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9
回覆列表
  • 1 # 朗森777

    如果他聽見故意裝聽不見,這個就需要家長多抽出時間來引導 千萬不要對孩子打罵,不然會有負面影響 可以透過他喜歡的事物,之類的

  • 2 # 刺玫9

    我覺得是大人太囉嗦了,嘮叨多了他就視而不見了,有時候說一遍就可以了,給他一個緩衝,例如這集動畫片看完,兩分鐘後要出門,10分鐘後講故事睡覺,然後這期間就不要說話了,到時間就直接關電視,哭兩次就知道規矩了,慢慢的他會跟你講條件,會看鐘

  • 3 # 俐文

    孩子並不是聽不見,而是在更多的再專注於某一個東西或者某一個事情。作為家長應該更多的去引導,而不是去暴力的打擾

  • 4 # 溜溜墨兒

    不是故意吧,孩子的關注力比成年人強很多,所以被一件事或者物件吸引了就會完全關注在裡面,父母可以引導他,還有教會孩子別人喊自己要給予迴應

  • 5 # 小柚子vlog06

    針對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1.他裝聽不見,有可能他是真的在認真思考一個問題,專注力非常非常的強,以至於聽不見別人說話,這說明你們家的孩子有非凡創造能力。

  • 6 # 瑞克叔叔的玩具星球

    有很多的父母都被一個現象所困擾。那就是當他們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像是根本沒聽見,繼續進行自己的事情。

    他們很是苦惱,覺得辛苦將孩子養大,卻遭到孩子的忽視……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1、孩子尚小,其反應速度還達不到我們預期

    有時候孩子是無意識“忽視”我們的,尤其是七歲以前的孩子,這個階段的孩子,身體各器官都在發育階段,聽力也是如此。

    所以孩子對於聲音的應變能力一定不會像大人一樣靈敏。這也是為什麼孩子的反應和行動總是會慢一些,有的大人不知道這樣的情況,就會有意提醒和訓練孩子,讓他們一聽到大人的聲音就很快行動,往往這種訓練又是無效的……

    這個階段,孩子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探索世界。

    他們需要認識和學習使用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將它們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為自己所用。就像是一個嬰兒,當你給他一個小勺子,他會拿起來觀看、搖晃、然後放進嘴裡吃,再然後勺子可能會掉在他胖乎乎的小腳丫上……就這樣,他重複地把玩這個小勺子,直到他和勺子建立起內在連線,才不再玩這個勺子了,換了另外一個東西繼續玩兒,有可能一個小碗,或是一個橡皮鴨子……

    所以當孩子在專心攪豆子、玩玩具、看書的時候,其實也是他們在探索和學習這件事物的時候。在這樣的探索過程中,孩子渾身上下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正在探索的事物上,如果這個時候你叫他,或是和他說話,他一般都是聽不見的。

    這個時候,家長正確的做法,應當是保護好孩子的探索過程,儘量的不要打攪孩子。

    2、孩子潛意識裡不想聽你說話

    有時,在孩子的潛意識裡,他不想聽你說話,他本能的在他和你之間豎起了一道屏障。

    也許你會很奇怪,一個小孩子,怎麼會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就是為了保護他自己。

    大人有時候會因為一件事情對孩子發脾氣,很多時候,這往往是大人的原因。然而,對於一個處處都需要依賴大人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天塌下來了,他們不知道該做什麼才能使大人回覆平靜,或是躲到哪裡才可以,他們只能“血淋淋”地直接感受“恐怖”這個東西。

    他們會認為是自己的錯……經常處在這種恐懼和愧疚中的孩子,由於沒有力量經常直面這樣的情況,所以一旦出現類似的情景,他就會豎起屏障。“看不見”,也“聽不見”,這樣自己就會安全一點。

    有時,你對孩子說話的態度不夠平等,或所說內容沒有實際意義,孩子也比較容易和你豎立屏障。

    有時大人覺得孩子就是一個小不點兒,是自己的一個歸屬物,或者認為小孩沒有自己的感受和獨立的靈魂,就以自己的感受為出發點,強迫命令孩子做事。

    試想一下,如果你碰到其他的成人或是小孩兒,對你說:“把東西給我撿起來。”你會心甘情願給他撿嗎?應該不會,因為這個人不夠尊重你,無視你的感受,他的做法侵犯了你的疆界,似乎你的行為是由他說了算的,你的心裡會很不舒服。

    小孩兒也是一樣的,如果你總是沒有任何理由讓他一味執行你的命令,不執行你就會暴跳如雷,威逼利誘,或是乾脆來一個傷透了心的模樣,讓他感到愧疚,讓他覺得他不是他自己,他做什麼都由你決定,他只不過是你的一隻手或是一隻眼睛,這也是他沒法面對的,所以他也會設起屏障,一開始他可能還會假裝聽聽你說什麼,時間長了,自然連聽都不想聽了。因為不論一個大人還是一個小孩兒,存在感都是最基本的尊嚴。

    有時,父母和孩子說話的內容過多,資訊含量過大,孩子無法處理太多的資訊,因此遮蔽你。

    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這時候該到睡覺的時間了。然後你想提醒孩子去睡覺:“親愛的,別玩了,趕快去睡覺吧,我這一天都要累死了,你再不按時睡覺,還讓不讓我休息了,今天中午你都沒睡覺,時間長不睡覺再生了病,我可不陪你……”

    你說了這麼一大堆,孩子就會很困惑,他聽見了該睡覺,聽見了自己給你帶來了麻煩,似乎還有生病你管不管他啊什麼的,如果他真的生病了你又不管他該怎麼辦……

    都說媽媽的嘮叨是愛的語言,但是這種愛的語言確是最容易讓孩子混亂,耳朵邊老是迴響著混亂的資訊,無法分辨,也無法忍受那種混沌、委屈、自責、恐懼的感覺。

    久而久之,只要是你一開口,他的屏障就會立刻豎起,你的語言也就自然無效了。

    3、我們該怎樣和孩子說話,語言才能夠真正有效呢?

    一、 發自內心的尊重孩子

    首先,我想我們可能要審視一下自己對生命的態度。你對生命是如何認識的?

    如果你感覺到生命的存在是一個無比美妙的體驗,你崇尚這種存在,覺得它神奇又無價,那你就會熱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會熱愛其他的生命形式。在這種心態下和孩子說話,無疑你就是帶著愛的:“寶貝,不要動水果刀,現在你還不能學習使用它,弄傷了自己我會心疼的。”“孩子,這是我特意為你做的一道菜,希望你吃了以後更健康。”……

    愛的語言可以滋養孩子的內心,得到孩子的信任。

    他信任你,才會願意按你說的去做,行動了以後果真得到了安全和健康,他才會更願意聽你說話,這是一個良性迴圈過程,同時他也願意告訴你他的想法。反之呢,如果你對生命的態度是消極的,那麼孩子也不願意接收這樣的能量,更不用說後面的互動了。

    擁有積極生命態度的人也會尊重孩子的存在——尊重他們的物質存在,也尊重他們的精神存在。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身體、獨立的思想。有時候你想讓他做的事情,他不一定真正想做,他還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要。

    比如,一個七歲以上的孩子每天不按時吃飯,那你給孩子的應該是建議,並且告訴他你所擔心的後果,而不是強行勒令他必須按時吃飯。如:“我發現你最近吃飯特別不應時,我非常的擔心,經常這樣身體會生病的,你可以調整一下自己,做到按時吃飯嗎?這對你來說可能會有一點困難,但是有時候我們就是要付出一些努力,才能改變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壞習慣的。我相信你可以做到。”

    二、 以正確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1、一定儘量走到孩子身邊,平視孩子的眼睛,如果他是小孩子,我們可以蹲下來。

    記住,傳達一個意圖就夠了,至於那些:“長到現在才能自己喝水,我給你拿杯子都拿煩了。”諸如此類的話就不要說了。

    3、要在真正需要的時候說“不”或是“命令”的語句。比如如果孩子一邊走路一邊回頭看你,再往前走一步就掉到臺階下面去了,這時你可以不加思索的迅速命令他:“站住!不要再走了!”這是對他們的緊急保護,孩子是非常能夠理解的,任何事情在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其他事情的重要性都要排到後面,他們會本能地瞭解這一點。

    4、平時我們要儘量和孩子以正向的語言進行交流,儘量告訴他們能做什麼。比如一個孩子打碎了玻璃杯:“別動,寶貝,沒受傷吧(檢查孩子的身體)?在我收拾乾淨之前,你千萬不要動,以免被玻璃碎片傷到。”這樣孩子就會很清晰自己當下該做什麼,以後碰到類似情況也知道該怎麼幫助別人。你不能對他大喊:“以後不準拿玻璃杯!”,也就是說我們對孩子們說的話儘量言之有物。

    所以,對孩子說話,說什麼,怎麼說,不要僅站在自己的立場感受上,而是要多多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心理需要和接受程度。

    只有這樣,你才能和孩子進行良性的溝通。

  • 7 # 洋蔥叔叔有故事

    家長也不要太過擔心,如果你瞭解了孩子的生長髮育過程,就會釋然了。

    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來拒絕大人的要求,來滿足體驗自我的掌控感,就是我想怎麼樣我能說了算。在六歲前,會在三個階段裡上演:

    第一階段(0-3歲):這一階段其他人的語言指令並不能讓孩子有效的停止正在進行的活動,相反會激化他正在進行的行為,這是孩子最早“報復性”行為的開始。

    第二階段(4歲):“報復性”行為愈演愈烈,孩子瘋狂的體會自我掌控的快感,而忽略其他感受。

    第三階段(5歲及以上):孩子到5歲以上,才能完全透過其他人的語言指令,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既然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段,那麼作為家長來說,我們必須陪伴孩子經歷,而不是企圖避開這個階段,或要求孩子快速成長,這等於揠苗助長,是不現實和違背成長規律的。

  • 8 # 寶媽育兒小知識

      為什麼2-3歲的孩子喜歡裝聽不見?

      大人說話時,如果指令不明確,容易使孩子無法聽懂。例如:請孩子去拿東西,對孩子說:“去幫忙拿櫃子上的茶杯。”孩子很開心的前往拿取,但是拿到的卻是另外一個杯子。“不是這個,是茶杯哦!”媽媽無奈地說。“可是你說茶杯,這個就是啊……”孩子無辜地回答。

      其實媽媽說了這麼多,孩子聽到的只有後面的文字,所以他接受到的訊息與大人想傳達的訊息比起來,只有一半。這表示孩子是沒有完全聽懂大人說的話,而不是故意拿錯或漫不經心。

      次數一多,或是孩子確實完全沒聽懂的情況下,乾脆就裝作沒聽到了,因為他確實不知道該怎麼做。

      當一件事情、一個事物足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興趣時,他們便會孜孜不倦地沉浸下去,他們的思維和靈魂完全被吸引,忽略了周圍的一切,包括大人的說話和吩咐。這其實是值得父母高興的,表明孩子的專注力非常好。

      面對這種情形,除非大人或小孩有非常緊急的事情需要立即做,否則大人最好不要打攪,頻繁的打攪只會讓孩子丟失了寶貴的專注力。

      許多時候,當父母對孩子說話的同時,客廳的電視是開著的,孩子的手正忙著點選iPad裡的小遊戲,注意力自然是處於非常分散的情況。這樣爸爸媽媽說了什麼,他們自然就沒有注意。

      還有些孩子天生的氣質就是屬於“注意力分散”程度較高的那一群,因此他們在聽父母說話時,較不容易專注,也許父母長篇大論地談了許多,孩子前面聽得認真,但是到了後面就慢慢聽不見了。

      孩子正處於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這時的孩子由於強烈的自我意願,不想按照大人所說的執行,但另一方面他們又不敢公開反抗大人,便出現了無聲的抗議、當作沒聽見。他們一方面想堅持自己的意願,一方面卻又擔心大人的異議,左右尋思間,便出現了沉默,在旁人看來就是“十喊九不應”和裝作沒聽見。

      當孩子這種無聲抗議的行為未能得到阻止而養成習慣,孩子可能就會在過了逆反期後仍然繼續這種行為。

      寶爸寶媽該怎麼做呢?

      停下你正在做的事,走到你孩子那兒去,站著,看著他。讓他們覺得爸爸媽媽很嚴肅、很堅決,以此表示“這很重要”。

      如果孩子在做別的事,家長需要一直等到孩子停下他手裡的事並看著你。務必確保孩子已經準備好聽你講話,這一步正是讓孩子專心於你要說的話。

      然後耐心告訴他們,不理會大人的行為是不對的:“爸爸媽媽不喜歡你這樣,我們喜歡及時迴應的孩子。”同時還要告訴孩子,如果他們對大人有反對意見或不願意做某些事情,可以直接告訴大人,大人還需要保證不會因為孩子的反對而打罵孩子,也絕對不會大驚小怪,讓孩子以放鬆的心態對大人說“不”。

      把你的要求重複一遍給孩子聽,用語簡單、表意清楚、只講一次。一旦你把要求清楚明瞭地表達出來了(要求不能太長,以免孩子變得躁動不安),就不要重複。如果重複要求,就會給孩子傳遞出這一資訊——不必在你說第一次時就聽,甚至有可能在你說第四次時也不用聽!

      可以跟孩子做個小小的約定:如果下次還是裝作沒聽見,爸爸媽媽就執行“1,2,3”命令了。“1,2,3”似乎是個萬能的指令,大人只要一臉嚴肅地開始數,孩子一般就會立即採取行動。這是因為數數給了孩子緩衝的時間,同時數數也給孩子製造了緊張感和緊迫感,催使他們做出妥協的舉動。

      當然,讓孩子改變行動後,最好還要詢問一下孩子,剛才為什麼又裝作沒聽見爸媽說話,讓孩子說出心中所想。在一次次的溝通後,孩子“十喊九不應”的行為便會慢慢減少。

      如果約定起不了作用,那麼可以嘗試讓孩子承擔“不理會”的後果:“聽不見”大人叫吃飯,那麼就承擔餓肚子的後果;“聽不見”大人叫上床睡,那麼就承擔黑燈瞎火自己摸索上床的後果;“聽不見”大人叫收拾玩具,那麼就承擔三天不能玩玩具的後果……當孩子經歷過”不理會“的後果後,在下次他們會為了避免糟糕的後果而提高行動力。

      還有一些家長,覺得孩子如果不理人,不聽大人說話就是自閉症,其實不然。多瞭解一些兒童成長的規律,避免人云亦云、避免當無頭蒼蠅,真的很重要。

  • 9 # 使用者101395837737

    孩子裝聽不見,主要有兩個方面原因:自身管教問題和自身的疾病問題所致。如果父母管教孩子問題,作為家長應該反思一下,孩子為什麼不聽話,要找出原因,孩子不服從管教,源於父母的教育意見不統一。由於各種原因,絕大多數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分歧,聰明的家長會避開孩子商討,以求達到意見統一後,在對孩子進行教育;2.如果是耳朵的自身疾病問題,可以去醫院找專業醫生對症治療

  • 10 # 樹袋寶寶孕嬰坊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好象是有一些牴觸情緒,我兒子也一樣。是不是你平時老是教訓她,你不妨說一些讓她覺得好玩的事,或是讓她做一些她喜歡的遊戲,其實孩子也是需要尊重的,試一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豬腰子該怎麼洗,料酒醃過豬腰子能去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