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鄲當茶器

    孟浩然40歲時,來到了長安,想在這裡一展抱負。可惜的是,孟浩然並未透過進士考試。孟浩然心情雖然不佳,卻並沒有放棄做官。他留在長安城內找機會向有權勢的人獻詩,希望藉此機會被提攜。期間,孟浩然為丞相張九齡寫了一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張九齡文學造詣也非常高,他在詩中看出孟浩然渴望入朝為官的心情。孟浩然很有才華,張九齡也很欣賞他,準備找機會舉薦一下孟浩然。不過,張九齡卻一直沒機會舉薦孟浩然,因為孟浩然寫了一首最失敗的詩,惹怒了唐玄宗。 當時,孟浩然考試落第,逗留在長安,結識了王維等人。孟浩然與王維相差了十幾歲,但因兩人寫詩的風格很相似,所以成了忘年之交。 王維年紀輕輕就學富五車,還精通音律書畫,是個非常不錯的青年才俊。孟浩然結識王維時,王維在皇家府庫衣物的內署當差。工作非常清閒,每天就是翻曬衣物、清點衣服數量,順便登記一下。 王維經常在值班時,邀請孟浩然來到內署裡來聊聊天,鑑賞一下詩歌。內署也不是什麼機密重地,看守的護衛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管的不是很嚴。 這天,孟浩然又來找王維玩了,王維拿出自己新寫的詩,讓孟浩然鑑賞。突然,外面有人打呼:“皇上御駕到!”孟浩然慌張極了,畢竟他只是布衣百姓,若是被皇帝發現,不僅自己會獲罪的,還會連累了王維。孟浩然連忙躲了起來。 唐玄宗進屋看到了孟浩然的衣角,王維順著皇上的目光也看到了。於是,王維一五一十的將自己與孟浩然交好,經常請他來玩的事稟告了唐玄宗。 孟浩然才華出眾,唐玄宗也聽說過他的大名,就讓孟浩然出來見一見。孟浩然聽到後,整理了一下衣服出來見駕了。唐玄宗讓孟浩然吟一首自己的新作,這對孟浩然來說簡直是個天賜的良機。 然而,孟浩然不知是第一次見聖駕,太緊張,還是咋回事。他居然吟了一首《歲暮歸南山》,這首詩雖然很出色,但詩中“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兩句話卻惹怒了唐玄宗。唐玄宗冷冷的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隨即拂袖離去。 唐玄宗走後,孟浩然頹然低下頭,悔恨不已。一邊的王維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孟浩然得罪了當朝聖上,估計這輩子當官機會都渺茫。不久,孟浩然就離開長安回了老家,一輩子也沒當過官。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孟浩然因落第結識了王維這些好朋友,卻又得罪了唐玄宗,這大概就是佛家所說的姻緣吧!

  • 2 # 老羊說文學

    很到這個題,很多人又該噴唐玄宗識人不明瞭,其實並非如此,孟浩然作為一個知識青年卻不去正當參加科考,只想投機取巧走捷徑,四處鑽營,不要說唐玄宗,就是我都不喜歡。

    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孟浩然出生在襄陽一個“有恆產”的書香之家,這句“有恆產”用現在話講就是有房有地、有車有妹、不愁吃穿。20歲的時候與“好基友”張子容兩人隱居在鹿山,開始沽名釣譽。

    在25歲之後就開始了他四處遊蕩“鑽營”的生活,他結交各類當權派希望他們把自己引薦給皇帝——唐玄宗。

    在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時,39歲的孟浩然在長安各種寫詩作賦,想引起當權的注意,當然也有一些效果。並且在巧合下還見到了唐玄宗,然後皇帝就讓他念首詩聽聽,結果這貨的詩中有一句“不才明主棄“的話惹惱了皇帝,唐玄宗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翻譯成白話就是:你不好好參加考試,卻說我嫌棄你,這不是誣陷我嗎?“,所以這好好的一次機會就這樣被他玩翻船了。

    在往後的日子裡,孟浩然還是到處遊蕩,仍舊用老一套想引起當權注意,雖然也有引起當朝權貴的一些注意,但最終還是沒能成功。

    在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元),孟浩然背上起了惡瘡,在快醫好的時候,又因為在宴會上大吃海鮮而死。

    這就是孟浩然的一生,是山水田園派詩人的代表之一,說詩作自然沒話說是一絕。但要說做官,可能真是沒有這個命吧!

  • 3 # 仙草書庫

    經過長達30年的刻苦學習,當他認為自己的詩賦(這是當時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已達到相當水平後,便滿懷希望,於開元十六年(728年)赴京應舉。雖然 考試失利,但早年創作的那些優美詩篇已在京廣泛流傳,文人名士無不以與他交往為樂事。

    玄宗一聽,說:“我早就聽說過他的大名,卻一直未能見一見他,有什麼必要躲起來呢?”於是詔 令孟浩然出見,並讓他吟誦所作詩文。 當孟浩然唸到“不才明主棄” 一句時,玄宗 生氣地說:“你自己不求仕進,而我並沒有拋棄你,為什麼要誣衊我呢?”終於沒有任用他。

    應試不第,對孟浩然無疑是一個沉重打擊。從此他絕意仕途,重返故鄉 隱居,偶而外出遊歷,縱情于山水田園風光之中。開元二十八年(740年),著名 的邊塞詩人王昌齡遊襄陽,與孟浩然相會,二人忘情縱飲。

    當時孟浩然疾疹發背, 正在治療之中,不料因飲酒過量,加重了病情,不久便溘然長逝,終年52歲

  • 4 # 老街味道

    問題:孟浩然為什麼沒有得到唐玄宗的任用?

    前言

    唐人做官最重要的途徑是科舉考試。孟浩然沒有作官是因為屢試不第。

    唐朝的科舉沒有後來那麼嚴格,因此讀書人都需要做一件事:“干謁(行卷)”。沒有人舉薦就去“裸考”。

    其實孟浩然也做過這種事,可以所託非人。

    一、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露骨的干謁

    介紹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叫做干謁詩,類似於咱們今天的自薦信。孟浩然的這首《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干謁詩中的上品: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詩寫在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45歲)西遊長安,以此詩投贈張九齡, 但是張九齡丞相併沒有幫上什麼忙。

    與孟浩然齊名的王維就比孟浩然靈活得多。

    二、王維的門路

    孟浩然詩寫得不錯,考場上卻不得意。原因不在於他自己,而是沒有找到門路。

    王維當年也干謁過張九齡:

    珥筆趨丹陛,垂璫上玉除。步簷青瑣闥,方幰畫輪車。市閱千金字,朝聞五色書。致君光帝典,薦士滿公車。伏奏回金駕,橫經重石渠。從茲罷角牴,且復幸儲胥。天統知堯後,王章笑魯初。匈奴遙俯伏,漢相儼簪裾。賈生非不遇,汲黯自堪疏。學易思求我,言詩或起予。當從大夫後,何惜隸人餘。《上張令公》

    不過王維還攀附上了 “岐王宅裡尋常見”那個岐王李範。作為唐玄宗的弟弟李範自認為也沒有那麼大的能力,於是又引薦了玉真公主。

    在玉真公主的宴會上,王維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即令獨奉新曲,聲調哀切,滿坐動容。.......維則出獻懷中詩卷呈公主........公主乃曰:何不遣其應舉?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薦,義不就試,然已承貴主論託張九臬矣。公主笑曰:何預兒事,本為他人所託。顧謂維曰:子誠取,當為子力致焉。維起謙謝。公主則召試官至第,遣宮婢傳教,維遂作解頭,而一舉登第矣。 (唐薛用弱 《集異記》)

    公主見到王維後,輕描淡寫地說,這個張九臬也是別人託付於我,我也不認識他,就把第一名換成王維吧。於是王維就以第一名的身份“登第矣”。

    三、孟浩然搞砸面試

    王維很欣賞自己這個大哥孟浩然, 也在給孟浩然想辦法,據說還真地撞到一個機會。《新唐書·文藝傳下》:

    (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新唐書·文藝傳下》

    孟浩然私闖翰林院,還遇見唐玄宗,不知道宮廷衛士(小說中都是如此寫吧?)都幹什麼去了。唐玄宗讓孟浩然讀一首新作,於是孟浩然獻上了這首《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皇帝聽到第三句“不才明主棄”時 ,就不高興了, 你孟浩然不來求仕,又不是我放棄了你,幹嘛冤枉我呢?

    於是這次重要的面試被搞砸了。

    結束語

    歷史常常任人打扮,無論正史還是野史好多事都令人半信半疑。王維和孟浩然求仕的故事聽起來就真真假假。

    可見張九齡似乎影響力真得有限,不能給王維和孟浩然更好得機會。被王維擠掉第一名(解頭)的張九臬是張九齡的親弟弟。玉真公主一句話就給換掉了。

    可見孟浩然沒有得到朝廷的任用,有兩個原因,第一,走錯了門路。第二,考試的時候,其作品沒有絕對的優勢。

  • 5 # 鐵錘文史

    先亮我的答案,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學史話上面著名的“轉喉觸諱”的典故,孟浩然一輩子做不了官,與唐玄宗的見面只是原因之一,實際上孟浩然本人的一生,都是在做官和隱居之間徘徊,非常的痛苦,原因主要出在他自己身上。

    下面我分兩個部分答題:第一部分,轉喉觸諱的確影響了孟浩然的仕途;第二部分,孟浩然一輩子都在做官和隱居之間搖擺。

    第一部分 轉喉觸諱的確影響了孟浩然的仕途

    孟浩然和唐玄宗見面的故事,是被記載進了《新唐史》這樣的正史的。最早的版本里面,是說王維非常賞識孟浩然的才華,有一次王維把孟浩然邀請到家裡討論詩文,唐玄宗忽然駕到。情急之下孟浩然躲到了床底下,經過王維的推薦,孟浩然才爬出床底跟唐玄宗一見。唐玄宗讓孟浩然朗誦一首自己的作品,結果孟浩然好死不死,唸誦了《歲暮歸南山》: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因為這首詩裡面有“不才明主棄”一句,唐玄宗聽後非常的不爽:

    上聞之撫然曰:朕未曾棄人,自是卿不求進。奈何反有此作! 因命放歸南山,終身不仕。

    這就是故事的原始版本,最後演化出眾多版本,推薦人從王維變成李白,張說,張九齡等等。

    其實這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對故事中皇帝和孟浩然言行的分析。先說這個孟浩然,如果單獨從詩歌文學的成就來說,《歲暮歸南山》的確屬於孟浩然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可是正所謂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你跟皇帝第一次見面,有啥明亮一點的詩歌不好唸誦,非要“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你擺一張苦兮兮的苦瓜臉給誰看呢?皇帝跟你都沒有過交集,說什麼棄不棄的,一股怨婦的味道遠隔十丈遠就聞得見,換誰也會不高興。從常理揣度,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其他的版本里面,還有一個尾巴,說唐玄宗聽完之後質問孟浩然:你為什麼不念誦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呢?

    言下之意,頭一回見面你就找本皇帝的晦氣,捶死你個撲街,一輩子別想當官。

    那麼對於這個故事,歷來的看法不一,有人說,唐玄宗這樣處理已經不錯了,只是不讓你做官而已,如果按照驚聖駕處理,腦袋都保不住;也有人說,孟浩然躲在床底下的行為,讓人瞧不起,根本不用等到唸誦詩歌,從床底下爬出來那一刻,唐玄宗已經給孟浩然打了不及格。用明朝文學家胡震亨的話說:令人主一見,意頓盡,何待誦詩始決也。

    當然了,最普遍的觀點,就是《雷雨》裡面魯侍萍見到周樸園那種趕腳:

    這是命,這都是命啊!

    總結一下第一部分:不管是支援唐玄宗,還是同情孟浩然,但是這次兩人相見,的確影響了孟浩然的仕途。

    第二部分 孟浩然一輩子都在做官和隱居之間搖擺

    鐵錘在這裡先把一句話撂在這裡,華人自古以來就有讀書做官的信仰。沒錯,就是信仰,學而優則仕,是刻在中國讀書人骨子裡面的基因。沒有那個讀書人不希望當官的,所有的看淡功名利祿的行為,都是得不到之後,主動或者被動的選擇。

    孟浩然先生也是如此。

    唐朝的時候,特別流行文化人隱居,弄得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達官貴人往往以結交一兩個這樣的世外高人為榮耀。這是多麼熟悉的套路啊。

    可是那些隱居之人呢,也無非想透過這個方式結交富貴,轉而成為向上爬的終南捷徑而已。

    孟浩然年輕的時候對於仕途是很有興趣的,但是他沒有參加科舉,他給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是,以詩歌的才華吸引社會的注意,以隱居的形式欲擒故縱,博得貴人青睞,得到舉薦之後平步青雲。完美!可是事實並不像他自己想象的那樣理想,他的詩名也不錯了,朋友也結交了不少,可是青雲直上的機會卻始終沒有落在自己的頭上。後來自己的好朋友張子容也進京趕考,而且一考就考中,隨後就做了官。如果說,孟浩然原先隱居還有政治環境動盪的原因,武則天后期的政局的確跌宕起伏,可是等到唐玄宗上臺之後,大唐迎來了開元盛世,在這樣的政治氣候下,讀書人再不出來做事情,那簡直就是埋沒自己的才華了。於是,孟浩然先生在隱居到40歲的時候,第一次參加了全國高考--科舉!

    然後,名落孫山!

    可以想象,這個對於恃才傲物,小有名氣的詩人孟浩然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打擊。從那時起,他再也沒有參加過科舉。

    但是,這不代表他再也不想當官了。只是他一直處於左右搖擺之中:到底是當一個逍遙的隱士,還是博取功名呢?

    後來他顯然是想過當官的,因為著名的才子伯樂,襄陽刺史韓朝宗喜歡向朝廷舉薦有才華的人,當年李白還向韓老師投過簡歷。後來韓朝宗和孟浩然約定第二天一起進京面聖。這說明兩個人肯定達成共識,要扶持孟浩然走仕途的。

    可是第二天韓老師找孟浩然一起出發,孟浩然居然跟朋友喝酒喝的東倒西歪,而且還“叱”襄陽刺史韓朝宗說,我在喝酒呢,誰管得了其他事情!

    業已飲,遑恤他!

    鐵錘認為,這樣的言行,不是說孟浩然清高不想當官,而是說明他在用這種方式逃避自己的矛盾心理。說到天上去,放鴿子總不會是一種美德吧!

    後來一直憋到快死的時候,49歲的時候孟浩然終於在老朋友張九齡的手底下當了幕僚,這說明他念念不忘的還是從政。張九齡畢竟是丞相嘛。而且這個幕僚根本就不是官府承認的職務,說白了就是張九齡想給這個兄弟找一份事情做!

    一年之後,孟浩然辭去幕僚的職務,死去。

    看來,至死,孟浩然都在搖擺之中。

    總結:在學而優則仕的古代社會,才子孟浩然一輩子沒做官,既有唐玄宗見面之後的衝突;也有孟浩然自身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孟浩然一輩子都在隱居和當官之間搖擺,這是他仕途悲劇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摘下虛偽的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