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不可貌相

    因為長大了有自己心思了,還有好多事情有些不願意跟爸媽說,尤其結婚後更離爸媽遠了,除了過年節日聚會才在一起,平時最多打下電話。因為有了自己的一個小家,還有孩子工作根本也沒有時間去跟爸媽聚聚了。

  • 2 # 荷flower

    這是正常的想法,亦或者是意識.

    我是一顆小樹,如果我永遠長在大樹旁邊,我的枝丫很難長大長高,我向往Sunny,然後我會向陽生長,所以我是歪的,是不漂亮的.給我一片空地,即使有雷有電,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抗住了風雨,我會長得大大方方,週週正正.

    距離的遠,是看的見的遠,我想您說的應該是思想上的距離.

    人長大,每天每刻都在汲取著新東西,記憶和接受的容量會讓人慢慢驅逐一些不注意不看中的東西……父母大驚小怪你一頓飯沒吃,你卻不就一頓飯?他們糾結一處小事,你沒當回事!當聊不到一塊時,就慢慢遠了,因為你不想聊了,即使你表面的接受,但意識早已走遠,遠到終有一天,成線成點消失.

    人獨立了,一代一代的責任侵食著生活,如何不遠?即使同一屋簷下.

    反過來一樣,有一天,下一代會對你說,爸媽,我們離的越來越遠了,你可能還琢磨著,這娃在說啥胡話呢!

  • 3 # 點滴惜為貴

    為什麼越長大,就覺得離父母越來越遠?

    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剛出生的時候,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父母,他們在逗我們笑。

    不會走路的時候被父母天天抱著,怕我們哭鬧。

    學會走路了,他們緊跟在後面看著,怕我們摔倒。

    可以上學了,他們起早貪黑的接送,擔心我們安全。

    考上大學了,離家遠了,他們時常打電話噓寒問暖。

    沒有踏入社會的時候,我們一直覺得父母就在我們身邊,事實上他們也一直都在。

    長大了,外出工作了,自己也忙了,而他們也慢慢老了,只能抽空多打電話,多關心他們。

    隨著距離的變遠,我們也會覺得離父母越來越遠了,不是因為感情變淡了,而是我們長大了,可以獨立生活了。

    結婚了,有了愛人和孩子,有了自己的家,父母在我們心裡的位置也越來越小了。

    但即使這樣,他們仍然有淚不哭,有苦不訴。

    父母看著我們時候,永遠都是慈祥的笑著,因為不論我們多大年齡,在他們眼中,都是個孩子。

    人生就是這樣,不斷重複著老一輩的路。

    一步,一步。

  • 4 # 雪城公子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小時候,我們聽父母的話,不知不覺起,我們的父母變得很聽我們的話了,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我們對他們的依賴,從而轉身依賴我們。他們用耐心和愛養我們長大,作為子女,我們同樣也該用愛和耐心陪他們變老,別因為自己的不輕意,而讓父母對我們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那種隱隱相隔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我們易跨,他們卻要用全部的力氣。

    國慶假期結束了,與前幾年不同的是,這兩年我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的選擇在國慶黃金週回家陪伴父母,而不是出去旅行。

    大概是因為,當我們跨入而立之年以後,也越來越能感受到自己的父母正在漸漸蒼老。像我們這樣漂泊在外的人,一年當中能用來陪伴父母的日子簡直屈指可數了。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道“親情計算題”:

    “假設你的父母現在是60歲,餘下壽命是20年,你沒有和父母同住,你每年見到他們的天數大概是6天,每次相處時間大概11小時;那麼,你和父母可以相處的日子只剩1320小時,也就是55天。”

    這55天,就是我們所謂的“來日方長”。

    慶幸的是,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開始意識到要多爭取時間去陪陪自己的爸媽了。

    可是,國慶節收假回來後,那些原本抱著回去要多孝順一下父母的朋友們,回來後卻一個個大吐苦水,大家都說現在想和父母溝通,真的太難了。

    甚至有好幾個朋友在家還和父母吵架了, 明明最開始大家是奔著想讓父母開心的目標回家的,結果沒想到還給他們,也給自己帶來了不愉快。

    我發現,當我們年歲漸長後,大多數人和父母的關係變得也越來越遠了。我們不知道年邁的爸媽喜歡什麼,我們看不慣爸媽身上那些根深蒂固的不良生活習慣,卻也無法讓他們改變;

    還有更多人,苦於不被父母理解、包容、接納,也不知道如何去愛自己的父母,反而把關係越搞越僵。

    那大家,又到底是為了哪些小事和爸媽鬧不愉快的呢?

    小密:我媽老愛吃剩菜,怎麼說都不改

    我媽很節儉,總愛把沒吃完的菜留著放在冰箱裡,下一頓接著吃。放假回家我看她這樣就很惱火,我和她說過很多次了,這樣不健康,對身體不好,每頓飯少做點就行了。

    我媽就說,哪能把握得那麼好,總會有剩的,扔掉多可惜,放在冰箱裡又不會壞,你們不愛吃我一個人吃就行了。

    我很生氣,明明我是為了她好,她卻不領情。跟她科普了半天,她依舊不為所動。她每次都試圖用這個金句來讓我閉嘴:你外婆也愛吃剩菜,不照樣活到了90多歲嗎?

    最後我倆就為這個事吵了起來.......

    悠悠:老爸一抽菸,我就想翻白眼

    我爸是個老菸民,煙齡少說也有三十四年了吧。我特別擔心他的身體,他有支氣管炎,我勸他戒菸,他從來不聽。

    每次看他抽菸我就很揪心,所以放假回家就會盯著他,看他抽菸就會說他。

    我爸就偷摸揹著我抽,但偶爾還會被我抓到,我和他說:都這麼大年紀了,自己要保重身體啊。現在得癌症的很多都是因為抽菸引起的,你知道不?

    我爸就回我說,我都這麼大年紀了,還不能開心的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嘛?你別這麼管著我了,我就喜歡抽菸,哪怕少活幾年我都願意......

    聽他這樣說,我就火冒三丈。敢情這麼多年我苦口婆心的跟他擺事實講道理都白費了?!於是,又和我爸大吵一架.......

    但是,吵完架看著爸爸晚上一個人坐在客廳沙發裡落寞的樣子,我心裡也是很難過的。而且,我知道一旦我離開家裡,他依然會接著抽.......

    我是獨生子,所以我爸媽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我身上了。現在他們退休了,每天閒著沒事幹,也不去和朋友參加些老年活動,也沒啥子興趣愛好,整天就關注著我,讓我壓力很大。

    國慶節回家,每天被他們唸叨被他們催婚,總說我都三十多了,再不結婚很可能就要打一輩子光棍了,搞得我都快崩潰了。我和他們說,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心裡有數,讓他們照顧好自己,過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但他們聽不進去呀,非得圍著我叨叨......弄得我也總是忍不住朝他們發火,最後實在受不了,還提前一天回深圳了。

    我知道他們是因為愛我,但是有些愛真讓人窒息。有時候,我真希望爸媽能自私一點,別都為了我而活.......

    小桃:帶著爸媽去旅行,結果什麼都嫌貴

    想著我爸媽這輩子都還沒出過省,也沒正兒八經的出去旅遊過。於是今年國慶我帶著他們第一次出了國門,本來想好好在泰國耍一個星期的,結果還不到兩天就把我氣得想哭。

    我爸媽怕我花錢,每天就想待在酒店裡不出去,出去吃飯嫌貴,去景點嫌貴,啥都不想玩啥也不敢買。其實他們現在不缺錢,我也不缺錢了,但他們就是捨不得花。

    不論說去哪裡他們都一臉小心翼翼,貴嗎?要花錢嗎?只要知道需要花錢,就堅決不出去,把我計劃的行程全都打亂了,我真是被氣哭了,可他們還說我浪費錢。

    我一天天還吃力不討好,受一肚子氣。

    怪不得有人說,長大,就是離父母越來越遠的過程。

    年歲漸長後,我們和父母的話越來越少;他們看不懂我們的新新世界,我們沒耐心去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

    我們總是說忙,他們也就不敢打擾;我們越來越肆無忌憚,他們越來越小心翼翼;

    慢慢地,父母都變成了最“懂事”的孩子。不打擾,是父母給我們最心酸的溫柔。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愛自己的父母,相反都是因為太愛了,關心則亂。

    像我上面那些朋友,對於父母都是疼惜孝順的。但是卻還是少不了爭吵,不知道如何用對的方式去愛他們。

    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一個心理名詞的演化——“反哺”。所謂反哺,就是孩子長大以後,回過頭來哺育和照顧自己的父母。

    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孩子會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去教導父母如何生活,就像父母當年把他們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一樣。

    奈何父母幾十年來早就養成了一套自己的生活方式,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改變起來都很艱難。於是,一場場由愛而起的衝突就發生了。

    那應該如何與自己的爸媽和平、愉快的相處呢?

    1,保持自我邊界

    邊界是一個人規定別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準則和限制,是人和人之間交往的隱形的柵欄。良好的家庭次系統的邊界應該是清楚的,既能使個體有獨立性與自主性,又能夠對家庭有歸屬感。

    成年以後,我們與父母應該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過分依賴或者干涉對方,保持一定的界限感。

    2,不要老想著去改變父母

    父母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不是你現在動動嘴皮子就能讓他們改過來的。與其讓雙方不愉快,不如學會尊重個體之間的差異。

    只有尊重差異才能換來理解,接納他們過往的習慣,再去付出愛,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會順暢很多。

    3,不要過多幹涉或者操心父母的生活

    當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經常打著愛的名義為孩子做主,這會覺得權利和自由都被剝奪,非常反感。而當父母老了以後,我們因為擔心父母的生活,而忍不住對他們有諸多幹涉,但其實這也是他們所厭煩的。

    每個孝順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夠過得好,總是花心思給他們錦上添花,但往往我們給的,並不是父母想要的。

    大多數父母都只是希望孩子多和自己聯絡,多陪伴自己,但是並不喜歡我們對他們的生活指手畫腳,管東管西。因為他們知道,憑藉自己幾十年的生活閱歷和經驗,有能力過好餘生。

    作為兒女,要避免過度擔心父母,給予適當的陪伴,支援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信任他們有照顧自己的能力。這會讓你們之間的關係更輕鬆愉快。

    小時候,我們聽父母的話,不知不覺起,我們的父母變得很聽我們的話了,其實只是因為他們害怕失去我們對他們的依賴,從而轉身依賴我們。

    他們用耐心和愛養我們長大,作為子女,我們同樣也該用愛和耐心陪他們變老,別因為自己的不輕意,而讓父母對我們變得越來越小心翼翼。

    那種隱隱相隔在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我們易跨,他們卻要用全部的力氣。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5 # 寧露

    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我們越來越長大,能力就越來越強,可以獨立了,就不會像小時候那麼依賴父母,什麼事情都要問過父母,甚至要他們幫忙。到所有事情自己可以解決,感覺自己變成了個體,少了以前和他們連在一起的感覺。

    2.當我們越長大,就越有獨特的思維,跟自己父母思維不同,兩代人經歷不一樣,自然有代溝,很難去溝通,當少去溝通就變陌生了。

    3.當我們長大就會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很多時間和精力都用在自己的愛人與孩子身上,相處少了就疏遠了。

    4.當我們長大成人,父母也明白,很多事情對你沒有主導權,只有建議權了;且也不能像小的時候那樣親密無間的親你抱你,有了距離感覺肯定不一樣了。

    5.當我們越長大,父母就越老,我們為生活還在人生的路上奔跑,他們人生路已走很遠很遠,離終點更近了這時內心想起了一首歌:是不是我們都不長大,你們就不會變老……

    所以我建議大家,多抽時間陪陪自己的父母,多做能令他們開心的事,少做或不做他們鬧心的事,讓他們開心度個晚年!不要像有句話說的一樣: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有些事錯過了後悔也不會重來!

  • 6 # 育幼苗成大樹

    這個不難理解啊,代溝,本來人老了以後就不喜歡吵鬧,年輕人的生bai活往往是帶有活力的,再說了你跟你爸媽之間本來就不在一個年代,他們永遠不懂為什麼你給孩子用的尿不溼好幾十一袋子,他們還是認為孩子沒那麼嬌貴用筷子就可以了,跟不理解吃不完的飯直接倒掉,所以兩代人之間是有代溝的,不可能說想法是一樣的,再說了現在婆媳關係這麼緊張,所以有的父母直接躲得遠遠的,乾脆不跟兒女摻和。

    前幾天跟我媽打電話,我媽說在打算在鄉下買個房子,等我爸不想幹了,直接去鄉下養老,離我遠遠的,我說你二老這是躲著我啊,結果我媽說對啊,離你太近幹嘛,還不夠生氣的呢,我媽直接就想好自己的老年生活了,而且離我還離得很遠,所以現在的很多父母往往不想成為孩子以後生活的夾板,直接自己找地方享受晚年去了。

    再說了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多忙啊,哪有時間回家看父母,所以有些時候不是父母遠離你了,是你自己因為一些原因不得不遠離你的父母了。

    以上還是現實中的距離,有的時候直接就是思想上的遠離,現在每個人沒事就抱著手機,回去看父母也是一樣,根本不跟自己的父母聊天,父母說說你你還不樂意,所以思想上就已經遠離了父母。

    無論是什麼原因導致的你感覺你自己遠離了父母,這畢竟不是什麼好事,還是多回去看看你的父母,別讓他們感覺到孤單

  • 7 # 倒班犬老五

    或許我們就從來沒有跟父母有多(親)近過,聽起來很殘酷。

    小的時候父母對我們的愛可能只是一套說辭,是再好聽不過的甜言蜜語。

    父母口口聲聲為我們好,或許只是為了他們的面子和緩解他們自己的焦慮。

    拋開了父母和子女的身份,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缺少了最應該得到的平等。

    我們做了木偶做了那麼多年,從上大學開始,我們不想再受人擺佈,只想選擇一個離家遠的城市,工作了就更是變本加厲。

    原來越來越遠的不只是我們之間的心靈,連身體也是。有句話說,身體最誠實。

    有些關係我們不能改變,有些人情我們註定要還,哪吒才是最徹底的重生。

    ------------分割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里拉暴跌是因為什麼?是因為美國嗎?對此事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