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心清流
-
2 # 布夫舟
提起明朝大太監劉瑾,首先想到的是他到底多有錢?2001年的時候,《亞洲華爾街日報》統計過去一千年全球最富有的50人,其中有6個華人,裡面就有劉瑾。其他五個華人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珅、伍秉鑑、宋子文。據說劉瑾有1200多萬兩黃金,2.59億兩白銀。他的財富比大明國庫裡面的錢還多,真可謂是富可敵國!
不過明朝的太監再有錢,權力再大,他們始終是皇帝的奴才。1510年8月25日,劉瑾的末日來臨,他被凌遲處死。凌遲又俗稱千刀萬剮,按照大明律法,凌遲者須剮3357刀。三日之內,劉瑾血肉模糊,痛苦的死去。
再說說劉瑾這個人,他是明代中葉很有影響力的專權宦官。他一心貪戀權力,一朝權在手,便毫不猶豫的濫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所欲為。即使如此,劉瑾還是做了一些改革的,不過這些往往為人所忽視。
劉瑾自幼進宮,因為侍奉一個劉姓太監而改姓劉。他曾經處罰了法律,本應該處死,後來卻被赦免了。在別人的引薦下,劉瑾到東宮侍奉未來的皇帝。正德皇帝繼位以後,劉瑾得到正德皇帝的重用,權力越來越大。
因此,當時的元老大臣劉健、謝遷等人曾經向正德皇帝進諫,要求除去劉瑾等人。不過,正德皇帝還是留下劉瑾。後來,劉瑾等人在和這些元老大臣的權力鬥爭中獲勝,他們憑藉皇帝的權威,能夠總攬朝政。
這一時期的劉瑾採用了殘忍的手段打擊那些不願意依附他的官員。先後有56名官員遭到劉瑾的打擊。那個時候官員見到劉瑾必須稱他劉太監,而不能夠直呼其名。隨著權力的增大,劉瑾眼界也不斷擴大,他能夠管的事情也越來越多。
劉瑾所處的時代是明朝由盛到衰之際。由於土地的兼併,朝廷能夠收集的賦稅越來越少,而皇帝內廷的用度和邊境的軍費卻越來越多,因而明朝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針對這個問題,劉瑾還是從查盤、鹽法、屯政、用人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改革。這和我們大多數人眼中的太監形象是不一樣的。
以丈量屯田為例,當時很多人都趁機侵佔屯田。由於這些田地很多都免稅,屯田兼併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對社會的穩定造成了嚴重的危害。畢竟這些人很多都享有種種特權,數量可以無限發展,也能夠隨意進行欺騙。劉瑾丈量屯田,能夠加強朝廷對屯田的控制。
總得來說,劉瑾改革還是有一些積極的內容的。不過無論從他執政的具體內容來看,還是從他最後的悲慘命運來看,劉瑾可謂是那個時候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人。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
3 # 來吃土豆吧
劉瑾作為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之一,其位高權重可以說是稀世罕見。他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弘治年間犯罪赦免後侍奉朱厚照,博得明武宗的寵愛,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
在2001年,《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將明朝太監劉瑾列入過去1000年來,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單。至於他的財產,據清趙翼《二十二史札記》所載,劉瑾被抄家時有黃金250萬兩,白銀5000萬餘兩。其它珍寶細軟無法統計。其個人資產甚至是當時國庫資產總量的六倍至多。
劉瑾最後做到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按說,劉謹剛開始也不敢擅專,但每有請示,“武宗輒叱曰‘吾安用爾為?而一煩朕!’自是不復奏,事無大小,任意裁斷,悉傳旨行之,上多不之知也。”(《明史紀事本末,卷四三》)也就是說,劉瑾偏偏遇見一位耽於玩樂、怠於政事的武宗。這武宗樂的清閒,搬出皇宮,在西華門建造所謂“豹房”,通宵達旦地尋歡作樂,使劉謹得以代替皇帝硃筆票旨而取得大權。
實事求是地說,劉謹並非無能之輩,也未曾將國事全當兒戲。史載,劉謹將奏章帶回私第後,都與他的妹婿禮部司務孫聰及華亭人張文冕商量參決,再由大學士焦芳潤色,內閣李東陽稽核之後頒發。如此看來,他還是頗為慎重的。
在他“執政”期間,他針對時弊,曾對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動,推行過一些新法。即所謂“劉謹變法”。據《明史》,“給事中屈銓、祭酒王雲鳳請編瑾行事,著為律令。”另據《明通鑑武宗》“‘辛丑,兵科給事中屈拴,請頒行劉謹所定《見行事例》,按六部為序,編整合書,頒佈中外,以昭法守。詔‘下廷臣議行。’”不過,對於專權太監,正史從不可能有絲毫正面評價,所以其《見行事例》所擬的改革措施及成效如何,史料基本不載。
劉瑾乾的惡事,大家基本都耳熟能詳了,作威作福,禍亂朝政,收受賄賂,謀求求私利,並排擠朝中正直忠義的大臣。直到正德五年,安化王叛亂,平定後,楊一清,李東陽,張永的計謀下,將劉瑾誅殺。惡貫滿盈的明朝太監劉瑾,被判凌遲3357刀,分三天割完:劊子手先從其胸脯割10刀,然後對著他大聲吆喝,怕他昏過去,等醒過來,再割10刀,如此反覆.第二天,劉瑾熬不住氣絕身亡.第三天繼續割屍,直到割足3357刀。後來劉瑾的肉被民眾爭相購買。
-
4 # 小南史
劉瑾,明朝正德皇帝朱厚照時期著名的八虎之一,劉瑾五十歲之前,生活坎坷,他自幼入宮,循規蹈矩,兢兢業業,內心深處也是想成為一個能夠流芳百世的大宦官,由於一次工作上的失誤,不但丟掉了自己奮鬥三十年才獲得的九品官,險些處死,後繞過一死,被髮配到皇陵守陵,這一守就是十年。
十年冷清孤苦的守陵生活,讓劉瑾的人生價值觀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是顛覆性的,劉瑾為了自己的理想,重新校正了自己的目標:做官、做大官、做最大的官,才能讓自己做到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去掌控別人和自己的命運,這十年守陵生涯,劉瑾不斷反省自身,找到了往上的三個途徑:第一、出身;第二、送禮;第三、溜鬚拍馬。
十年守陵的生活沒有磨掉劉瑾想流芳百世的人生理想,人生的際遇說變就變,劉瑾以前的悲慘命運終於要結束了,弘治十一年,皇太子朱厚照出閣讀書,宦官隊伍擴招,守陵十年已經暮氣沉沉的劉瑾迎來了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可以這麼說,這一次的機遇,是劉瑾能夠在大明王朝呼風喚雨一個轉折點,劉瑾賄賂了宦官李廣,獲得了東宮伺候未來皇帝朱厚照的工作機會。
劉瑾揹著自己簡單的行囊,帶著無限的憧憬和滿滿的信心進入了東宮,伺候太子朱厚照,朱厚照繼位之後,對於身邊的宦官,朱厚照可是非常照顧,短短一年時間,劉瑾憑藉朱厚照的關照以及信任,劉瑾從一個不入流的小太監升到了正四品內官掌印太監,這是作為宦官所能獲得的最高官職,這個職位具有“內相”之稱。
劉瑾並非無能之輩,如果劉瑾是一個無能之輩,那麼他不可能在政治權利傾軋之中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可以這麼說,在劉瑾通往權利之巔的道路上,確實有不少人無辜牽連,也曾因為對抗滿朝文武大臣,誣陷過正直大臣,這也是劉瑾在倒臺之後會被處以凌遲的原由所在,這一切都是咎由自取,怨不的別人。
中國古代史,關於前朝舊事都是由後朝所撰寫,這是為了“為尊者諱”的目的,編撰《明史》是由清朝所編撰,那麼編撰的人其實是投降了清朝的東林黨,他們佩戴的有色眼鏡足以讓後人雲裡霧裡,在這種好似黨同伐異的筆下,很多的人物和事件都沒有真正的記錄下來。
《明史》上有個小故事:大意就是正德皇帝十分貪玩,劉瑾等人就專門挑正德皇帝玩的正高興期間去讓正德皇帝批閱奏摺,正德皇帝不耐煩,所以便讓劉瑾代行皇帝批閱之權,所以劉瑾就成為了“影子皇帝”。
正史之上,白紙黑字,真實性我們無法考證,作為秉筆太監,每天要批閱的奏摺無數,怎麼會有這麼多時間陪皇帝玩耍,更何況此時的劉瑾已經快要六十歲的高齡了,古代這個年紀算大了吧,真有如此的“精力”?
劉瑾雖然收受賄賂,排除異己,但劉瑾從未將國事當作兒戲,有野史記載,劉瑾文化水平不高,處理很多奏摺比較吃力,劉瑾一般在皇宮處理不及時的奏摺或者茲事體大的事情,都會帶回自己的私人宅邸,讓他的妹婿禮部司務孫聰及張文冕等人商量決策,最後由大學生焦芳進行潤色,最後由內閣大學士李東陽稽核之後在頒發,處理國事還是頗為慎重。
正史上記載關於劉瑾好的一面記載較少,很多事情後世也無從考證,但劉瑾變法的客觀事實是絕對有據可查。
劉瑾掌權之後,一共做了三件大事,也就是史上有名的劉瑾變法。
第一、對全國財政收支進行全方位統計
第二、清算軍屯土地
第三、革新社會風氣
其具體措施如下;
降賦稅,減輕農民負擔,“三月,甲辰,振浙江飢又停止本年應解雜款銀六萬兩以寬民力。
建立官員不定期考察制度,“己酉,詔吏部考察京宮不必以時。”為避免戰事發生時各鎮守將領擁兵自保或各自為戰。
邊防方面,“乃請仿王越、秦等故事,仍設文職大臣總制三鎮,鎮、巡以下皆受節制”。
整頓鹽法,清理鹽課,“秋,七月,戊戌,劉復矯旨造御史喬岱等往核兩浙鹽課,追論歷次巡鹽御史及運司官賠償商課,自數千兩至數百兩,按歷年深淺及大課多寡以定陪納之數,皆令輸京師內承運庫。
修撰典籍,平衡科舉。組織編纂了《通鑑纂要》,調整各省的科舉錄取名額,增加西部地區陝西、河南、山西等地錄取人數,降低了江西錄取人數。
不拘禮法,革新風俗。如“令寡婦盡嫁,喪不葬者焚之”等,為時人所側目。
打擊官員失職和貪汙腐敗,以獨特的“罰米例”,對失職官吏以罰米為單位的俸祿為手段,“丁末,工科給事中吳儀核寧夏、固原等處倉場秋坯虧折之數,劫歷任巡撫都仰史徐廷薄等十六人,侍郎碩佐及管糧郎中、副使、金事徐鍵等十八人,又通判董全等一百八十八人,又以馬價鹽課劫巡撫寧夏全都御史劉憲、巡撫陝西右副都御史楊一清及苑馬寺卿、全事、知府、間知及管屯衛宮十餘人,皆入罰米例,重者五百石,輕者三百石以下,致仕者半之。”又,“辛丑,給事中白思誠、御史儲珊等,復參遼東倉庫自弘治十五年至正德三年前後各任椰移虧折之數,遂及都御史王宗彝及郎中、給事中、御史等凡數十人。除病故者勿追,餘俱各罰米輸邊,自一千石以下有差,其中所罰有至再至三者。”
建立內廠鉗制東西廠的權力,“時東廠、西廠緝事人四出,道路惶懼。瑾復立內行廠。”此外“瑾峻刑”,其執法很嚴,頗有朱元璋之風。
劉瑾在位掌權時,做了這三件大事,但件件都把當時的權貴,也就是既得利益者得罪個遍,由於劉瑾確實貪汙受賄,所以文官集團抓住了這個把柄,集體彈劾,貪汙受賄是事實,不容劉瑾狡辯,但正德皇帝朱厚照念及多年的伺候之功以及年老體衰,就把劉瑾貶到南京養老,但文官集團害怕再次出現汪中直的情況,一心想要將劉瑾置之死地,在劉瑾家中暗藏玉璽、金刀、盔甲等違禁物品,隨後便再次彈劾劉瑾謀反大罪,正德皇帝朱厚照此時就無法忍受了,貪汙受賄就算了,還要謀反,隨即下令處死劉瑾,並要凌遲之。
貪汙受賄是真,謀反是真是假,不得而知,凌遲處死的劉瑾,那一年剛好六十歲,位極人臣的太監,沒有後代,我們不禁想問,作為一個從小就生活在皇宮裡,隨後又被孤獨守陵的劉瑾,難道他劉瑾不知道他的一切都來自那個在皇位上的皇帝,劉瑾除了正德皇帝的信任之外,哪裡還有造反的資本,外無強大的人群支援,內無兵權,他會要去謀反?
劉瑾是宦官“八虎”之首,這是後世之人給他的定義的“老大”之位,在最初陪伴正德皇帝身邊的太監之中,劉瑾作為年紀最大的一人,可能跟正德皇帝存在代溝,他僅僅排在第七,而且劉瑾並不是一手遮天,雖然在外面看起來是這樣,但其餘七位一樣不可小看,劉瑾和東廠西廠的負責人其實關係就非常緊張,一度在正德皇帝面前扭打起來。
劉瑾,這個經歷過無數風波的老太監,在一次又一次的改革舉措之中,一而再再而三的觸動了既得利益者,從而遭人記恨。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就是劉瑾的寫照,當然劉瑾似乎更慘一點。
劉瑾,他該死嗎?他確實該死,但他就只能揹負罵名嗎,其實也不然,劉瑾努力過,不管是為了大明王朝的延續還是為了能流芳百世,劉瑾確實努力過,至少他的這些努力,也並非全是為了自己,這些改革舉措受益最大的是大明朝,但是他劉瑾觸動了當時少部分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劉瑾失敗了,劉瑾也最終沒能熬過他六十歲那年的夏天。
回覆列表
先來簡單介紹一下劉瑾。劉瑾本姓談,陝西興平人,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於是改姓劉。後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後來的明武宗。他善於察言觀色,隨機應變,再加上是伺候武宗長大的老奴,深受信任。朱厚照繼位,他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明武宗時的太監,俗稱八虎,從正德元年到五年,操縱朝政,是明代擅權亂政最嚴重的權宦之一,當時即有“立的皇帝”之稱。劉瑾的貪婪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安化王趁機於1510年4月發動叛亂。由於不得人心,叛亂很快被平定。太監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劉瑾伏誅。
眾所周知,英明神武的高祖朱皇帝,吸取唐朝宦官之難的教訓,立下組訓,嚴禁宦官干政。初衷是好的,但他高估了自己子孫的能力。自永樂帝之後,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土木堡之變更是讓大明武將功勳損失殆盡,自此武官沒落,成為文官的附庸,大明內閣和文官集團勢力強大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皇帝者,順之則昌,唯一代明君,逆之,則為暴君昏君,畢竟史書是由文官集團撰寫的。朱厚照的父親,中國歷史上最好的皇帝,朱佑樘,類似與西漢文帝,不問國事,完事由內閣三大學士裁決,權利放縱之大,前所未有。一般都是大學生教孝宗怎麼做,而不是孝宗命大臣怎麼做。這麼君臣和諧的相處模式,為文人言官大喜,稱為萬世楷模。然而朱佑樘真的快樂嗎?不得而知,而朱厚照更是從小從這個環境下長大的,從他當皇帝后有多麼討厭文官,就知道當初孝宗朝是什麼樣境況。但皇帝雖是九五之尊,但並非無所顧忌,當時明朝各項制度已經成熟,朱元璋留下的條條例例的組訓嚴格限制了君臣的發揮。只有一個群體,不怕辱罵,不怕遺臭萬年又對皇帝忠心耿耿,這便是宦官集團。所以劉瑾更多是皇權與相權之間的權力鬥爭。
而另一個關鍵原因,武宗無子,以楊延和為首的文官集團找了朱厚照叔叔家的堂弟朱厚熜繼位。這也不是個安分的主。而且獨尊反抗意識更強。封建時代有個傳統,新帝登基都要否定一些先帝的政策,以此樹立自己的權威和藉由安插自己信任的大臣親信。父子恩情都可以捨棄,何況堂兄弟,所以朱厚照和劉瑾的歷史黑名,嘉靖是要負很大責任的,這就留給大家討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