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劉雜談2017

    三國故事從南宋開始尊劉備為正統的,因為南宋也失去了中原地區,為了政治需要,必須把道統為正統的觀念發展和製造出來,以後歷代統治階級都要培養忠誠的支持者,讚美道統論就成唯一的選擇,批判篡逆者曹操,必須歌頌劉備,到了三國演義成書的時間,劉備是正統就深入人心了

  • 2 # 風露中宵2

    三國屬東漢,漢為劉氏天下,雖然式微,但正朔未易。中國古人正統觀念極強,以至劉備兵微將寡,一旦祭起"帝室之胄"之幟,即擁者雲集,贏糧景從。孔明經緯之材,雖有劉備三顧之誠,若無"劉"姓招牌,怕也難對隆中。曹操,亂世梟雄也,挾天子以令諸候,文韜武略,系三國第一英雄。但即便如此,權力鼎盛之時,也只能稱王加九錫,不敢做出廢帝自立之舉,何故?正統思想也!三國之外,秦末陳涉起事,假借始皇長子扶蘇之名,清末志士反滿也打起"反清復明"的大旗。如此橋段,歷史上不勝列舉。《三國》成書於明末,此時朱明江山已近三百年,在統治者"忠君、尚義、正統"思想的不懈教化下,上至達官下延黎庶,正統思想已深入骨髓,市井廣傳之三國故事都以"擁劉抑曹"為主基調,身在其中之羅貫中何能例外?記得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曾批評羅氏"寫關羽之義而似偽,狀諸葛多智而近妖",其實周老夫子一定是冤枉羅氏了,當時民間傳說如此,非貫中老爺爺之獨創耳。

  • 3 # 心向青山

    漢朝有三祖。

    西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東漢: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

    季漢:漢烈祖昭烈皇帝劉備

    這便是劉備是正統的由來。

    劉備想走劉邦當年的老路――由漢中入關中一統天下,像劉秀一樣再建大漢王朝,只是最終失敗了,只能三分天下。

  • 4 # 混元形意掌門人

    劉備建立的蜀漢之所以成為的後來的正統,與兩個人所著的兩本書有關:一個是習鑿齒的《漢晉春秋》,另一個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前者思想影響後者,後者發揚廣大。

    東漢末年是三國時代,後來三國歸晉。西晉理所當然地認為魏國才是中華正統,因為三國中曹魏的實力最強,又定都中原,而吳、蜀都偏偶南方,屬於蠻荒之地。西晉著名歷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就尊曹魏為正統。

    到了東晉,也沒人覺得陳壽說得不對。但是有個歷史學者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他叫習鑿齒。

    習鑿齒是東晉著名史學家兼文學家,代表作是《漢晉春秋》,內容從東漢第一任皇帝光武帝到西晉滅亡東晉建立,時間跨度300年左右。他個人比較崇拜諸葛亮,認為蜀漢才是正統,而且為諸葛亮杜撰了許多故事,像“七擒孟獲”等。後來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有許多故事取材自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時間又轉眼到了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又把曹魏尊為正統。但到了南宋的朱熹,又改弦易轍把蜀漢尊為正統。

    朱熹有兩個原因:1、南宋偏安一方,跟蜀漢相同。2、他本人是習鑿齒的“追隨者”。

    此後又到了元末明初的羅貫中,出於對元朝蒙古的暗諷,他也尊蜀漢為正統,並且大量取材於習鑿齒的《漢晉春秋》。

    由於《三國演義》是小說,趣味性很強,所以在民間傳播甚廣,所以現在大多數老百姓都認為劉備的蜀漢才是正統。

  • 5 # 大話三國之蜀山

    漢獻帝升朝後把劉備留下敘舊,劉備說自己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獻帝命人取來宗族世譜檢視,劉備確實是中山靖王之後,劉弘的兒子。漢獻帝非常高興,拉著劉備的手稱劉備為皇叔,自此劉皇叔成了劉備的一個稱呼。皇帝都承認了劉備的身世身份,確實是正中的皇親國戚。三國時期對於皇帝的問題,就像一道選擇題擺在人們面前,劉備、曹操、孫權都做了皇帝,人們會選擇劉備才是正統的皇帝。

    劉備不僅有顯赫的身份,還深得民心。無論到哪個地方都受到百姓的擁護。曹操十萬大軍逼近新野,全縣百姓都自願跟隨劉備撤離。劉備對百姓也是不離不棄,為此劉備被曹操大軍追擊得妻離子散。劉備既有皇親國戚的身份,又愛民如子,百姓的思想中認為劉備應該是正中皇帝。那個時候的漢獻帝被曹操挾持,基本上就是個傀儡。皇帝詔曰、朝中的事務基本都是曹操代勞的。三國分割的局面,沒有一個真正的朝廷,百姓飽受連年征戰之苦,居無定所,缺米少糧,妻離子散。

    由於戰爭,那時的百姓肯定會想到前朝高祖時期的太平盛世。所以對劉備都報以厚望,希望劉皇叔一統三國,成為一代明君,讓大家安居樂業。這些人都有一些懷舊的思想。都把自已當做漢朝的子民,希望漢室得以匡扶,延續下去。包括諸葛亮也有這樣的思想。但也有一些對立的思想。有這種思想的人群在曹魏一方。其中王朗的觀點是:天下非一人的天下,當今漢朝天數已盡,有德者居之。他認為曹操是天下的英雄,皇位應該他坐。

    王朗的思想應該是一少部分人的代表,曹魏的文臣武將並不全是這種想法。三國時期傳統思想奉行儒家思想。忠義二字是被人們稱頌的。象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被人們看做是不忠不義之徒,大逆不道之人。在三國演義裡面的三國時期,劉備代表正義的一方,劉備在身份上、思想上、是正統的,包括做了皇帝和他的蜀漢都是正統的。

  • 6 # 山村的鼕鼕

    夏禹傳位給夏啟,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據此,劉邦滅爆秦,敗項羽,創立漢室,漢朝當屬劉姓,乃至實至名歸,順應天命。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講究君權天授。即皇帝是有上天派到人間治理天下的。既然如此,那麼皇帝死後,由皇帝指定的後人或宗親繼承大位,也當是上天的旨意。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武帝玄孫,身為劉氏宗族後人,在漢朝傾危之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乃是順應天命之舉,當屬正統。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劉備靠賣草鞋而生,一沒錢,二沒權,可謂失盡天時、地利。他又想在這亂世之中,建功立業,從下九流躋身到王公貴族,封疆大吏之列,唯一,而且必須所要依靠的就是人和了。漢朝自董仲舒之後,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忠君思想深入骨髓,劉備姓劉,又自我標榜為中山靖王之後,在身份上已經擠進王公貴族之列,再加上他又禮賢下士,愛民如子,更是在思想上,讓民眾爭相歸附,以求在亂世之中,能夠獲得一線生機。雖然劉備是否為中山靖王之後,無從考量,但他姓劉,又敢於站出來,力挽大漢江山,孤苦無依的傀儡皇帝正需要一位這樣的宗親來撐起大漢這個千瘡百孔的江山,而劉備正是皇帝需要的人。所以所謂“正統”只是劉備在他爭王稱霸的路上打下的第一張牌,也是他的自我標榜。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在明朝時期完成的小說,不是歷史。在三國這個錯綜複雜的體裁中必須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方能引人入勝,環環相扣,劉備及其所屬勢力就是一條主線。古人常講忠奸,而劉備很幸運的被羅貫中賦予了忠的角色。羅貫中也有可能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致,選擇了劉備作為正統。

    正統也罷,亂臣賊子也罷,這些都是後人的評說,不能說不準確,但,至少不全面。我們讀歷史,要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智慧,眼界、格局、胸襟氣魄,要善於多角度的去看待歷史,而不能一味的分忠奸善惡,甚至討厭某個歷史人物,或是某段歷史。有道是:“有因必有果,忠臣未必不幹壞事,奸臣未必不敢好事。”

  • 7 # 另眼看世界江雲

    《三國演義》之所以將劉備視為正統,是作者的師付施耐奄曾是張士誠的慕賓。作者視朱元璋為曹操,張士誠為劉備。小明王為獻帝。其中關、張、趙、馬、黃更是張土德,張士信、潘元明、黃敬夫等的原形。(尤其是關羽,基本是按陳友諒手下大將張定邊寫的,什麼關公忠義無雙,歷史中的關羽,不過是《三國志》中那個謬侯而己)漢將張遼、徐晃等又是徐達、傅友德的原形。赤壁之戰更多的是鄱陽湖水戰的場景。作者將自己和朋友卞元享化作諸葛,幻化在虛無縹緲之中,指點江山。所以《三國演義》是本借古喻今的當代小說,可信度極低。除編年按三國去編,事蹟多是元末故事。張土誠到底怎樣,明史記載其背主降元,是民族敗類。雖誇大其詞,但接受元的封號,並資敵是作實的。而吳國基本就是陳友諒的翻板,在作者眼中無足輕重。各位看官自己分析

  • 8 # 峰子奇觀

    三國演義之所以尊劉備為正統,有著書人的主觀意願在裡面,也有古人封建儒家“忠君”思想在裡面。怎麼講?

    在古代,喜歡講究道統,即奉行正統,誰是正統?而漢是就是當時多數人觀念裡的正統所在,即便當時漢室已衰微到了極點。

    三國時期,漢雖名存實亡,但天下在名義上依然還姓劉。傳承幾百年的大漢王朝,劉漢是正統已在很多人思想裡形成定式。

    曹操挾漢獻帝,其實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後曹丕代漢自立,在傳統正統思想觀念裡,無論曹丕多麼優待被廢漢帝,都會帶著“篡位”的色彩。畢竟,從結果上看,確實是皇帝之位你曹丕坐了。

    劉備在漢獻帝被廢后,在蜀中稱帝,自稱延續漢統,聲討曹丕篡漢,曹丕也被以劉孫為代表的封建地主節日視為漢賊。

    古人為何偏向劉備為正統?四點原因。

    第一,劉備之身份“劉皇叔”。漢中山靖王后裔,漢獻帝的皇叔,其實真假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認可了,更重要的是搞的天下皆知。這樣一來,退一步講,即便是假的也變成真的了。

    第二,劉備被認為仁義之君。不管劉備是真仁義也好假仁義也罷,關鍵是劉備名聲已打出去了,當時很多人口傳劉備“素有仁義之名”。你別管人家劉備是否政治作秀,名聲在外,名人效應。

    第三,劉備代表士大夫寄託。無論在三國時代,還是歷代封建王朝,從情感上講,士大夫及文人更喜歡“扶漢”的劉備(至少行為上是);從歷代統治者需要上看,自然希望忠君愛國。

    第四,劉備取得了一番成就。如果劉備在三國毫無建樹,那麼也不會被標榜。關鍵是劉備從一織蓆販履之人,憑藉努力建立了與魏吳爭雄的蜀漢,並且還稱了帝。這就給了後世大書特書的基礎。

    劉備承載了寄託

    劉備跟諸葛亮一樣,身上承載了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及文人階層太多的寄託。比如把諸葛亮刻化成“神機妙算,鞠躬盡瘁”形象,把劉備寫成“仁君明君”形象,甚至不惜把二人包裝成“千古君臣之典範”。

    另外,寫三國志的陳壽是蜀漢人,把劉備奉為正統,把曹魏看作篡位,情感上偏向劉備,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 9 # 野叟觀書

    問的是小說的事,自然應該從小說的角度回答。

    《三國演義》若不尊劉備為正統,就只能以曹操為尊。那樣的話,這個小說怎麼寫?就必須把大量筆墨花在漢獻帝這個角色上。這個線條為主的話,就必須美化曹操的人物形象,適度醜化孫劉,就是另外一部小說,該叫《曹阿瞞的奮鬥史》了。

    寫漢末背景小說,正統還是“漢”呀,無論它衰微到什麼程度。

    以劉備為尊,符合儒家正統思想

    小說裡,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玄孫”,屬於漢室正統餘脈。其在漢獻帝禪位之後於益州稱帝,國號“漢”,正是承續漢室國祚。以劉備正統,更符合古代的儒家正統思想。

    以劉備為正統,方便安排小說人物性格設定

    《三國演義》的成功,除了它將漢末風雲完全鋪展在讀者面前之外,更為主要的原因是成功地為各位主角都安排好了鮮明的性格,人物形象之豐滿前無古人,劉備的仁義,諸葛的多智,關羽的忠勇,張飛的耿直,曹操的奸梟......

    以劉備為正統,讓主要人物悲劇色彩加濃

    小說嘛,開篇之前就必須想好賣給誰看,說給誰聽,想好怎樣的主線和人物安排讀者會拍案擊節。以劉備為正統,組成多智多勇集團,奈何大勢已去,徒添悲劇氣氛,也是感染讀者的地方。

  • 10 # 史飛卿

    說到尊劉貶曹就不得不說一下《三國演義》的發展過程。在歷史上的三國和《三國志演義》一樣,同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其中比較正統的史書就是陳壽的《三國志》,這雖然是本史書,但是其中包含的內容卻很豐富多彩,精彩絕倫,給以後三國系列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在民間也是不斷流傳著三國的故事。到了隋唐時期,尤其是到了晚唐甚至是有兒童也知道關於劉備,張飛的故事,可見到了隋唐時期,三國的故事已經是喜聞樂見了。

    而最早的擁劉貶曹大概是到了宋代,宋代的時候已經有了話本小說,也有了專門表演的專業演員。蘇軾的《志林》就有記載,大家聽了關於三國的故事之後,聽到劉備失敗就“顰蹙有出涕者”聽聞曹操失敗就開心的不得了,這個時候尊劉備,貶曹操的傾向就很明顯了。到了元代的很多寫關於三國故事的雜劇,像《單刀會》等等,擁劉貶曹的傾向也是比較鮮明。到了明代,羅貫中根據民間傳說,歷史事實加上自己的理解想象,完成了這部《三國演義》。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也是延續了宋代以來的一貫作風,那就是擁劉貶曹。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傾向呢?

    首先是宋代以來的正統觀念的影響,眾所周知,宋代開始有了程朱理學,他們所要求的就是將儒家思想與傳統的道德觀念加以完整化,那問題就來了,劉備姓劉,自稱是漢代的中山靖王之後,也就是他是正兒八經的老劉家人,還是王侯的後代,而曹操呢,就和王莽似的是個篡權奪位的主兒,在那個時候就可以算的上是亂臣賊子了,雖然曹家建立了魏,統一了三國,但是這個亂臣賊子的思想始終在人們的心裡根深蒂固。再一個原因就是宋代和三國的時代一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動亂時代,宋代到明初的三百多年間有西夏,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不斷髮生戰亂,所以那個時候民不聊生,百姓處於水深火熱的戰亂之中,到了元末的朱元璋起義,才實現了統一。所以人民群眾有著美好的幻想,那就是可以有一個仁厚的統治者,將奸詐的壞人都打敗,所以那個時候的民眾尊漢的思想就興起,因為劉備在歷史上就是個寬厚的人,曹操是個奸雄,只有劉備的性格符合那個時候人民的幻想,希望有個仁厚的統治者將他們帶出這種水深火熱的戰亂當中。

    其次說說羅貫中為何會尊劉貶曹呢,一方面他也是受到了儒家正統思想的影響,另一方面他是借劉備的形象來說他的仁厚愛民,《三國演義》雖然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雖然對於劉備的描寫有點稍微誇大的描寫,但是在歷史史實中劉備卻也是個寬厚愛民的,深得百姓愛戴的人。而曹操呢,在歷史上就是個複雜的人,是個奸雄,在演義中,並沒有抹殺曹操的功績,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陰險毒辣的一面,演義的寫作方式就是出場定型,善於誇大歷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徵,曹操就是個奸詐雄豪的典型人物,劉備就是個寬厚待人的仁人君子形象,這一方面是為了宣揚仁政,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使得人物形象塑造得具有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臍橙黃龍病是否已經減輕,黃龍病爆發的規律是多長一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