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57

    諸葛亮說天下有變才可以北伐的時候,是按照隆中對,劉備應該先佔據益州,荊州和漢中。這樣的蜀國的實力強大,並且和孫權搞好關係,戰略形勢好。

    這種情況下,加上諸葛亮善於治國,隨著時間的推移,蜀國的實力會越來越強,為將來打仗做的準備會越來越充分。總而言之,這時候時間站在蜀國這一邊。蜀國可以耗時間發展自己,並等待對方政權內部發生混亂再出擊,這樣一鼓作氣,成功統一天下的可能性最大。

    但是,諸葛亮自己北伐的時候,隆中對已經成了泡影。蜀國的戰略形勢十分險惡。關羽大意失荊州,使蜀國的實力大大受損,而且使蜀國沒有了兩路出兵的機會。劉備伐吳,夷陵之戰損失慘重,使蜀國剩下的實力又受到了嚴重摧殘。

    這時候,蜀國已經成了三國中最弱的,僅佔有一州之地。如果等待時機,耗時間對蜀國是最為不利的。不論是魏國吳國,誰先強起來,蜀國肯定是最先被滅國的。

    就是因為沒法等,所以諸葛亮主張持續北伐,希望以戰爭壓力,促使魏國內部生變,讓蜀國有可能有機會一統天下。

    事實上,諸葛亮的北伐確實給魏國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曹睿也被逼勵精圖治,不敢怠慢。諸葛亮在五丈原一去世,曹睿就高枕無憂了。於是,他就露出本性,大興土木,修建宮殿,縱情酒色,最終早亡。如果諸葛亮能夠多活十幾年,可能在曹睿病故後,就有好機會了。

  • 2 # 史界觀

    “天下有變”的前提條件是:公若跨荊、益兩州,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領著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親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離不開荊州,此處是戰略要地。也就是說,“天下有變”後的北伐是由荊、益兩路大軍同時進行才可能完成。劉備自稱漢中王,加封五虎上將,結果關羽嫉妒心作怪,把荊州丟了,自己的命也搭進去,劉備為了給他報仇,幾十萬兵馬被陸遜一把火燒了,多年打下的基礎毀於一旦,所有的準備付之東流。諸葛亮很清楚,蜀國基本已經完蛋了,別說復興,連自保都困難。至此,諸葛亮的三步走戰略半途而廢。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三步走戰略是環環相扣,互相支撐的,第一步奪取荊州,第二步奪取益州做大後方,這是成功的關鍵和必須。缺一不可。接下來就是儲備力量,厲兵秣馬,等待時機,誰料關羽殺出來。毛主席後來評價關羽,說他沒什麼了不起,不以大局為重,毀了千秋大業。但是諸葛亮還想搏一搏,趁著自己還活著,手底下還有一些勉強能出手的將領打一打。至少給蜀國多增加幾年壽命,萬分之一的機會也是機會,更何況自己答應了劉備,不能食言。萬一成功了呢。這也是無奈之舉。另一方面,諸葛亮也是以攻為守,主動出擊,總比別人打上來好吧。

  • 3 # 知常容

    諸葛亮北伐大多是天下有變,遵守了自己的規劃,只不過北伐的目的不是統一天下,只是看看有沒有機會撈點好處。所以你不要把他往統一天下去想,你就不覺得彆扭了。

    第一次北伐,他寫了聞名天下的出師表。當時什麼情況呢?孟達反了,而魏明帝曹睿繼位不久,整個魏國局勢出現了變化,而孟達造反是諸葛亮策反,為什麼不救孟達呢?因為諸葛亮覺得孟達不夠誠心誠意。所以當時那個時機把握的也不是很理想。可是沒想到孟達太無能,被司馬懿分分鐘滅了。

    第二次北伐。想當年下辨之戰的時候曹休剛出茅廬,而此時的曹休已經成為一員大將,陸遜攻擊曹休,曹休又上了周魴的當,最後大敗,不久之後憂憤而死,曹操看好的這個族子死的也太窩囊。因為此時魏國的兵力全部跟東吳在對峙,所以關中虛弱。諸葛亮就馬上上表又一次北伐

  • 4 # 心向青山

    世間萬事,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諸葛亮隆中對的北伐戰略是以佔領益州和荊州為基礎的,北伐之時一路出荊州,一路出漢中,天下可定。

    可是自關羽失荊州後,隆中對的戰略就必須要變了,因為荊州在東吳手中,蜀漢只能與東吳聯合才能與魏國鼎足而立,這是更大的戰略。為此,蜀漢付出了劉備和黃忠的代價。

    當劉備去世,蜀漢只有益州一隅之地時,諸葛亮想要興復漢室,唯有放手一搏。六出祁山只為佔領關中,而佔領關中後蜀漢就可以取得當年太祖劉邦的形勢,然後東出函谷關,大漢興復有望。

    因此,不收復荊州,是為了吳蜀聯合的大戰略。六出祁山是為了踐行隆中對的諾言,只是諸葛亮不是韓信,司馬懿也非章邯,諸葛亮最終沒有進入關中,遺恨五丈原。

    隆中對,終成空!

  • 5 # 伊耆角木

    因為“天下有變”再出兵的基礎是擁有荊州、益州。而諸葛亮北伐的時候蜀漢只擁有益州,當初的條件已經不具備了。所以諸葛亮北伐不是為了奪天下,他是兩個目的,一是奪取涼州,讓蜀漢重新擁有兩個州的基礎;二是以攻代守,透過北伐讓曹魏無暇進攻蜀漢。

    諸葛亮《隆中對》的基礎是兼跨荊、益二州,候天下有變,兩路出兵攻取天下。所以說奪取天下的基礎是有兩個州共同出兵。如果僅有一個,那隻能是空談。而在劉備入川奪取成都之後,劉備陣營卻是擁有了兩個州,但問題在於關羽在不滿足“天下有變”的情況下出兵攻打襄樊。此時一來曹魏內部尚穩固,二來劉備剛剛打完漢中,所以無力出兵支援,在不滿足條件的情況下,導致被東吳奪取荊州,蜀漢賴以奪天下的基礎喪失。所以,後來劉備為什麼要徵東吳?不是要滅東吳,是要把荊州奪回來,重新擁有《隆中對》的戰略條件,可惜失敗。

    所以,當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之時,面臨的是蜀漢只有益州一個州,根本不可能有什麼作為。那這個時候怎麼辦?就是要想辦法重新擁有兩個州。但是荊州不能再去打了。因為東吳是盟友,如果再打荊州,勢必造成同盟之間內耗,讓曹魏坐收漁翁之利。那怎麼辦?只能將目光投向西北涼州。

    如果蜀漢能夠攻下西北涼州,則兼跨益州、涼州。重新恢復了擁有兩州的戰略基礎,進可攻退可守,如果擁有涼州,再候天下有變,則可一路從益州出兵,一路從涼州出兵,兩路並進,直接威脅兩都(長安、洛陽)所在的司隸,這與最早隆中對中說的荊州、益州出兵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方向不同而已。所以說,這個方法跟最早諸葛亮定下的《隆中對》並不矛盾。可以看一下諸葛亮的一些成果,第一次北伐,奪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後來因為馬謖失街亭,三郡得而復失;第三次北伐奪武都、陰平二郡。這些都是涼州的地盤。所以諸葛亮的目標很明確,不是為了直搗黃龍打中原,而是循序漸進奪涼州。

    但是,畢竟實力懸殊太大,曹魏兵精糧足,外加兩任主帥曹真、司馬懿都是軍事奇才。奪取涼州漸漸變得也不太現實。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第二個目的,就是以攻代守。包括後來的姜維北伐,也都是小範圍侵擾,聯合羌人打一仗,搶割些糧食,殺幾個戰將,遷走一批百姓,然後城池再讓曹魏奪回去,週而復始。這樣做的目的無非就是讓曹魏不勝其煩,無暇南征。如果能打下城池並且守住最好,如果不能,那就自保而已了。

  • 6 # 剛剛圖774

    曹魏內部曹丕駕崩,曹睿新繼位,這就是“天下有變”!

    當然這並不是諸葛亮所期待的“變”,諸葛亮期待的“變”更傾向於曹魏內部發生動亂或者兵變,然後根據隆中對所指,一師出宛洛,一師出關中,二師回合,天下可得。

    但是諸葛亮所在的蜀漢已經失去了荊州,偏安一隅,是不能再等下去了,再等下去,中原日益壯大,蜀漢只能日漸消亡。所以曹魏新帝即位這種小“變”也讓諸葛亮興奮不已。

    為什麼政權更替會讓諸葛亮興奮不已呢?

    因為政權更替會讓國家陷入短暫的虛弱期。被曹丕信任和重用的人不一定會被曹睿信任和重用,另外曹睿對曹魏和國家重臣都還不夠熟悉,君臣之間沒有經歷磨合期,總會出現各種問題,顯然會讓人有機可乘!

    果然和諸葛亮的預料不差,新城太守孟達果然不被曹睿信任,要對曹魏反水,而諸葛亮也正好用孟達牽制住司馬懿,只是沒有料到孟達居然那麼快就被司馬懿解決了,導致了第一次北伐失敗。

    其實自從失去荊州之後,諸葛亮就知道隆中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再加上劉備兵敗夷陵,益州疲弊已經成為不可挽救的事實,再偏安一隅只是把自己和曹魏的差距擴大罷了,所以諸葛亮已經等不及了,才會不斷地北伐。

  • 7 # 我是西北橋的王胖子

    這個條件前提是必須要佔據荊州和益州。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胡南一部分加上四川貴州及廣西。而且首先佔領險要之處。國內休養生息!而出現戰機以後荊州兵向河南南陽,洛陽進軍。而主力從四川向陝西進攻。這樣的理想條件當時是沒有的。因為關羽戰敗荊土全失,秭歸劉備全軍覆沒。後來蜀國平定叛亂安撫了少數民族以後眼看時不我待,不得已才盡人事而聽天命。最後北伐終以失敗告終。

  • 8 # 江郎說史

    諸葛亮原本一直在隆中隱居,而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開始拜訪諸葛亮。劉備一共拜訪了三次,到第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兩人就開始了一番對話,後世稱為“隆中對”。

    當時的諸葛亮和他說了三分天下之計,並且深刻的剖析了三國的局勢,勸劉備先佔領荊州和益州這兩個地方,然後等到天下有變的時候,在開始大舉北伐匡扶漢室。

    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佔領了益州和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當時的劉備本來是好好的,但是卻因為東吳奪取了荊州,殺死了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劉備在得知後,自己親率蜀漢精銳大舉伐吳,並且讓諸葛亮留在成都鎮守。

    但是劉備無能啊,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敗,蜀漢精銳盡失。劉備也因此被氣得半死,於是就在白帝城假惺惺的任命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諸葛亮在做了託孤重臣之後,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建設蜀漢,蜀漢的國力也因此慢慢恢復。

    在此之後諸葛亮平定了南蠻,開始不斷的儲備北伐所用的軍用物資。公元226年,曹丕病死,曹睿即位。曹睿即位之後就開始探討如何對付蜀漢,當時朝中一部分人說可以趁諸葛亮在漢中,一舉消滅了蜀漢勢力。然而此時的孫資就提出了建議,他的建議就是派大軍鎮守險要之地,然後讓曹魏慢慢的恢復,等到時機成熟後就逼迫蜀漢投降。當時的曹睿覺得有道理,之後就命大軍鎮守蜀漢,開始慢慢的逼蜀漢就範。

    此時的諸葛亮得知曹魏朝廷上發生的事情之後,自己也明白了,如果就這樣讓曹魏休養生息,那麼慢慢的兩國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而蜀漢的劉禪和曹魏的曹睿相比,劉禪顯的太弱了。諸葛亮不甘蜀漢就此沒落,所以就開始最後的掙扎,也就是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其實並不是一定要消滅曹魏,而是要擴大蜀漢的地盤,然後慢慢的拉平蜀漢和曹魏的差距,並且在戰爭的過程中不斷的找尋良機。因為諸葛亮也知道,蜀國除了他自己在苦撐之外,其他的人一代不如一代,自己也等不到天賜良機了,所以自己只能製造良機,因此諸葛亮開始了北伐。

    諸葛亮用盡一生來北伐,但是北伐的結果並不是很滿意,除了第三次北伐蜀漢佔領了兩郡,其他的北伐也多毫無意義,不但沒有佔領城池反而不斷的消耗蜀國的國力。當諸葛亮費盡心思開始第五次北伐的時候,也是天命盡了,諸葛亮星隕五丈原,就此結束了北伐。

  • 9 # 是你的小可愛呀3

    諸葛亮劉備隆中對時期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劉備取天下需要的天時地利人和,首先 要佔有荊州 益州兩地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 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這裡可以分析而出,諸葛亮的戰略攻略,是天下有變時,兩路出擊直搗中原,以此達到恢復大漢江山的局面,然219年,對於曹操 劉備 孫權都屬於至關重要的一年。曹操 劉備 漢中一戰曹操失去了對漢中地區,劉備進封漢中王,加上原有的荊州一部 益州全部, 加上庸之地,劉備的勢力達到頂峰,同樣也是同一年,關羽率荊州軍攻打襄樊 ,在這裡不可一世的關羽遭遇了滑鐵盧,最終敗走麥城,關羽被殺,劉備的勢力退出荊州,與此後來 劉封被殺,孟達投降魏國,劉備集團佔有的土地只有漢中 益州之地,在三國中處於最弱勢 不利的局面。原來的戰略構想,已不成立,劉備伐吳,更是導致劉備集團元氣大傷,蜀吳 再度結盟,從荊州之地北伐這一路徑去掉,蜀國依靠的地區只有益州之地。

    至於天下有變這個因素,整個三國時期為數不多的幾次,第一次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 人心不穩,劉備集團為稱帝和伐吳做準備。第二次曹丕時期魏 和吳交戰,蜀地內亂不止,諸葛亮為平息蜀地,遠至今雲南地區平亂,也就有了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說,到魏帝曹丕去世,曹睿即位,蜀國的軍事實力已恢復部分實力,內部已然平定。魏和吳在石亭一戰,魏國慘敗,魏國上下軍心不穩。都很好的說明,此時是最好的伐魏時期。也就有了,聯絡曾投降魏國的孟達,對於天下有變,這已經是當時最好的時機,後來一次魏國大的變動司馬懿 高平陵之變時,諸葛亮已故。

    簡單說諸葛亮北伐在當時已經做出最正確的選擇,魏帝即位 年少 魏國新敗,正是伐魏最佳時機。

  • 10 # 初心如舊

    隆中對曾經說待天下有變,才可北伐,為啥諸葛亮自己後來北伐都沒有遵循?

    諸葛亮的北伐時機,當時魏國確實沒有啥大的變化。特別是第一次北伐的建興六年(228),當時已經是曹魏第二代皇帝--魏明帝曹睿太和二年。但諸葛亮先期進入漢中,作北伐前準備,給劉禪上出師表的那年即227年,確實是曹丕去世,曹睿繼位的太和元年。但北伐事關重大,當年肯定來不及。再有,幾年前的建興元年(223)就是夷陵大敗,劉備去世,蜀國遭遇滅頂之災,而後又經歷南征越巂郡高定,建寧郡雍闓,柯羌郡朱褒以及南蠻王孟獲叛亂,國家整體非常虛弱,四年多

    的休養生息已經非常不容易,但諸葛亮又體會到天道迴圈,人生易老。本來第一次北伐,諸葛亮準備充分,出兵方向,重點,策略都很好,開局順利,按說只要穩紮穩打,逐步推進,就能取得效果。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誤用馬謖導致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因為第一次北伐的原因,後面幾次北伐,則集中顯示出諸葛亮時不我待的心理。第二次北伐就在次年(229)發動,基本沒有充分休

    整,很好補給。在艱難異常的蜀道之上,來回往返,這幾乎就是玩命在拼。給劉備講隆中對時,那畢竟是紙上談兵,沒經歷實踐,而當時年輕氣盛,躊躇滿志,一派積極向上之氣,然經歷多年打拼,發現事情遠比想象複雜,艱難的多,但劉備託孤重任,自己當初的承諾,以及本身性格驅使,又不能放棄,只有拼命爭取,儘自己心力,其實,諸葛亮到北伐時,心中已經清楚,所謂光復漢室,僅僅就是一個美好心願而已。(7:12)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活中有哪些令人捧腹大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