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85247307253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這一句很多人斷為: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這樣斷句的人是為了和前面一句也斷成為無和有相對應起來,這樣就可以把道德經理解為關於無和有的故事。

    道德經是關於無和有的故事嗎?

    透過前面的論述,老子引出的是無名和有名,不是無和有。

    老子透過前面的敘述和渲染,就是為了這句話。

    我們常說重要的事說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話說了三遍,重點就是為了這句話,你們可以想想,這句話有多重要。

    老子開門見山提出與眾不同的道,那麼這麼重要的道怎麼獲得,這句話就給出了答案,這句話就是我們進入道的標準,也是進入道的方法。

    你說震驚不震驚,你說要不要把它放在開篇?

    為什麼說這句話是入道的標準?

    我們首先要了解何謂“欲”?

    這裡的“欲”字是個名詞,形聲,從欠,谷( yù)聲。“欠”表示有所不足,故產生慾望。

    我們看看古語怎麼解釋的:

    欲,貪慾也。——《說文》。俗字亦作慾。

    欲者,情之應也。——《荀子·正名》

    六慾。——《呂氏春秋·貴生》。注:“生死耳目口鼻也。”

    以欲竭其精。——《論語》。注:“樂色曰欲。”

    從中可以看出欲包含兩種,一種外在表現,欲的外在表現就是人的各種慾望:貪慾、物慾、食慾、私慾、嗜慾、情慾,這些都是因為外物引起的不滿足而造成的。

    另一種是內在本質。

    我們人通常感覺不到自己的慾望,但是當你閉上眼睛,你就能發現自己的思維根本停不下來,你的大腦就沒有一秒鐘能停下來的,而這就是內在慾望。

    無慾就是指外在的慾望和內在的慾望都沒有了。

    外在的慾望比較好去掉,內在的慾望比較難去掉,慾望內在的慾望是與生具有的,只要你活著,你的思維就不會停止。

    老子告訴大家,如果能讓你的大腦停下來,不思考,就是無慾。當人們保持一直無慾的狀態,這個狀態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狀態,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這個景象很難用語言描述,這個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這個景象為什麼說奇妙,那是因為進入了另一個世界看到的景象,也叫眾妙之門,這另一個世界就是老子叫著道的世界,不是我們平常能用語言能描述的。

    當從無慾的狀態轉到有欲的狀態,可以觀到徼,何謂徼?徼,名詞,終極。這個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說當你從無慾狀態變成有欲狀態,注意特別強調一下,從無慾狀態變為有欲狀態,這個時候你能觀到物質的終極,也就是說你懂得了這個世界。

    這裡要強調一下,這裡的有欲和我們平常說的有欲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們平常說的有欲是指人腦不會停止思維,任何時候都在思考。

    而這裡的有欲是指無慾狀態變成有欲狀態,這時的有欲是一種新的狀態,這種狀態已經發生質的變化,可以說撥雲見日,可以用開悟來形容,在老子後文還會詳細描述,後文說到的穀神就是指這樣有欲狀態出現的。有很多人對這個有欲不是很理解,其實這個有欲就是指佛教常說的開悟,這個有欲就是出現新的智慧,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德經是知道整件事的前因後果的。

    非常的神奇,當你達到有欲的狀態,你能知曉世界的終極,這不僅僅用震驚來解釋,這也就是老子寫道德經的目的,這是一片人類從未接觸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終極,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終點,這是不是開玩笑,這可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就這麼被老子輕描淡寫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這也是道德經能千古流傳的深層原因。

    人們可以透過無慾到有欲的狀態窺探到這個道的世界,這也是老子說大道至簡的原因,看起來非常簡單,但實踐起來非常難,這樣的狀態也是非常難以達到的。

    這裡再強調一下,老子的道是指道的世界,和我們現在的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卻又相互關聯,從無慾到有欲的過程,是進入道的世界的必經之路,也是後面提到的眾妙之門,所以老子開篇提出,目的是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寧願做幾十塊一天的兼職工作,不願意做全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