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得飛的魚

    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學許振禕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地以助。中建講堂5楹。堂前左為大雅扶輪門,右為小山,東西號舍計64間。二門3楹,左右有日新、時敏2齋,每齋有房16架。大門3楹,左右有塾。講堂後為客廳2楹。左右有室,正寢、廈房各5架4楹,西為小寢,3架3楹。另有屏風、廚、廁各一。“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於他書院者三”:不課時文,以實學為主;改師生不常接見之習,山長登堂講說,逐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改由官負責為由山長負責,使一方之望專理一方之學,一任山長聘期為10年。時聘候選同知舉人、前平利縣教諭史夢軒為第一任山長,以城固訓導姚邵誠、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史氏品端學粹,教學有方,制訂教約,其中嚴戒者四、定約者三,另有功課定格等,從其學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學吳大澄籌置膏火費。光緒二年(1876)監院寇守信於西寢前增建監院署。九年督學慕容幹籌營田銀3000兩。時柏子俊任山長,訂立以“八禁四讀”為主要內容的教約。十一年邑紳吳建勳捐地增膏火。山長劉光蕡立求友齋,教學以天文、地輿、經史、掌故、理學、算學課士,開一代新風。並刻梅氏《籌算》及《平三角舉要》,令諸生習之。又令築“通儒臺”,以實地測驗。立“白蠟局”,創“復豳館”,仿造軋花機,又立“時務齋”,其大旨欲溝通中西,以救時局,“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別訂教法3則及《讀書法》。十五年監院周斯憶增建藏書樓於講堂東。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禮樂所流”兩牌坊。十七年(1891),督學柯逢時奏立刊書處,籌銀萬兩擬歲刻正經正史各1部,選院內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經校勘札記》法,附札記於書後。奏加院長劉光蕡為國子監正銜兼總領刊書處。制訂《辦法章程》11條,述刊書有關事宜,管理辦法以及經費使用等。刊書由院長總負貴,下有30董事,輪流負責。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證質量。每書刊印52部,1部交院長,1部存書院,50部出售。所得銀款曾作崇實書院日常應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涇陽縣立小學堂。院西建劉古愚祠。1923年,更名涇陽縣高等小學。1931年,更名為姚家巷小學。今遺址位於姚家巷中學內

  • 2 # 果小二談歷史

    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學許振禕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地以助。中建講堂5楹。堂前左為大雅扶輪門,右為小山,東西號舍計64間。二門3楹,左右有日新、時敏2齋,每齋有房16架。大門3楹,左右有塾。講堂後為客廳2楹。左右有室,正寢、廈房各5架4楹,西為小寢,3架3楹。另有屏風、廚、廁各一。“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於他書院者三”:不課時文,以實學為主;改師生不常接見之習,山長登堂講說,逐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改由官負責為由山長負責,使一方之望專理一方之學,一任山長聘期為10年。時聘候選同知舉人、前平利縣教諭史夢軒為第一任山長,以城固訓導姚邵誠、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史氏品端學粹,教學有方,制訂教約,其中嚴戒者四、定約者三,另有功課定格等,從其學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學吳大澄籌置膏火費。光緒二年(1876)監院寇守信於西寢前增建監院署。九年督學慕容幹籌營田銀3000兩。時柏子俊任山長,訂立以“八禁四讀”為主要內容的教約。十一年邑紳吳建勳捐地增膏火。山長劉光蕡立求友齋,教學以天文、地輿、經史、掌故、理學、算學課士,開一代新風。並刻梅氏《籌算》及《平三角舉要》,令諸生習之。又令築“通儒臺”,以實地測驗。立“白蠟局”,創“復豳館”,仿造軋花機,又立“時務齋”,其大旨欲溝通中西,以救時局,“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別訂教法3則及《讀書法》。十五年監院周斯憶增建藏書樓於講堂東。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禮樂所流”兩牌坊。十七年(1891),督學柯逢時奏立刊書處,籌銀萬兩擬歲刻正經正史各1部,選院內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經校勘札記》法,附札記於書後。奏加院長劉光蕡為國子監正銜兼總領刊書處。制訂《辦法章程》11條,述刊書有關事宜,管理辦法以及經費使用等。刊書由院長總負貴,下有30董事,輪流負責。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證質量。每書刊印52部,1部交院長,1部存書院,50部出售。所得銀款曾作崇實書院日常應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涇陽縣立小學堂。院西建劉古愚祠。1923年,更名涇陽縣高等小學。

  • 3 # 奕捌柒肆

    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學許振禕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地以助。中建講堂5楹。堂前左為大雅扶輪門,右為小山,東西號舍計64間。二門3楹,左右有日新、時敏2齋,每齋有房16架。大門3楹,左右有塾。講堂後為客廳2楹。左右有室,正寢、廈房各5架4楹,西為小寢,3架3楹。另有屏風、廚、廁各一。“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於他書院者三”:不課時文,以實學為主;改師生不常接見之習,山長登堂講說,逐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改由官負責為由山長負責,使一方之望專理一方之學,一任山長聘期為10年。時聘候選同知舉人、前平利縣教諭史夢軒為第一任山長,以城固訓導姚邵誠、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史氏品端學粹,教學有方,制訂教約,其中嚴戒者四、定約者三,另有功課定格等,從其學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學吳大澄籌置膏火費。光緒二年(1876)監院寇守信於西寢前增建監院署。九年督學慕容幹籌營田銀3000兩。時柏子俊任山長,訂立以“八禁四讀”為主要內容的教約。十一年邑紳吳建勳捐地增膏火。山長劉光蕡立求友齋,教學以天文、地輿、經史、掌故、理學、算學課士,開一代新風。並刻梅氏《籌算》及《平三角舉要》,令諸生習之。又令築“通儒臺”,以實地測驗。立“白蠟局”,創“復豳館”,仿造軋花機,又立“時務齋”,其大旨欲溝通中西,以救時局,“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別訂教法3則及《讀書法》。十五年監院周斯憶增建藏書樓於講堂東。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禮樂所流”兩牌坊。十七年(1891),督學柯逢時奏立刊書處,籌銀萬兩擬歲刻正經正史各1部,選院內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經校勘札記》法,附札記於書後。奏加院長劉光蕡為國子監正銜兼總領刊書處。制訂《辦法章程》11條,述刊書有關事宜,管理辦法以及經費使用等。刊書由院長總負貴,下有30董事,輪流負責。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證質量。每書刊印52部,1部交院長,1部存書院,50部出售。所得銀款曾作崇實書院日常應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涇陽縣立小學堂。院西建劉古愚祠。1923年,更名涇陽縣高等小學。1931年,更名為姚家巷小學。

  • 4 # 青年觀歷史文化

    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縣城姚家巷中學內。講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簷施溝頭滴水。前簷柱頭斗拱為三踩單昂,明間斗拱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雲朵。據史載,該書院為陝西學政許振禕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奏建。 邑紳吳建勳捐址。寬12丈、長51丈。其時於講堂前左右有門,左門懸匾上書“小雅扶輪”,右門懸匾上書“小山承蓋”。門之東西兩側舍房三十三間,前帶廊。舍房前有二門房,三架三間。舍房兩則有齋房,東齋房上書“日新”,西齋房上書“時敏”,齋房各十六間。前大門房,五架三間。光緒十五年(1889),監院周斯億於堂東側增建藏書樓,三架三間,左、右各建廡房三間,前又修清白池。東側建通儒臺,並置石碣,劉古愚撰文刻碣上。照壁左、右建牌坊。東牌坊上書“英俊之域”,西牌坊上書“禮樂所流”。

    史料記載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學許振禕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地以助。中建講堂5楹。堂前左為大雅扶輪門,右為小山,東西號舍計64間。二門3楹,左右有日新、時敏2齋,每齋有房16架。大門3楹,左右有塾。講堂後為客廳2楹。左右有室,正寢、廈房各5架4楹,西為小寢,3架3楹。另有屏風、廚、廁各一。“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於他書院者三”:不課時文,以實學為主;改師生不常接見之習,山長登堂講說,逐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改由官負責為由山長負責,使一方之望專理一方之學,一任山長聘期為10年。時聘候選同知舉人、前平利縣教諭史夢軒為第一任山長,以城固訓導姚邵誠、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史氏品端學粹,教學有方,制訂教約,其中嚴戒者四、定約者三,另有功課定格等,從其學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學吳大澄籌置膏火費。光緒二年(1876)監院寇守信於西寢前增建監院署。九年督學慕容幹籌營田銀3000兩。時柏子俊任山長,訂立以“八禁四讀”為主要內容的教約。十一年邑紳吳建勳捐地增膏火。山長劉光蕡立求友齋,教學以天文、地輿、經史、掌故、理學、算學課士,開一代新風。並刻梅氏《籌算》及《平三角舉要》,令諸生習之。又令築“通儒臺”,以實地測驗。立“白蠟局”,創“復豳館”,仿造軋花機,又立“時務齋”,其大旨欲溝通中西,以救時局,“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別訂教法3則及《讀書法》。十五年監院周斯憶增建藏書樓於講堂東。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禮樂所流”兩牌坊。十七年(1891),督學柯逢時奏立刊書處,籌銀萬兩擬歲刻正經正史各1部,選院內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經校勘札記》法,附札記於書後。奏加院長劉光蕡為國子監正銜兼總領刊書處。制訂《辦法章程》11條,述刊書有關事宜,管理辦法以及經費使用等。刊書由院長總負貴,下有30董事,輪流負責。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證質量。每書刊印52部,1部交院長,1部存書院,50部出售。所得銀款曾作崇實書院日常應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涇陽縣立小學堂。院西建劉古愚祠。1923年,更名涇陽縣高等小學。1931年,更名為姚家巷小學。今遺址位於姚家巷中學內。

  • 5 # 三悅風水命理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縣城姚家巷中學內。講堂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七架樑,抬梁式結構。硬山式屋頂,頂施灰布紋筒、板瓦,簷施溝頭滴水。前簷柱頭斗拱為三踩單昂,明間斗拱為如意形,外曳瓜拱,正心瓜拱刻三幅雲朵。據史載,該書院為陝西學政許振禕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奏建。 邑紳吳建勳捐址。寬12丈、長51丈。其時於講堂前左右有門,左門懸匾上書“小雅扶輪”,右門懸匾上書“小山承蓋”。門之東西兩側舍房三十三間,前帶廊。舍房前有二門房,三架三間。舍房兩則有齋房,東齋房上書“日新”,西齋房上書“時敏”,齋房各十六間。前大門房,五架三間。光緒十五年(1889),監院周斯億於堂東側增建藏書樓,三架三間,左、右各建廡房三間,前又修清白池。東側建通儒臺,並置石碣,劉古愚撰文刻碣上。照壁左、右建牌坊。東牌坊上書“英俊之域”,西牌坊上書“禮樂所流”。

    史料記載味經書院,位於陝西涇陽。清同治十二年(1873)督學許振禕奏建。邑紳吳建勳捐地以助。中建講堂5楹。堂前左為大雅扶輪門,右為小山,東西號舍計64間。二門3楹,左右有日新、時敏2齋,每齋有房16架。大門3楹,左右有塾。講堂後為客廳2楹。左右有室,正寢、廈房各5架4楹,西為小寢,3架3楹。另有屏風、廚、廁各一。“其規模與‘關中’、‘宏道’相等”,但“其定章有不同於他書院者三”:不課時文,以實學為主;改師生不常接見之習,山長登堂講說,逐條講貫,察其課程,閱其札記,別其勤惰,嚴其出入;改由官負責為由山長負責,使一方之望專理一方之學,一任山長聘期為10年。時聘候選同知舉人、前平利縣教諭史夢軒為第一任山長,以城固訓導姚邵誠、澄城教諭王賢輔協理講席。史氏品端學粹,教學有方,制訂教約,其中嚴戒者四、定約者三,另有功課定格等,從其學者多所成就。十三年督學吳大澄籌置膏火費。光緒二年(1876)監院寇守信於西寢前增建監院署。九年督學慕容幹籌營田銀3000兩。時柏子俊任山長,訂立以“八禁四讀”為主要內容的教約。十一年邑紳吳建勳捐地增膏火。山長劉光蕡立求友齋,教學以天文、地輿、經史、掌故、理學、算學課士,開一代新風。並刻梅氏《籌算》及《平三角舉要》,令諸生習之。又令築“通儒臺”,以實地測驗。立“白蠟局”,創“復豳館”,仿造軋花機,又立“時務齋”,其大旨欲溝通中西,以救時局,“不以空談為學,不以空談為教”。別訂教法3則及《讀書法》。十五年監院周斯憶增建藏書樓於講堂東。其南修清白池、照壁用“英俊之域”、“禮樂所流”兩牌坊。十七年(1891),督學柯逢時奏立刊書處,籌銀萬兩擬歲刻正經正史各1部,選院內高材生20人司校勘,仿阮元《十三經校勘札記》法,附札記於書後。奏加院長劉光蕡為國子監正銜兼總領刊書處。制訂《辦法章程》11條,述刊書有關事宜,管理辦法以及經費使用等。刊書由院長總負貴,下有30董事,輪流負責。分初校、二校,以求保證質量。每書刊印52部,1部交院長,1部存書院,50部出售。所得銀款曾作崇實書院日常應用。光緒二十九年(1903)改為涇陽縣立小學堂。院西建劉古愚祠。1923年,更名涇陽縣高等小學。1931年,更名為姚家巷小學。今遺址位於姚家巷中學內。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6 # 揚生解史

    “味”字有如下意思:

    一、味是前人對讀書感受的一種比喻,“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種體驗合稱為“三味”。

    二、宋代李淑《邯鄲書目》:“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這是把詩書子史等書籍比作佳餚美味,比喻為很好的精神食糧。

    三、借用佛教語言,“味”即“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

    ”味經“就是要好好讀書的意思。”經“就是”書“,”味書書院“不如”味經書院“合適,故取名”味書書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