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墊腳石

    孫權作為三國時期,東吳的君主,當年叱吒風雲的人物,有一句話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人們對孫權的評價還是相當之高的。可惜到了晚年,卻有些不明智的一面,因為他縱容兒子們相互掙權,導致朝堂紛爭不斷,致使東吳在內鬥中,損耗了太多的元氣了。

    太子孫登,孫權最器重,用心培養的接班人,孫權對他非常滿意,可惜天不遂人意,不幸病逝,這導致孫權無法承受痛失愛子的打擊,不只白髮人送了黑髮人,東吳未來的江山,更是讓孫權一時間,找不到該讓誰來接手。

    由於過於重視孫登,把所有的經歷都放在了他這邊,導致孫權的其他兒子,對朝政事物,一竅不通,而大臣們,也對其他皇子不熟悉。沒有辦法,只能從裡面想辦法選出來一個。

    孫權首先立孫和為太子,但是可惜沒有什麼優點,而孫霸更得孫權喜歡,給孫霸也設立了官署,分配了官員。於是太子之爭就開始了。在他們爭鬥的時候,全公主擁護的孫亮。最後孫權還是聽了全公主的建議,毫無根基的孫亮勝出。孫霸被賜死,孫和被軟禁。太子之爭,終於落幕,但是也給東吳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 2 # 鐵劍先生

    孫權晚年,應該是年紀大了,患上了心理疾病,從而“精神不正常”了,行為做事一反早年所為。

    這從個人來說是很正常的,明明已經老而昏聵,卻更加迷戀權力,為惡甚至不自知。歷史上這樣的虎頭鼠尾的人物很多。

  • 3 # 星空下的晨晨

    他知道世界是殘酷的,與其讓孫家冒滅頂之災,不如讓兒子們中最適合生存的來統領孫家,而最適合的選擇方式就是讓他們自相殘殺。

  • 4 # 一貳一橙

    此言差矣!孫權並不喜歡讓兒子們自相殘殺,從來都沒有一個家長喜歡讓兒子們為了家業相互爭奪,這不止會損害自身的利益,更是不符合人之常情。

    孫權放任兒子們也只是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袁紹、劉表都犯過的錯誤。

    孫權長子孫登、次子孫慮早死,孫權只好立三子孫和為太子

    三子孫和和四子孫霸都是王夫人的兒子,孫登死後,孫和就被立為皇太子,孫霸被封為魯王,地位雖有高低。但兩人從小玩到大,又同樣地受到父親孫權的寵愛,兩兄弟對身份之間的轉化還沒反應得過來。結果群臣覺得太子、藩王需要分開,不能太過接近,也就是因為這樣,年輕氣盛的孫霸開始怨恨起親哥哥孫和來,他接受不了由兄弟變成君臣這種突然低人一等的情況。

    孫權自然也不想這對親兄弟,因為權力而爭個你死我活的,所以他對兩人是一碗水端平的,不偏袒任何一個。可孫權沒想到的是:皇帝的至尊地位是足以讓人泯滅人性的。這不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分家產,而是要繼承國家,一個橫跨荊、揚、交三州的大國家。孫權犯了一個大錯誤,這錯誤袁紹和劉表也犯過,就是沒有明確確立世子的地位。袁紹疼愛少子袁尚,可他最後也想把河北交給長子袁譚;而劉表雖然喜歡少子劉琮,可到了臨終之前,還是特意把在江夏的長子劉琦叫回來繼承荊州牧的位置。可惜的是袁紹的遺囑被逢紀、審配所篡改,劉表的意願也因為蔡氏的阻礙而沒有完成。

    繼承人的權力和地位沒能夠壓制住其他的兄弟,自然就容易形成各種勢力,各自為政。袁紹和劉表敗就敗在這一點上,而孫權也犯了和他們兩個人一樣的錯誤。既然已立太子,卻沒有明確地鞏固太子的位置,對孫和、孫霸兩人公平對待,導致了朝廷裡對孫和不滿的人開始投靠孫霸,自立黨派。

    孫權年少時就失去了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晚年又連失二子,家庭親情對他來說實在是很重要的,這或許也是他不願處理孫霸,不願讓這兩兄弟翻臉的原因吧!直到魯王勢力已成,甚至暗圖謀殺太子孫和一事爆發,孫權才不得已處死魯王孫霸,幽禁太子孫和,另立年紀最小,和哥哥們感情較淺的孫亮為皇太子。

    孫權到最後也沒能當好這個家長,甚至還要動手殺掉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可不謂是一個極大的諷刺了。立孫亮為太子一年多後,孫權去世,東吳正開始步入諸葛恪掌權的時代。

  • 5 # 南朝居士

    在整個漢末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帝王基本都是孫權這樣玩的,即使是李淵、李世民,也是一樣的玩法,這就說明不是某個帝王老年痴呆或者殘暴變態可以解釋的了。

    實際上,孫權這樣用一個皇子制衡太子,那些有名的皇帝都是這樣玩的,也都基本失敗了,比如曹操用曹植制衡曹丕、石虎用石韜制衡石宣,李淵用李世民制衡太子李建成,李世民用李泰制衡太子李承乾等,都是一些的玩法。

    其實,像《琅琊榜》第一部,很好的闡述了這段時間內太子對皇權的威脅。

    祁王還是皇子,不是太子,權力就大到梁帝感到怕了,於是殺了太子,

    梁帝於是用譽王制衡太子,防止太子坐大,最後兩人鬥得太狠,於是廢了太子,譽王知道自己是棄子,永遠沒機會做太子,於是選擇造反。

    靖王平亂後,梁帝覺得他是個本分人,應該不會篡位的,就沒用皇子制衡他,結果呢?當太子沒多久,靖王就發動政變,提前接班了,有人覺得靖王不對嗎?相反,還覺得梁帝喜歡玩陰謀。

    李淵用李世民制約太子,結果鬧出“玄武門之變”,自己提前接班,兩個兒子全家死了,李世民繼位後,明知道這樣做的危險,自然選擇這樣做,難道他也老年痴呆?

    楊堅立楊勇為太子,結果呢?每次經過太子宮,都是如入敵國,晚上睡覺不敢脫衣服,不敢上廁所,最後只能廢了太子楊勇。

    孫權如果不用魯王孫霸制約太子孫和,誰敢說太子不會像靖王那樣,想提前接班?當時候不是孫權殺了太子,就是太子殺了孫權。

    有人說,孫權都那麼大年紀了,太子提前接班又怎麼樣呢?方正你都是要傳給兒子的。

    說這個的未免把權力看得太簡單了,當你有權力,你捨得放手嗎?李佳誠多大了?還捏著權力不放呢,

    用《滿城盡帶黃金甲》裡周潤發的話,“皇位我可以給你,但你不能搶”,皇位是要傳給兒子,但他不能搶,搶的結果就是皇帝被殺或者被軟禁,看看李淵、李旦、李隆基的晚年就知道了,那是生不如死。

    史觀記載歷史的時候,通常很隱晦,不會很直白的,只有石虎說出了真相,他說,“為什麼我的兒子一到二十歲就想殺了自己的父親呢?現在我立小兒子為太子,等他要殺我的時候,我也老死了”

    季龍曰:“吾欲以純灰三斛洗吾腹,腹穢惡,故生兇子,兒年二十餘便欲殺公。今世方十歲,比其二十,吾已老矣。”於是與張舉、李農定議,敕公卿上書請立世。《晉書.石季龍載記》

  • 6 # 醉愛侃足球

    感謝邀請!筆者認為不是孫權喜歡讓兒子們自相殘殺,而是因為孫權步入老年之後性格多疑,在選擇繼承人方面猶豫不決且反覆無常造成的。

    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君王,他對人才是絕對的熱情和真心。孫權用人不看出生地位,可以說是唯才是舉的典範。

    但晚年的孫權就變了,他變得多疑,總覺得別人要奪他的位,誰都信不過。別說那些大臣了,孫權就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

    孫權有七個兒子和兩個養子,大兒子是孫登,曾被封為太子,但是在33歲就死了。二兒子孫慮更短命,20歲就死了。

    如此一來,孫權的三兒子孫和就當了太子,但是四兒子孫霸就不樂意了,他也想當太子。這個也怨不得孫霸,因為孫權不僅喜歡孫和,他也喜歡孫霸。孫權在立孫和為太子的時候,他也立了孫霸為魯王。

    可這樣一來就亂套了,因為太子和王的禮儀待遇算是差不多的,孫和認為孫霸太囂張,想要奪他的太子位。而孫霸則認為孫權更喜歡自己,當太子的應該是他,言行自然跋扈。

    三兒子和四兒子之間最終的結果是孫和被廢了太子位,而孫霸被孫權給賜死了。

    在孫權看來,我還在位你們就開始鬧,肯定不能容忍。孫霸你只是一個魯王,我不給你太子,竟然還想來搶,肯定死罪。

    可孫權的第五個兒子孫奮又被孫皓給殺了。孫權的第七個兒子孫亮當了太子,後來還成為了吳國的第二個皇帝,但是孫亮的命也不好。10歲當皇帝,16歲就被權臣給廢掉了,後來還被他的哥哥孫休(孫權的第六個兒子)給殺了。

    然後第六個兒子孫休當了吳國的第三任皇帝。孫休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又被孫皓給殺了。而孫皓又是此前被廢太子孫和的兒子。

    這麼一連串的殺人關係確實看起來有點複雜,總之就是孫權殺自己的兒子,然後孫權的兒子之間相互殘殺,孫權的孫子又殺自己的親叔叔。這是什麼呢?這就是骨肉相殘!

    孫權子孫們自相殘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孫權,老年的孫權可以說是神經過敏,他喜怒無常,而且總懷疑群臣和兒子們。孫權晚年還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務機構,名叫校事官,就是專門捕風捉影打小報告的。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孫權的評價是:

    有勾踐之奇。

    這個點評真的非常到位,因為越王勾踐在晚年也是殺功臣。殺功臣的原因就是疑心太重,孫權也是如此,逼死張昭和陸遜,到後面連自己的兒子也不信任了。

    總之,筆者認為孫權兒子相互殘殺是由他自己造成的。孫登和孫慮死得太早沒辦法,但是在三兒子孫和與四兒子孫霸之間模稜兩可、遲疑不定是禍亂的根源,也最終導致了第五、六、七個兒子為了爭奪王位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 7 # 酒騎風

    孫權並不喜歡兒子們自相殘殺,造成九子奪嫡的結果,和孫權生理機能,以及一個女人有關。

    先說生理機能,人老了,就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回憶裡,越牛X的人,越容易這樣。

    隨便找個書店,都能看到一屁股的”回憶錄“。

    沉浸在回憶裡的老人自然會相信平時和自己親近的人。生活中一樣的,買保健品的老人,絕大多數子女都不在他們跟前。

    這時候,對和這些親近的人利益相關的事項的判斷上,就容易走昏招。但是,這就好比買保健品的老人可以為保健品花幾十萬,但絕對不會給賣保健品的銷售買房子,把遺產送給他們。

    邏輯一樣的。

    真正讓孫權喪失判斷力的,是一個名叫”孫魯班“的女人,她也稱”全公主“。字,大虎。這女人真的很虎。

    作為孫權的女兒,皇位肯定是不指望了,但是攪屎棍從來不當擦屁股紙,孫魯班真的是攪動東吳政壇的攪屎棍。

    太子孫登病死後,孫權立孫和為太子。按照慣例,孫和的母親王夫人應該被封皇后。

    孫魯班和王夫人不對付,攪黃了王夫人冊封的事。

    一招棋得罪了太子和後媽,孫魯班肯定要找下家啊!於是開始各種針對孫和使絆子。後來直接差點氣死了王夫人,同時,讓孫權冷落太子。——魯王順利上位。

    孫魯班又一想,魯王孫霸這哥們跟自己也不親,你讓他當太子,自己也沒好處啊!

    孫魯班開始攪局,最終讓孫權立孫亮為太子,攪黃了魯王的位置。

    要知道,孫亮已經是孫權的小兒子了……

    當然,多事的女人下場也不會太好,孫亮登基後6年,滅了孫魯班。

    從此一個大虎的女人消失了。。。

  • 8 # 規交門下

    隋唐之前,都是如此。

    要等到科舉考試蔚然成風,科舉選出的考生壓倒打天下的貴族,徹底的變成職業官僚體系之後,皇室內部才會相對溫馨一點,不會那樣徹底提防到死。

  • 9 # 師明禮

    孫權的兒子們沒有自相殘殺,看看他們的結局就知道了。

    (1)長子孫登:病死。

    孫登是孫權長子,很早就被立為太子,可惜的是,做了12年太子後,病死。

    (2)次子孫慮:病死。

    孫慮為人聰敏,很受孫權的器重,可惜的是英年早逝,死的時候才20歲。

    (3)三子孫和:被孫峻害死。

    孫和是第二任太子,孫權讓四子孫霸享有和孫和一樣的待遇,於是群臣猜測,紛紛站隊,引發了孫和和孫霸的太子之位的爭奪,但是儘管如此,二子並未互相殘殺,孫和是被孫權廢去太子之位的。

    孫亮繼位之後,孫峻(孫權父親孫堅之弟的直系後裔)派人賜死孫和。

    (4)四子孫霸:被孫權賜死。

    孫權放縱孫霸,讓他有爭奪太子之心,由此引發後宮腥風血雨,最後卻又親自下令賜死孫霸,非常的無情。

    (5)五子孫奮:被孫權的孫子殺死。

    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之後,因聽信謠言嗎,說孫奮可能會當皇帝,就派人把孫奮殺死。

    (6)六子孫休:吳國第三任皇帝,病死。

    孫休是孫權的第六個兒子,在孫亮被罷黜之後,被擁立為吳國第三任皇帝,幾年後病死。

    (7)七子孫亮:吳國第二任皇帝,死因不詳。

    孫亮很受孫權喜愛,是他最小的兒子,孫權死後,成為第二任皇帝,幾年後因為大臣政變,孫亮被廢。

    孫亮之死一說病死,一說被毒死。

    由上可見,孫權的七個兒子沒有互相殘殺而死的,孫權活著的時候,有兩個兒子病死,一個兒子被他賜死,其餘四個兒子都是在孫權死後被他人殺死或病死的。

  • 10 # 看遍山川

    由於《三國演義》只對前期,尤其是聯劉抗曹時的孫權給予相當的筆墨,而對他的後期表現,特別是其稱帝后的行為語焉不詳。孫權的形象在人印象中還是膽略過人,英姿勃發,不過事實上在他稱帝后不僅只圖自保,剛愎自用,而且專制皇帝的各種弊病都暴露了出來。

    和所有皇朝一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孫權同樣是反覆折騰,倒不是孫權樂得讓皇子們互相爭鬥內訌,實質是各皇子背後的勢力集團矛盾激化的體現,不可避免。再加上孫權晚年的猶豫不定,猜忌殘殺,更加使得君臣離心,兄弟反目,臣子結黨亂相叢生。

    孫權最先立的太子是長子孫登早死,次子孫慮也早夭,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封四子孫霸為魯王。問題是孫權偏愛孫霸,給他的待遇和太子孫和一樣,這種做法實在是缺乏明智,屬於自亂陣腳,讓孫霸產生了非份之念,圖謀太子地位。

    從此禍起蕭牆,朝廷中擁護太子的擁嫡派和擁護魯王的擁庶派相互頃扎,大臣紛紛因繼嗣問題遭到孫權貶斥和屠殺。功臣陸遜從尊崇傳統禮法的角度出發,先後支援朝廷正式立的太子孫登和孫和,反對孫權的模稜兩可和魯王的僭越,遭到孫權的責難最後竟然憤懣至死。

    魯王孫霸由於有外戚的支援,而擁嫡派都是比較正直的大臣,孫權的偏聽偏信致使支援太子的眾臣被流放被殺害比比皆是。朝中大臣凋零,國基動搖,孫權有所悔悟也為時已晚,他廢太子孫和,賜死魯王孫霸,連帶誅殺擁庶派的大臣。

    孫權兒子們的奪嫡之爭是孫權自負造成的,與其說是皇子們自相殘殺,實則根本原因是孫權沒有平衡好太子和藩王的各方利益。最後居然只能來個釜底抽薪,兩敗俱傷,從而造成政局板蕩,元氣大傷。孫權只有選擇才八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為將來權臣操縱傀儡埋下伏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利率上浮50%,現在把錢存銀行划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