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豆腐豆腐466

    壎的音色幽深、悲悽、哀婉、綿綿不絕,其聲濁而喧喧在,聲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壎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壎和壎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壎和壎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壎,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壎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經典的壎曲有《哀郢》、《長門怨》、《伯牙吊子期》、《長亭怨慢》、《高山流水》、《關山月》、《陽關三疊》、《蘇武牧羊》、《山鬼》等,或演繹了中國的古典名曲,或專門由壎樂來演繹某種韻味,或用此來表達某種心情。幾乎所有的壎曲都脫不了憂傷和傷感的干係,而某些壎曲藉助它獨特的音色,可以把哀傷演奏的蕩氣迴腸,這是我聽過的其它任何樂器都不能取得的效果。傳統文人多性情者,也多有情緒化的憂思,壎本身獨特的音色興許恰好能反映傳統文人這方面的氣質,因而被很多傳統文人所喜愛,卻為布衣、尋常之民等所不齒,那些喜好熱鬧喜慶之人更不喜好聽這種樂器。只為某些鍾情於它者所喜歡。據考據除了一些獨奏外,壎更多的是用在一些民間樂曲中,或者是在某些古典名曲中做個點綴的獨特配角所使用。

  • 2 # 尋祖溯源

    壎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Teana,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壎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壎就產生了。

    陶製的壎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壎在古代用陶土燒製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壎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壎”。以陶製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 3 # 空山—卻吉

    壎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裡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當時只有一個一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壎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壎就失傳了。

    地位

    6000年前,半坡人在創造農耕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最古老樂器--壎的雛形。在中國6000年的歷史沉浮中,壎典雅優美的音色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盛行於宮庭。然而在漫長的歷史交替中,這種古老的樂器流入民間失去了文字的記載,逐漸從輝煌走向衰落,於明代開始成為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歷史記載。

    出土壎

    1956年,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它們用細泥捏成,儲存完整,經過考古學和音樂家們的考證後陶哨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樂器壎的最早形式。

    西安半坡博物館宣教部主任李娟:在半坡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兩件陶哨,考古家稱為陶壎。這兩件陶哨呈灰黑色,有一個孔兩個音。1977年著名的音樂家李驥先生,經過測定認為它是中國樂器壎的多體型。

    演變

    從半坡到漢唐,壎經歷了由單音孔到多音孔的演變過程,逐漸形成能表達高雅、清麗、悲壯、深沉、淒涼之意的成熟樂器,被封建帝王們封為"雅樂" 盛行於宮廷。《詩經·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壎,仲氏吹篪(chi)"這樣的關於描寫壎在古代宮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由於壎從明代起就失傳於民間,所以對二十多年前的現代人來說,相當多的人對壎是陌生的。1984年在洛杉磯奧運會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壎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為之驚歎,從此"中國魔笛"便成為壎的別稱。從此開始引起民樂學術專家和民間藝人們的關注。

    陰占中是陝西蒲城縣平鹿鄉的鄉村音樂教師。十多年來因為喜愛古壎的音色,痴迷於壎文化的他,在自己家裡設了一個手工作坊專門從事壎的研究與製作,成為陝西民間的小有名氣的專業制壎人。

    在這條遺留著古代文化韻味的古街上,壎已經變成了旅遊商品跟陶質工藝品。但作為樂器,這些出自製陶藝人手中的壎,還不能夠被稱為樂器。它們只能吹出基本的音階,不論是在音域、音色還是工藝製作上都不夠規範。

    壎的音色幽深、悲悽、哀婉、綿綿不絕,其聲濁而喧喧在,聲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也許正是壎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壎和壎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壎和壎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壎,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壎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

      經典的壎曲有《哀郢》、《長門怨》、《伯牙吊子期》、《長亭怨慢》、《高山流水》、《關山月》、《陽關三疊》、《蘇武牧羊》、《山鬼》等,或演繹了中國的古典名曲,或專門由壎樂來演繹某種韻味,或用此來表達某種心情。幾乎所有的壎曲都脫不了憂傷和傷感的干係,而某些壎曲藉助它獨特的音色,可以把哀傷演奏的蕩氣迴腸,這是我聽過的其它任何樂器都不能取得的效果。傳統文人多性情者,也多有情緒化的憂思,壎本身獨特的音色興許恰好能反映傳統文人這方面的氣質,因而被很多傳統文人所喜愛,卻為布衣、尋常之民等所不齒,那些喜好熱鬧喜慶之人更不喜好聽這種樂器。只為某些鍾情於它者所喜歡。據考據除了一些獨奏外,壎更多的是用在一些民間樂曲中,或者是在某些古典名曲中做個點綴的獨特配角所使用。

    中國古書上對壎的文字記載並不多。

    《爾雅》注:“壎,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秤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舊唐書.音樂志》說:“壎,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埏土為之……。”

    《詩經》雲:“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詩經·大雅·板》形容:“天之牗民,如壎如箎,如璋如圭,如取如攜。”

    《樂書》說:“壎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壎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壎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唐代鄭希稷有《壎賦》道:“廣才連寸,長匪盈把。虛中而厚外,圓上而銳下。器是自周,聲無旁假。為形也則小,取類也則大。感和平之氣,積滿於中。見理化之音,激揚於外……”

    這首《壎賦》對壎形狀、大小、演奏,以及壎的聲音都做了非常恰切的描述。說壎之聲是“邇而不逼,遠而不背”;“剛柔必中,清濁靡失”;“感和平之氣,見理化之音”。眾所周知,中國音樂文化濃厚的哲學理性精神和“以和為美”、重視潛移默化地培養人的審美情操的功能,深深地影響著中華民族,所以在樂器的製作方面,特別強調民族性。正所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壎就是一種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

    雖然它的音量不大,最佳音域在兩個八度之內,但這種氣鳴樂器以其純真、摯樸的音色而獨具特色。因為壎的聲音古樸典雅,與人說話時慣用的高頻調相比,顯得格外柔潤。因此,適合表現人情味較濃的作品,尤其是一些質樸而感人的古典樂曲。如:輝煌的《哀郢》,表現了屈原魂斷汨羅江時仰天長嘯吟出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情懷;描寫楚漢相爭,項羽聞四面楚歌與虞姬訣別的《楚歌》是為參加1984年在洛杉磯舉行的第23屆奧林匹克藝術節而作,由中央民族樂團演奏。這首樂曲充分發揮了壎的低沉,猶如人聲的效果,把“別姬”的場面表現得極為悽美悲壯。洛杉磯奧運會後,樂團又在美國的十幾個州巡迴演出,開創了壎在國外演出的歷史。外國音樂評論家指出:“壎幾乎和中華民族一樣古老,它那特有的音色,很是迷人。”當地報紙也有“此音只應北京有,人間那有幾回聞”的報道。從此,壎這種古老而又年輕的中國民族樂器重新煥發出靚麗的青春。

    壎是古代宮廷樂隊的重要樂器

    音色是壎之藝術美的體現。

    壎之聲,幽幽揚揚,深邃而悠遠;厚沉凝重,幽靜而淳厚。在周朝,人們依據製造材料的不同,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八種,稱為八音。而在這八音之中“,土音”樂器有缶、壎。缶是一種生活用具,也可作為敲擊樂器;土製的吹奏樂器,就只有壎。八音包含的樂器為後世雅樂所專用,壎以其獨特的音色和藝術表現力令金石以同恭,由此可見古人對壎的重視,並將其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宮廷樂隊和房中樂的重要樂器。

    壎蘊含的儒家文化:質厚之徳,聖人貴焉

    壎與篪的組合是古人長期實踐得出的一種最Carens器組合形式,由於壎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髙亢、深沉而不乏明亮,兩種樂器一唱一和、互補互益、和諧統一,因此被後人比做兄弟和睦之意,古詩云:“天之誘民,如壎如篪”,說的是上天誘導平民,猶如壎篪一樣相和。“壎篪之交”也象徵著中國古代文人的一種髙尚、髙貴的和純潔、牢不可破的友誼。壎和壎的演奏,體現著中國傳統的儒家禮教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唐代鄭希稷在《壎賦》中說:“至哉!壎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徳,聖人貴焉。”這就是說,壎所發出的自然而和諧的樂音,能代表典雅、髙貴的情思和雍容的氣度,所以古代的聖人們是十分器重這種樂器的。

    從《壎賦》中我們可以看出,從壎的成形到演奏已是涉及了哲學的深層領域,壎的品位由此已近極致。

    壎,立秋之音

    《舊唐書·音樂志》說:“壎,立秋之音,萬物曛黃也”。

    古人將壎的聲音形容為立秋之音,更使我們體會到一幅朦朧而令人神往的藝術畫面,秋天是萬物成熟、喜慶豐收的季節。時光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悽和感傷。秋風掃落葉的現實,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壎的聲音,這就是立秋之聲音。它帶給我們的不僅有收穫的喜悅之情,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淒涼情懷。

    《樂書》又說“壎以水火相和而後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後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鍾,要皆中聲之和而已。”它獨特的音色,神秘的色彩,古樸典雅的風格,悲愁哀怨的曲調,是任何一種樂器所無法取代的。

    壎是一件沉思、懷古的樂器

    也許正是壎這種特殊音色,古人在長期的藝術感受與比較中,就賦予了壎和壎的演奏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

    中國古人吹壎,吹了幾千年,其聲濁而喧喧然,寄託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對時光長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時光仍在無情地推進;中國古人吹壎,吹了幾千年,其聲悲而幽幽然,融匯了古代墨客騷人們對封閉而沉重的中國歷史無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歷史仍然在按中國既定的軌跡執行。從某種意義上說,壎,不是一般用來把玩的樂器,壎是一件沉思的樂器,懷古的樂器,這就難怪它“質厚之德,聖人貴焉”了。

    部分文字摘自李翠萍《 壎文化的審美構成》

    劉寬忍《壎演奏法》

    壎賦 唐.鄭希稷

    至哉!壎之自然,以雅不潛,居中不偏。故質厚之德,聖人貴焉。於是挫煩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業暴公之作。在鈞成性,其由橐鑰。隨時自得於規矩,任素靡勞于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縱。既敷有以通無,遂因無以有用。廣才連寸,長匪盈把。虛中而厚外,圓上而銳下。器是自周,聲無旁假。為形也則小,取類也則大。感和平之氣,積滿於中。見理化之音,激揚於外。邇而不逼,遠而不背。觀其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清濁靡失。將金石以同功,豈笙竽而取匹?及夫和樂既翕,燕婉相親。命矇瞍鳩樂人,應仲氏之篪,自諧琴瑟;親伊耆之鼓,無相奪倫。嗟乎!濮上更奏,桑間迭起,大希之聲,見遺里耳。則知行於時、入於俗,曾不知折楊之曲。物不貴,人不知,豈大雅守道之無為?夫高則不偶,絕則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臥,豈虛然也!為政者建宗,立樂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 4 # 英雄悲歌

    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沒有之一。現在出土的最古老的樂器,在原始社會就出現了。壎的音色遠古、蒼涼,有一種悲壯的情懷,現代人豐富了壎的音域,改進了演奏技法,使得旋律更加流暢。

  • 5 # 都風唄online

    一、什麼是壎?

    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7000年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壎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

    古書《爾雅》注:“壎,燒土為之,大如鵝子,銳上平底,形如枰錘,六孔,小者如雞子”。

    最初壎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後來發展成為陶製,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普遍。

    壎在古代用陶土燒製而成,是一種吹奏樂器,它的音色樸拙抱素,獨為Teana,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地位。

    二、壎的音色

    壎在秦以前,主要用於祭祀活動的演奏。秦漢以後,多用於宮廷音樂的演奏。吹出的曲子大多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多用於詼諧、幽默、低沉、哀怨的樂曲中。

    壎曲,是中國最古老的曲種,主要發展階段在商周時期,故其音色有商周時代特有的精神氣質: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所以,壎特別擅長表現哀怨之情和製造肅穆、曠古、淒厲的藝術效果。

    到了現代,在演奏家的改進下,壎的表現力不斷豐富,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學習壎。壎能奏出大地的吟唱、Teana的絕響,更能表現出人們遠離塵世的心願,達到至純至美的精神境界,為歷代文人所喜愛。

    現有的壎曲有:《楚歌》、《妝臺秋思》、《風竹》、《傷別離》等。壎的聲音特色純潔自然猶如Teana之音,具有一種獨特的音樂品質。壎的音色,幽深、悲悽、哀婉、綿綿不絕,表現出一種神聖、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

    三、壎的聲音表現力

    古人將壎的音色譽為立秋之音,這種聲音能將我們帶入到令人神往的藝術境界:秋天是金黃色的,是冷靜的,是令人深思的,時光的流逝,又有一種淡淡的悲悽和傷感。秋風掃落葉的情景,又使人平添幾分愁緒。這就是壎的聲音特色,這就是立秋之音。

    壎,其聲濁而喧喧然,其聲悲而幽幽然,聲音哀婉不絕,悲悽而幽深,寄託了古代文人無法挽回時光流逝的失落感。

    壎是一件能夠抒情的樂器,是能夠沉思的樂器,是能夠懷古的樂器。古人評價壎“質厚之德,聖人貴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有引力到底是一種力量還是一種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