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孫國起
-
2 # 歷史笑春風
我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這個問題是不能成立的。白起是根本不可能反戈一擊的,因為當時他手中就沒有一兵一卒。
白起是中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戰將。在他的一生中,從來沒有打過敗仗。白起是秦國的本華人,他最初是以左庶長的身份率領秦軍攻打韓魏。不久就升任左更。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在伊闕之戰裡,採取各個擊破的戰術,全殲韓魏聯軍24萬,因功晉升為國尉,次年升為大良造。
二十六年,白起伐魏,取大小61城。三十六年,白起率領數萬秦軍,深入楚境,攻克楚國的都城,迫使楚王遷都。因功被封為武安君。
四十二年,白起率軍救韓,大破趙魏聯軍,斬魏軍13萬,驅趙軍2萬入河淹死。
五十五年,白起打了他人生最大的,也是最後的一仗,長平之戰。在這一戰中,白起利用趙軍統帥趙括急於決戰的心理,引誘包圍了趙軍。最後,以付出死亡過半的代價,全殲趙軍。戰後,他將俘虜的四十萬趙軍,除了留下二百四十個孩子回國報信外,全部坑殺,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血腥一筆。
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和當時主政的丞相范雎發生了矛盾。當時,趙國剛經歷大敗,全國震恐。雖然在國都邯鄲還留有一支主力沒有動用,但是不是秦軍的對手。而周圍的各國,還沒有從長平之戰中清醒過來,在這種情況下,白起要求攻佔趙國的國都邯鄲,繼續擴大戰果。
而當時的范雎和秦昭王對戰局的看法和白起不同。因為長平之戰秦軍損失過大,急需休整。而因為趙國有幾塊國土,即便是邯鄲攻克,也不能滅亡趙國。如果陷入曠日持久的戰爭,那麼,如果其他國家加入進來,秦國的處境會很危險。因此,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議,接受了趙國的求和。
白起並不理解秦昭王和范雎的意見,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同時,有傳言說是范雎嫉妒白起的戰功,才命令白起罷兵議和的。因此,白起藉口生病回家休息,不再問軍旅之事。
過了幾個月,秦趙戰爭又起。王陵領兵去攻打邯鄲,屢戰不利,損失很大。這個時候秦昭王想起用白起代替王陵。而白起看到這一仗沒有成功的希望,他不願意成為敗軍之將,就堅決不答應。
秦昭王看到自己幾次動員白起出山,白起都不答應。他也知道白起對范雎的意見,於是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出山,可白起根本就不答應,只是推託自己有病。
白起的這種態度,使得他和秦昭王和范雎完全處在了決裂的邊緣。再加上,楚國和魏國的信陵君一起救趙,秦軍更沒有了勝利的希望。白起得知戰況後說,不聽我的意見,現在怎麼樣?
秦昭王知道後,感覺白起的態度十分惡劣,還有幸災樂禍的心情,十分生氣。於是強迫白起去指揮作戰,白起依然不同意。因此,秦昭王將白起貶為士卒,流放到陰密。白起因病沒有動身。不久,秦軍大敗,秦昭王就命令白起離開長安,不久命令他自殺。
因此,在白起死時,他已經是一個被流放的罪犯,手中根本就沒有一兵一卒,更不要說想要起兵謀反了。白起因為他自身的缺點,再加上外界的客觀因素,造成了他自身的悲劇,這是我們要從他身上應該汲取的教訓。
-
3 # 80後阿旭
白起確為一代名將,過於堅守自己忠於內心以致身死,當然也正因為如此堅持自己才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生無敗績。(白起從不打無把握之仗)
萬事皆有因果,一代殺神隕落,皆因以下幾點:
1.白起是外戚的人
白起和秦昭襄王舅舅魏冉是故交,並且是魏冉提拔的白起。秦昭襄王在位56年,40餘年都是太后及其他舅舅魏冉掌權。秦昭襄王41年,聽從魏人範睢的意見,除3貴,才開啟了自己作為王上親政的15年。因白起很有軍事才能,且在軍中威望很高,除3貴的過程中才沒有波及到他。從秦昭襄王親政後,一開始對白起就有些提防。
2.政敵落井下石。
自長平之戰剛結束,范雎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不願再讓白起立功,居於自己之上,於是就說服秦王同意了趙、韓兩國割地議和的請求。白起知道了實情的緣由,從此跟范雎結仇,並且怨恨秦王,有點開始輕視秦王。
3.忠於秦國,拒絕王令
長平之戰後,白起建議直接攻取趙國首都邯鄲。秦王在丞相範睢的建議下,下令撤軍。後國家實力有所恢復後,秦王要求白起再次領兵攻取邯鄲。白起不從王令,並說“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這句話明顯帶著輕視、譏諷秦王的情緒。秦王知道後,自然會不滿白起的作為,多次強令白起,白起照樣次次稱病拒絕。但白起始終堅持自己為秦人,也絕對不會背叛秦國,但是這個秦國畢竟是這個王在統領的。
4.秦法不容
商鞅變法後,秦國事事皆有法度可依,臣下不聽王令,根據秦法是需要斬首的,當然也有戴罪立功的先例。
5.秦昭襄王私憤
白起在軍中多年,威望甚高,但請他出戰多次,均被拒絕,甚至還責怪自己。到底誰是王誰是臣?但如不制裁,日後如何領政,秦王威儀何在?雖有不捨,“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註釋:關於長平之戰後的決策,現在也不好說誰對誰錯。有野史說: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勝利,但也幾乎耗盡國力,現在最重要的是撤軍函谷關內,守衛原有土地恢復國力,只要佔有長平,就始終保持著對趙國的攻勢。試想當年齊國如日中天,在樂毅聯軍攻取下,卻幾近亡國。只能說,秦王的決定沒錯。白起的死,死於性格死於形勢。 -
4 # 百里不奚
白起乘長平大勝之餘威,率大軍直逼邯鄲,準備一鼓滅趙的緊要戰略關頭,秦相范雎接受了蘇代的遊說和挑撥,他惟恐白起戰功過大,在君王面前奪己之寵,於是向嬴稷提出了讓韓趙割地請和的主張,嬴稷未作認真考慮,竟予同意。白起在戰場上正連連得手,忽聞班師之令,只好率軍而歸。回國後他知道班師之令出於范雎之謀,非常氣恨,他對眾人公開宣講說:“自長平之戰,邯鄲城中,一夜十驚,若乘勝往返,不過一月可拔矣。惜乎應侯不知時勢,主張班師,失此良機。”
嬴稷聽到此語,後悔說:“白起既知邯鄲可拔,何不早奏?”於是又組織伐趙之師,適逢白起有病,乃讓王陵率軍前往。時趙國重新起用廉頗為將,王陵在前線屢有小敗。嬴稷見白起病癒,讓他前去代替王陵,白起分析說:“邯鄲實未易攻也。前者大敗之後,百姓震恐不寧,因而乘之,彼守則不固,攻則無力,可剋期而下。今二歲餘矣。其痛已定,又廉頗老將,非趙括比。諸侯見秦之方和於趙,而復攻之,皆以秦為不可信,必將‘合縱’而來救,臣未見秦之勝也!”因而固辭不去。
嬴稷讓范雎往請,白起對范雎餘恨未息,遂稱疾推辭。范雎對嬴稷回奏說:白起“病之真否未可知,然不肯為將,其志已堅”。嬴稷發怒說:“白起以為秦國別無他將,必須彼耶?”乃增兵十萬,派王齕往代王陵。王齕圍邯鄲,五月未能攻拔,白起聞之,對人講:“吾固言邯鄲未易攻,王不聽吾言,今竟如何?”有人將此語告於范雎,范雎言於嬴稷,必欲使白起為將,白起遂假稱病重推辭,嬴稷大怒,削去白起爵位,貶其為士伍,遷於陰密,讓他立刻出咸陽城,不許暫停。
白起受令出咸陽,在杜郵暫歇,以待行李,范雎對嬴稷說:“白起之行,其心怏怏不服,大有怨言,其託病非真,恐適他國為秦害。”嬴稷乃遣使賜以利劍,令其自裁,一代名將白起受命自刎,屈死於杜郵。
應該說,白起對秦趙戰爭形勢的分析是比較正確的,長平戰後,趙人驚恐異常,士氣喪盡,又防守準備不足,而秦軍士氣正盛,極有可能一鼓攻拔邯鄲,滅亡趙國。韓趙割地請和兩年後,秦國攻拔邯鄲已不那麼容易了,一是趙國大痛初定,士氣上升,防禦上有所準備;二是老將廉頗重新回到軍事指揮崗位,他善於用兵,非趙括之比;三是秦國與韓趙講和不久,發動戰爭會失信於列國,將失道寡助。
但白起自趙班師後,深恨范雎阻其滅趙之功,並怨嬴稷輕信范雎之言,於是與國家的兩位最高當權人產生了較深的隔閡,形成了心理對抗,他不屑於將自己的正確意見向他們正面表達,而是在背後抱怨議論,使君王感覺到了他的怨恨情緒。當嬴稷命他上前線任將時,他固執己見,堅不肯行,後來又稱病推辭,公開表明了他對最高當權人攻戰方針的不合作態度,加深了雙方的思想隔閡。
在後來是否攻戰趙國的問題上,白起與兩位最高當權人意見不一,作為一名軍事戰將,白起希望自己的戰爭預言能被完全證實,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因為這種心情的存在和不被理解,秦軍在戰場上未曾得手後,他成了最高當權人所嫉恨的物件。白起對自己的處境未曾覺察,他在這時不是隱藏鋒芒、消弭裂痕,為當權者找一些了事的臺階,相反,卻在家中議論攻趙之事,張揚自己的戰爭預見,使當權者感到他在為秦國的失利而幸災樂禍,並且在嘲笑戰爭的策劃者,這就使雙方本來已有的矛盾進一步加深。白起被逐出咸陽時,對自己的危險處境尚沒有足夠的估計,他口出怨言說:“范蠡有言:‘狡兔死,走狗烹。’吾為秦攻下諸侯七十餘城,故當烹矣!”這為范雎的進讒提供了把柄,成為他被害的直接導因。
白起與范雎、嬴稷的矛盾其實是早就具有的,白起是秦國前丞相魏冉一手提拔的戰將,魏冉與白起兩人將相相和,用事日久,後來見范雎初來秦國即得寵於君王,俱有不悅之意。
不久嬴稷用范雎代替魏冉為相,白起難免有不服之心,白起對自趙班師之令提出反對意見,只不過是使他們間的矛盾公開化罷了。嬴稷和范雎對魏冉的長期專權是有看法的,他們罷掉了魏冉之職,對白起繼續留用,並非不知道白起與魏冉的關係,只不過是要利用白起的武略和才能,而當白起對他們的某些具體的戰略方針提出反對時,自然極易觸發他們的深層嫉恨。白起受范雎之讒言而被嬴稷賜死,在相當程度上體現著秦國派系鬥爭的繼續。
-
5 # 手機使用者德友之書齋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事秦昭王。(《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以下簡稱《史記》)
一、白起生平簡介
白起(?~前257年)。秦昭王(亦稱昭襄王)時,受穰侯魏冉推薦為將,屢立戰功,由左庶長連升左更、國尉、大良造等。
他是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兵家代表人物之一。善於用兵,百戰不殆,沒有敗績,是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傑出軍事家。還有史家將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被譽為一代戰神。
他在秦昭王時征戰六國,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曾在伊闋之戰大破魏韓聯軍,斬首二十四萬。殺的兩國肝膽俱裂。(趙文博《中國通史》以下簡稱《中國通史》);
前279~278年,發兵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南)、鄧(今河南鄧縣),長驅破郢(今湖北江陵北)攻陷楚國都郢城,打得楚人喪魂落魄。《中國通史》
前271年(昭王三十四),白起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於河中。
前264年(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韓陘城,斬首五萬。《史記》
前260年,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之戰,大破趙軍,坑殺降卒四十餘萬。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以功被封為武安君。 因長平一役坑殺40萬趙軍,又號“人屠”,殺星。
後人對其評價也是譭譽參半。
白起這個戰國時期殺人如麻最狠的屠夫、嗜殺成性的魔頭也未得善終,後因與範睢政見不合,激怒昭襄王,被逼自殺。
二、從患病至死的過程
題主問白起手握重兵為何不反戈一擊。那你要熟悉一下這段歷史。
長平之戰,白起“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史記》。
公元前259年(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軍再次平定上黨郡。以後,秦軍兵分兩路,王齕攻下皮牢,司馬梗平定了太原。韓趙兩國十分害怕,就派蘇代攜帶重金去遊說秦丞相應侯。在其挑撥離間下,應侯便向昭王進言,同意割地罷兵。於是白起與丞相應侯有了嫌隙。
同年九月,秦國再次發兵,派五大夫王陵攻打趙國邯鄲。這時白起患病不能出征。王陵部隊損失了五個營。這時白起病癒,秦王想讓白起代替王陵,統帥部隊。白起進言,邯鄲實在不易攻下,況且各諸侯國的援軍馬上到了,這樣裡應外合,秦軍必敗。秦王親自下令,白起也不赴任,於是派應侯去請他,白起仍稱病不起。
秦王使王齕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於是免武安君為士伍,遷之陰密。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使者日至。秦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陽中。
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史記》。其意是秦昭王“讓白起遷出咸陽,他流露出不服氣的樣子,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人賜給他一把劍,讓他自殺。
秦王令其自裁,亦無形中存續了白起一大家族的血脈。
白起自殺前曾說:“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史記》
白起“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史記》。
這段歷史清楚的說明了一是白起因患病,二是與應侯有隙,拒不赴任,被昭王免為士伍,軍權具失,手無一兵一卒,哪裡還手握重兵?還敢反戈一擊?
就算退一步講,白起還手握重兵,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所謂反戈一擊,你統帥將士攻城拔寨行,你想反戈一擊,幹禍滅九族和連坐之大罪,誰還敢跟你白起一起造反不成!
其實白起只是秦王手下的一個戰將而已,秦國最高軍事統帥是秦王,在秦國還有諸如王翦等戰將如雲,虎狼之師如雨,最後秦傾全國之兵60萬於王翦統一六國,素性多疑之秦始皇也未怕其反戈一擊啊!
最後用《史記》裡的最後一段話結束本文:“太史公曰: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彼各有所短也。”《史記》
其意是白起預料敵情能隨機應變,妙計層出不窮,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解除應侯給他製造的禍患。…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
6 # 相尋夢裡路
不要說白起當時手裡沒兵權,就是他有二十萬大軍,他也造不了反。秦國不像後來的其他王朝,可以說秦國對武將兵權的掌控能力還是很有一套的,根本就沒把武將的威脅放在心上。白起的死不是因為秦王怕他反,而是他自己的言行以及范雎的挑撥激怒了秦王,使得秦王惱羞成怒,最終才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秦國的軍功制和連坐制,光這兩樣,就足以使得很多將領和底層士兵不敢造反了。可以參考秦國末期的情形,章邯所率的二十萬驪山囚徒,在那樣的情況下都能盡心為秦國征戰,不敢臨陣倒戈,可見秦國對軍隊的管控能力是有多強。直到最後實在無力迴天了,才不得不選擇了投降,就那樣,項羽還依然怕他們會再次倒向秦國,與自己為敵,故而悉數殺之。
-
7 # 使用者67724358697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回覆列表
謝邀!秦趙長平一戰,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卒。天怒人怨,註定白起悲慘的結局。功高震主,自古就犯大忌。秦國將相失和,範睢藉助秦昭襄王打壓白起。後因白起拒不出兵攻趙,邯鄲之戰,秦王又敗給趙魏聯軍。秦昭襄王自然遷怒於白起。先把白起武安君的爵位剝奪,降為士卒。又賜其自殺。兵是秦國的兵,白起不具備反戈一擊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