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學點口語
-
2 # 賢達居士
問題非常好!許多朋友對此多少有些疑惑,畢竟遊戲經青少年的影響很大,品學兼優的孩子,只要迷戀遊戲上癮,就很難迷途知返,迴歸正常軌道。
一、遊戲之殤,誰之過?
開發者、運營者?開發者運營者透過遊戲掙錢,必然會加入許多讓人感興趣的元素,比如,升級才能獲得更多許可權、財富、地位等一些虛擬的東西,又如,征服快感,在遊戲中,沒有完備的法律、道德規則的約束,只需要時間或充值就可以突破和攻關成功,對智力要求並不是很高,這會讓這麼多普通 人無法抵制這種誘惑。比較有名的就是《開心消消樂》,只要你捨得時間,再難的關卡,最終都會成功。這些在現實生活很難或者基本上無法實現。透過遊戲的設計,讓遊戲者在遊戲時得到滿足,從而實現心理的代償。造成很多人沉迷遊戲而無法自拔。由此可見,遊戲本身已經牢牢抓住了人性的弱點,以升級、征服、通關誘之,讓你花錢、花時間,只要不認輸,你就輸了!因為你沉迷進去,浪費了大量時間、金錢。父母家人或是老師?這些人充當的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或者是教育者的角色,對孩子沉迷遊戲多少有些責任。比如,父母,平時忙於自己的工作,社交,或是不知道怎麼與孩子交流和相處,最直接和簡單的方式就讓放任孩子玩手機、電腦,最後,孩子選擇的多半是最能吸引他的遊戲,最初是簡單的、初級的,到後面加些策略、手速要求等元素要求進去,慢慢上套直至上癮。開始的時候,家長制定的一些規則,孩子可能會遵從,可是一旦上癮,就很難回頭,甚至以此反過來威脅家長,一離開遊戲,就不上學,不回家,不認父母。雖然他心理面並不是這樣想的,可是會透過一些言語與行動表達出來,讓你屈服或者是滿足他的要求。這是一旦鬆口,只會變本加厲,一條道走到黑了。除此之外,喜歡遊戲的學生可能在學習上沒有什麼成就感,老師如果管理不細,不嚴,沒有將其引上正途,他們滑向遊戲深淵的可能性就很大,比如,上課偷著玩,晚上在宿舍躲碰上玩,甚至有時間就玩。孩子,學生自己?作為當事人,在條件環境具備的情況下,不能自控,不能發展多種愛好和興趣,很容易沉迷進遊戲甚至上癮。年齡越小越是如此。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開發者、運營者。作為遊戲的第一掌控者,應該開發一些益智遊戲、設定一些健康遊戲的控制,比如時間上,達到一個小時直接黑屏什麼的,在註冊登入時,必然用身份證實名註冊,等等,這在技術上沒有一點難度。這是一個良心企業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是對國家和青年一代的保護和負責。國家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引導、檢查和懲處力度,儘量減少未成年人沉迷遊戲。家長。其實,第一條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當今社會賺錢是許多企業的核心利益訴求,要想讓他們自斷手腳,幾乎沒有可能 。所以,為了對孩子和家庭負責,家長就必須有所犧牲和付出。一是要增強對遊戲危害的認識,不能放縱孩子。二是捨得花時間陪伴他們,與他們一起讀書,交流,運動……三是即便沒有時間陪伴,也不能任由孩子游戲。不但儘量不要提供遊戲的裝置,比如手機和電腦,如果提供也必須控制一個明確的時間,不要說週末、假期而隨意更改,而且對其遊戲內容要控制,個人認為,血腥、暴力等反人性的不能讓其接觸,黃色惡俗的東西要抵制,簡單無聊頹廢的要減少。可以玩一點益智、勵志、長知識的遊戲。老師。一是關愛和幫助學生,讓學生找到學習的快樂與滿足。二是加強管理,嚴禁學生帶手機入校進教室,一旦發現,一律沒收。這需要開學時加強相關學習,制定規章制度,建立禁止手機的班級合約,取得家長的支援和配合。三是一經發現,必須嚴肅教育和處罰,以樹立良好班風和學風。其它社會力量。當孩子游戲真正痴迷、上癮時,一定要及時尋找專業團隊和機構加以矯正和治療,不能放任不管讓其自生自滅,否則,你不但毀了孩子也可能會毀了一個家庭或是他人的幸福!以上的回答,是結合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出現的一些問題,自己的一些思考和做法,以及從教多年一些心得,是真實可靠的。這也是我所有回答內容最多的,目的當然是讓全社會的人們都來關注這個話題,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貢獻一點力量。少年強,則中國強, 我們每一個父母背後是一個以上的孩子,每一個老師後面是一群孩子,如果大家攜起手來,孩子游戲及其上癮問題可能就可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甚至避免,這是一件多麼大的功德啊!
期待一個良知與愛心的你,加入!傳播!!我們一起努力!!
網路遊戲說白了確實只是一種娛樂形式之一,如果一個孩子真的能做到只把它當娛樂而不把它當正事,那麼玩玩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個孩子把所有時間和經歷都放在遊戲上,那麼他確實就被毒害了。這種毒害和吸毒幾乎沒什麼差別。如果強行阻止一個沉迷網路遊戲的青少年玩遊戲,那麼他會表現幾乎就像是在戒毒:無所事事、多動、焦慮甚至有一些激烈的舉動,同時他會想盡一切辦法找機會再去玩遊戲。
在這裡要先說一句日本諺語: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孩子教育最關鍵(什麼叫最關鍵?就是比孩子在小學、初中和高中時期的教育都要關鍵。很多家長認為孩子上了中學特別是高中再抓緊他的教育------大錯特錯)的時期,是0-7歲。如果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它上小學之前,他的父母每天下班回來就是把飯吃了然後出去運動運動然後每個人都會坐在書桌前看看書最後睡覺,那麼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可以說生來就”不會痴迷遊戲“。在他眼裡,每天看書學習是天經地義的。如果父母做不到這一點,每天下班回來看電視的看電視打麻將的打麻將,那麼等孩子長大後也去找他認可的”打麻將“形式的時候,父母基本是沒什麼資格說孩子的:你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模仿你長大的孩子做到 ------ 這是違反人性的;而且關鍵是你即使說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如果一個孩子在0-7歲之間所處的環境如我上面所說,那麼這樣的孩子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讓父母省心。反之,則會越來越讓父母操心----因為青少年有逆反心理。 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孩子的年齡成反比:孩子年齡越小,家庭教育越重要。因為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習慣------好習慣和壞習慣都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態度,態度決定人生。一種習慣不論好壞不論大小,一旦養成,是非常難以改變的:從小養成的壞習慣長大了也只能是有意識地提醒自己不要這樣,而很難徹底摒棄這種壞習慣。 另外還有一種教育誤區: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學習就好了。事實上這是一種溺愛,溺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基本是個不健全的人,即使他因此就能把時間都用來學習了考上好大學了,那麼將來他還是會遇到一個很大的問題: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去適應社會、去適應真正的生活。他的人格可以說是不健全的。而且更糟糕的是,溺愛下的孩子往往把時間都用來玩了,而用不到學習上。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除了學習外,他感受不到任何真實的生活,他以為衣櫃會自動幫他洗衣服和整理衣服、他以為每天一開門鍋碗瓢盆就會自動工作給他做飯、他以為他的房間不用整理自動就會變乾淨......有了這種習慣的孩子,他是不懂得珍惜的:不懂得珍惜父母的愛也不懂得珍惜無憂無慮的學生時代。他感受不到生活的艱辛,所以他就會去玩。你把電視扔了,他玩電腦;你把電腦扔了,他看小說;你把小說扔了,他打籃球。反正就是不學習。 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做家務,不會耽誤學習,反而會促進學習。 請父母們看看蠟筆小新吧,蠟筆小新那麼小,他的母親為什麼天天和他做鬥爭讓他整理自己的玩具?他媽為什麼不自己動手做------這樣其實反而更省心,一會兒就做完了,不需要跟在小新屁股後面追他喊他。 對於青少年,至少應該做到:自己洗內衣襪子、自己用洗衣機洗衣服、自己洗碗、自己整理和打掃自己的房間。如果一個孩子能習慣於做這些事,你給他買一個電腦讓他玩,他會在玩幾分鐘後說:這遊戲好無聊啊......他為什麼會覺得遊戲無聊,是因為他在遊戲裡感受不到真實的生活。而那些不做家務的孩子,他們不明白什麼是生活,他們一開始還能做到學習學習再學習,但時間久了,他們就厭倦了,就需要在遊戲裡找那種強烈的、在學習裡找不到的存在感:我能打死最厲害的BOSS、我能在PK裡殺死所有玩家、我最厲害! 請所有人特別是家長記住這樣一個事實: 讓一個無憂無慮的人長期地堅持學習,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讓一個無憂無慮的人長期地堅持學習,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讓一個無憂無慮的人長期地堅持學習,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 父母總想讓孩子無憂無慮,但生活絕不是無憂無慮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那種無憂無慮的虛假生活,是一種可以高效地毀掉孩子的溺愛。 這種無憂無慮的虛假生活,和家庭的財富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普通家庭的父母也可以給孩子創造這種虛假生活;富裕家庭的父母也可以不給孩子創造這種虛假生活。有一些父母,總覺得自己沒本事沒能給孩子創造很好的物質條件所以反而會特別溺愛孩子 ----- 恭喜你,你成功地毀掉了你的孩子! 為什麼人家的孩子就那麼懂事就知道好好學習?為什麼人家的孩子和你一樣大可人家就不會無節制地玩遊戲而你就會?這都是因為你的溺愛。 請家長們記住:這不是孩子的錯,而是你的錯 ----- 不是因為你沒有比爾蓋茨的財富所有你沒能給你的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而是因為你的溺愛。 有一句話說太多次了,但在這裡還是要再說一次: 溫室裡的花長不大。 你讓你的孩子無憂無慮,他就長不大(心理年齡維持在了兒童時期);長不大他就永遠是個孩子;孩子啊,當然喜歡玩啦...... 對於您孩子的情況:15歲痴迷網遊,說明您沒有在他小時候給他培養出一個好的習慣,所以可以想象出您現在與孩子的這種鬥爭是激烈的。至於有什麼辦法,要因人而異: 如果您的孩子心理承受力很弱,您就要用溫柔一點的方式,讓他體會生活、體會父母的艱辛; 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您可以考慮把電腦扔掉,和他做鬥爭; 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強大,您可以不給他生活費或者只給很少,讓他週末去打工,養活自己。反正週末他也不學習.......這一招是最靈的一招,但需要孩子的心理足夠強大,否則他可能會因此而離家出走甚至犯罪什麼的。讓他每週都去打工,做上三個月,他就自己懂得什麼是生活了,也就會自動學習不玩遊戲了。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您在週末的時候能多帶他出去走走,讓他看看農民伯伯怎麼種地、工人叔叔怎麼勞動,他就會從小對生活有一種理性認知,長大了也就不會輕易被遊戲什麼的吸引了。答主本人也在青少年時期沉迷過一段時間網遊,後來有一次我問看我玩魔獸世界(經典網遊沒有之一)的農村同學(此人後來考到了清華):他覺得這款遊戲如何。他只笑笑說,他覺得挺無聊的。我這個同學在農忙的時候是需要幫他父母下地勞作的,更別說自己洗衣洗碗了。他的父母根本沒時間去管他,但他似乎天生就對網遊有一種免疫力。我一直思考他那句話“我覺得挺無聊的”-----究竟是什麼樣的環境塑造了他這種性格。最後我的結論是:他從小就對生活有一種理性認識,他成長的環境是真實的生活而不是虛假的生活。他知道父母供他上學的不易、他知道飯不會自己變熟讓你吃而需要人動手做......所以他潛意識裡就對學習倍加珍惜。所以他一有時間就學習。因此,表面上看似乎做家務佔用了一些他的學習時間,而其實做家務反而促進了他的學習。(當然做家務也是需要精力的,所以不是多做就好,家長要把握尺度,適當讓孩子做家務)。所謂對生活的理性認識,說白了就有點像那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讓孩子早點面對生活沒什麼壞處------不是讓他去打工掙錢,而是讓他儘早明白什麼是生活。 我想,您的孩子在他小的時候缺失了這一塊的教育。所以遺憾的說,您現在只能去和您的孩子做鬥爭,沒什麼太好的一針見效的方法。 所以,這裡要強調一句我們中國的名言:先做人,後做學。 什麼叫“做人”?就是你明白如何處理“我”與“非我“之間的關係:我有了點空閒時間,是去玩遊戲還是去看書?我在無憂無慮的青少年時代應該去談戀愛還是應該去學習?應該去泡網咖還是去泡圖書館?會做人的人,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後者。 那麼如何讓一個人懂得如何”做人“? 就是要讓他對生活有理性認識。不要讓他有一種無憂無慮、車到山前必有路的玩世不恭的錯覺----這不是真實的生活。如果一個人懂得父母勞動一天還得回來給他做飯洗衣服打掃房間,那麼他自然會珍惜學習的時間。如何讓他懂得父母的辛苦生活的不易?就是讓他適當地親自去做。而且必須是從小就養成這種習慣:孩子小、夠不著洗碗池,但你可以讓他在吃完飯後自己把碗放到廚房;孩子小,不會用洗衣機,但你可以讓他把乾淨的衣服疊起來放好......在這一點上,請向蠟筆小新的媽媽野原美伢學習。 那麼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會讓孩子缺失對生活的理性認知呢?前面說過了,就是溺愛。 溺愛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甚至不如那些無父無母的孤兒。溺愛是毀掉孩子的最佳方式沒有之一。如果孩子從小被某個或某些家長(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長期溺愛(單親家庭也容易溺愛,因為父親或者母親認為對不起孩子而給孩子過多的愛),輕則沉迷遊戲不務正業玩物喪志、重則走上犯罪道路。溺愛的本質就是:在孩子和真實生活之間構築一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越來越難以逾越的鴻溝。當孩子長大終於要跨過鴻溝的時候,經常會跨不過去而摔死在溝裡......所以,您現在除了繼續和他鬥爭減少他玩遊戲的時間外,更重要的,是停止溺愛!這也就是我為什麼說上面的最後一種讓他去打工的辦法最好。這種辦法說白了就是讓他直面生活,他不會再有那種“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能丟給他的溺愛源去做”的感覺了。 針對南塘舊主再寫一點東西: 如果一個家長真的很懂教育而且也有充足的時間去教育孩子,那麼“打擊網咖”就是沒必要的。這就好比“槍不殺人人殺人”的理論一樣:如果人人都是大好人,誰會去用槍殺人呢? 但現實的問題就如題主遇到的問題一樣: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不可能保證每個孩子的童年的家教都是完美的,這就是現實的殘酷。所以,“打擊網咖”是一種必要的手段。我們能做的,就是一面提高家長的教育水平,一面“打擊網咖”,雙管齊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決問題。現在進網咖必須有身份證這就是個很好的措施(你們年輕人應該沒見過九十年代的那些網咖: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未成年爆滿)。退一步講,即使一個孩子被管著不去網咖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後開始瘋狂上網,這畢竟好過在中學時期天天去網咖不學無術要強一點吧。至少他還有機會在大學階段醒悟,而後者已經從一開始就自動放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