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來自星星的祥哥哥

    說起三國,隨便一個華人都能說出其中好多故事來,這得益於小說《三國演義》的普及。而其中好多故事,都是來源於真實歷史。馬謖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其中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不過為啥馬謖會丟失街亭,諸葛亮為啥非殺馬謖不可,這些問題恐怕未必能有一個標準答案。不過,在筆者看來,馬謖犯了至少五大過錯,個個都是兵家大忌。有這五錯,焉能不敗!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三國志魏書張郃傳》中這樣記載的:“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從三國志的寥寥數語中,已然看出馬謖兵敗的原因。而馬謖失敗所犯的這些錯,可以說在生活中、工作上,許多人都會犯相同的錯。

    第一錯急功近利。馬謖作為參軍,一直以來,為諸葛亮出謀劃策,深的諸葛亮器重,但可惜從未用過單獨領兵作戰的經驗。街亭一戰,馬謖為主將,自以為機會到來,急於立功,證明自己。在作戰部署時,違背諸葛亮防禦性戰略的安排,擅自做主,佈陣南山,意圖與張郃決戰,立下大功。可惜這樣急功近利,完全被名將張郃識破。

    第二錯盲目自大。馬謖素有才名,除了丞相諸葛亮,誰也不放在眼裡。且飽讀兵書,熟悉戰略,根本瞧不起普通人出身的張郃和王平。可事實上,作為敵人的張郃,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曹魏僅存的名將,連劉備諸葛亮都頗為忌憚;而作為副將的王平,在戰爭中摸爬滾打,一路提升,是蜀軍不可多得的實戰人才。

    第三錯教條主義。馬謖引經據典,佈陣於南山,認為居高臨下,槍戰制高點,勢如破竹。被王平指出被斷水源的危險後,反倒借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的典故,盲目教條,認為“置之死地而後生”。卻不知道靈活應變,己方計程車兵,所處的形勢,敵人的勇武和謀略是否能行此計。

    第四錯不善團結。明明有著實戰經驗豐富的老將王平作為副將,卻不聽良言,還與王平鬧崩,不戰而先內部已亂。臨敵之際,竟然做出這種為敵人謀利的舉動,糊塗透頂。

    第五錯沒有擔當。與名將張郃交手,戰敗並不足以令諸葛亮殺他。可是,在戰敗之際,作為前鋒主將,竟然率先慌亂逃跑。既不思索歸攏殘兵,也不考慮如何降低損失,只顧逃命。作為戰場上的將軍,竟然如此沒有擔當,如何能讓眾人心服。反倒是副將王平,在關鍵時候用疑兵之際,嚇退張郃,減小了損失。

    以上五點來看,街亭一戰,馬謖不敗,天理難容。讀史使人明智,因為能吸取前人失敗的教訓和成功的經驗。馬謖之敗,我們不能不引以為戒。在生活中,在為人處世中,在工作上,切忌如馬謖這般行事,否則,只會像馬謖一樣,貽笑大方。

  • 2 # 古向今

    馬謖不聽諸葛亮的吩咐,執意分兵駐兵在山上,導致了最後的街亭失守。

    馬謖的心情,我們不難理解。可謂出自名師諸葛之手,所以世人對他的期望往往比別人更大,而他自己估計也特別渴望證明自己,是多麼與眾不同。

    說到底還是太想表現自己了,甚至有點作死的節奏了,以至於失去了理智,最後害死了自己。

    錯在自以為是,錯在小看了敵人,錯在不聽別人勸告,錯在驕滿自負。

    最後害了自己,也辜負了恩師孔明,辜負了別人的期許。

  • 3 # 路遙lgy

    諸葛亮一再交代馬謖,要在路口安營紮寨。而馬謖到了街亭,不按囑託安營,執意把營寨紮在了山上,想居高臨下,趁勢取勝。分兵給王平五千人馬去路口安營去了。

    司馬懿大軍一到,看到馬謖在山上安營,就說了,諸葛亮一世英名毀於此啊!等張郃兵到。馬上令張郃帶五萬大軍攻打王平,自己親自領兵圍山困馬謖,並斷了山上的水道。

    結果馬謖山上的兵沒有水喝,加上司馬懿下令燒山。不戰自亂,馬謖無力控制,只好兵敗逃走。王平雖在路口安營,卻不能抵擋張郃五萬大軍的進攻,只好退走,與馬謖一起敗回。

    諸葛亮無法,揮淚斬馬謖。只好大軍退去漢中。

    街亭之戰,馬謖沒有按照諸葛亮安排的戰略意圖安營紮寨,自覺的熟讀兵書,欲借居高臨下之勢。王平一再勸說,水道的問題,馬謖聽不進言。又分兵給王平。這一系列無疑都是錯誤的。

    很顯然,諸葛亮讓馬謖路口安營紮寨,只是為了阻擋曹軍前行就可以,並不是讓他們去取得戰爭的勝利。如果是為了打贏,就不會派馬謖了。

    馬謖不按戰略意圖駐紮,導致街亭失守,諸葛亮的作戰略意圖,完全暴露在司馬懿大軍眼前,那就失去可意義了,等於整個部署都失敗了。所以馬謖街亭之敗,等於這趟白來了,馬謖那就肯定是錯了啊!

    當然,這裡也有諸葛亮用人方面的失誤,導致了街亭的失守!

  • 4 # 小K談歷史

    馬謖失街亭肯定是有錯的,這點毋庸置疑。畢竟是打了敗仗,兵將近乎折損,失去了蜀軍的重要根據,街亭一失,諸葛亮進無可進,退無可守,只能退回漢中。

    如今大家知道的,都是一味的說馬謖種種錯誤,幾乎把馬謖罵的狗血淋頭,成為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的罪魁禍首。那麼我們分析下為什麼馬謖來到街亭之後會改變諸葛亮給他下達的作戰方針呢?

    街亭所在的天水郡之前一直屬於曹魏的地盤,街亭要塞主要防範的是來自西面的敵人,對東面長安方向是沒有太大作用的,這也是設計之初為防止天水、攏右地區造反,利用街亭來抵抗曹軍的原因。

    馬謖到達街亭後,感覺街亭年久失修,殘破不堪,已經無力抵禦曹魏大軍,現在去修整要塞工事簡直是痴人說夢,所以決定退守南山,他覺得急忙奔襲過來的曹軍一定會奮力進攻。演義中提到諸葛亮撥給他十萬大軍是虛構的,正史上蜀軍一共加起來也就十萬左右,因此估計在一萬人馬左右。而張郃帶領著五萬大軍而來,所以說馬謖放棄街亭退守南山還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至於他不聽王平勸阻山上水源不足,馬謖本是荊州人,南方多陰雨水源充足,可能覺得不是大問題,居高臨下拖住曹魏的瘋狂進攻就可以了。

    猜測:後世人都在指責馬謖不據守秦嶺大道而上南山,那麼如果他不上山能否守住?如果秦嶺大道上真的有這麼一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堅固要塞,那為什麼馬謖還要去上山呢?

  • 5 # 黑兔子牙

    當然了他太夜郎自大了!

    最終導致了失守!

    街亭是關中咽喉,諸葛亮也明白“街亭雖小,干係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軍休矣”,可他為何要用連劉備都認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參軍馬謖呢?是軍中無人?可有常勝將軍趙雲、屢立戰功的魏延、平生謹慎的王平可供調遣。是諸葛亮出於“丞相視某如子,某以丞相為父”的私情?可諸葛亮告訴馬謖“此地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又讓馬謖立了軍令狀,豈不是把馬謖往火坑裡推?再則諸葛亮也不會因私而冒這麼大的風險。諸葛亮的動機何在?如果從人才的角度考慮,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應該是出於培養接班人的需要。

    街亭之戰發生在蜀漢建興6年,魏和吳的軍事指揮者已經更新換代,魏國有司馬懿,吳國有陸遜,只有蜀國仍是諸葛亮一人在苦苦支撐。諸葛亮此時已經48歲,後主劉禪無能,朝中事無鉅細都得決斷,還得在戰場上奔波,用司馬懿的話說:“孔明食少事煩,得無久乎?”而一旦自己作古,誰來接班?作為丞相的諸葛亮必定要考慮。而作為統帥又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一、其人必須有指揮才能,滿腹經綸有安邦定國之策,熟讀兵書有行兵打仗之謀,這是前提條件;二、其人必須有聲望,有威信,有戰功,這是基礎條件;其三、其人必須得到最高統治者的信任,這是保障條件。這三者缺一不可。

    我們來看看馬謖具備的條件:一、馬氏五兄弟是荊襄名士,才名遠播,馬謖“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並“累隨丞相經陣,每到之處,丞相盡意指教”,並且“丞相諸事尚問於我”,可見馬謖也算得上文武兼備,無怪乎諸葛亮稱讚他為“當世之英才”,馬謖具備前提條件。二、馬謖不僅與諸葛亮情同父子,而且早在劉備收荊州後就經伊籍推薦得到任用,也可算是忠心舊臣,後又深得後主劉禪的重用。諸葛亮出兵南討孟獲時,馬謖尚在為兄長馬良掛孝卻“奉主上敕命,賜眾軍酒帛”,可見劉禪對他的信任程度,故馬謖具備保障條件。三、馬謖五兄弟在為蜀漢服務前已有名聲,馬良又是蜀漢重臣,街亭之戰時,馬謖已是安遠將軍並作中參軍,有一定的聲望。他在南討孟獲之前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主張得到了諸葛亮的高度讚賞和貫徹。在諸葛亮北伐之前,馬謖又提出使用離間計,成功地使司馬懿免去雍涼提督之職,為北伐前期的連勝奠定了基礎。馬謖在三軍將士面前也應該有一定的影響,因此諸葛亮選擇馬謖做接班人也是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基礎條件上,馬謖缺少了最重要的一點——戰功。在街亭之戰前,馬謖只在諸葛亮戰前出謀劃策,沒有獨立指揮過一場戰爭,沒有顯赫的戰功,沒有顯露出獨立指揮軍事的能力,當然就沒有威信可言,今後讓他去指揮戰功顯赫的趙雲、魏延等老將,誰會買賬?諸葛亮死後暫把一應大事託於楊儀,魏延就看不起他“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就說明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因此諸葛亮讓馬謖作接班人就得讓他建立大功勞,而防守街亭就是一次良機。一方面馬謖是主動請纓,另一方正如諸葛亮對王平所說“如所守無危,則是取長安第一功”,可以推斷馬謖如不丟街亭的話,今後讓他作接班人也就有了大資本。諸葛亮對諸將的面說“次地無城郭,又無險阻,守之極難”,但對王平說“下寨必當要道,使賊兵急切不能偷過”,可見如何防守諸葛亮心中有數,卻不對馬謖明說,其有意考驗馬謖,栽培馬謖,為馬謖創造基礎條件的用意不言自明。更為甚者,諸葛亮又派出王平、高翔、魏延、趙雲四路人馬幫助馬謖,說明諸葛亮不放心馬謖,卻重用馬謖,本身就讓人很難理解,可這就是諸葛亮的良苦用心。讓諸葛亮沒有想到的是馬謖在關鍵時刻沒有挺住,紙上談兵又不聽勸告,導致全盤皆輸,只得揮淚斬馬謖,培養接班人的計劃也徹底流產了。

    諸葛亮難道沒有其他的人可用了嗎?我們不妨來看看蜀漢的人才狀況 。劉備禮賢下士,籠絡了不少人才,除了諸葛亮,先後有徐庶、馬良、龐統、法正等,可經過戰爭死亡和年老亡故等原因,人才損失嚴重。再加上後主昏庸,親暱小人,可以說蜀漢已出現了人才危機。諸葛亮身邊也只有姜維、馬謖、蔣琬、楊儀、魏延、趙雲、王平等一班文臣武將。誰能做未來蜀漢的統帥呢?從第一個條件來看,有文韜武略的也只有姜維和馬謖是合適人選了。兩者選其一,誰又更理想呢?我們來做個對比。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從條件一看兩人不相上下。從第二個條件看,姜維新降,也無聲望,也無戰功,更無威信,馬謖還稍強。從第三個條件看,姜維是投降的,誠信度不高,雖得到諸葛亮的賞識,但姜維在朝中無根基可談,更談不上被後主劉禪信任,就是在後來姜維做了統帥還中了魏國的反間計,而馬謖是劉備徵招的,已經是“老臣”,其忠誠度不可置疑,優勢自不待言。

    可見諸葛亮培養馬謖是無奈中的必然,沒有錯;錯就錯在時機不對,冒的風險太大,相中的接班人被殺,在諸葛亮死後只能任用姜維和蔣琬,蔣琬未見其能,姜維又被猜疑,朝中群小無人節制,黃皓弄權,蜀漢日衰,終至滅亡。

  • 6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街亭之戰,可以肯定地說馬謖是錯了,錯在失去了街亭,使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流產。究其失敗原因,主要是由於馬謖在防守街亭的兵力佈局上,忽略了對”人性需要”這個謀略設計因素的考量。

    在戰爭生存環境中,人性最基本的需要即“糧食和飲水”顯得更為突出,這是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儲存自已,消滅敵人”的最重要保障條件之一。而馬謖在謀兵佈局時既遠離水源,又沒有對水源地進行強有力的保護,將兵源主力設定在了缺乏水源的孤山之上,為司馬懿斷了水源而致失敗。這是馬謖在謀略設計上犯了常識性的錯誤所致。

    無論在古代和現代的軍事謀略設計要素中,必須具備六個要素:敵情、我情、氣候、地理地貌、進退道路,後勤資源供應。這六點之中的資源供應,決定了戰鬥的成敗。而馬謖恰恰犯了這個軍事謀略設計的常識大忌。

    在近代軍事鬥爭中,同樣犯了這一軍事謀略大忌的還有一代悍將張靈甫的據守孟良崮之戰。既忽略了孟良崮以崮為山,地質堅硬難以修築工事的地理地貌因素,又忽略了山上缺乏水源的資源供應因素,使到戰鬥人員從上到下滴水無飲,依靠殺馬飲血止渴,卻越飲越渴,軍無鬥志,軍心渙散,固守難以為繼,終遭全軍覆沒。順便在此將同類軍事錯誤作此一比。

    從馬謖的謀兵設計失誤中,我們得出一個深刻教訓:凡事要具備對“人性需要”的重視考量。正如馬謖張靈甫們計程車兵需要生存飲水一樣,是首要滿足的人性需要條件因素。

    由此人性需要因素,我們不免想到任正非先生所言是非常正確的~”在企業管理中,錢給到位了,工作自然就到位了”(大意如此)。致有今天華為的巨大成功。因為他首先考量的是“人性的需要”。

  • 7 # 牧魚而生

    三國中馬謖丟街亭,馬謖作為主將,肯定是主要責任。我們來捋一捋!

    馬謖(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馬良之弟,三國時期蜀漢官員、將領。

    225年,諸葛亮帶兵討伐雍闓,馬謖送行數十里。諸葛亮詢問馬謖可有秒計?馬謖建議諸葛亮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諸葛亮採用了該意見。大勝而歸,一舉平定了南方禍亂!諸葛亮對其更加信任器重。

    然而在劉備臨終之時對諸葛亮說過:“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諸葛亮不以為易。認為馬謖不是這樣的人,是真有學識的人。在北伐戰爭中,更是力排眾議,認命馬謖為主將,王平為副將,派兵在河道內拒敵。並多次強調一定要在河道內駐守。然馬謖到街亭後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排程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計程車兵敗逃四散。

    街亭的失守,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街亭的失守,主要原因是馬謖剛愎自用,才疏學淺並不如諸葛亮認為的那樣才學淵博。馬謖在三國中的職位最多是個參謀,沒有帶兵打仗,排兵佈陣的能力,戰場瞬息萬變,更考驗的是主將的臨場應變的能力。而馬謖完全沒有這樣的能力。在說說諸葛亮,這次的北伐失敗負有用人不察,在長時間的相處中,沒有發現馬謖是個才疏學淺,剛愎自用的人。一好的領導會知人善用。而諸葛亮在這次的用人上犯下大錯,是這次北伐的次要原因。

  • 8 # 小小的螢火之光

    街亭之戰,馬謖犯了致命的錯誤,就是山坡紮營。在當時敵眾我寡的兵力下,想用衝鋒擊退敵人的想法是幼稚的。應當當道紮營,擋住敵人的去路,固守營盤爭取時間。

    街亭之戰的失敗,使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功敗垂成。

    反映了馬謖言過其實,紙上談兵。

  • 9 # 汀藝

    街亭之戰看起來是馬謖沒聽諸葛亮的要在路口安營紮寨。而馬謖到了街亭,不按囑託安營,執意把營寨紮在了山上,想居高臨下,趁勢取勝。分兵給王平五千人馬去路口安營去了,

    司馬懿大軍一到,看到馬謖在山上安營,就說了,諸葛亮一世英名毀於此啊!等張郃兵到。馬上令張郃帶五萬大軍攻打王平,自己親自領兵圍山困馬謖,並斷了山上的水道。

    結果馬謖山上的兵沒有水喝,加上司馬懿下令燒山。不戰自亂,馬謖無力控制,只好兵敗逃走。王平雖在路口安營,卻不能抵擋張郃五萬大軍的進攻,只好退走,與馬謖一起敗回。

    從實質來說是諸葛亮用人不當,蜀國實際上是諸葛亮主持大局,而主持大局最主要的就是用人,當主帥的不知道自己手下將領長短處,用人不當,出了事,就是別人的過錯,你當初為什麼用他?諸葛亮在歷史上已經被神話為智慧的像徵!因此,才有不管出了什麼問題,哪怕是他的責任,也會讓別人背鍋!

  • 10 # 帥帥侃歷史

    他的確做錯了,如果他按照諸葛亮的要求去部署防禦,那麼等待魏國的只有兩個結果,一是:為爭奪街亭,魏國派重兵進攻街亭,街亭易守難攻,魏軍想要攻破,那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而反觀蜀軍呢,在消耗了這次魏國巨大的元氣後,撤回漢中,為第二次北伐做準備,諸葛亮心裡很清楚,蜀國的國力只有魏國的十分之一,只有透過消耗戰才能達到目的。二是:魏國放棄街亭,然後固守長安,但是這個決定會太過於冒險,雖然長安當時已經不是魏國的中心城市了,但是長安的政治影響還在,長安一旦丟失,關中勢必大亂,並且諸葛亮一旦得到了長安,他進可以直逼關中,退可當另一個漢中來發展。這兩個結果對蜀國都是有好處的,雖然不能一口吃掉魏國,但是透過逐步蠶食來達到戰略企圖也不失為一種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燜豬蹄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