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真心想知道
7
回覆列表
  • 1 # 姜玉瀾

    按照學生的要求,你這個“不”字很扎心啊,老鐵。

    談談我的感受吧。

    最簡單直接的,學校裡要求做的ppt要求具體,字號字型大小格式頁首頁尾標點符號等等。

    到了社會上

    老闆:你幫我做個ppt吧。

    我:嗯,要求是?

    老闆:我不懂,咋弄的好咋弄。

    總的來說,我們的社會大部分的人還處於僅僅認知字的水平,可能關於生活圈子的不同,素質也參差不齊。到了社會中工作了,不是背課本寫作業,而是讓你運用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一些工作,參與到實際中。

  • 2 # 奔跑吧阿泡

    讀書和工作都是人生的不同的階段,讀書時候是社會探索的開始和準備,而工作就直接是讀書準備的結果以及真正融入社會,不同和相同都很多。

    先說相同的地方!

    讀書和工作都是有考核的,只不過考核的形式和目標不一樣。讀書的時候,我們努力準備和熬夜突擊是為了追求一個分數,這個分數能讓我們拿獎學金,能讓我們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而工作之後則是KPI和工作結果,這個結果左右了我們的升職和加薪,左右了我們人生向上的機遇!

    讀書和工作都是別人給錢養活我們自己!在讀書的時候,每月沒錢了可以開口問父母,感覺一切是天經地義。工作了之後,每個月企業固定發工資,工資多少直接決定了自己的物質生活水平,雖然總覺得少,但是感覺相對公平,畢竟是自己勞動換來的。

    再說說不同的地方!

    讀書和工作周邊的圈子完全不一樣。讀書的時候關係單純,只要和同宿舍搞好關係就大體差不多,大家都年少單純。而到了工作以後,同級和上司之間有說不完的故事,爾虞我詐,因為有利益關係和衝突。

    讀書時候是浪漫主義!以為透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有收穫,未來一定如自己規劃,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就一定能按預期模樣和時間成功。但是到了工作之後發現社會是那麼無情和實際,努力只是你個人的事情,很多人不努力靠背景靠關係也能成功。然後,自己預期的計劃一個個擱置和放棄,然來社會不是自己當時想的樣子。

    讀書時候的慾望小,而工作後野心大。學校的時候搓頓館子就覺得好吃的不得了,工作了後發現吃飯真是個困難的事情,以前吃不起的麥當勞都是那麼難吃。隔壁班的美女對自己笑了一下可以高興一個星期,工作後天天在美女堆裡都難以提起慾望,原來都是那麼現實,美女是奢侈品,北上廣的房子和車子老是看起來那麼不真實!

    說了這麼多,其實發現,每個人都在走相同的路,都是從單純走向複雜,從充滿期望走向默默無聞和平庸。也許這就是人生。

  • 3 # 十里潭水

    最大的相同:不努力就沒有好果子吃

    高中和大學在人生中是全面學習的黃金時期,此時的我們精力旺盛,記憶、理解等認知能力都處在高峰期,也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還沒有家庭的拖累。在最應該學習的時候不學習,以後在工作中要花費巨大的代價來彌補。這個階段不努力,不僅影響學業,也影響以後的工作。

    現在網路佔用了我們太多的時間,但網路其實是一個工具,你利用得好,它有無數的學習資源,你用得不好,它就是一個吸引你浪費時間的惡魔。充分地利用網路開展自己的學習,完全可以突破學校、專業、地域的限制。比如現在你要想到清華大學蹭課,就不用千里迢迢跑到北京,直接在網上就可以學習;英語要好直接去蹭蹭哈佛、斯坦佛這些頂尖高校的課程,也是比較容易的。如此使得的條件,使得每個有心的學生,都可以充實地度過大學四年。

    工作也需要努力。職場上我們會看到三種截然不同的員工:一種是怨天怨地怨人怨己,一種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幹好再說,還有一種就是隨大流,別人怎麼幹我也怎麼幹,大錯不犯小錯也基本沒有。最終,那些幹好再說的人,水平會越來越高,日積月累一定會產生巨大的差距。

    不管在學校還是在工作,不努力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學業和工作都每況愈下。

    最大的不同:學校裡一切都是模擬,職場上全是真刀真槍的實幹

    學校和職場最大的不同是,學校裡都是“模擬”,學生有推倒重來的機會;但在職場,這種機會基本沒有,做得不好你的職業生涯就可能結束了,起碼這一段時間的工作算是“清零”。工作了你基本不會面對考試,但績效的考評可比考試要難得多。

    讀書的時候沒必要去過多琢磨工作後會怎樣,把時間和精力用在學習上,打好基礎要緊。大多數工作,只要是一個正常人,透過努力都能幹好。在學校裡的想象也沒多大用,社會環境在變,工作的性質和要求也在變,反倒不如透過學習“以不變應萬變”。

  • 4 # 陳向東

    這個問題恐怕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因為每個人的感受都不一樣。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只能提供一個不成熟的參考答案。其實讀書和踏入社會的異同非常之多,由於提問中有“最大”的限定,那就只談一點,最大的一點。

    1、讀書和踏入社會最大的相同點,我認為是,學習才能進步。

    讀書的時候,從幼兒園到博士,想要取得好成績,唯一的辦法就是保持學習,這一點應該很好理解。請回想一下你的同學,那些所謂的學霸,肯定不是天賦異稟,而是刻苦努力,什麼“玩玩鬧鬧就考了個第一”的鬼話千萬不要相信。學霸們在你面前也許是玩玩鬧鬧,可是轉過身,他們就埋頭在學習中,拉都拉不動。沒有保持學習的好習慣,讀書的時候絕對成不了尖子生。

    踏入社會後也是一樣,要想進步,只能透過保持學習來獲得。我總認為,現代社會的一切競爭,其實都是學習力的競爭。大家的起點也許有高有低,有的是名校畢業,有的是普通學校畢業,甚至有的壓根就沒上過學,可是起點的差別不管在當時看起來多麼巨大,放到整個生命歷程中來看,其實算不得是多大的事情。真正關鍵的,是你有沒有始終保持學習的狀態,始終在向前邁進。起點很高卻固步自封,從而最終導致失敗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百度,或者回想一下自己身邊那些小時候很出眾,後來卻默默無聞的人。失敗的形式各種各樣,失敗的原因卻大同小異——沒有保持學習。

    也就是所,不管你是學生也好,工作也罷,要想有所作為,第一個要牢牢樹立的基本觀點,就是一定要保持學習。喪失學習能力,你將喪失一切。

    2、都市和踏入社會最大的不同點,我認為是,誰來替你兜底。

    讀書的時候,我們的身份是學生。不管是幼兒園的稚童,還是大學裡的精英,都會處在一個閉合體系當中,出了事情有人給你兜底。在未成年的時候,我們還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兜底的是監護人、老師、學校。在成年之後,雖然我們已經具備了法律意義上的民事行為能力,但只要我們還是學生的身份,就會受到多方面的保護。舉個最普通的例子,憑藉手中的學生證,20歲的大學生能享受到各種優惠,而20歲的農民工,卻享受不到任何優惠。當學生是很幸福的事情,因為只要你出點事情,總會有人出面給你兜底,不管是自願的還是被迫的。

    踏入社會之後,這種特殊待遇就沒有了,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情,最終只能由自己來兜底。同事也許會幫助你,也許不會,幫助是情義,不幫屬正常;領導也許會關心你,也許不會,關心你的是好領導,不關心你的是差領導。面對所有的問題,最終決策權一般來說都在你自己手中(不排除極少數那種被人脅迫或者身不由己的特殊情況),與權力相對等的必然是責任,也就是說你做的任何決定、以及隨之而產生的任何結果,最終只能由你自己負責,自己給自己兜底。

    說兜底也好,說責任感也罷,這可能是社會自然人與學生的根本區別,我們生命中的所有喜怒哀樂酸甜苦辣,說到底都跟責任有關。

    總而言之,生命是一個美好而不可逆的過程,衷心祝願大家,在讀書的時候學有所成,踏入社會後也有所作為。

  • 5 # 上啥班App
    上啥班,短影片招聘APP為您解答

    我覺得讀書與踏入社會相比,兩者之間最大的相同之處是一直在不斷的學習與進步,而最大的不同之處則是學習的方式不同。

    在這個網際網路高速發展的資訊大爆炸時代,快餐文化儼然已經成為常態,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一切都變的那麼快節奏,就連感情也是如此。但無可厚非的是,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要保持學習的積極與熱情,時刻保持好奇的心,活到老學到老,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樣我們的家庭才會更和睦,社會更和諧,國家更繁榮,地球更昌盛,同時我們也更不會被時代的浪潮所淹沒。因此兩者之間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一直在不斷的學習。

    學生時代讀書更多的是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上有些許脫節,而踏入社會後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則都是在摸爬滾打,失敗教訓,親身實踐之中總結學習出來的。踏入社會後我們身上的壓力也變的更加巨大,房子車子票子,孝養父母,結婚生子,以及孩子的未來,這和讀書比明顯更加複雜,事情多了,心亂了,因此讀書學習的效率也不如專注讀書的效果更好。而最能讓人耐住性子沉下身心去讀書的時期則莫過於學生時代了,而且相對於踏入社會而言,讀書時代的感情也更加純粹,無論是友情還是愛情,人際關係都較為簡單。因此我認為讀書和踏入社會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就在這裡。

    很多人說,大學是一個微型的社會,而社會則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大學,生活處處是考場,只有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學習,我們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6 # 喻德武

    讀書和踏入社會最大的相同就是學習,要持續不斷的學習,終身學習。

    只不過,讀書的時候主要學習理論知識,以書本為主,衡量的標準是學習成績,所以學習行為主要圍繞考試展開,好處是隻要用功,就能順利畢業,當然,這是就大學生而言的。那時老師也說過,未來世界需要終身學習,但沒有幾個人真的把這句話當回事(忠言逆耳),覺得大學就應該放鬆,畢業了只要找到一個好單位,就沒有必要下功夫學習了。

    事實上正好相反,真正的學習是從畢業開始,在工作實踐中才發覺自己什麼都不懂,什麼都要學,真有那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大部分去打工或繼續深造,也有少量的創業了,在殘酷的市場和職場環境裡,沒有點真本領,就很難混下去,這就需要快速且持續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不再侷限於書本,而是向其他大牛請教學習,攻克技術難題,不斷試驗試錯等多種形式。不學習,真的會被時代淘汰。

    讀書和踏入社會的最大不同,則是讀書時沒有什麼生存壓力(家境特別貧寒的除外),可以相對安心的做研究和思考,因為有父母家人支援,就有了堅強的後盾。

    踏入社會意味著要獨立工作,不能再依賴家人在經濟上的支援,所以必須先活下來,生存是第一位的,然後在生存的基礎上再圖發展,這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 7 # 鹹魚學院

    “未佩妥劍,出門已是江湖”這句話很貼切地描寫了讀書人初出茅廬步入社會的生存狀態。我們寒窗苦讀十幾年,卻仍然不能堅定地依靠知識鎧甲,昂首自信地邁入社會,從容不迫地面對生活險惡。對於現實社會的真面目,我們始終是霧裡看花。但同時它與讀書時代竟有了一個奇妙,但又是意料之中的共同點,那就是一如既往地充滿了對無知的焦慮感與恐懼感。然而終究也有區別,那就是在這個嶄新的世界,提供了一切實現你自己的可能。兇險同樣也是機會,如果說讀書時代的目標就是學到終點,那麼踏入社會更注重的是能否活得精彩,活出自我的人生廣度。沒有目的,迷人而又刺激。

    一、相同的憂愁

    讀書時期,是體驗“無知”最深刻,也是磨礪意志最有效的時期。我們有收穫知識的剎那喜悅,但更多則是面對知識的渺小與步履不停的辛苦。那種學海無涯好像要將人吞噬恐懼感,是每個學生都曾經歷且刻骨銘心的。同樣,步入社會,我們從讀有字之書轉變為讀無字之書,此時的無助感並沒有減少。也許人生就是這樣,需要我們在摸爬滾打中克服恐懼,懷揣著對未來可期的希望,一步步在憂患中前行。

    二、不同的規則

    學生時代的規則,就是安守學生本分,好好學習。成績就是王道,第一名才是贏家。可到了社會,遊戲規則變了。對於成功的評判標準不再是唯一,對於自我的要求也沒有以前那麼死板的苛刻。比如說,你喜歡做飯,做到米其林三星級主廚是一種成功,做到家常菜讓大家開心也是一種成功。在這個過程,你付出,你享受,你快樂,也是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方式一種。也許並沒有掙到億萬之財,但你可能獲得了曾為它捐贈過免費午餐養老院的感激,獲得了救助行乞者後路人向我投來的善意。你讓冷峻的現實世界多了一份暖色和一份閃光,就是踏入社會後自己定義且讓人尊敬的成功規則。

    從稚嫩到滄桑,從溫箱到海嘯,願你歷經千帆,歸來仍少年。

  • 8 # 阿爾法stadt

    讀書和踏入社會最大的不同就是賽道的不同。是讀書有規定的科目,大家在一個相對來說一樣的框架範圍內競爭,需要做的是努力學習基本上就有好成績,而踏入社會,必須承擔其責任,自己選擇賽道,攀登不同的山峰。

    讀書的時候,大家用的是一樣的教材,一樣的考核標準,大家要做同樣一套試卷。這個時候考察的就是你的理解能力,你的刻苦程度,你的學習效率。相當於你要面對的題目是有主題,有框架。如果可以找到合適的學習方法,就可以取得相對不錯的成績。另外讀書的時候,簡簡單單,大不了掛一科,它不影響太多。

    一、但是踏入社會之後面對的問題,要解決的問題就不同了,首先就是賽道的選擇,不同的行業有著不同的發展前景,可能兩個在學校成績不相上下的學生,在踏入社會最初的選擇就會讓他們最後的人生有截然不同的,在社會上的等級、層次、財富、體驗都不同。

    比如說,兩個同樣優秀的同專業同學校大學畢業生,一個選擇傳統的製造業,一個選擇了網際網路行業,他們面對的工作內容,可以接觸到的人和事情,職業發展空間,職業前景完全不同,收入更可能相差幾倍,甚至幾十倍。在踏入社會選擇賽道時考驗的就是你對趨勢的判斷,以及如何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優勢,來為自己選一條更有前景的賽道。

    二、另外進入職場,踏入社會和讀書時一個更大的不同在於,社會是複雜的,需要和不同型別的人打交道,需要有良好的與人溝通的能力,

    在學校讀書,你好聽課,做好規定動作,就能保證不錯的成績和不錯的排名。但在社會這所大學遠遠沒有那麼簡單。這是一個有起點有終點的旅程,你怎樣去跑,這是自己的選擇,不同的是賽道,和在不同賽道上看到的風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規模巧克力番茄合適嗎?網上的各種種植案例值得借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