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月文

    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卻不好回答。這涉及到中國古代皇權制度下權力制衡的機制。

    回顧中國古代的大一統王朝,凡是國祚接近200年或者200年以上的,只有西漢、東漢、唐、明和清五個王朝。這五個王朝當中,只有西漢和清兩個王朝沒有出現宦官亂政的問題。單就這一個很小的樣本而言,宦官亂政似乎具有普遍性。

    宦官亂政是因為皇帝寵幸宦官,而皇帝寵幸宦官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借宦官來制衡官僚集團。在東漢、唐和明三個王朝當中,都是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了宦官亂政。西漢和清兩個王朝之所以能夠避免宦官亂政,並不是因為他們制度建設出色或者有著禁止宦官干政的祖訓。而是因為這兩個王朝的皇帝擁有一個制衡官僚集團的特殊政治集團。西漢時期,外戚集團是皇帝制衡官僚集團的主要幫手。清代的時候,八旗貴族是皇帝制衡官僚集團的主要幫手。

    下面重點談一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由努爾哈赤創立的軍政一體的管理制度。早期的時候,主要是為了保障兵員和鞏固生產。滿清入關以後,八旗軍的戰力迅速廢馳,也就不再具有軍事職能。為了犒賞八旗軍,清政府對於八旗子弟有非常優厚的待遇。於是就形成了一種貴族制度。八旗子弟世襲罔替,可以一直享受政府的優厚待遇。因此他們就成為了滿清王朝最堅定的支持者。皇帝將八旗子弟視為自己人,將透過科舉晉升上來的漢臣視為外人。在官職方面,中央高階官員滿漢並立,而滿人或者說旗人的數量遠低於漢人。因此八旗子弟的晉升要比漢人快得多,也方便得多。就算到了晚清時期,滿族官員依舊在中央佔據優勢。他們參與政治之後,就自然形成了一個政治團體。和以漢人為主體的官僚集團相對抗,保障皇權的地位。因此,清代的皇帝並不需要宦官來制衡官僚階層的權力。因為八旗貴族已經可以實現這一目標。

    總體來看,清代雖然沒有宦官干政,但是八旗貴族把持政權,產生的效果其實也半斤八兩。尤其是晚清時期,這個滿清小團體是中國近代改革的最主要阻力。可以說,供養八旗貴族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昂,很難說它比宦官集團更優秀。

  • 2 # 話語新風

    首先,清朝是一個少數名族統治的朝代,他為了穩固江山,對於江山的把控特別的嚴,而且清朝是一個高度中央集權的國家,權利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裡,外人插手極難。

    並且清朝統治者為了能永遠統治江山,對於太子的選拔很嚴格,而且清朝皇帝讀書很多,再教育這方面下功夫很大,而且清朝皇帝為了能集權,所有的事都親自整理稽核,而且“上班”時間較長,甚至是半夜,這樣就有效的阻止了宦官干政的可能性

  • 3 # 野望史今

    這個問題涉及到為什麼會有宦官干政的問題。

    中國曆代宦官之亂,莫過於東漢、唐、明三朝,這三朝的情況仔細分析,實際上又是不同的情況。

    首先是東漢,劉秀的立國根基是豪強地主,為穩固皇權,皇帝通常與豪強地主聯姻,形成勢力強勁的外戚。皇帝過世後,外戚通常會選擇年幼的皇子繼位,以方便掌權,所以這就是東漢小皇帝和外戚專權頻繁出現的原因。

    小皇帝長大後,需要從外戚手上奪權,身邊唯一依靠的就是宦官,所以東漢賦予了宦官指揮禁軍的權力,形成宦官掌握軍權及外戚掌握朝廷的制衡體系。皇帝若想奪權,可以透過宦官指揮禁軍消滅外戚,典型的如梁冀、竇憲等。

    所以東漢的宦官專政主要是皇帝不得不和豪強地主聯姻以穩定政局,以至於形成外戚弄權。又不得不依靠宦官從外戚中奪權,形成宦官干政。所以東漢的歷史基本上就是宦官和外戚的輪流表演,而外戚,多是東漢開國六大功臣之後。

    而明朝實際上和漢朝差不多,只是外戚變成了文官集團。明朝皇帝以宦官制衡文官,以穩定皇權。但是需要說明的是,漢明兩朝的宦官都是依附於皇權存在的,離開皇帝,宦官就什麼也不是了,所以漢明兩朝的宦官實際執行的是皇帝的意思,也就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宦官干政。

    真正意義上的宦官干政,當屬安史之亂後的唐代。在唐玄宗退位後,李輔國擁立唐肅宗繼位有功,被託付于軍政大事,至此開始了唐代宦官干政之路,甚至唐後期9個皇帝均是宦官擁立的。

    唐代宦官之所以這麼強勢,其實跟唐代對門閥勢力的打擊有關。透過打擊門閥,是可以消滅強勢外戚的出現。但是也帶來一個問題,當皇帝比較信任宦官,給予宦官軍政大權之後,朝堂上缺乏門閥這樣的深厚背景的官僚,而科舉出來的文官集團又沒有成型,造成宦官一家獨大的局面,所以唐代後期深受宦官干政之害。

    從漢唐明三朝宦官干政的歷史可以看出,皇權收到外戚或者文官集團的制衡時,就需要宦官集團出馬來制約,以穩定皇帝的權威。若沒有需要制約的物件,皇帝又賦予宦官權力時,就可能造成宦官欺主的情況。

    所以宦官是否能幹政,關鍵在於皇權受到的制約有多大。或者說皇帝有沒有真心信任的人來制衡朝堂,若有就不需要宦官。比如嘉靖有嚴嵩,順著他的心意來,就不需要宦官。而正德帝有楊廷和,屢屢反對皇帝,所以劉瑾就出馬了。

    現在可以回答清朝為什麼沒有宦官當政了。首先,清朝是個高度集權的社會,所以權力集中於皇帝,群臣是沒有什麼可制約皇帝的。紀曉嵐這樣的大才子,在乾隆眼裡也不過像娼妓一樣。

    其次,滿清皇帝有信任的人,就是滿族。八旗制度下,皇帝是所有滿人的主子,而滿人一旦背離皇帝,也會被漢臣排擠,所以滿人只能把自己與皇權緊緊的捆綁在一起,在朝堂形成皇帝與滿臣制約漢臣的局面。

    說到這裡,相信讀者就很清楚了。滿清皇帝有幾十萬滿人作為家奴用於制約朝堂,哪裡還需要宦官出馬。某種意義上講,幾十萬滿人成為了皇帝的宦官。所以想一想為什麼康熙滅鰲拜那麼容易,就跟正德滅劉瑾一樣。因為他們都是一樣的,都是皇帝的家奴。

  • 4 # 日慕鄉關

    宦官干政是封建社會皇權制度的必然產物,但清朝例外。

    皇帝的權力來自於他對權力機構的把控,包括外戚、文官和武將等。透過彼此之間的制衡來限制,保證最高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即便如此,皇帝依然需要一股絕對忠於自己的力量,能夠在制衡制度失效以後發揮作用,同時還能監視各股勢力,避免權力失控。

    太監無疑是最佳人選。

    與其他勢力相比,太監對皇權的依賴性最高,改朝換代文官武將都可以重新就業,唯獨太監不行,所以縱然他們擅權,也不會毀壞王朝根基。而沒有繼承權的權力有效期短暫,太監死後即被收回,其財富也會被查抄入庫。正因為這些原因,雖然各朝都有祖訓,太監不得干政,但最後卻都離不開太監。

    唯有清朝例外。

    不同於其他王朝(元朝另當別論),滿清是少數民族政權,在權力設計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簡單點說,清朝皇帝比漢人皇帝多了兩層保護殼。

    第一層保護殼來自滿人八旗制度。

    清朝自入關以後一直宣傳“滿漢一家”,但權力上層完全是滿人的天下,圍繞皇帝身邊,形成了以八旗子弟為核心的小圈子。他們雖然也會內鬥,但在維護滿人最高權力方面卻空前一致,所以即便滿清皇帝依舊是孤家寡人,權力基礎卻強於任何一個漢人皇帝。

    朝堂之上,漢人滿人相互制衡,皇帝坐收漁人之利;各地衙門,完全由滿人控制;軍隊以八旗子弟為主,後期的綠營兵也牢牢控制在滿人手中。

    第二層保護殼來自八旗內部,按照祖制,滿清皇帝獨攬上三旗。這樣做可以有效保障愛新覺羅氏嫡系子孫在滿人內部形成絕對優勢,避免其他滿人對皇權的覬覦之心。就連紫禁城的侍衛,也都出自上三旗,可謂萬無一失。當年皇太極暴死,多爾袞想奪位,以索尼鰲拜為首的上三旗將領堅持要求皇太極嫡子繼位,這也是年幼的順治能夠力壓多爾袞豪格繼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有了這兩層保護殼,滿清皇帝的權力基礎空前穩固。不需要太監參與到權力鬥爭中,太監得不到權力,自然無法作亂。

    除此以外,清朝皇帝的選拔制度也抑制了太監作亂的可能性。清朝雖也奉行“嫡長子繼承製”,但卻不僵化執行,滿清一朝只有道光一人是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的皇位,其他基本是賢者居之,一個個精明的要死。坊間戲稱,清朝都是職業皇帝,不無道理。有這麼強勢的主子,奴才哪有機會作亂。

    咸豐以後,皇權弱化,卻趕上了一個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牢牢掌控大權幾十年,直到大清朝滅亡,這期間雖有李蓮英、安德海等紅極一時的太監,但不過是一群作威作福的小角色,根本影響不到權力根基。

  • 5 # 安定郡小書生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歷史上的宦官專政、宦官的基本特徵、宦官專政的原因、清朝為啥沒有專政四個方面來說。

    一、歷史上的宦官專政

    宦官是可悲又可恨的社會群體,可悲是因為他們被剝奪了做人的尊嚴,可恨是因為他們沒有任何道德準則。宦官一旦和權力結合,就會製造人間慘劇;秦朝趙高僅用了三年時間就使強大無比的秦帝國土崩瓦解;漢朝的“五侯”“十常侍”,唐朝的李輔國等讓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漢、唐王朝就此衰落;明王朝的宦官則無孔不入,王振、魏忠賢等幾乎主宰了政治、經濟、軍事各個領域。

    二、宦官的基本特徵

    ①宦官社會地位低下。宦官曾因貧窮而被閹割,又備受社會的歧視輕蔑,總處於社會的最底層;

    ②宦官整體素質不高。宦官沒有高深知識,沒有機會接受高深教育,也就沒有高尚的救世濟民的社會責任感;

    ④宦官缺少底線意識。宦官長期生存在宮廷內院內很少與外界接觸,宦官沒有後代,比正常人相對缺少希望和未來,在為禍作亂時沒有底線。

    三、宦官專政的原因

    ①內因:宦官自身優勢。宦官長期繞在皇帝周圍,緊靠權利中心,容易獲得皇帝的信任,取得皇權的支援;

    ②外因:皇權的削弱。每當皇權收到外戚集團、文官集團、武將割據等外來勢力的威脅時,宦官作為和依靠皇權而存在的利益集團,就會受到皇權的支援而崛起。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的宦官專政時期:第一次宦官專政是皇帝和外戚權力鬥爭的產物(漢朝)。第二次宦官專政是皇帝與地方軍閥鬥爭的產物(唐朝)。第三次宦官專政是極權體制與文官集團(東林黨)鬥爭的產物。

    四、清朝為啥沒有專政

    ①封建集權制度的日益完善。清朝封建集權制度達到歷史頂峰,南書房、軍機處等機構設立,進一步加強了皇權,文官、武將、外戚都無法形成對皇權的威脅,宦官也難以與皇權形成利益同盟;

    ②吸取前朝宦官專政的教訓。清朝吸取明朝宦官專政的危害教訓,時刻警惕宦官、內宮干政,規定宦官不得擔任外朝官職,不得插手政務。透過刑部、慎刑司,宦官收到大臣的監督制約。

    ④清朝統治者的整體素質普遍高。清朝的實權統治者在勤政上普遍比前朝統治者高,很少出現怠政懶政不作為的情況,宦官沒有尋租權利的機會。

    以上回答是潛夫一家之言,貽笑大方之家了,請大家批評指正。

  • 6 # 七個名字真不容易

    宦官能夠掌權最根本原因是皇帝需要他們,來對抗其他勢力,皇帝自己搞不定,所以皇帝扶持宦官,宦官說白了就是皇帝的家奴,但是清朝沒有這個顧慮,因為整個八旗都是滿清皇帝的奴才,他們不需要宦官來與文官對抗,所以清朝皇帝是中國封建王朝集權之最,真正達到了了一言九鼎,說讓誰死誰就得死的的權力,這在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愛達不到的。

    第二點,清朝的宦官基本都是來自漢人,滿清皇帝除了雍正以外無不以防漢作為第一要務,怎麼可能扶持宦官。

  • 7 # 糯米糰團兒

    老戲骨就是老戲骨,雖說演很多太監角色,但是演其他角色一點也沒受太監角色的影響,演什麼是什麼,佩服,挺喜歡他的戲的

  • 8 # 千秋文史

    清承明制,清自入關定鼎以後,在中樞的結構設計上沿襲了明朝的內閣制。而且清朝一樣不設丞相職位,和明王朝不同,清王朝最多時候太監超過三千人卻沒有出現大量宦官專權的局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其中的緣由:

    明代宦官為何能專權

    其實說白了,明代的宦官之禍其實是皇權之禍,這和明代後期出現那麼多的奇葩皇帝有很大的關係。太監是內廷中的奴才,也就是說他們是皇家的女才,因為他們沒有根基,身份多卑微,見識不高,所以更容易取得皇帝的信任。太監入宮以後,皇宮就變成了自己的家一樣,皇帝是唯一的主子,所以太監對皇帝的忠誠度和親密感,要比那些透過科舉選拔成為官吏的人更近。按這樣說的話,所謂的明朝司禮監掌印和秉筆太監的權重超過內閣首輔,也不足為怪,因為這是皇帝授予的許可權。太監的許可權是皇帝授予的,這才是明朝宦官之禍的實質,從明太祖朱元璋撤銷丞相一職,就決定了宦官與皇權的特殊關係,從明代的王振一下的曹吉祥、汪直、劉瑾到魏忠賢,都是皇帝的一紙詔書或留或殺,其實大明朝皇權從來沒有失控,只所以出現宦官專權,是因為皇帝的不作為。

    清朝建立之初對閹黨就有防範

    軟管以前,清太祖和太宗時候沒有宦官,入關以後,順治皇帝沿襲了明朝時期的宦官制度。額定宮裡太監人數千餘人,歸內務府管理,以後太監人數陸續增加,最多時候超過了三千人。清朝吸收了明朝的教訓,在順治十年也就是1653年就管理太監的規定,大致內容只是這樣的,一是非經差遣,不許擅出皇城;二是職司之外,不許干涉一事;三是不許招引外人;四是不許交接外官;五是不許使弟侄親戚暗相交接;六是不許假借弟侄名置買田產,從而把持官府,擾害民人。兩年以後又把這道上諭鑄造成鐵牌立在紫禁城內交泰殿的門前。在1654年,宦官吳良輔被處死,康熙即位以後裁撤了以太監為主管的十三衙門。

    從明朝的太監輔助到清朝的宗室輔助

    清王朝最大的政治特徵就是宗室輔助,和傳統的中國正值不同,他們背後有一批特別擁護皇帝的同部族,就是滿洲人。在管理中樞,愛新覺羅宗室是影響清朝政治走向的重要力量。從順治皇帝入關開始,及時依靠親王統兵完成了國家的同意,而最後到1911年皇室內閣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有了滿洲人自己建立的小圈子執政,就不需要太監作為部分許可權的代理介入決策。梁啟超先生說:“本朝以東北一部落,崛起龍飛,入主中夏,以數十萬之客族,而馭數萬萬之主民,其不能無彼我之見,勢使然也。自滇閩粵三番,以降將開府,成尾大不掉之形,竭全力以克之,而後威權始統於一,故二百年來,惟滿員有權臣,而漢員無權臣”,這全面的概括了清朝的宗室管理。

    清王朝和明王朝都是皇權從專制到集中的發展,但是作為政權的輔助或者獨裁的輔助者是不同的,明朝重用太監,形成了宦官之禍,而清朝重用宗室也形成了部族之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節能燈泡哪個品牌好,怎樣挑選節能燈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