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袁衛宇

    首先,和司馬懿對比的是諸葛亮,和孫權對比的是曹操;你拿司馬懿和孫權對比,嚴重錯位,難以回答;其次統一天下的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而不是司馬懿。提問水平有待提高。不過我還是嘗試著回答一下。

    一、實力對比

    姑且把你說的司馬懿當中是魏國的代表吧,要不然這問題真沒法回答。在魏國,司馬懿幾乎一直都是臣子的身份,而東吳的孫權卻是妥妥的帝王。

    至於司馬懿,他和東吳只有一次交手的記錄。而司馬懿交手物件也不是孫權,而是孫權的麾下的將領。

    214年5月,孫權遣四路大軍進攻曹魏,司馬懿主動請戰迎敵。

    二年夏五月,吳將全琮寇芍陂,朱然、孫倫圍樊城,諸葛瑾、步騭掠柤中,帝請自討之。

    五月份的時候,司馬懿就和東吳的軍隊交上火了。當時南方暑熱,司馬懿覺得不宜戰鬥,只是派小股起兵騷擾對方。兩軍對壘期間,司馬懿招募精兵勇將,勤加訓練,做好了攻城準備。待天氣稍微轉涼時,司馬懿向吳軍猛攻,吳軍倉惶撤退,丟盔棄甲,損失不小。司馬懿大獲全勝。

    帝以南方暑溼,不宜持久,使輕騎挑之,然不敢動。於是休戰士,簡精銳,募先登,申號令,示必攻之勢。吳軍夜遁走,追至三州口,斬獲萬餘人,收其舟船軍資而還。

    司馬懿也因為這個功勞,而得到了朝廷的賞賜。

    秋七月,增封食郾、臨潁,並前四縣,邑萬戶,子弟十一人皆為列侯。

    二、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

    魏蜀吳三國當中,吳國一直是作為配角存在。東吳的歷代統治者,從孫策,到孫堅,到孫權,到孫亮再到孫皓,都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們只想偏安一隅,在江南做一個土皇帝。

    相較於蜀國的諸葛亮六次北伐,東吳從來沒有人進行過北伐。只求保住東吳這塊地盤,是東吳統治者的核心理念。

    三、司馬炎為什麼能統一天下

    1.早在曹操打天下的時候,曹操就平定和統一了北方。司馬炎繼承了曹魏的地盤,自然也把北方收入囊中。

    2.公元263年,當時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就派遣鄧艾和鍾會,消滅了蜀國。只剩下東吳還沒有被平定。

    3.司馬炎建立晉朝以後,經過10餘年的勵精圖治,創造了“太康之治”。當時西晉國力強盛、兵強馬壯。而東吳則是君臣不和,內部矛盾重重。

    公元279年,司馬炎派遣6路大軍,水陸並進,討伐東吳,東吳潰不成軍,一敗塗地。東吳末帝孫皓被迫投降。東吳滅亡。

    自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宣告結束。

    結論:司馬懿和孫權沒有可比性;孫權和歷任東吳君主都沒有統一天下的想法;司馬炎能統一天下,是曹操平定北方和司馬昭平定蜀漢給他奠定了基礎。再加上司馬炎當皇帝的前期,各方面表現都不錯,西晉實力遠勝東吳,消滅東吳完全不是問題。

  • 2 # 邢將軍嚇死諸葛匹夫

    這個問題問得很奇怪,司馬懿和孫權誰強?不應該是孫權,劉備,曹操誰更強?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強嗎?問題提出不嚴謹。真要對比,當然是孫權強,一個是老大,一個是打工的。

    再一個,司馬懿最後沒有完成統一,雖然司馬懿用年齡技能耗死了很多人,但還是沒等到統一那天,司馬昭和司馬炎征戰四方,平定了天下。

    那麼這裡就說下孫權為什麼不能統一,和司馬家為什麼能統一。 我相信很多人對孫權瞭解,或者說對東吳的瞭解沒有蜀和魏多,三國演義也沒有側重說過東吳的歷史,看電視劇的朋友感覺怎麼曹操和劉備一直在打,這個東吳怎麼不聲不響地就佔領江東了呢?那說明江東實力還是有的,那為什麼沒統一呢?

    1,先說孫權個人方面。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樣的話足以說明孫權是個厲害角色。首先孫權雖然活得久,但江東必定是父兄打下的江山,孫堅孫策意氣風發,卻雙雙遭到暗殺,給孫權的心理造成很大的陰影,因此孫權執掌東吳後,要時刻小心翼翼。其次孫權深居簡出,放權大將,使得他身為老大的影響力,嚴重不足。從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就能看出,孫權完全放手讓周瑜和陸遜去幹,此做法太託大了,以為自己是秦始皇嗎?放手讓王翦去統一六國。哈哈哈哈。最後孫權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有野心的武將文臣基本都是跟著他父兄一起幹的,之後的吳國可能就是想能守住就行。孫權個人也沒有表現出想統一的雄心,立嗣問題上,孫權的表現尤為猶豫,長子孫登早折,生下的孫和與孫霸相爭太子。隨後孫權立孫和卻又給了孫霸等同的地位。這就將朝廷顯得尤為混亂。這也表現出了孫權對於統一天下這回事興趣並不大。

    2,再一個就是東吳這個國家的情況。首先地理位置。江南是個繁華美麗的地方,貴族又多,正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安樂就讓人滿足最後導致腐敗,喪失進取心的。相對的,北方生存空間貧乏導致的激烈競爭,更容易形成侵略性和強大的武力。所以中國歷史上朝代的更迭,領域的統一都是由南向北,自東而西的大勢方向來完成。其次東吳有長江天塹得以自保,但也因此很難向北發展。孫權在位期間可以說幾乎從未在江淮北部取得過立足之地。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此所以地利無以使孫權得統一而且還有一點,東吳的地理位置,在三國裡是墊底的。最後曹操握關中,坐擁華北;劉備佔蜀中,易守難攻。曹魏蜀漢皆是一等一的糧倉,恢復能力強。赤壁之敗後,曹操依舊是三國老大;夷陵大敗後,蜀漢不出幾年,照樣能揮師北伐。要是孫權輸一次,恐怕直接傾家蕩產!

    喜歡三國的朋友,其實也有很多喜歡司馬懿的,他能忍,有才識,對曹操恭敬,忠順,後來對曹丕也是一個有能力,能決斷的謀臣。司馬昭也是一個能征善戰的厲害人物,司馬炎更是在統一三國上立下汗馬功勞,算是一個開國皇帝。那麼司馬家為什麼能統一三國呢?

    1,能力,這個毋庸置疑。司馬懿三國著名謀臣,聰慧無比,得到了曹操和曹丕的賞識,一步步隱忍,掌控大權。司馬懿的眾多兒子也有很多出色的,比如司馬師沉著堅強,雄才大略,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司馬昭早年隨父抗擊蜀漢,多有戰功。累官洛陽典農中郎將,封新城鄉侯。他們都為西晉王朝的建立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司馬炎平定秦涼,安撫邊境,擊滅東吳,統一三國,建立晉朝。

    2,司馬家族的根基深厚。在漢末三國時期,天下大勢出現了這樣一個趨勢,那就是士族的崛起。而司馬家族興起於商周時期,因為功勞,被賜以官職名稱為姓,一直到漢末三國時期,這個家族都算是名門望族,從司馬懿往上數,七代全部都是高官,而到了他這一代,拋開他自己,兩度成為了曹魏的託孤重臣不談,他的幾個兄弟,也都非常爭氣,要麼身居要職,要麼被封為列侯。因此,司馬家族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士族的代表。這一點,對於他們取代曹魏,為統一天下做出準備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助力。

    3,三國逐漸沒落,司馬家族卻人才輩出 。當時除了士族興起之外,天下大勢還逞現出了分久必合的趨勢,三國逐漸沒落。例如曹丕、曹叡分別早逝之後,曹芳、曹髦、曹奐都不是什麼有作為的皇帝,這是司馬懿能架空魏室,司馬師司馬昭能把持朝政,司馬炎能夠順利篡位的先決條件。除了曹魏本身之外,蜀漢早已出現了“益州疲敝”的狀態,劉禪也是一個怯懦的君主;至於江東,雖然最後一任皇帝孫皓,登基之前小有霸王孫策遺風,結果剛剛坐穩龍椅,就暴露了本性,不但行事狠辣,還荒淫無度,生生將東吳拖跨。而司馬家族的能力剛剛講到了,所以司馬家最後能統一三國。

    三國最後終歸司馬氏,但可惜的是司馬家並沒有建立一個偉大的王朝,非但如此,司馬家還把漢族帶入了深淵,所以晉朝並沒有得到後人的認可,一直批判不斷,不經讓人感到惋惜,三華人才輩出,戰火紛紛,最後沒有回到漢朝的輝煌。

  • 3 # 蘇沉船

    司馬懿和孫權確實適合比較,因為兩人其實是同齡人,79年的司馬懿和82年的孫權去逝時間之差了幾個月,再加上81年的諸葛亮和83年的陸遜,80後可是三國鼎足時期的領袖人物。

    司馬懿和孫權在歷史上數次交手,稱得上一時勁敵,二人之死對三國局勢有著重大影響。只不過司馬懿並沒有奪取天下,他自發動正始之變後不久就死了,三國歸晉是司馬懿死後二十多年的事情。

    先說結論,論全面才幹,司馬懿更勝孫權。論英雄氣,孫權更勝司馬懿。

    司馬懿從為曹操效力起家,期間他擔任過軍事、文學、參議、檢察等各部門工作,為曹操、曹丕效力期間體現出過人的執行能力,司馬懿還擔任過曹操的丞相長史,丞相長史事無不統。比較一下諸葛亮的長史蔣琬和孫權的長史張昭,就知道這個職位已經是公府裡的副手,司馬懿在曹操晚年以後獲得重用,於同年齡謀臣中是數一數二的人物。

    司馬懿為曹丕效力期間,被曹丕委任後方事務,司馬懿讓曹丕比作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司馬懿的作用宛若昔日的荀彧,在後方統籌一切。這些經歷都體現了司馬懿與眾不同的執行能力,吳質評價當時執政兩位大臣司馬懿和陳群,認為陳群只會做計劃,事情都交由別人去辦,司馬懿則是可以設定計劃又能執行的相才。

    孫權則屬於智謀雄略出眾,執行能力偏中上一類,不是非常擅於自己去做事。故而孫權的才智多體現在他能夠選賢任能,判斷局勢。

    賈詡評價孫權:“識虛實。”

    程昱評價孫權:“有謀略。”

    劉曄評價孫權:“權善用兵,見策知變。”

    曹魏三大謀臣對孫權評價的側重點都是智謀,事實上眾所周知孫權親自帶兵經常戰敗,說他知兵善謀,很多人都不認可,但當代人就是這麼評價他。

    因為孫權雖然不擅長親自帶兵,但是對戰爭的計劃籌備卻很擅長,於是孫權才能夠拿下赤壁、夷陵、江陵、石亭這些戰役輝煌成績。就拿石亭之戰來講,孫吳境內出現過幾次叛將投靠魏國事件,於是孫權才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下計劃讓周魴詐降,誘騙曹休孤軍深入,再讓陸遜給予曹休重創。故孫權此人不擅領兵,軍事謀略卻是數一數二的狠角色。

    石亭之戰正是司馬懿和孫權一次交鋒,當時魏國伐吳的計劃是司馬懿所策劃,他提議讓曹休的陸軍出皖城吸引孫權主力,再由司馬懿本人連同名將張郃率水軍攻向夏口,乘其虛而擊之。只是恰好當時漢江水淺,水軍不好前行,司馬懿沒能很好觀察天時、地利。只不過當時孫權派朱然在上游戒備,司馬懿的水軍就算進攻江夏也不見得能夠取勝。

    故以石亭為主戰場的魏吳全面戰爭裡,孫權的謀略顯然更勝司馬懿一籌。

    不同的是司馬懿比孫權善戰,司馬懿不僅擅長內政,他在曹叡執政時期從尚書檯轉為外鎮的都督,先在荊州擊敗了諸葛瑾,又憑奇襲擒殺孟達,數度跟蜀名將諸葛亮交鋒,後親征平定稱兵十萬的燕王公孫淵。相較孫權歷次親征戰敗,司馬懿在這方面才能遠勝於孫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晉書》記載孫權曾圍攻江夏,司馬懿都督諸擊退孫權,進擊又擊敗了諸葛瑾。不過這一戰兩人也沒有正面交鋒,當時坐鎮江夏的是名將文聘,孫權以五萬大軍圍攻文聘,強攻不下。另一個說法是文聘使用空城計嚇退孫權,這個故事成了《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原型。

    而司馬懿的部隊當時被諸葛瑾牽制在襄陽,根本沒來得及救援文聘。事實上孫權的戰略非常奏效,他趁曹丕剛剛病逝就北伐,讓諸葛瑾牽制司馬懿的主力,意圖靠五萬重兵拿下兵力較少的江夏,只是孫權沒算到自己前陣指揮能力不足以勝任這次的統帥.......如果當時統軍的是陸遜可能結果會不一樣。

    正始二年(241年)四月,孫權分兵四路北伐:全琮率軍數萬出淮南,諸葛恪攻六安,朱然攻樊城,大將軍諸葛瑾攻柤中。五月,吳將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孫倫圍攻樊城,諸葛瑾、步騭侵掠柤中,司馬懿自請出兵往討。朝臣認為,敵兵遠來攻堅,當待其自破。司馬懿以為不然。六月,司馬懿統軍增援。他知南方暑熱低溼,大軍不宜持久在此,先派輕騎挑戰,朱然不敢動。於是,便休養土卒。檢選精銳,招募勇士,釋出號令,擺出攻城的架勢。吳軍驚懼,連夜撤退。在三州口為魏軍追及,吳軍被殲萬餘人,船艦物資損失甚多。而進攻六安、柤中的吳軍亦無功而還。不久又逼退入駐皖城的諸葛恪。

    這一戰裡孫權徹頭徹尾敗給了司馬懿,此時司馬懿今非昔比,他在隴西跟蜀名將諸葛亮交鋒多年,又平定了遼東公孫淵,其軍事才略大漲。孫權此次沒有親征,四路大軍均是當時的吳名將擔任,只是孫權沒有派出最強的陸遜,可能是因為孫權開始警惕起陸遜再立軍功,同時在五月份時太子孫登病逝,陸遜也需要留在武昌主持大局。

    司馬懿的存在可以說是孫權逞志一大障礙,當時能夠跟孫權爭雄的曹丕、諸葛亮甚至是曹叡皆已病逝,在魏國執政的曹爽宛如豬爾,僅存名將還有郭淮、滿寵,倘若沒有司馬懿的阻礙,孫權趁曹叡死後北伐的機會則增大了一些,恰好在孫權死後不久,諸葛恪就在東關大破魏軍。而諸葛恪在東關建立的軍事部署都是孫權生前為完成的計劃,故東關之戰的勝利有一部分也算在孫權佈局當中。

    但總來講是孫權整體的軍事才略不如司馬懿,司馬懿能夠計劃與執行都兼具,孫權還要慶幸司馬懿當時還沒能掌控魏國所有實權,不然司馬懿就能夠策動更多部隊對孫權進行作戰,這樣的形勢下孫權恐怕不是司馬懿的敵手,好在司馬懿奪權後不久就夢到賈逵、王凌的鬼魂索命,被嚇死了。

    孫權還有一大長處就是擅於選賢任能,手下名將若周瑜、呂蒙、陸遜、朱然、朱桓皆戰功赫赫,同時他能夠在江北士族和江東士族間掌控平衡,建立下一個長久的割據政權,疆土遠至廣州、越南、臺灣,在江南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跟魏國抗衡,以皇帝的標準而論孫權確實稱得上有雄才大略。

    司馬懿在魏國內與各大家族結交、聯姻,形成一個緊密的政治聯盟,為自身篡權奠定下基礎,實有梟雄之姿。同時司馬懿靠提拔人才,拉攏王昶、王基、鄧艾、石苞等英才為己所用,給晉朝開國做好鋪墊。至司馬師接手後,將軍幕府人才濟濟,朝野皆是司馬家黨羽,故在歷史上司馬懿名為魏臣,實為帝王。

    之所以說司馬懿的英雄氣不如孫權,司馬懿終究沒有在真正意義上挫敗強敵,跟諸葛亮交鋒頂多能說是棋逢敵手,與孫權交鋒時亦沒能夠全勝,唯有平定遼東一戰值得大肆稱讚。

    孫權雖非親征,卻令曹操、劉備留下慘敗之名,故辛棄疾有詩曰:“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孫權畢竟是立於曹劉之間的英傑人物,阮籍當時觀楚漢古戰場也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彷彿在阮籍眼中英雄是項羽、劉邦亦或曹操、劉備,而司馬氏的崛起是豎子成名。孫權固然還稱不上是那樣的英雄,至少他是曾跟曹劉針鋒相對的人物,這就是孫權英雄氣強於司馬懿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積累了哪描寫名勝古蹟或自然風光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