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穿越記

    眾所周知,清朝皇帝是女真後裔滿族人,所以大多數皇帝都能熟練使用滿語自不必說。為了便於統治,滿清皇帝入關後,漢語成了必修課。

    清代初期,滿蒙通婚成了宮廷的慣例,有清一代,皇室迎娶蒙古王公的女兒,公主、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貴族。

    清朝皇帝個個都是 學霸 精通兩種以上語言的皇帝比比皆是。

    眾所周知,清朝皇帝是女真後裔滿族人,所以大多數皇帝都能熟練使用滿語自不必說。為了便於統治,滿清皇帝入關後,漢語成了必修課。

    清代初期,滿蒙通婚成了宮廷的慣例,有清一代,皇室迎娶蒙古王公的女兒,公主、格格下嫁蒙古王公貴族。

    這種滿蒙政治聯姻維持長達三個世紀,多達五百八十餘次。

    可以說,蒙語幾乎成了清代皇室的第三大語言。

    從蒙古貝勒之女——孝莊太后所生的順治皇帝開始,清朝的皇帝都有蒙古族血統,因此說,能熟練說一口蒙古語的皇帝在清代並不鮮見。

    康熙帝幾乎是個語言天才,他精通滿、漢、蒙、藏、維等多種語言,接見蒙古王公的時候,可以用流利的蒙語直接與他們對話。

    康熙朝有一些歐洲籍的大臣,如德華人湯若望等,因此,康熙帝對一些歐洲語言也有所涉獵。

    此後的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等幾乎都能熟練掌握兩種、或兩種以上語言。到了道光皇帝時,皇室及整個八旗社會的滿語水平普遍下降。

    道光下旨:“清語(滿語)、騎射系滿洲根本……亦應一體學習清語。”

    可是這種嚴令不起作用,全盤漢化成了歷史必然。有許多旗人完全放棄了滿語滿文,以至於後來很多滿族學者成了漢學家,如納蘭性德、老舍等人。

    光緒皇帝在位的時候,曾發生驅逐滿族大臣令其回家學習滿文的事兒。

    可是光緒帝本人的滿語水平也不高,整個朝廷都處在漢語的大語境之中,因此說,即便是滿語水平高,也難覓交流物件了。

    清朝末年,宮廷皇室成員與西方使臣等來華者接觸、交流的機會多了,一些貴族開始對英語產生了濃厚的性趣。

    光緒帝熱衷於改革,對外面世界充滿好奇,學習英語成了他的當務之急。

    光緒帝聘請張德彝為英文教師,他學習很用功,每天雷打不動學一小時英語。由於他記憶力很強,英語水平很快得以提高,英文寫得也很漂亮,只是發音不是很準。

    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自幼也學習了滿、蒙、漢等語言文字,據他自己回憶說,滿文學得不怎麼樣,一個字有時候一天也學不會。

    張勳復辟失敗後,經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提議,聘請英格蘭人莊士敦為溥儀的英語老師。溥儀熱情很高,進步很快。

    後來按照老師的要求,可以用英文翻譯四書五經的一些句子。

    馮玉祥將溥儀等人驅逐出皇宮,溥儀的英語學習半途而廢了。

    據末代太監孫耀廷回憶說:溥儀在滿洲國任執政的時候,學了一點日語,但不精通,可以和日本人在紙上寫字進行簡單的交流。

  • 2 # 瑞心楊安

    凌晨四點,整座巍峨的皇宮尚籠罩在黑漆漆的夜裡,一切都還沉浸在將醒未醒的美夢之中。

    只有通往隆宗門的道路上,幾盞白紗燈影影綽綽地閃爍著,兩排小太監努力睜大眼睛,提緊手中的燈籠,為睡眼惺忪的小皇子們照亮眼前的道路。

    -- 清代皇子們的“課程表” --

    清朝時期,皇子們的課業繁重,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四點出發,在天光未亮時就開始了一天的學習。

    清代學者趙翼在《簷曝雜記》中曾生動描述:“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餘內直時,屆早班之期,率以五鼓入,時都院百官未有至者,唯內府蘇拉(滿語,指在內府供役者)往來。黑暗中殘睡未醒,時復依柱假寐,然已隱隱望見有白紗燈一點入隆宗門,則皇子進書房也。”《上新了·故宮》節目中“曝光”了清朝皇子們的課程表:

    寅時(3-5點)皇子到書房複習前一天的功課,準備老師到來上課。

    卯時(5-7點)皇子們開始朗誦《論語》《中庸》《禮記》等課文。

    辰時至巳時(7-11點)開始學習詩詞和滿語。

    午時(11-13點)匆匆吃完午飯,皇子們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就開始學習天文和地理。

    未至酉時(13-17點)開始學習騎射、拉弓、摔跤等“體育必修課”。

    看一看清朝皇子們的課程表,現在那些被家長追在後面學習、叫苦叫累的孩子們可能會獲得一絲安慰:原來幾百年前的皇子們,比我們辛苦多了!

    家裡有皇位等著繼承,整個天下等著被管理,皇子們雖然出身高貴,錦衣玉食,但也肩負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責任和壓力。

    然而就在這樣繁重的課業之下,居然有位皇子以不斷學習、挑戰難題為樂,後來又成為整個清朝皇帝中的“第一學霸”。

    -- 日晷面前辯真理 --

    這位小皇帝,八歲喪父,十歲喪母,在皇祖母的嚴格教育之下長大。八歲登基後,他雖然是九五之尊,卻對朝政無法掌握也無力參與。他希望自己變得更強大,希望自己有一天能真正掌管整個天下。於是,學習給了他最初的希望,也成為他相伴終生的慰藉。十六歲那年,這位皇帝在武英殿設計擒住了飛揚跋扈的輔政大臣,真正開始管理天下,好了,說到這裡,大家肯定猜出來他是誰了:愛新覺羅·玄燁,清朝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他的很多故事,你們都耳熟能詳,於是,《上新了·故宮》另闢蹊徑,向我們展示了這位“千古一帝”鮮為人知的一面——學霸屬性。

    節目一開始,就插播了二則國際友人對這位學霸的評價:法國來華傳教士白晉:“這個人每天醒得太早了,以至於我常常懷疑他到底睡不睡覺,更過分的是他總是求我出題考他。”

    法國傳教士巴多明:“他不斷地向我提問,而且往往是從一件事跳到另一件事,不論是在歐洲還是中國,我從沒見過一個如此認真、聰明而且勤奮的人。”

    康熙年間,不少傳教士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他們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康熙在和來華傳教士交流後,對初具體系的西方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或許對他而言,在攀登完中國傳統文化的高峰之後,發現高山的後面還有一座山可以繼續挑戰,無疑是最令人興奮的事情。兼具中西的學養,使得康熙眼界十分開闊,對時代的前瞻也遠勝其他帝王。

    故宮文創新品開發員鄧倫、週一圍,加上創意設計師謝大歡在故宮中不斷探索,他們發現的點滴線索,就像一塊一塊拼圖,給我們拼起這位學霸皇帝的剪影:

    故宮中隨處可見日晷,Sunny打在經過歲月洗禮的儀表盤上,留下深深淺淺的陰影。在這些錯綜的光陰背後,還交織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康熙四十九年,康熙曾對皇子們談起過自己精學算術的原因:“爾等惟知朕算術之精,卻不知我學算之故。朕幼時,欽天監漢官與西洋人不睦,互相參劾,幾至大辟。楊光先、湯若望於午門外九卿前當面睹測日影,奈九卿中無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能知,焉能斷人之是非,因自憤而學焉。”

    這段“曆法之爭”,由康熙皇帝親自介入判定,他先讓兩派人馬進行辯論,又批准用觀測日影的方法來判斷對錯,並自己參加了檢測,經過三天檢測,判明瞭是非,修正了皇曆中的錯誤。透過在故宮內的圖書館查閱資料,週一圍發現,康熙會把他在幾何、算術中學到的有趣的東西反覆求證,力求做到更瞭解、更熟悉,在學習上,他始終保持著“敏而好學”的心。我想,他在內心深處一定知道,作為一國之君,整個國家可以依靠君王,但君王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了。而天下之大,知識的海洋波濤洶湧,只有處在勤奮之舟上不斷學習,才能讓自己始終保持清醒的認知、審慎的頭腦,才能讓自己更好明是非、辨真偽。

    -- 武英殿內“驚世駭俗”的手抄本 --

    “己不知,焉能斷人是非”是康熙學習西方科技的初衷。這好像也是一個規律:越是開明的人越是包容,越是博學的人越是對新鮮事物充滿旺盛的好奇心。

    在故宮,如果說乾隆在倦勤齋裡圓滿了自己關於江南的夢想,那麼武英殿則是康熙學習上的“秘密基地”,新品開發員鄧倫和謝大歡在那裡有了很多驚喜的發現:

    康熙十九年,正式成立了武英殿修書處,專門做刻書、印書的事情,放在今天,相當於一個大型印刷廠。這裡出版了有關天文、音樂、理學、工程技術方面的很多書籍,可以看出康熙所學涉獵之廣。康熙三十二年,他身患瘧疾,多方醫治無效,康熙大膽服用了西醫進的金雞納霜,最終救回了自己的性命。這個經歷也讓他對西藥、解剖等科學產生了更加濃厚的興趣。史料記載,康熙曾在武英殿內設“露房”,供自己學醫製藥、做科學實驗使用。鄧倫、謝大歡來到武英殿尋找“露房”,他們見到一個頗具異域風格的圓頂建築,走進,抬頭,圓形的牆壁上方,是一個滿月般的天窗,彷彿指引著他們穿越百年時空,與古人生活在一起。他們驚喜以為找到了“目標”,但經過故宮專業研究員們的講解得知,這座造型奇特的建築叫做“浴德堂”,是元代留下的建築。而“露房”早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如今,只剩下大致的方位遺址了。

    建築是連線歷史與現代最堅實的媒介之一,在《上新了·故宮》裡,跟著新品開發員們的腳步共同行走在故宮中,觀眾們就常常會有這種瞬間的“穿越感”。

    武英殿內,除了很多印刷的珍貴書籍,還有一冊特別的“手抄本”——《欽定格體全錄》。這本手抄本是康熙組織洋老師翻譯的一版滿文解剖學書籍,在當時的中國,無疑是一本“驚世駭俗”之書。

    週一圍發現,康熙為了更好研究解剖學,還親自解剖過一隻熊。《上新了·故宮》情景小劇場裡,就生動再現了三百多年前的這場爭端:

    面對滿朝文武的反對,週一圍飾演的康熙犀利質問:“人生在世,若不辨真理,豈不如同盲者夜行;即便身體不毀,亦同行屍走肉。朕不出書,人也有四肢軀幹,這是無可更改的事實。今日你們所說的,只不過是不讓朕印《骼體全錄》。你們不看,它就不存在了嗎?”最終,他留下一句:“手抄三本……且讓後人評說吧。”因為他的堅持,這本珍貴的書籍才得以保留下來。

    翻開圖文並茂的《欽定格體全錄》,看到清晰的人體解剖圖,遙想300多年前,那個敏銳感受到新式科學、醫學魅力的開明君主,不得不感嘆,當一個人能夠超越時代的侷限、認知的束縛,戰勝心中對於恐懼的不安,勇敢敞開懷抱,接納新鮮事物,是多麼了不起。

    唯一遺憾的是,隔著重重宮牆,這位“學霸”的很多新技術、新發明沒有真正落地到民間,變成促進時代發展的動力。

    -- 乾清宮到上書房,

    “世界上最美的距離” --

    紫禁城內的太陽東昇西落,那個在凌晨時分,總是挺直脊背,睜大雙眼的走在求知路上的小男孩,漸漸長成一個兼收幷蓄、集中西文化於一身的青年,又成為了一個對子女充滿期許的嚴格的父親。

    康熙年間,專門在宮中設立了皇子學校,地點就設在距離他“辦公室”乾清宮不遠處的上書房。

    新品開發員們用腳丈量著從乾清宮到上書房之間的距離,這位嚴於律己、日理萬機的父親,選擇以這樣一種方式默默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長,也許上朝之時,聽到上書房中傳來的朗朗讀書聲,這位不苟言笑的父親,會在眼中飛快閃過一絲欣慰的笑意?

    謝大歡不由感慨,從乾清宮到上書房的距離,濃縮了一位父親對子女陪伴的用心,是“世界上最美的距離”。瞭解完學霸康熙的一生,故宮的文創新品開發員們有了很多設計靈感,最終,一款“日曆鍾《日出而作》”新鮮出爐:讓我們發覺了“千古一帝”康熙執著、超前的“學霸”一面,也讓我們不由想到,連可以“躺贏”過完一生的人,都比你勤奮、比你好奇、比你更珍惜點滴生活中的美了,身處現代的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拼盡全力去奔跑呢?

  • 3 # 林奎成

    學霸也談不上。不過縱觀歷朝歷代,唯有清朝的“上書房”制度最為嚴格,也最為完善,所以清朝的皇帝自幼都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 4 # 曹老師xixi

    清朝的皇子教育,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中最為嚴格的。

    清朝統治者對中國曆朝歷代的滅亡有了深刻的總結,其中一點就是由於皇帝的昏庸荒淫導致王朝的混亂,因此為了杜絕皇帝繼位後昏庸荒淫,在皇子教育方面制定了及其苛刻的制度。

    在《康熙實錄》中記載:“六齡讀書”“六齡就傅”,意思也就是6歲就要開始正式上學了,並且無論嫡庶都是一樣的,6歲現在相當於上小學一年級,但是課程卻比小學一年難很多,內容也多很多,不僅要熟背四書五經,還要學習滿漢蒙三種語言,甚至還要學習藏語,並且對二十四史(當時是二十三史)也要研讀,上課時間遵循“卯入申出”,也就是5點上課,3點放學,往往皇子們4點就要起床,陪讀的親王子孫更加坑,他們2-3點就要起床去紫禁城,一天連續讀10個小時,除了中午一頓飯,不允許休息,不像現在45分鐘一節課,還休息10分鐘。

    你以為3點之後放學就自由活動了嗎?放學之後還要上“體育課”,清朝是馬上得天下,因此對皇子的騎射武功也十分重視。下午3點放學後,開始吃飯,接著再上一節騎馬射箭的體育課。

    要問有周末嗎?不好意思,清朝皇子沒有周末,一年之中只有元旦、端午、中秋三大節,以及長輩萬壽和自己的生日可以休息外,全年上課,生病也要去上課。

    並且清朝皇帝對於皇子學習絲毫不包庇,對於皇子的師傅們及其尊重,對於學業不精的皇子則會給予的責罰,其實清朝的皇子還是挺不容易的,後來光緒皇帝在學習期間,簡直可以用慘來形容。

    所以,清朝的皇帝普遍基本文化素養普遍較高,並且勤政。沒有一位皇帝出現不務正業,看不懂奏摺,不上朝的情況,雖然明君不多,但也沒有荒唐的昏君。

  • 5 # 強哥說歷史

    清代統治者非常重視對皇室子弟的教育,從雍正時期開始,朝廷正式頒佈規定,皇子上學的年齡為6歲。但清代初期並未形成定製,順治皇帝和康熙皇帝都不是6歲入學。順治皇帝福臨6歲繼位,當時有大臣建議選擇學識淵博、品行端正的老師陪伴皇帝,為其授課,但這個建議被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否決。多爾袞死後,直至順治十四年(1657),福臨才得以在紫禁城弘德殿行祭拜孔子之禮,並在保和殿開經筵講,正式開始了學習生涯。

  • 6 # 王敏

    清朝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從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開始,無比重視皇子教育,對皇子進行多方位的培養。有記載,清朝皇子在6歲(虛歲)的時候就開始上學,每天從早上4,5點就起床讀書直到下午3點,每天的學習時間差不多有10個小時,一年只有5天的假期,其他時候都在上學,直到年滿15歲出宮後才沒那麼嚴厲。不僅有滿,漢師傅,學習詩文書畫,還要學習騎射武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柱筋電渣壓力焊規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