷婦為樂”,對她“久不見”。
不僅如此,鄭經還勾搭上了四弟鄭睿的奶孃昭娘。不光和她私通,還生下了鄭克臧。
由於鄭克臧是鄭經的第一個兒子,再加上他很寵愛昭娘,所以這才按捺不住喜悅,向鄭成功報喜。
鄭成功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為了堵住悠悠之口,命令鄭經處死昭娘。
可鄭經不但不服從命令,還把昭娘藏了起來。
唐顯悅得知後,看到自己的孫女在鄭家備受冷遇,心裡萬分不悅。他寫信給鄭成功,毫不客氣地質問他:“三父八母,乳母亦居其一。令郎狎而生子,不聞飭責,反加賞賚。此治家不正,安能治國乎?”
鄭成功本受儒家影響,又是有頭有臉的人,再加上他要團結舊明官員。因此,看了這封信後,羞愧難當。再加上當時隨他到臺灣駐防的將士多水土不服,人心浮動,都不願意久居臺灣。因此,鄭成功必須嚴明治軍。鄭經這事一出來,眾人都看著鄭成功,看他怎麼辦。
鄭成功暴怒之下,命堂兄鄭泰以“治家不嚴”的罪名,將鄭經母親董酉姑、鄭經、鄭克臧和昭娘一併處決。
鄭泰是鄭經的堂伯,素來疼愛鄭經。再加上董酉姑是夫人,鄭經是少主,這兩個人萬萬殺不得。所以他和部將洪旭商量後,決定只斬殺昭娘和鄭克臧。
鄭泰和部將們的提議,卻沒能得到鄭成功的同意。
於是眾將都抗命不遵,並嚴守思明州。但凡鄭成功派來殺鄭經的,必抓捕後交給鄭經。
此時,一直希望鄭成功降清的清廷,也對他失去了耐心,把關押多年的鄭芝龍梟首示眾。
一方面,鄭成功看到鄭經羽翼已豐。另一方面,聽聞父親鄭芝龍為清廷所殺。再想到將士人心惶惶,重重壓力下,竟病倒在床,不久便去世了。
據史書記載,鄭成功臨死前抓破顏面,大叫數聲,氣絕而亡。
鄭成功死後,臺灣的將士認為鄭經亂倫,沒有資格繼承王位,於是推舉鄭成功的弟弟鄭襲為王,鄭泰也很支援這一決定。
鄭經得知後,立刻整軍攻打臺灣,將叛亂的首領一網打盡。隨後,他又設下宴席以“議事”為由,讓人請來鄭泰,在宴席上將他誅殺。
鄭泰的兒子鄭纘緒和他的弟弟鄭鳴俊害怕會受到鄭經的迫害,亦和其他將領率部投降了清軍。
鄭經襲位後,舉起鄭成功未競的事業。他在抗清的同時,還對臺灣進行了大力整治。
為了使久戰貧困的臺灣富裕起來,他先是開通了海上貿易,隨後又命兵丁閒時“歸屯墾作”。還教當地百姓曬鹽制瓦,開設集市,建立學校,並建立了一套制度。
鄭經的努力沒有白費,臺灣地方經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百姓也因此安居樂業。
1681年,鄭經因縱慾過度,病倒在床。眼見不久於人世,他於是指定鄭克臧襲位,同時命劉國軒、馮錫範等老將輔佐鄭克臧。安排妥當後,鄭經在疼痛中哀號著死掉了。
鄭經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才死2天,馮錫範等人便發動政變,以“鄭克臧是亂倫出身”為由,將他誅殺。隨後,馮錫範扶立自己的女婿鄭克塽(鄭經次子)襲位。
又過2年,清軍將領施琅攻打臺灣,鄭克塽兵敗降清。堅持了幾代人的鄭氏集團,自此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