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漠胡楊聊歷史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這兩場戰役結果差不多(金、明的主力精銳損失殆盡),結果卻是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金朝被蒙古人攻滅,而明朝卻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而存續了二百年之久。

    對比雙方的結果,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明朝的一個決定有著異常重要的作用

    當明軍在土木堡失敗後,帝國最高決策層除了震驚外,立即對戰敗做出了反應:堅守首都北京,同來犯之敵決一死戰!此外,對王振同黨進行清洗,讓受夠了王振黨羽淫威的城中軍民歡呼雀躍。主戰派在時任代理皇帝朱祁鈺的支援下由於謙全權負責北京防務,而於謙無愧於英雄的稱號在他的指揮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其次,國家的基石軍隊戰鬥力差別

    我想從戰役的過程中應該能知道一二,蒙金間的野狐嶺之戰是雙方將領在野戰中一役定勝負,在後來的蒙金戰爭中金朝一直沒能取得勝利,導致最後王朝滅亡。

    而明朝的土木堡之戰完全是明軍在大太監王振的作死指揮下生生把十幾年前還在橫掃漠北蒙古的明軍拖垮,最後明軍潰敗,皇帝被俘。

    雙方的戰爭中金軍是無法贏得成吉思汗的軍隊,而明軍在正確的指揮下取得勝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畢竟,距離明軍橫掃漠北天下的時間也就十幾年,雖然土木堡一戰把數十年的軍備、人才儲備都打沒了。但是,也先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有十足的運氣成分,而不是明軍腐敗、戰鬥力不行,當他勝利後面對之前的老對手:宣府、大同的鎮守者楊洪、郭登依然和之前一樣沒有絲毫的辦法,無法攻破城池。

    結果就是他不能在取得土木堡的勝利後,立馬嚮明帝國的心臟北京進軍,給了明朝一個多月的緩衝期。

    這段時間中,明帝國全力運轉,為接下來北京保衛戰做充分的準備。期間,于謙接過了北京防務的重任,雖然當時守衛北京的精銳“三大營”沒了但還有二線、帝國其他地方的後勤部隊,最後在決戰來臨時,北京軍隊已經達到22萬之多,糧食充足、士氣高昂。

    最後,民眾的支援

    金朝是少數民族入主北方地區,當時北方的漢族依然有巨大的人口,而當金朝與蒙古人發生戰爭失敗時,對於當時的漢人來說對金不會有太多的感情,尤其是後面金朝把首都遷到了南面,對於中都附近的軍民信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他們對王朝的支援也越來越小。

    但明朝則完全不一樣,明朝是在驅除蒙古人後建立的漢民族帝國。土木堡之變發生之時距離明朝建國不足百年,曾經北方地區數百年的淪陷時間,對於漢民族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痛苦,而當這些事情可能再次發生時,對於明朝官員、民眾是不能接受的,他們肯定全力支援北京的防衛,最後贏得了勝利。

  • 2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地理因素造成的!明朝土木堡之變後,精銳盡矢,根本沒有力量打北京保衛戰。但是,當時的蒙古草原並沒有統一,瓦剌只是其中的一個部落。如果瓦剌強攻北京,一旦戰局不利,很可能被端了老窩。就算打贏了,也控制不了中原。總之,在後方沒有統一的情況下,問鼎中原是不可能的。所以徐階只是勸說瓦剌首領回到草原重新擬定一份漢文議和草案,瓦剌部就就坡下驢撤軍了。

    金朝面臨的情況則要嚴重的多。不僅蒙古草原早已經被成吉思汗統一,更要命的是,當時的金國,國土形狀就像躺著的智利,東西長,南北窄,夾在蒙古和南宋之間,毫無縱深可言。

    其實,金國版的北京保衛戰不僅取得了成功,而且大量殲滅了蒙古軍隊。奈何蒙古借道南宋,一個簡單的戰略迂迴,就撕破了金國的防線。

    當然,金國的戰略失誤更要命。南宋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本打算聯合金國抗擊蒙古。哪裡知道,金國居然天真的認為,自己打蒙古不行,滅了南宋還是沒有問題的。到時候自己不就有了戰略縱深了。結果損兵折將,寸土未得,還把南宋推到了蒙古這邊。最後在蒙古和南宋的夾擊下滅亡了。

  • 3 # 阿坤學史

    有朱棣幾次征討蒙古在前,對整個天下百姓心理來說,大明就是天朝上國,蒙古也早就大不如前,雖有土木堡之變,但距離朱棣橫行蒙古草原時間還不是很久遠,天下人心未變,當時明人的傲氣還在!明朝正統仍在,沒那麼容易跨!

  • 4 # 這些歷史要讀

    根本原因,其實是還是內因;

    看到有網友分析了于謙對大明的力挽狂瀾,以及明朝與金國軍事力量的對比。其實,這些是要因,但不是根本。金國與明朝在慘敗後的不同命運,其實是由兩者不同的內部局勢導致的。

    土木堡之變時,大明王朝開國八十餘載,歷經洪武之治、永樂之治和仁宣之治三段盛世,國力強大;而且朱明可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根正苗紅的漢家王朝,中原漢地萬民歸心,民心所向。

    因此,面對瓦剌大軍的入侵,大明軍民無不同仇敵愾,保家衛國。這才是于謙和朱祁鈺得以戰勝瓦剌的根本!

    但金國就不能,金國大軍在野狐嶺的慘敗,不僅沒有喚起金國內部的鬥志,反而激發了金國的內部矛盾。金國是女真人的政權,但佔金國絕大部分人口的卻是漢族,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契丹族。這兩個民族對女真人都有亡國之恨,即便歷經百年,這個仇恨也沒有消亡。所以,漢人和契丹人本來和金國政權就不是一條心的。

    因此,蒙古大軍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復國的希望。於是,野狐嶺之戰後,金國的內部矛盾就開始激化了……

    其次,大明是一個大一統王朝,長城以內盡是大明疆域,無後顧之憂。而且,南方的錢糧、兵丁能源源不斷的支援北方前線。這樣的國力顯然是也先的瓦剌所撼動不了的。

    但金國就不同了,他們的南方是世仇南宋,而且南宋雖然軍事上要弱於金國,但國力不比金國差。金國在北方的慘敗給了南宋反面的底氣,讓南宋看到了收復中原的希望。

    所以說,野狐嶺之戰對金國來說,是致命的!即便他們那時有于謙這樣的忠勇之士,也難逃一亡。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這是有多大的心,才能說出野狐嶺之戰和明朝土木堡之戰幾乎一樣的觀點啊。你不知道“野狐嶺”和“土木堡”不僅地方不一樣、時間不一樣,連字都有三個不一樣嗎?

    好了,不開玩笑,事實上野狐嶺之戰和土木堡之戰的唯一一樣的一點,即使都是遊牧民族蒙古的一次巨大軍事勝利,除了這個以外,可以說兩場戰役沒有什麼可以相提並論的地方。

    1、大金不是大明!

    而金朝和明朝,就屬於這樣的情況,同樣都是中原王朝,因為建國時間和綜合國力的差異,外戰失敗帶來不同的後果完全是有可能的!具體說來,金朝和明朝有以下不同:

    建國時間:96年VS81年

    野狐嶺之戰發生在1211年,距離金國建立的時間1115年已經過去了96年;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1449年,距離明朝建立的時間1368年已經過去了81年。

    看起來,96年和81年相差並不多,但是金朝和明朝面對的情況卻完全不一樣。作為白山黑水間走出的漁獵民族,金國在入主中原後,很快被先進的漢文明深深吸引,並開始了漢化的過程。

    歷史一再證明,無節制的漢化最是要命,很快金國就喪失了銳氣,沉迷在詩詞歌賦中無法自拔。

    到金世宗完顏雍繼位後,雖然有心恢復女真人的部分制度,但是金國的漢化已經不可阻擋。漢化帶來的是金國軍隊戰鬥力的迅速退化,女真人賴以稱雄的猛安謀剋制也隨著金國入主中原成為特權階級的平臺。

    完顏雍時代的金華人,已經拉不開弓,上不得馬,成為名副其實的廢柴一根。這樣的軍隊,面對迅速崛起的蒙古人,除了捱打別無他法。

    為明朝稍微好一些。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同樣創立了兵農合一的衛所制度,即在全國各地設定衛所進行管理,並派遣軍戶進行駐守,軍戶平時種地,戰時接受國家徵調參軍作戰。因為是自備武器糧食,所以幾乎不用朝廷指出,因此朱元璋自信地說:“朕不費一粒米,而養百萬雄兵”!

    不過衛所制度也不是萬能良藥,特別是時間一長,隨著吏治的腐敗,軍戶受到的壓迫越來越多,不得不逃離衛所,這導致衛所制逐漸名存實亡!

    不過好在明朝一直在與蒙古作戰,長期的戰爭使得明朝不得不保持軍隊的戰鬥力不下滑,這保證了1449年的明軍尚可一戰。

    在1449年之前,明朝前期的幾位君主比如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和朱瞻基等都相對靠譜,明朝的國力整體來說還在上升,這和處於衰敗期的金朝截然不同。

    因此金朝一戰後一蹶不振,而明朝尚可起死回生,絕對不是偶然。

    疆域:半壁江山VS大一統王朝

    野狐嶺之戰時,金朝的北邊是蒙古,西邊是西夏和吐蕃各部,南面是死敵南宋,可以說局勢並不十分理想。

    因為周邊鄰居的存在,金國始終難以統一各地區,這導致金國實際控制的中原地區,只有甘肅東部、陝西、山西大部、河北、北京、天劍、山東全部以及河南、安徽和江蘇的北部。

    沒有縱深是金國最大的災難。1211年野狐嶺之戰失敗後,金國陷入一個兩難選擇,要麼返回東北老家,躲到深山老林裡打游擊;要麼遷都南下,徹底放棄東北老家。

    權衡之後的金國選擇遷都汴梁,隨後成吉思汗佔領中都,金國國土被一分為二。

    而失去東北和中都的金朝則陷入沒有縱深的更加危險的局面。因為沒有縱深,金朝一度想要從南宋的四川地區找不回來,這讓金朝陷入宋蒙夾擊的態勢中最終走向覆滅。

    而明朝雖然遭遇了土木堡之變,但是包括北京在內的明朝大部分地區仍然牢牢掌握在明朝手中。因為是大一統王朝,明朝有遷都南下的選擇,但是此時的明朝正處於國力上升期,人才一抓一大把,故而有于謙力挽狂瀾,最後打贏了北京保衛戰!

    野狐嶺之戰和土木堡之變都是一次慘重的軍事失敗,但是對金朝而言,這真的是傷筋動骨,而對於明朝而言,這並未傷及要害。所以金朝每況愈下,而明朝則可以迅速恢復戰鬥力,打贏接下來的戰爭。

    2、成吉思汗不是也先

    雖然大家都是蒙古人,但是成吉思汗這一撥明顯要比也先這一撥要生猛。

    雖然都打敗了自己的對手,但成吉思汗是志在必得,而也先則有點運氣的成分在裡面。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將鬆散的蒙古各部統一起來,建立起了凝聚力強的統一汗國,控制了整個蒙古高原。

    而1449年的瓦剌,雖然也控制了東到遼東,西到西域的廣闊抵禦,但是在其控制範圍內,韃靼口服心不服,兀良哈則和明朝曖昧不清。實際上的瓦剌並沒有統一全蒙古,這意味著也先的根基並沒有成吉思汗那般穩定。

    再者,因為也先的職位只是太師而不是君主,這讓也先的地位非常尷尬,因為雖然也先桀驁不馴,但是名義上還是要聽小傀儡大汗的,所以也先並不能隨心所欲地擴大自己的戰果。

    野狐嶺之戰後,成吉思汗再接再厲,直接攻佔中都,將金國領土截斷,為金國的打擊是一波比一波猛烈。而也先在擊敗明軍20萬精銳後,居然在北京保衛戰中被打得一敗塗地,隨後下屬反水,也先成為住家寡人,最後不得不向手下敗將明朝稱臣。

    而瓦剌的輝煌也在也先認慫後走向了終點。從1388年明朝消滅北元開始,蒙古各部就進入了大分裂的時代,到也先這裡也沒有統一,因此在也先向明朝稱臣後,蒙古各部再次陷入大分裂時代。隨之而來的是韃靼的崛起。

    瓦剌的衰落和韃靼的崛起給了明朝恢復實力的機會,因為沒有遭受到蒙古一波又一波的打擊,所以明朝並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

    因此,野狐嶺之戰讓金朝很受傷,但是土木堡之變卻讓明朝重新變強!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幽明斗笠

    因為當時的金國已經是腐朽不堪!成吉思汗是在它孱弱的身體上給了致命一刀!而且成吉思汗統治的蒙古國已經具備了雄厚的國家基礎,有滅國的實力!而明朝敗給也先是軍事上的決策愚蠢導致的軍事敗仗並不是政治上的垮塌!明朝雖然沒有朱元璋朱棣那時候強大,但國本堅實有足夠的資本抗住一場大敗仗!而也先所在的蒙古甚至不能稱之為國家,他們擊敗明朝是強盜式的打劫暴發戶!他們遠遠不具備滅掉明朝的實力!無論是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做不到!所以明朝只是被痛擊而已,沒有滅國之患。

  • 7 # 聚泉鋪

    金國並非野狐嶺一戰而亡國,蒙古滅金也打了20多年,主要是金國統治者政策的失誤,把都城遷到了汴梁,隔斷了女真族發祥地東北的聯絡,也失掉了戰馬的來源。而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大敗,卻在於謙等人的堅持下沒有遷都,保衛了北京,200年後,當李自成農民軍逼近北京時,崇禎帝卻死不遷都,所以說,政策的得當很關鍵。

  • 8 # 津城沐雨

    原因很簡單,金朝和明朝當時的自身情況不同,面對的敵人也不同。

    金朝與明朝的內部情況不一樣。

    一方面,金朝當時領土是東北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南面有南宋,西面是西夏,西北是已經統一了的蒙古,屬於四面環敵,而京城所在的地方就像葫蘆一樣,兩頭大中間細,是最薄弱最容易被攻破的地方,一旦失利就會被分割,面對蒙古人的進攻京城沒有戰略縱深。

    而另一方面,金朝經過幾代之後,金朝內部已經腐朽不堪,貪官佞臣充滿朝野,面對蒙古的進攻,當時的金朝皇帝又屬於是無能之輩,大廈將傾,又無良柱支撐,焉能不倒塌?

    明朝當時的情況就好很多。雖然土木堡之變明朝精銳之師損失殆盡,但是留守的朱祁鈺和大臣班底還在,明朝屬於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南方的廣袤國土和國力不斷提供支撐,備操軍、備倭軍等各地援軍源源不斷的向北京開來。

    而明朝還屬於初年,屬於年輕強壯的王朝,大部分朝臣還沒有腐化墮落,內部主戰派意志堅定,方法策略得當,得以有效的重新組織兵力抵擋。

    面對的敵人不一樣。

    金朝面對的蒙古,是剛剛獲得統一的新政權,屬於上升擴張階段,鐵木真又是草原上百年不遇的優秀領導者,在蒙古的統一過程中鍛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

    明朝面對的敵人就不同了,經過朱元璋和朱棣的數次打擊,草原上的蒙古已經分裂成了不同的部落,沒有統一的瓦剌軍力遠遠不及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鐵騎。而瓦剌內部國相和大汗之間又明爭暗鬥,內部的不和大大降低了實力,從實力上還遠遠不足以打敗壯年時期的大明王朝。

    這就是野狐嶺和土木堡之變後兩個王朝不同結局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沖、盧俊義、岳飛的師傅是同一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