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作家孫正宇
-
2 # 嶽劍
根據歷史資料,李信是李廣的先祖,曾率軍擊敗燕太子丹。李廣家族世代接受僕射這一官職。他們祖上在槐裡,後遷徙到成紀。李廣家世代傳習射箭。
李信(生卒年不詳),字有成,槐裡(今陝西咸陽興平東)人,戰國末期秦國著名將領。李信在滅燕國之戰中立有大功。後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先是一路凱歌,後被楚將項燕大敗。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
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司馬遷評價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
3 # 榮耀歷史
歷史上很多名人隱藏著我們不知道的關係,李信和李廣的關係在《史記》裡面有記載,大多數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他們和幾百年後的李唐有什麼關係?和詩仙李白又有什麼關係?
1、軍伍世家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太史公非常明確地記載,李廣的祖先就是秦始皇的大將李信!
李信,秦國軍隊少壯派的代表人物,因為嬴政要控制王翦等老將在軍隊的影響力,所以李信等年輕將領備受重用。
荊軻刺秦後,嬴政大怒,對背後主使燕國用兵,李信為先鋒,率先在易水河畔擊敗燕軍,最後還把燕太子丹的人頭獻給嬴政。
李信的人生巔峰是率領20萬秦軍進攻楚國!當初嬴政選用進攻楚國大將的時候,王翦要60萬軍隊,李信說自己只要20萬,接過巔峰過後便是低谷,李信的20萬敗了,被王翦替代,此後就再也沒有相關記載。
2、李氏傳承李廣,隴西人,漢武帝時期名將,一生都在與匈奴作戰的前線,雖然經歷數十次戰鬥,但是未能封侯,被後世所惋惜,“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成為懷才不遇的代名詞。
然而他的後代卻在這片土地上建立了最輝煌的帝國。
自秦朝設立隴西郡以來,李氏就在此繁衍,到隋朝末年,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望”,是當時的名門望族!
隴西李氏的傑出子孫李淵更是建立大唐王朝,李世民成為“天可汗”,李隆基將唐朝帶到了封建社會巔峰。
如果翻開隴西李氏家譜,以李廣為始祖的話,他有一個十六世孫叫李暠,也是個狠角色,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在甘肅地區建立了西涼政權,是為西涼太祖!
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那麼李淵就是李廣二十三世孫,誰能想象在漢朝鬱郁不得志的李氏可以在數百年開創一個堪比西漢的盛唐!
3、李白難道也是皇親貴胄?李太白是盛唐的符號,雖然“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但是還是有“我輩豈是蓬蒿人”的鬱郁不得志,那麼兩位不得志的李氏同仁有什麼關係嗎?
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雲上。—— 《贈張相鎬其二》
這是李白在自報家門,他也是隴西李氏後代,祖先是漢朝飛將軍李廣,如果按照族譜來看,他是李廣的九世孫,而李隆基是李廣的十一世孫,所以說按照族內輩份來看,李白竟然是李隆基的爺爺輩!
無奈兩者血緣隔得太遠,到了李白這一代,他與李隆基的關係也只剩下“李”這個姓了。
不僅僅是李廣這一脈,司馬遷和隋文帝楊堅有什麼關係?李清照和秦檜又有什麼親戚關係?年羹堯和納蘭容若、柳宗元和呂洞賓、司馬懿和杜甫等等又是什麼關係?
-
4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李信的確是李廣的先祖,這是有史書記載的。
估計在他之前的李家也不怎麼顯赫,因為沒有資料留下,只知道是陝西咸陽人。不過,自己的前途自己掙,當不了二代可以努力一把當一代嘛!
小夥子很勇猛,再加上可能老李家自帶“軍事指揮才華”的基因,年紀輕輕就嶄露頭角,是秦始皇手下很得力的年輕將領。
我們會發現,將軍們的名聲有的是慢慢積累起來的,有的則是一戰成名,李信屬於後者。而他之所以能夠“一戰”,細算下來這機會還是燕太子丹給的。
“荊軻刺秦王”大家都知道吧?失敗了,但也是一次反抗暴政的嘗試。後續事情就比較複雜了,被人刺殺,贏政能不發怒?弄死荊軻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追查是誰讓他來的?一查二查的就查到了燕國太子丹身上。
大秦一直有吞併六國的想法,沒理由還得生造一個理由出來呢,何況是有了現成的理由?贏政立刻派大軍前去討伐,主將是王翦,李信只是他手下一個將領。
此戰中李信率領的部隊最先進入戰場與燕軍短兵相接,追得燕軍無處可退。燕王喜,也就是丹的父親,聽信了趙國國王的建議,把丹給殺了,頭顱獻給贏政,指望秦軍退兵。
後世人大概很難想像這樣的事情,當父親的怎麼能獻兒子頭顱給敵國?但在當時,此事的確真真實實的發生了。我們不知道當時這對父子心情如何,但燕喜想得太天真了,這壓根沒能延緩秦軍的腳步。
因為贏政打燕國為的本就不是純粹的私仇,而是為了一統天下。接下燕國就滅亡了。
李信在對燕的作戰中表現非常出色,贏政更信任他了。
某天問他“要是打楚國的話,你需要多少人馬?”李信可沒說多多益善,一連串的勝利讓他對自己的能力過於高估了,自信地道“最多二十萬就能送楚國歸西!”
贏政又問王翦同樣的問題,王翦是老將了,比較保守,謹慎地道“不能少於六十萬!”
這就好比小李和老王在同一個公司,當老闆贏總問他們開拓某某市場需要多少成本時,小李說20萬,老王說60萬。贏總當然選擇相信小李,畢竟節約成本是老闆的天性!
但有時候成本是必須的,過於節省的結果就是這事兒辦不成。小李這不就踢到鐵板了?楚國可不是軟柿子。
楚國興起於周文王時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一直都是六國中的強國,要不是楚懷王時信了張儀的邪,還能再出來爭霸呢!
我們印象中老秦人很悍勇,其實楚華人也不慫。
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兒,公元前706年,楚國去打一個叫“隨”的小國,隨國君叫冤“為什麼來打我?我又沒什麼錯處!”楚國君回說“我不管,我是個蠻夷,我不講道理!”
這樣的楚國,不可能任秦軍欺負的。從國君到臣民,大家同心協力,抵抗得很厲害,李信初戰告捷決定趁勝追擊,楚國將領項燕率兵從後路包抄,追了三天三夜殺敗了李信的部隊,李信逃得一條生路。
當初吹出去的牛皮破了,李信表示有點尷尬。不過贏政倒沒怎麼處罰他,重用是不可能了,但還是讓他跟隨王翦父子繼續征戰,之後更在隴西發展成了世家大族。
順便說句題外話,項燕之後在和王翦的對戰中兵敗自殺,他的孫子就是後來名震天下的楚霸王項羽;王翦的孫子是王離,也就是在鉅鹿之中被項羽殺掉的那個。
這也算是一種因果輪迴吧。
-
5 # 讀春秋思無忌
嬴政統一天下時,揚言帶20萬大軍就能滅掉楚國的李信,的確是李廣的先祖。
1 李信為李廣的祖先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裡,徙成紀。據《史記·李將軍列傳 》記載,李廣的祖先就是李信,秦朝時任將軍,曾經追獲燕國太子丹的那位將軍。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髮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广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餘矣,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遂引刀自剄。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戰,李廣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悲憤交加,引刀自殺。當時李廣已經60多歲,可知,李廣出生於前180多年。而李信在滅燕之戰時,還是為很年輕的將領。如果活到前180多年,大概60多歲。由此判斷,李信有可能是李廣的祖父或者曾祖父。
2 燕國:李信的福地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將數十萬之眾臨漳、鄴,而李信出太原、雲中。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公元前228年,秦國滅掉南韓後,秦王政派王翦率領數十萬大軍逼近漳水、鄴城,李信則出兵太原、雲中,與王翦軍隊共同滅掉趙國。
公元前226年,李信作為先鋒率先抵達易水河邊,用輕騎大敗燕太子丹,燕太子丹退入燕都薊城堅守。不久,王翦抵達並攻克薊城,燕王喜和燕太子丹退保遼東,李信率軍緊追不捨。燕太子丹逃到衍水,當時李信帶著數千士兵追擊燕太子丹到衍水,燕王喜派人斬殺燕太子丹,並將其首級獻給秦國。 此役之後,李信頗受秦王政的信任。
而王翦子王賁,與李信破定燕、齊地。公元前222年,李信和王賁奉命進攻遼東,俘虜燕王喜,燕國滅亡。
公元前221年,李信與王賁由燕國直接南下進攻齊國,齊國毫無抵抗,秦國誘降齊王田建,齊國就此滅亡。
3 楚國:李信折戟成謎燕國被打殘後,楚國成為秦王政攻擊的下一個目標。
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將二十萬南伐荊。李信在伐燕之戰中,變現出色,因而得到秦王政的賞識。於是,秦王政問李信:“攻下楚國需要多少兵力?”李信說道:“最多不過20萬人。”然後,秦王政又去問王翦,王翦認為必須要60萬人。
兩人要求的兵力竟然相差3倍之多,無論換誰都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如果讓你決策,可能也會讓李信先去試試,誰不願意用最小的成本去得到同樣的利益呢?秦王政認為王翦年事已高而做事畏手畏腳,李信正如猛虎下山而勢不可擋。於是,秦王政最終還是派李信和蒙恬掛帥南下攻打楚國。
李信攻平與,蒙恬攻寢,大破荊軍。信又攻鄢郢,破之,於是引兵而西,與蒙恬會城父。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李信率軍攻打平與,蒙恬攻打西邊的寢地,初戰告捷。李信接著又攻下了北面的鄢郢兩地,便一路引兵向東,準備與蒙恬在城父會師後,直搗黃龍楚都壽春。
正當勢如破竹之時,突然楚軍反過來追擊李信,三天三夜不息,李信大敗。其實,這裡是有疑點的,明明是秦軍壓著楚軍打,怎麼打著打著形勢就突然扭轉了?
據《史記》載,公元前226年,新鄭造反,韓王受到牽連被賜死,楚國的昌平君之前曾效命於秦國,便被秦王政派往郢地。可能是昌平君想到自己實為楚人,於是在楚國存亡之際,最終選擇效命於楚國,於是就起兵反秦。李信遭到腹背夾擊而以慘敗告終。
秦王政大怒,求得王翦出山,終於滅掉楚國。但是,李信並沒有受到懲罰,因為他仍然是之後的滅燕平齊等戰場上的主將。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蒙恬被派往邊境,李信卻再無訊息。直到李廣的出現,才再次提及他。
結語:李信,李廣的祖先,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滅掉燕國,後來折戟楚國,也許是燕國太弱,他的能力還不足以攻下苟延殘喘的楚國,也許是楚國昌平君臨時背叛才導致他功虧一簣。但是無論如何,李信把武將的基因給傳下來了。
參考資料:《史記》、《資治通鑑》等
-
6 # 風逍逍兮易水寒
玩過王者榮耀的都知道里面有一個英雄叫李信,也是一個操作難度比較高的英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李信在歷史上是確有其人的,而且還是一個名氣非常大的名將。
提到李廣,很多人都知道他被稱為“飛將軍”,“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指的就是李廣。而李信同樣也姓李,兩人相隔了一個朝代,那麼他倆有沒有關係呢?其實李信是李廣的祖先。
李信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將領,早年的經歷沒有記載。李信的祖父已經入伍從軍,當時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平民百姓也可以透過軍功來換取爵位和官職,所以到了李信這一代,李家已經成為了秦國的高階將領級別。
李信嶄露頭角的是在攻趙一戰中,當時名將王翦攻打漳、鄴,李信帶兵攻打太原、雲中。趙國經過了長平之戰的慘敗,早已不是秦國的對手。之後,燕國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震怒,準備進攻燕國。李信在這一戰中打敗了燕太子丹,得到了秦王的重用。
南韓、趙國、燕國、魏國已經被秦國滅亡,東方六國中只剩下了最強的兩個國家齊國和楚國。秦王問李信應該先進攻哪個國家,李信回答: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
當時齊國經歷了五國伐齊,僅憑藉兩座城池復國,國力大為損耗,而且積極向秦國示好,而且齊國一向是自保為主,對其他國家的滅亡並不在乎。而楚國就不同了,楚國後期雖然一再敗於秦國,連首都也被攻破,但是楚國對於抵抗秦國是非常堅決的。李信的想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先易後難並不是上上策。
而且李信年輕氣盛,在準備攻打楚國時,秦王問諸位將軍要帶多少兵馬才能滅楚。名將王翦保守估計都需要60萬,而李信卻說只需要20萬即可。秦王當然喜歡年輕、富有衝擊力的李信方案,於是他讓李信帶兵進行滅楚之戰。
戰爭初期,李信憑藉兵力數量、質量優勢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但是隨著戰線的推進,楚國廣闊的國土和水網密佈的南方給秦軍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年輕氣盛的李信還是經驗不足,在回返的途中,被經驗老到的楚國名將項燕半渡而擊,李信最終慘敗而回。
李信毫無疑問是一個可塑之才,也是一個有能力的將領。但是他初期經歷的大多是順風局,對一個年輕氣盛的將領來說,順風戰爭反而不利於培養年輕將領積累戰爭經驗,最終李信敗在了經驗豐富的老將手中。戰場沒有重來的機會,李信失敗後,秦王再次請老將王翦出山,以60萬大軍大破楚國,李信雖然還獲得了作戰機會,但是再也沒得到過秦王的重用了。
-
7 # 歷史不留名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認為其年輕氣盛,輕敵妄為等等。其實其中另有內情。仔細觀察其行軍路線:先是向南攻平輿,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後向北攻鄢(河南許昌鄢陵縣),然後向東南攻郢(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後向西到城父(河南省平頂山市)。而此時,鄢、郢、城父,都為秦國所控制,並非楚國的屬地。其中原因,歷史學家田餘慶曾經分析過,最後結論是: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領的秦軍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國時,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佔郢陳,切斷李信軍的後路,使攻楚的秦軍陷於前後受敵的苦境。於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後夾擊,大敗而歸。
考古發現
1975年,湖北雲夢縣睡虎考古發掘出的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
,只證明了昌平君在那一年叛亂,但並沒有任何實質證據證明田餘慶先生的推測。從史記正文來看,如果主要責任不在於李信,秦王自然沒必要更換統帥,更不必親自去請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但不論如何,李廣祖先李信的光輝歷史就此打住,其人在《史記》中無專門傳記,只在《白起王翦列傳》中簡潔地記了幾筆,身後也毫無訊息。《白起王翦列傳》中說到王翦南下平百越之後,又接著說:而王翦子王賁,破定燕、齊地。李信在王賁麾下,為平定燕、齊做出了貢獻。
李信的結局不外有三:一是老死或病死;二是賜死;三是戰死。但可以肯定,李信沒有造反,否則李信的後代不會平安繁衍在隴西。
高適詩曰: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雖說的是李廣,但也可以套用在李信身上,更是說從古至今的將軍。
回覆列表
當然是。《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史記的作者司馬遷與李廣的時代有交集,與李信的時代相差大約百年,《史記》的記載還是有可信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