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韋躍和爛故事俱樂部

    艾倫·金斯堡有句名言: 「世界既然無法改變,個人只能憑藉吸毒來改變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按凱魯亞克自己的說法,垮掉派 The Beat Generation 中「Beat」一詞是某次聽朋友聊到時靈光一現的。該朋友當時或許只是想要表達精神上的絕望,要麼就是覺得世界末日快來了。

    有一次凱魯亞克在家鄉的教堂裡受到啟發,覺得 Beat 和基督「登山訓誨」的福音有聯絡(那個叫 Beatitudes),同時又能象徵波普音樂,Beat嘛,也有節奏的意思。這樣一詞三義,他覺得很能代表自己這一代人的精神面貌,所以就使用了。

    所以怎麼說呢,當時有許多人非常討厭「垮掉的一代」這麼個說法,很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被代表了……

    「你凱魯亞克一個毒佬憑什麼?」(設計對白)

    為什麼說沉寂?二戰結束後,一度佔領主流文學的都是戰爭小說。沒多久,冷戰就開始了,接著是反共浪潮,這種社會波動下,打的就是出頭鳥,激進的全被麥卡錫主義抓進去蹲號子了,人人不敢大聲說話,還敢好好寫作品嗎?所以後世稱之為「怯懦的五十年代」。

    二戰以後的美國文學,第一次浪潮大致有兩條支線:一條是南方文學,它可以追溯到福克納,甚至愛倫坡;另一條是猶太文學,對原來的歐洲舊文化傳承比較多。因為社會非常保守,所以作品也以循規蹈矩、粉飾現實為主。後來《麥田守望者》噴的不就是這樣的社會嗎。

    這次文學浪潮中產生的作品,大多是由過去的天賦樹延展出來的。而正當他們還在苦苦擺脫海明威、福克納這些父輩影響的時候,突然蹦出來一群中產白人小孩,對世界各種不滿,要脫下資本主義衣冠楚楚的面具,蓄鬚、不修邊幅。你們寫《蒂凡尼的早餐》,我寫《裸體午餐》。你們要做《一個穿灰法蘭絨西服的人》,而我《在路上》。

    這就是第二次浪潮,我吸毒、濫交、蹭飯、不洗澡,但我知道我是好作家(???)他們完全放棄了過往的文學思考,轉向梭羅這類超驗主義作家,或者從東方的宗教思想中去尋找體驗,以對抗當時的主流社會。

    所以後來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嬉皮對東方哲學是充滿嚮往的,甚至連喬布斯都在年輕時流浪過印度。這種炸裂的影響,我個人覺得就是垮掉派燃燒得最耀眼的高光時刻了。

    你也看出來我上面只聊了小說,因為詩歌我完全不熟……叫得上名字的也只有艾倫·金斯堡和格雷戈裡·柯爾索吧?

    事實也是,能列入垮掉派的人其實並不多,優秀作家就更少了。柯爾索天天和金斯堡、凱魯亞克混一起,但自己也說:「三個人不足以稱為一代。」

    《美國文學簡史》對凱魯亞克的評價:雖然有一定的現實意義,但從思想上看境界不高,藝術上也略顯粗糙。

    ——沒錯,正常人一看到這種評價,就能辨認出,這本文學史是華人編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諧音歇後語是誰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