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可堪一戰

    投資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房產、股票、風投、加盟店等等都屬於投資的範疇。

    投資需要注意什麼?

    我舉一個例子:

    杭州購房需要搖號,因為房價倒掛接近100萬——新房的價格低於周邊房價100萬左右,導致很多人去參與搖號。目前,搖號中獎的機率一般在3%——7%

    用投資的角度來看,這樣房產是不值得投資的,如果要搖號只能是真正的剛需或者是投機的人。

    1、投資勝率過低,投資主要是以機率取勝。

    2、收益實際沒有那麼多,熱盤的房子基本都要全款,意味著要200萬——300萬左右的投入。

    3、週期時間長,房子開盤都交房子,預期要2年以上。

    4、我們算一筆賬:300投入,100萬收益,週期2年+,年化收益不到15%,那麼最終的結果就是,你以90%以上的失敗的機率,去獲得一個年化收益不到15%的投資專案。

    一個積極樂觀的人,做一點積極的事

  • 2 # Hoomsun楊

    投資有好多類別,好多人看到收益高或者大家都在做的就會是好的,蠻目的跟從,這是通病而且非常危險,比如銀行理財,都會覺得銀行安全,收益低點無所謂,很多問題不會去考慮。銀行很多理財都是外面公司的產品,銀行8個點收益,經過銀行轉賣給你就5個點左右,還有就是銀行把你的錢拿去投資,很多可能性,

    投資房產給大家算下賬::假如投資一套房子200萬(不包裝修家電),租金3500一個月。一年賺4200元÷200萬×100=2.1%年化,行業通用72法則÷2.1=35年翻一倍。(不包括斷租和拆舊),這樣的速度是跑不過通貨膨脹的。

    年化10%的保本產品很多〈包括國外房產〉,72法則÷10=7.2年本金翻一倍

    而且泡沫比國內小,產權歐美那邊是200年,泰國永久產權,國內60年-70年左右〈開發商拿地也算在70年內〉

    總結:投資要看(收益類)底層結構化資產安全性,收益從何產出。

    (實體類)市場行情分析。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 3 # 郭一鳴

    投資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智慧和能力的較量。搞投資,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但是核心的幾點僅供參考:1、要具備一定的投資知識

    投資是很重要的事情,不能隨意下手。所以,瞭解、懂的很重要。對於投資的知識,有時間和經歷還是學習一下,因為它可能伴隨你一生。當然,如果你沒有精力,也可以請一個理財師;但無論如何,你也需要了解一些投資的基礎知識。

    2、投資需要了解投資品種和專案

    如同你你買東西一樣,要對這個東西有一些瞭解,詢問賣家有時候你就會受騙。而至於投資,就更需要謹慎了。對於投資的專案或者產品,是需要有一定的瞭解的,否則同樣也會上當,甚至達不到預期;

    3、投資要量力而行

    一般不要做超過自己能力範圍之外太過的事情,不要想著一口氣吃個大胖子。投資是有個過程,不能因為誘人的前景和宣傳,就做此處超乎自己能力範圍太過的事情,有可能你贏得起,但是輸不起。

    4、投資還是有技巧的

    投資的過程,有時候也是學習的過程。但如果投資之前具備能力,那麼有關投資的技巧可能會讓你有超預期的收益,同時也或許會讓你減小以及躲避可能的風險;

    5、最後,投資有風險

    這個是最需要強調和注意的,要充分了解風險,並把風險放在第一位!

  • 4 # 度小滿金融
    1. 瞭解投資之前,先要了解自己。

    很多人認為的投資是在於投資方法,比如說知道了幾隻不錯的股票,就掌握了投資奧秘。但不同的投資人適合不同的投資方法:硬體上,不同人的家庭狀況,收入狀況,工作,甚至存款都不同。軟體上,不同人的年齡、性格、風險承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在開始理財之前,首先要對自己的各方面情況瞭解。

    2. 年齡與投資:年輕人抵抗風險能力更強

    所謂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不僅是珍惜時間的必要性,也可以用在理財中,年輕人比年長者擁有更多的時間成本,即使遭受了損失,也有時間可以將損失彌補過來。所以華爾街有著名的100-年齡投資法則,即是用100減去投資者的年齡,所得的就是可以投入中高風險領域的比例,年齡越大的人,風險投資的比例應該越少。

    3. 風險與投資:賺錢之前,先明確自己能虧多少錢?

    有的人風險承受能力低,可能走在路上丟了十塊錢都會心情鬱悶好幾天;有的人風險承受能力會很高,會樂於嘗試各種高風險的投資領域。這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風險承受能力,投資人想知道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去到銀行,或者上網找到一份銀行的投資人風險測評進行自我測試,會有保守型、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五種,風險承受能力由低到高,投資人可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型別進行投資品類的選擇,採用不同風險等級產品的投資組合,分散投資風險。

    4. 靈活度與投資:明確金錢可以被鎖定的時間

    不同的投資產品有不同的投資期限,也就是資產會被鎖定一段時間,這個時候就需要明確自己與家庭對金錢的需求,短期產品可能收益不高,而長期鎖定可能會造成日常資金緊張,比如流動性較高的貨幣基金,平均收益在4%左右;而適合長期投資的基金定投,可能在一個市場週期後,收益或許會達到15%-30%,甚至更多。

    所以,建議投資人以“長期+短期”的不同投資品類組合,既能保障日常資金的流動性,也能夠贏得長期的豐厚收益。

    以上,就是幾點投資理財的注意事項,投資之前要對自己的資產與自身情況進行整理,才能知道自己在投資中所能付出的“成本”有多少,在此之下的投資規劃,才可能是科學合理的資產配置。

  • 5 # 展風大俠hz

    如果用一個關鍵詞來形容做投資要注意的事情,我想只有兩個字:經歷。“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投資的問題,說一千道一萬,一定要自己去親身經歷,去實踐的感知,去積累點滴的經驗,才會真正的有所成就。

  • 6 # 極智金融lt

    P2P投資的一大優勢就是不用花太多時間,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產品,方便快捷,收益可觀,不用操太多心,可以說是相當好的投資方式了。

    P2P的正確投資方式,瞭解一下

    放正心態,不可過於急功近利。投資最好將投資成本控制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內,不會對自身正常生活造成較大壓力,每天用愉快的心情進行投資管理,擺脫過大壓力的困擾,進行理性的判斷與選擇。同時在投資過程中杜絕盲目跟風,胡亂增加槓桿,應理性投資。

    積極學習瞭解投資相關知識。投資是一門大學問,在決定投資之前一定要先了解相關投資訊息,多學學投資基礎知識,在充分了解投資平臺後再出手。平時要合理規劃自身財務支出,每月儘量保證收支平衡,制定強制儲蓄計劃並儘可能執行,除生活必需品之外,省掉不必要的的開銷,養成良好理財習慣。

    多瞭解網投平臺,慎重選擇。面對當前市場眾多P2P平臺,投資者在選擇投資時應先看平臺的背景和往期投資情況,平臺背景比較強大,資金流量充足,相對來說安全性更高,一般復投比較多的平臺相對來說口碑比較好,比較靠譜。同時,看平臺關於企業資質、公司團隊、運營報告等一系列資訊披露是否合規,來判斷平臺是否可選。

    分散投資。投資者進行投資時,儘量別將資金全部投入同一個平臺。有投資就有風險,收益越高,風險就越大。投資者想要獲取較高的收益,可以多選擇幾個平臺進行投資,一般建議選取2-3個平臺進行投資,如果平臺太多,管理難度越大,同時“踩雷”的風險就越大。

    時刻關注行業動態。投資者應時刻關注所投P2P平臺的相關動態投資方案,看平臺的日常投資情況和資金流向動態,選擇適合的投資產品,在適當的時候快速出手,抓住時機。

  • 7 # 伍治堅

    幾個星期前我回國內跑了一趟,在上海,南京,長沙等地見了一些投資者朋友。其中一個投資者告訴我,最近他非常痛苦。我問他為什麼?原來在英國脫歐公投結果(2016年6月)公佈以後,這位投資者朋友開始看跌英國股市,並賣空富時指數(FTSE)。但是事與願違,從六月份開始,英國股市不跌反漲。因此這位投資者朋友痛苦不堪。事實上,英國股市從2016年年初開始到本文截稿時(11月23號),上漲了9.22%,這可能出乎很多朋友的意料。

    我問他:那你現在看空還是看漲英國股市?他說:肯定看空啊。你看英國政府現在左右為難,進退維谷,這種形勢對於公司和經濟的打擊都非常大。我覺得市場只是暫時存在僥倖心理,所以還沒有下跌。但是從宏觀大勢來看,英國的基本面非常糟糕,股市下跌是遲早的。

    這位投資者的回答讓我想到了一篇很有趣的學術文章(Mayraz, 2013)。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做《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文中提到了一個牛津大學的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隨機找了145位大學生,並將他們分為兩組:農民和麵包師。

    我們知道,農民和麵包師的關係是:農民生產小麥,並且把小麥賣給麵包師作為烤麵包的原料。從農民的角度來看,他們總是希望小麥的價Grand SantaFe高越好。而麵包師需要買入小麥磨麵粉作為他烘烤麵包的原料,因此他們希望小麥的價Grand SantaFe低越好。

    在這些學生被分配好角色後,研究人員給了他們一張小麥的歷史價格圖,並讓他們預測小麥的價格。學生們被告知:他們的工作是去預測小麥的價格,誰預測的價格最準確,他/她會得到5英鎊的現金獎勵。

    實驗的結果非常有趣。農民們對於小麥價格的預測平均值,要比麵包師們對於小麥價格的預測平均值高出4%,在統計學上屬於顯著差別。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人們普遍有“一廂情願”的心理弱點。農民的願望是小麥價格上漲,而麵包師的願望則是小麥價格下跌。這樣的“一廂情願”,影響了他們對於小麥價格做出客觀理性的預測判斷。農民們做出的價格估計偏高,而麵包師們做出的價格估計則偏低。他們的判斷收到了主觀偏見的影響。

    這種“一廂情願”的心理偏見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非常普遍。在另一個非常有趣的試驗(Babcock, et al, 1995)中,研究人員給一群受訪者做了個情景測試。情景測試的背景是:一個摩托車手在公路上被一輛車撞到。受傷的摩托車手起訴汽車司機,要求賠償10萬美元。受訪者們被隨機分配,並角色扮演摩托車手或者肇事司機。然後研究人員讓他們猜:最後摩托車手和司機達成的協議賠償金額為多少?如果誰猜的比較準確,那麼會得到現金獎勵。

    這個實驗的結果的有趣之處在於:那些扮演摩托車手的受訪者,預測的平均賠償金額,要比那些扮演肇事司機的受訪者預測的平均賠償金額高出15,000美元,也就是差不多15%左右。因為作為摩托車手,他肯定希望賠償的金額越高越好。而作為肇事司機,則希望賠償金額越少越好。到最後,雙方的“一廂情願”都影響了他們做出客觀判斷的能力。

    為什麼這麼多人會受到這種“一廂情願”的行為學偏見的影響?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人有受“一廂情願”偏見影響的可能性。如果一個人對於這種偏見根本一無所知,那麼他/她從一開始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受這樣的偏見影響,因此也不太可能做出任何努力去糾正這樣的偏見。

    其次,“一廂情願”有時候有心理治療作用,這樣的心理治療作用類似於“過度自信”。有一句話叫做“期望很美好,現實很殘酷”。對於很多人來說,要面對醜陋和真實的現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他們會透過“一廂情願”來給自己打氣,並且拉著自己朝樂觀的結果去想象未來。買了房子的人會“一廂情願”的告訴自己房價肯定不會跌,快大學畢業的學生會“一廂情願”的告訴自己很快就能找到夢寐以求的高薪職位,而選擇下海的創業者則不停的告訴自己下一個馬雲就是我。沒有這些“一廂情願”,很多人可能都堅持不下去了。

    再次,“一廂情願”也有自我麻醉的效果。人類有一個普遍的行為學毛病叫做“選擇性回憶”,即我們會傾向於選擇記住自己成功和快樂的歷史,而選擇淡忘那些不愉快,或者虧錢的“灰暗”歷史。這是人類的一種求生本能:因為如果老是沉浸在過去的悲傷和失望之中,那麼我們很可能會陷入“自我責備和自我否定”的惡性迴圈,以致於越來越消沉和悲觀。

    問題在於,“選擇性回憶”的本能如果得不到理性控制,也會滑向另一個極端,即我們被這種“自我麻醉”矇蔽了雙眼,無法不受自己偏見的影響去做出冷靜客觀的判斷。

    那麼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防止自己墮入“一廂情願”的行為學偏見呢?

    首先,在我們做任何一個重要的投資決策前,都應該提醒自己做“換位思考”。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心儀某個股票,決定出手購買。那麼我們不妨把自己放到購買股票的對立面,即賣出方,然後仔細的想想有哪些賣出該股票的好理由。然後將這些賣出的理由和自己想買入該股票的理由對比一下,確認自己的買入理由確實充分。

    我們需要明白,無論我們去市場上買入,還是賣出某隻股票,市場上一定有一個交易對方賣給我們要買入的股票,或者買入我們要賣出的股票。在這兩個交易方之間,發生的是一個零和遊戲:不是你賺,就是對方賺。因此,我們需要養成這個習慣,經常問自己:我知道的比市場上其他人更多麼?我的資訊比市場更全麼?如果答案不明確,那麼投資者就應該提高警惕,避免自己做這種類似於猜硬幣,比大小的投機決策。

    其次,當市場的走向背離我們一開始的期望時,投資者需要停下來進行自我剖析:我有沒有受“一廂情願”的偏見影響?是不是我的主觀意見影響了我的客觀判斷?如果沒有目前的損失,我還會這麼看多/看空這支股票麼?這樣的自省可以幫助我們儘量避免陷入行為學偏見而無法自拔。

    綜上所述,人類由於自身先天的行為學因素,會產生“一廂情願”的行為偏見。這種偏見,恰恰是我們做出理性投資決策的一大天敵。在“一廂情願”的偏見的影響下,投資者很容易做出帶有偏見性的主觀判斷,導致其做出不理性的投資決策。聰明的投資者,應該充分認識到這種偏見以及它可能帶來的不良後果,透過建立系統化的投資決策過程來抵禦這種偏見的影響,提高自己做投資決策的理性程度。

    參考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擁有一個烤箱,作為有追求的吃貨,想要自己做蛋糕,還需要買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