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麓風軒
-
2 # 狂喜淡墨a
《九成宮》中的丹字為何未寫成勾畫而是垂露?
對於歐陽詢此法用筆,依然彰顯其險峻之筆意。
分析垂露的特徵:
是永字八法“努”法異勢之一,此名頓筆,以摧挫為工,實為古筆法,鍾元常守而不失,由垂針改為垂露。
垂露,首搶上,尾搶下,分四停,各半之,如露之慾垂而復縮,(元陳繹曾翰林要訣·直法)
宋《翰林密論二十四條用筆法》雲:“垂露法,鋒管齊下,勢盡殺筆縮鋒,又始筆而極力,而駐鋒而作弩。又,無垂不縮,此言頓筆以摧挫為功,右軍雲,堅如筍抽寒谷,臨池訣雲:垂露本篆腳,名玉筋,如古釵倚物也。”
從而分析歐陽詢的筆意,很多筆畫取勢,殺筆縮鋒,故勾畫盡蓄勢待發狀,顯險絕之筆勢,統觀九成宮,其垂曳筆也很多,皆取垂者左,曳右,達及一筆疏宕,不拘攣,其筆畫一般左縮右垂,右縮左曳,實為一種究底字型之勢。歐楷書寫具有垂者皆為蓄勢勁力,而達到意筆駐停而待發之勢,如矢掛弓意境,險勁。其所有鉤都具有此勢,如戈鉤,有的未上挑,即使上挑鉤也是勁健之勢。體現了外若優遊,中實剛勁的特點。
蘇軾評歐體具筆勢險勁,由此窺見垂露一斑知其筋骨精神。
縱觀歐楷,結體用筆,多從古隸出,九成宮,漢之分隸,與魏晉之楷合一醞釀而成。而寫出了渾樸且骨氣勁峭之書。後人追慕。
-
3 # 人生無簡史
奇奇樂見,用文化的視角感受新奇、品味生活!
從這個問題中可以看出,題主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書法愛好者,因為《九成宮醴泉銘》全文近1200字,居然能發現這樣一個微小的差異,若非多次仔細觀看臨摹而不可得。既然題主提到了這個問題,而我對此也感興趣,請允許我在正式回答問題之前,對題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文化背景,做一個簡單的介紹,也好讓大家可以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瞭解。
《九成宮醴泉銘》對於愛好書法的人一定不會陌生,它是由魏徵撰文、書法家歐陽詢書丹而成的楷書書法作品,碑刻者無可考察。作品先存於陝西麟遊縣博物館。《九成宮醴泉銘》敘述了九成宮的來歷和建築的雄偉壯觀,歌頌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工程內發現醴泉的經過。
而這個九成宮是唐朝第一離宮。位於今陝西省寶雞市麟遊縣新城區。起初名叫仁壽宮,是文帝的離宮,唐太宗貞觀五年修復擴建,更名為九成宮。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層的意思,言其高大。歐陽詢手書《九成宮醴泉銘》並立一石碑,此碑銘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甚大。
《九成宮醴泉銘》歷來為學書者推崇,視為楷書正宗,被後世譽為天下第一楷書,又稱天下第一正書。歐陽詢是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楷書四大家之一。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後人皆稱其書法為歐體。其楷書法度嚴謹、正中見險、骨氣勁峭。
(備註:此圖為九成宮一景)
我們瞭解了九成宮、《九成宮醴泉銘》還有歐陽詢,也算是瞭解了一下相關的文化知識。那麼現在咱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我不知道歐陽詢的手稿是否還在?也不清楚題主所列的圖片是否是碑銘截圖?一個“丹”字為什麼沒有寫出勾畫,而用了垂露?這一護尾手法真如有的人所說是歐體的特色嗎?據查“丹”字未有繁體字型,也沒有替代形體,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丹”字,也就是古時原來的那個模樣,而其他型別的書法形體都是有勾畫那一筆的,難不成這真的是歐體的特色嗎?如果能再找到歐陽詢的“丹”字這一書體,能做一下對比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藉此又認真的看了一下碑銘,用出了“來找茬兒”的精神。我也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再找到一個“丹”字,就全是當碰碰運氣。沒想到還真讓我碰到了,在碑銘中我又找到了一個“丹”字,不出所料,這個“丹”子居然有了勾畫,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詳見下圖)我有點兒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可是這應該怎樣解釋呢?按理說兩個“丹”字應該保持筆法一致才是啊?這也就是我在前面所提到的,我們是否還留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手稿?(備註:左圖為第一個丹字,右圖是第二個丹字)
我說一下我的第一個看法,造成這種現象可能是刻碑銘者失誤所致。在本文的開篇,我也提到了碑銘者已經無據可查,也就是說我的這一個看法也只是一個猜測,究竟是不是刻碑銘者的失誤?至少在他這邊已經沒有線索了。
那麼我的第二個看法是,這是歐陽詢有意為之。我們知道歐陽詢的筆法嚴謹,一般而言是不應該出現這樣的誤差,而且歐體一貫又以正中見險、骨氣勁峭為主要特色,在這個“丹”字上卻又筆鋒突轉,變得含而溫圓,飽美華巧起來,莫不是以歌頌唐太宗之情緒有關?!《九成宮醴泉銘》本就是一篇頌文,歐陽詢寫到此時,內心真情流露,忽然就改了一下筆法,以再表讚美之意。當然這純粹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還沒有任何的依據可言,也經不起任何的推敲。因為要是這樣的話,那麼在第二個“丹”字上,他仍然也應該保持著垂露的風格呀,所以只是大膽的猜測了一下,也算是一個思路吧。
(備註:歐陽詢畫像)
這樣一來時候就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這兩個“丹”字哪一個才是歐陽詢的字型呢?我當然希望這兩個字都是歐陽詢所寫,他也很可能就是一時興起,稍微改變了一下筆法吧?!
要想真正的解開這個問題,獲得可信的答案,我認為還需要更多的資料來作佐證才行。可惜我能查詢的資料非常有限,本身自己又不是真正的書法愛好者,不過這個問題屬於文化領域,也真是引起了我的興趣。也許正確的答案並不複雜,可能是自己走進了一個牛角尖兒裡,還望有人能夠給予指點。歡迎在留言區裡說說你的見解啊!
-
4 # 如石書藝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說明題主非常專心書法。
歐陽詢的書法風格總體一致,對於豎鉤的寫法,雖有多種寫法,但不外乎三種:一是典型的“歐鉤”,與豎筆似一體,幾乎不出鋒,非常含蓄,但力勢滿滿。如圖一。二是豎至出溝處稍往左下斜,然後出鋒,形如豎畫上按了一個三角狀的鉤,如同圖二。三是出鋒鉤,這種豎鉤為歐體個別現象,如圖三。
歐陽詢寫“丹”的豎鉤,究竟有沒有鉤,或者究竟用哪種鉤法。試作如下分析:
一、在“九成宮”裡有幾處“丹”,但只有一處“丹”沒見鉤,其餘“丹”字都有鉤。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歐陽詢沒寫鉤,因為,我們發現,他在寫豎鉤的時候,也有不帶鉤的現象,如圖四。二是歐陽詢寫了鉤,但是,刻石以及拓本致使走形,這種情況也是存在,如圖五,我們可以看到鉤的痕跡依然存在。
二、在張翰帖裡,我們發現歐陽詢有些豎鉤就沒有寫的習慣。如圖六。
三、歐陽詢精書法,通文字,傳承古法,時有隸意寫法參入其中。同時也受唐代的時代之風影響,時有一些別字出現。因為“丹”的古法及隸書寫法,就不帶鉤。“丹”不寫鉤也似合情理。
此問題究竟是何緣故,因為我們沒見原刻碑石,就是被後世譽為最佳的北宋拓本真跡也難以見到,故難以明辨。
-
5 # 呂永亮
丹,屬點(丶)部。
如圖:古籀文、說文(篆書)、隸書皆無勾,這可能就是歐陽詢的依據吧。當然,也不排除傳統意義上的書寫變體習慣。
所以,在“亅” 部的處理上,採用無勾垂露法也是一樣常見的書寫手段。
-
6 # 子衿書法
歐陽詢《九成宮》裡的“丹”字為什麼沒有寫出勾而是寫成了垂露?
確實是這樣。為什麼不寫出鉤呢?《九成宮》裡一共有三個“丹”。第一個“丹”,見上圖,很明顯,歐陽詢寫的是垂露而不是鉤。這個字十分完整,並沒有磨損的痕跡。明明這個字應該有鉤,歐陽詢為什麼不寫鉤?他不想寫,就沒有寫。他想寫出鉤,就寫出鉤。在後面的兩個“丹”字中,都寫出了鉤。這樣沒規沒矩的寫,不是亂套了嗎?沒有。在隸書以前的漢字,是沒有鉤的。鉤法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了鉤畫。鉤畫的出現,是更好的銜接後面的筆畫而產生的。下圖中的“丹”,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谷朗碑》,隸書。很明顯,凡是有鉤的地方都不寫,包括其中的“丹”字,下圖是東晉時期的《王建之墓誌》,魏碑體,其中的“丹”字一樣沒有鉤。
歐陽詢大部分的生活年代,是在隋朝和更遠的南陳時期。他的書法成熟斯是左隋朝。進入到唐代已經是晚年了。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帶隸意的寫法很正常。
在書法作品中,不能用現在標準的印刷字去看待古代書法作品中的寫法。在古代書法中,為了讓字形平衡,還專門有增減法。有的字多一筆,有的字少一筆,是很正常的。丹字可以追溯到甲骨文、大篆、小篆,早期的文字中,就更不會有鉤的寫法。
-
7 # 晉風
千里馬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很有趣,有趣之處就在於看“丹”字的同時,考一考答題者的書法審美水平怎麼樣?
我認為,歐陽詢在《九成宮》裡之所以把“丹“字鉤畫取掉,變成有內向弧度的垂露豎,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筆法筆勢的變化。
“丹“字上面的“瑜"字末筆就是一個豎鉤,這個豎鉤,直中稍向外弓,整字鼓盪飽滿。而寫到“丹”時,歐陽詢大師不願再重複“踰”的運筆軌跡,為了再生新意,給人以多姿多彩的審美感受,不僅把丹字的豎鉤取掉,而且在取勢時著意把弧嚮往內傾斜,明顯與周邊帶豎鉤的字(南、踰、闕、列、來)拉開了距離,避免了因筆勢慣性而引起的視覺疲勞。
二是結構疏密的變化。
細看《九成宮》這一頁與“丹”在同一組的字,繁複筆劃的字居多。特別是“丹”字上下、左面相鄰的二行字,可以說被繁體字包圍。歐陽詢大師在書寫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繁,就讓它繁吧,簡,就讓它更簡!這時,靈光一現,神來之筆出現了,這就是連鉤都省去的“丹”字!一個更簡潔的丹字便把繁體字籠罩的沉悶氣氛打破了,可謂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就是結構疏密對比的魅力。
三是章法綜合對比的變化。
縱觀《九成宮》有“丹”字的這一頁,全頁共計二十四字,除字態生動、取勢各異之外,用筆的輕重緩急、結構的疏密對比,章法的大小錯落,使讀者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給我們留下了看尤不及、精采紛呈的審美感受。
從歐陽詢《九成宮》裡的“丹”字說開來,我們一方面要慶幸和感激古人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源泉;另一方面,怎樣繼承他們的優秀傳統,把書法藝術發揚光大,就成為擺在現代書法人面前的一大課題。我們得努力啊!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8 # 瀚墨無極
首先不得不說題主對《九成宮》各字研究精細,就丹字的用筆微妙變化而言,如不提及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小小的用筆,也就沒有這一問題了。
歐陽詢本精善楷書兼隸、行、草。又學二王為基礎,參六朝碑版取眾家之長,融會貫通而形成自已的風格。
《九成宮》整篇作品中有幾個丹字,惟一一個丹字沒寫鉤畫而垂露回鋒收筆,關於一問題:我想:①許是上帶豎勾的字型較多,故特意造“勢”而為之,力求緩解氣紛,增添意趣。②為避免整篇幾個丹字中的雷同,以求“丹”字似楷似隸,法意兩全。
楷書的豎分為垂露和懸針兩種,假如丹字豎筆用懸針豎,那就不是歐陽詢了。
-
9 # 讀書耕田人王七
我更傾向於歐陽詢是為了追求變化避免重複而刻意為之。可新的問題又來了,上好的作品不是追求自然書寫,為什麼那麼多書家會為了追求變化而刻意為之呢?
一直以來我都以為王義之的籣亭集序中的二十多個不同的之字,之所以不同是因為其書藝到了而自然形成,然而透過學習翫耍,發現那不可能,僅僅是因為其高度熟練而比別人做的更不露痕跡而矣。
不止如此,不僅歐陽詢和王羲之,包括所有的名家墨寶,各種字型,只要出現異體字或結體的明顯變化,我都會覺得是刻意的,雖然行草書會周因為留給字的空間大小,或筆的突然失向而更易導致形體的變化,但這僅佔很小的一部分。
-
10 # 情棋書畫
這個問題雖小,但可體現出作者觀察細心,且善於思考。書法或者繪畫考古中往往一個小細節蘊含著大秘密,見微知著是也。
為什麼巜九成宮》中的丹字豎鉤寫成垂露,推就其原因大致如下 :
一、楷書筆畫篆隸筆意的傳承書法藝術是最講究傳承的藝術。歐陽詢也不例外,作為唐初楷書四大家之一,他的楷書明顯受到了前代人的影響。楷書由隸書轉化而來,到了唐代依然有少數楷字筆畫保留了隸書的筆意。因此,豎鉤寫成垂露是隸書筆意在楷書中的創造性使用。有隸書的意味但表現為楷書的筆法。
二、避免雷同的權變書法創作避免筆畫雷同是最基本的常識,雷同筆畫給人以千篇一律的死板感受。
王羲之行書《蘭亭序》有二十一個之字無一雷同,一字一世界,一字一陰陽,各有各的資態是書法家追求的完美境界。歐陽詢九成宮有兩丹字其中一字是豎鉤一字是垂露,很明顯是有心的權變,以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故意為之而已。
三、這個筆法有可能直接繼承自南朝摩崖石刻號稱大字之祖的《瘞鶴銘》這樣的寫法最多。 雖然該碑丹陽外真宰的丹字是有鉤的,(筆者懷疑此鉤是歷史剝蝕所致,或者是好事者人為所致。)但是豎鉤寫成垂露的情況很多。這不得不說是筆法傳承過程中,筆者的一種創造性轉化。 而且這個豎鉤寫成垂露的筆法《九成宮》裡還有勝、泉字等,可見該寫法在歐陽詢手裡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筆法了。
回覆列表
《九成宮》中的“丹”字為什麼沒有寫出勾畫而是一個垂露?
題主觀察很仔細,對這個問題的合理解釋,主要有以下兩種原因:
一是為了避免雷同過多:在歐陽詢的《九成宮》中多次出現“丹”字,從書法角度來說,儘量要避免完全雷同,所以楷書大家歐陽詢採用了不同的寫法,見下圖:
歐陽詢寫字非常講究,上面三個丹字都出自《九成宮》,前面兩個“丹”字,鉤畫相同,但是在中間一點上卻有區別,不至於雷同。
二是保留了隸書筆意:歐陽詢書法用筆方整,略帶隸意,筆力剛勁,熔鑄了漢隸和晉代楷書的特點,又參合了六朝碑書,廣採各家之長。
在隸書中,“丹”字都是不代鉤的(如下圖),所以歐陽詢保留這種隸書的筆意情有可原,而且顯得更加有古意。
《九成宮》中的“丹”字為什麼沒有寫出勾畫而是一個垂露?我認為主要就是這兩點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