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金豹8609767

    有生就有死,無論古今,觀念不同所做不同價值亦不同。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肉身雖滅精神長存。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是他的思想,他的精神,他所做的事情。比如說觀音菩薩的慈悲精神,想到慈悲就能想到觀音菩薩,所以觀音精神通古今。現在的社會養育的人,追求健康有錢有權有房有車。所以古人生死觀和現代人不一樣正常得很。

  • 2 # 十一點零刻

    生死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死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平常錯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赤條條地來,空著手走”、“生死天命”、“好死不如賴活”等話語都是對生死看法的一種表達。

    人類有了文化以後,生死觀也成為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待生死的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死觀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生死觀。

    先看看華人的生死觀。華人把人的出生看成是喜事,而人的死亡則是喪事,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悲苦的一件事情。平時忌諱言死,健康長壽是吉慶之言,對人的咒詛也莫過於“不得好死”。 古代官員遇到父母喪事,必須離職回家居喪三年,謂之“丁憂”。生死問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佛教和道教的終極目標。

    下面介紹中國古代儒家、道教和佛家的生死觀念。

    儒家的生死觀。

    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是華人的思想基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儒家重視品德修養,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中說的“五福”就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立德)、考終命(善終)。

    活著的時候能健康長壽,生活富足康寧,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後能得以善終,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觀。

    在生死的問題上,儒家崇德、仁、義,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 朝問道,夕死可矣。”,對於這一點,孟子講了更清楚,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仁義道德。孟子常用“性命”來代替“生命”,他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捨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歷來被儒家所推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是婉約詞人李清照也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悲壯的句子。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視死如歸的人。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則是貶義詞。現代人所說的“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舊活著。”也是講的生死和人生價值之間的關係,其中不乏有著儒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及道教的生死觀。

    道教是中國的中國產,老子和莊子是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生死的觀點形成了後來的道教,道教在生死問題上注重養生,追求長生不老,練就所謂的仙風道骨。古代很多出名的醫家也常常是道家,例如東晉的葛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也是一位名醫。

    莊子認為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生死是相對存在的,沒有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反之,沒有死也就沒有了生,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莊子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

    莊子的這些觀點很具哲理,是古人對生死問題樸素的辯證看法,對今天的人來說仍有許多啟發和值得深思。

    老莊的思想發展成後來的道教,道教的生死觀主張在精神上追求清靜無為,在身體上注重養生,即是在今天,在養生問題上道家依然獨樹一幟。

    道家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和透過養生來達到延年益壽都具有積極意義,特別道家所發明的導引術(包括氣功、按摩、太極拳等)至今仍為人們健身的重要方法。

    至於道教的長生不老和成仙,只能說是古人對生死問題的一種善良願望,道家在這方面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這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3、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在漢朝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曾經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直至今天佛教依然有著很大的思想影響和群眾基礎。

    佛教對人生基本看法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認為人生來就是受苦受難的。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著苦難,人生不僅有生、老、病、死之苦,還有種種慾望得不到滿足的苦。現實生活的人們確實有著種種苦難和不幸,而且人生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佛教的生死觀點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

    佛教認為生死是一種輪迴,根據你生前的所作所為,死了以後將進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佛教還認為人生的一切富貴貧賤、禍福得失皆出於因果關係,人們的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報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為因緣所定。

    佛教主張透過修行來達到超越自我,透過修行滅掉對自身的執著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才能轉化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實現永恆幸福。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的兩千餘年中,不斷地滲入了儒家思想,在積德行善等許多道德要求方面都能和儒家保持一致。

    道家主張長生不老;佛家主張生前受百般苦,死後投往極樂世界;儒家認為人生追求福祉但道德高於一切,這些都是彼此在生死觀上的差異

  • 3 # 茅臺之源

    古代人和現代人一樣,有看淡生死的,也有看重生死的。

    看淡生死的有儒家,如孔子就說過:

    “朝聞道,夕死可矣。”

    捨身取義這句語就來至於儒家,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較深,所以中國古代出了不少忠臣義士。

    但道家就看重生死,道家的吐吶之法其實就是一種養生之道,老子上了天宮成為了太上老君,還要在天上砌一座八卦爐來煉製仙丹,引的地上的小道士們紛紛效仿,每個道觀都在研究煉製長生又老的丹藥,受道家影響,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就出了數不清的貪生怕死之輩。

    所以古人和今人一樣,對生死各有各的看法。

  • 4 # 智圓行方1230

    一般平民沒受過教育的,都認為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切都屬於定數,是無法改變的命運。而受過教育的文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生死看法就不同了。

    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是華人的思想基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儒家重視品德修養,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中說的“五福”就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立德)、考終命(善終)。

    活著的時候能健康長壽,生活富足康寧,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後能得以善終,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觀。

    在生死的問題上,儒家崇德、仁、義,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 朝問道,夕死可矣。”,對於這一點,孟子講了更清楚,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仁義道德。孟子常用“性命”來代替“生命”,他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捨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歷來被儒家所推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是婉約詞人李清照也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悲壯的句子。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視死如歸的人。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則是貶義詞。

    現代人所說的“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舊活著。”也是講的生死和人生價值之間的關係,其中不乏有著儒家思想的影響。

  • 5 # 兜兜裡有花花

    生死觀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對待生死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取向,不同的生死觀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態度。平常錯說的“生不帶來,死不帶走”、“赤條條地來,空著手走”、“生死天命”、“好死不如賴活”等話語都是對生死看法的一種表達。

    人類有了文化以後,生死觀也成為了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對待生死的不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生死觀本身就是一種信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處於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生死觀。先看看華人的生死觀。

    華人把人的出生看成是喜事,而人的死亡則是喪事,認為生離死別是人生最悲苦的一件事情。平時忌諱言死,健康長壽是吉慶之言,對人的咒詛也莫過於“不得好死”。

    古代官員遇到父母喪事,必須離職回家居喪三年,謂之“丁憂”。生死問題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更是佛教和道教的終極目標。下面介紹中國古代儒家、道教和佛家的生死觀念。

    儒家的生死觀。

    幾千年來,儒家思想是華人的思想基礎,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儒家重視品德修養,追求人生的福祉。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中說的“五福”就是指:壽、富、康寧、攸好德(立德)、考終命(善終)。活著的時候能健康長壽,生活富足康寧,具有高尚的品德,最後能得以善終,這就是儒家基本的生死觀。

    在生死的問題上,儒家崇德、仁、義,認為這些比生命還重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 朝問道,夕死可矣。”,對於這一點,孟子講了更清楚,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的東西,就是仁義道德。

    孟子常用“性命”來代替“生命”,他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麼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捨生取義”和“殺身成仁”歷來被儒家所推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即是婉約詞人李清照也能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樣悲壯的句子。

    由於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無數視死如歸的人。貪生怕死和苟且偷生則是貶義詞。現代人所說的“有的人活著,卻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卻依舊活著。”也是講的生死和人生價值之間的關係,其中不乏有著儒家思想的影響。

    道家及道教的生死觀。

    道教是中國的中國產,老子和莊子是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特別是生死的觀點形成了後來的道教,道教在生死問題上注重養生,追求長生不老,練就所謂的仙風道骨。古代很多出名的醫家也常常是道家,例如東晉的葛洪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道教學者、煉丹家,也是一位名醫。

    莊子認為人是“氣”的一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生死是相對存在的,沒有了生也就沒有了死;反之,沒有死也就沒有了生,死也未必是一件壞事。

    莊子主張齊生死,無論生死,都要順其自然。莊子的這些觀點很具哲理,是古人對生死問題樸素的辯證看法,對今天的人來說仍有許多啟發和值得深思。老莊的思想發展成後來的道教,道教的生死觀主張在精神上追求清靜無為,在身體上注重養生,即是在今天,在養生問題上道家依然獨樹一幟。

    道家認為生死是一種自然現象和透過養生來達到延年益壽都具有積極意義,特別道家所發明的導引術(包括氣功、按摩、太極拳等)至今仍為人們健身的重要方法。至於道教的長生不老和成仙,只能說是古人對生死問題的一種善良願望,道家在這方面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傳說,這也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佛教之生死觀

    佛教在漢朝時候由印度傳入中國,曾經是中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宗教,直至今天佛教依然有著很大的思想影響和群眾基礎。佛教對人生基本看法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認為人生來就是受苦受難的。

    佛教認為人世間充滿著苦難,人生不僅有生、老、病、死之苦,還有種種慾望得不到滿足的苦。現實生活的人們確實有著種種苦難和不幸,而且人生有著許多不確定性,佛教的生死觀點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佛教認為生死是一種輪迴,根據你生前的所作所為,死了以後將進入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等六道。

    佛教還認為人生的一切富貴貧賤、禍福得失皆出於因果關係,人們的不同的行為會造成不同的報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為因緣所定。佛教主張透過修行來達到超越自我,透過修行滅掉對自身的執著進入一種忘我的境界,才能轉化成佛進入西方極樂世界,實現永恆幸福。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以後的兩千餘年中,不斷地滲入了儒家思想,在積德行善等許多道德要求方面都能和儒家保持一致。

    道家主張長生不老;佛家主張生前受百般苦,死後投往極樂世界;儒家認為人生追求福祉但道德高於一切,這些都是彼此在生死觀上的差異。

  • 6 # 荒野小餓貓

    古人的生死觀,這個古人是指世界的?還是中國的?如果是世界的,抱歉,篇幅有限我講不完,如果是中國的,我還可以在帖子裡給你大概說說。

    簡單說就是中國,是世界上很少見的,不談論死後的民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沒有宗教,因為宗教就是解釋人死後去哪,華人不解釋。

    中國的本土價值觀,就只有儒道兩家。先說儒家,孔聖人說過‘未知生,焉知死’,就是活著的事還沒搞明白呢,你去想死了以後幹啥?糊塗,先把活著的事搞清楚吧。所以儒家信徒,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不怎麼看重死,而是看重家庭倫理關係,父母死了,子女要守孝,君王死了,臣子要守孝,不是為了讓死人的靈魂在天堂裡如何爽,而是表示,我尊重這一套倫理關係,我愛我的親人,就這樣。

    再說道家,與全世界都不同,道家認為人就一輩子,沒有下輩子,也沒有天堂,地獄什麼奇奇怪怪的,人死了,就是死了,永遠不能復活,如同燈滅。比如《太平經》有云‘自天地開闢以來,人人各得一生,今一死,終古邛天闢地,不得復見’ ‘人之處世,一失不可復得,一死不可復生’都是這種價值觀的體現。但道家認為,只要處理得當,死亡並非無法避免,《西遊記》裡神仙也開蟠桃會,一個桃子增壽一萬年,可見,在道家世界觀裡,神仙也不能保證永遠活著,他們還需要不停的吃藥來延長壽命。

    至於後面的什麼閻羅殿孟婆湯啦,都是佛教傳入以後才有的東西了,西方的思想也傳來了一些,不然你怎麼解釋黃泉路,三途川,奈何橋這些過河的工藝,根希臘神話的冥界盜版一個德性?

    中國古人的生死觀,就是不太重視死後去哪,活著的事情最要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確定戀愛關係要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