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的基礎嗎?理解才能同情啊
8
回覆列表
  • 1 # 第一心理

    同情心好比一瓶發酵的米酒,雖然也是經過外在干擾因素的催化發酵而成,但時間卻不用很長。而同理心好比一瓶高年份的陳釀,歷經時間長,過程彌久而悠長,底蘊氣質完全不同。並且,很多時候,同理心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同情心則不然,具體而言,兩者到底有何不同呢?

    心理過程和心境歷程

    心理學上,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和認識是一個深入發展的動態過程,初步結論是:有同理心的人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並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的去感知對方的感知,關懷對方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同理心的心理歷程是相當複雜而有序的。

    具有同理心的人的大腦在定義和處理資訊的時候相當繁忙,他們普遍具備解讀別人感情變化和起伏的能力,在解碼分析以後,他們還需要讓自己進入到對方的處境,拋開自己固有的情感和觀點,代入對方的思考方式和感情色彩進行思考和體驗。

    最後,再用對方的感受來輸出關懷、安慰和提供切實幫助的方式。這個心理過程對於腦運作處理資訊量、心理解析度和速度是有極高的要求,心境歷程長而繁瑣,情感體驗也是多而複雜的。

    相比之下,同情心通常情況下是與道德感掛鉤的。我們以仗義行為為例,仗義是一種自我情感和他人情感共鳴的表露,是對別人的不幸處境所表達的一種情感,或者付諸於行動的關懷和支援,廣義上還包含了對於正面、正義的支援。

    所以,同情心包含了情感觸動和行為付諸兩個層面,而付諸於行為則沒有必然性,有的時候即使觸動情感,也僅僅是停留在情感層面,不會發展為行為。

    內在氣質閾值

    心理學上認為,同理心是親社會性的重要表現,具有同理心人內在氣質閾值更高,在情感感知、社會情感洞察力方面也更加敏感。他們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更強。

    他們註定是天生的聆聽者,他們在聆聽的過程中,能夠深入瞭解對方的痛楚,感受對方的歡樂,感同身受。因為這種客觀而切膚的深度感知和感受,讓他們不會隨便開口去論斷和批評別人,“no judge”就是他們的原則,尊重是他們處事的核心。

    同理心是一種內在氣質,是一種穩定的、不容易改變的心理狀態。而同情心因為是感情層面的,是每個人都所具有的。只是不同人的情感出發點不同,觸發程度不同罷了,同情心是帶有很強的個人感覺感情能力,比較主觀,不會遵守:no judge原則,是以當事人的思考方式和好惡程度來表達的。

    更重要的是,同理心是一種與別人共情的能力,這也是現在很多人將它作為衡量情商高低標準的原因,主要體現在“共”字上面,他們對待別人情感態度是有深度的,並且,在情感和思考方面的代入感非常強烈,在心理諮詢等方面,是需要這樣的共情能力和同理心的。

    而同情心更強調的是移情能力,通俗來說,就是在被外界環境和人、事物觸動情感以後,將自己的情感轉移給別人,是將自己的直觀感受和外在表象結合起來,然後生髮出的主觀的情感。所以,我們可以認為,同情心人都有,而同理心則不一定了。

  • 2 # 培訓愛好者

    同理心(Empathy)通常會拿來和同情心(Sympathy)作比較。這是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我們展現出來的同理心,但其實只是同情心。同理心又被稱為換位思考,我們要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瞭解對方的話語背後真正的訴求是什麼。而當你展現出同情心時,你站在的還是自己的“上帝視角”,去安慰ta,鼓勵ta。如果說有同情心的人是那個給你遞傘的人,同理心的人則是願意陪你一起淋雨的人。比如,你的一個同事跟你說:“我的電腦宕機了!!我做到一半的資料都沒了!!”。此時你的反應是什麼?我們可能跟她說,“哎呀,真可憐,怎麼那麼倒黴。”這個時候你覺得你表現出來的是同理心麼?並不是,因為你還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她可憐,倒黴。而真正的同理心是什麼,是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設身處地考慮如果我是她,我想表達什麼?我的訴求是什麼?

    我們我們想成為一個有同理心的人,要能夠做到以下幾點。

    瞭解、接受並學習掌控思維習慣

    為什麼我們在溝通時,很少做到同理心呢?這是因為我們日常有3種思維習慣:自我中心、自以為是、歸責他人。因此,要做一個有同理心的人,首先要先糾正我們這3種思維習慣。

    1.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顧名思義是隻以自我為中心,過於關注自我的需要。這個問題要從嬰兒時期開始追溯。從一歲起,我們開始有自我意識,在那時,嬰兒覺得世界是以我為中心的,所以我們會發現,兒童的“領土意識”很強,甚至會去“搶”別人手中的玩具。因為他們覺得,這些都是我的。但這個階段,我們知道是因為小孩子剛開始有“自我意識”,我們不會覺得小孩子“自私”。而如果長大了之後,我們依舊以自我為中心呢?我們可能會有一系列令人反感的行為,比如在安靜的辦公室內大聲講電話,比如各種因為互相不讓而引發的交通事故……

    2.自以為是

    自以為是指的是在對事情沒有全面瞭解的情況下妄下判斷。我以前看到過這樣一個數據,關於揣測他人的動機,95%的人都是錯誤的。打個比方,數學老師在黑板上寫下數字“2”和“4”,還沒等發問,下面就會有人搶答“6!”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憑藉自己的經驗去揣測他人,甚至還可能為此沾沾自喜,覺得自己很“懂人”。不用別人說完,就知道他要說什麼。

    3.歸責他人

    歸責他人是指容易發現別人的問題而忽視自己的問題。相信我們或多或少都歸罪過他人。遊戲打輸了,怪隊友不給力;工作中出現了紕漏,你的第一反應是這都怪他;開車開錯路了,怪對方沒有幫你看著路……這是因為當發現問題時,我們往往會為了讓自己感到舒服、坦然而把問題都歸結到他人身上。換句話說,趨利避害是我們每個人的天性。

    因此,要做到同理心傾聽,首先要能夠了解、接受並學習掌控思維習慣。只有面對他們,才能改善多維度的人際關係。

    建立願意承擔責任的心態

    找別人的缺點很容易,但是“反求諸己”卻往往很難。在同理心中,反求諸己告訴我們的是這是提高同理心的基本心態,也就是說我們不能把有同理心這件事作為衡量他人的標準,要求別人跟我們一樣具備同理心,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在瞭解了這個原則之後,我們來看一下同理心的三個法則:

    法則一:人們都渴望先被理解

    1.人為什麼需要被理解

    我們都發過朋友圈,很多時候也會關注有多少人為我點贊,給我評論。這是為什麼?因為人是具有社交性的,人需要被認可,需要陪伴。而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的就是別人對我們內心感受的迴應。有一句話說:與人分享快樂,你的快樂會翻倍;與人分擔痛苦,痛苦將會減半。很多人會互相分享快樂、悲痛,就是因為我們希望對方理解我們的感受。

    2.對他人感興趣

    當代社會,我們很少會對他人感興趣。我們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刷不完的訊息,看不完的節目,我們的精力完全都被手機和電視螢幕佔據。但是,我們想要了解他人,首先就要對他人感興趣,因為這是激發我們行為的重要前提。試想一下,你什麼時候想要進一步瞭解他人,一定是你對ta有興趣的時候,才會想要跟多地去探究ta。

    法則二:差異就是現實

    如果我問10個人,給你10000元,你想幹什麼?可能我會得到10個完全不同的答案。這是因為由於背景、文化、角度和利益不同,我們的偏好也千差萬別。也因此,在看待問題時,我們的角度和想法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性。

    1.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對待他人

    當我們看到對方的習慣跟我們不一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很多人可能會提出意見,糾正ta,甚至會看不慣ta。這是因為我們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盲目地認為我們的是好的,和我們不一樣的都是錯的。

    2.差異的價值

    “我們聽到的只是一個觀點不是事實,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一個視角而不是真相。”世界是多元化的,同一件事,換一個人,會看到不一樣的問題或機遇。因此差異讓我們看到了更全面的世界。

    3.表面的要求和內心的需求

    每個人都有他的要求和需求。在跟別人溝通時,我們往往重視對方的要求而忽視了對方的需求。但實際上,需求比要求更重要。而且,儘管要求各不相同,但是需求缺是相同的。這一點,馬斯洛已經告訴我們了,因為大多數人都能滿足生理需求,而我們需要的是被認可,被尊重,有安全感等。

    法則三:同理心是可以增強的

    同理心不像智力是先天能力,它是一項技能,因此它一定能夠刻意練習而提高。

  • 3 # mogu丸子頭

    同情心是你心生惻隱之心

    同理心是你感同身受地處於對方的角色中去考慮

    這兩者是有本質的不同

  • 4 # 淘氣棠媽

    區別: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概念。

    同情心和同理心,都需要從小培養,但是很多父母會將兩者混淆,同理心比同情心程度更深,因而更難達到,在人際關係中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同情心,是認知到別人的痛苦,從而引起惻隱之心。同理心,是能夠感同身受,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實際感受到他人的痛苦。當聽到他人遭遇不幸時,有同情心的人會說:“我真的替你感到難過。”

    但是有同理心的人卻會這樣說:“我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我知道這是什麼樣的感覺。”同理心是牽涉兩個人的互動過程,必須認真地傾聽,而且瞭解、接納對方的感覺,這是一種認同他人體驗的態度。同理心是一種關心與愛的藝術,是高情商的表現。

    不過,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育出來的。英國心理學家提出了兩點建議,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發展同理心:不嫉妒,不攀比。在和孩子的玩耍中,父母可以有意將這些引入遊戲中,加深孩子的體會。這對孩子情商的培育是有很大幫助的。

    擴充套件資料:

    同情心,首先是指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感情的表露。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義和初級層面,人人都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但同情心又是一種才能,往往指培養成能與他人感情起共鳴的一種才能,而這種感情不必一定是悲傷。這是同情心的引申含義和高階層面。

    同理心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換位、將心比心。亦即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

    A-1:很少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很少考慮到他人的感受;溝通時講客套話,無法引起對方的共鳴,對方也不願意將自己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不願意傾聽;安排事務幾乎不考慮下屬的需要。

    A-0:能夠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做事情會考慮到他人的感受;與人溝通比較真誠,願意將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來;能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學會傾聽,工作中儘量考慮對方的需要。

    A+1: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想對方之所想,急對方之所急;能夠使人不知不覺地將內心的想法,感受說出來;能夠讓人覺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夠用心傾聽;在安排事務時,儘量照顧到對方的需要,並願意做出調整。

    A+2:將心比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體諒別人,並以此作為工作依據。有優秀的洞察力與心理分析能力,能從別人的表情、語氣判斷他人的情緒。投其所好,真誠,說到聽者想聽,聽到說者想說;以對方適應的形式溝通。

    同理心的培養可以分為四個主要步驟:

    1.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傾聽自己的感覺,假如無法觸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體會別人的感受,就太難了,因為這個領域對你來說還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須能把自己調整到可以發掘自己的感受,能體會這些感受。

    2.表達出自己的感覺,重要的是選擇表達感受的方式。

    3.傾聽他人的感覺。一旦你自己的感受與表達方式不再幹擾你傾聽別人後,你才能開始練習體會他人的感覺;可以幫助你找出別人感受的線索很多。

    4.用體諒來回答他人的感覺。最後,你一聽到別人的感覺就會發出某種反應,並能讓對方認為你聽進去了,且能體會他的感覺。因此,傾聽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達他們、與體會他人的感覺並與之起共鳴,是同理心發生的四個

  • 5 # 流水遊木

    我覺得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一種自我主觀感覺。是由於你先天環境造就影響的。

    同情和同理都是對於他人的的事情,自身的感受。

    同情心是一種更加淺層次的感覺,例如,看到別人家遭難,自己感覺到對方很可憐,覺得對方很慘,但是自己是一種旁觀者的角度,這一切與我無關,你無法深入的去理解當事人內心的感受,。

    而同理心是一種更加深層次的感情,例如,汶川大地震,當你看到畫面上播放的那些受災場面,那些失去親人痛苦的悲嚎,你也會忍不住從心底湧現出悲痛的情緒,會止不住哭泣,就如同自己失去了親人一般。甚至哪怕你回想起來也會忍不住在心底流過一絲悲痛。

    所以我認為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就是在於你是否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切身的體會,當事者的感情。

  • 6 # 百家悅讀者

    同情心是憐憫他人,當不一定會理解對方……

    同理心是能夠設身處地(也就是換位思考)的考慮到他人的情況,心態……

  • 7 # 悟空後

    同情心與同理心只差一個字,但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是指以外人的角度對某個情形產生的贊同與支援的感情;後者是置身其中而產生的認同感,往往有過類似經歷;

    我們可以在現實生活中的例項來區分會更加明顯:

    同情心:我們會對512汶川地震受災的同胞產生同情心,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類似的經歷,只能透過媒體的報道瞭解到情況,知道當時非常嚴重,但可能作為外人可能無法想象當時的受災群眾有多麼絕望,多麼恐懼。還有遇到乞丐當街乞討、殘疾人無法正常生活、特殊學校裡的孩子等等,一般人都只能同情他們的遭遇,而無法用同理心感同身受。

    同理心:身邊的一個朋友失戀了,大部分人是可以做到用同理心感受失戀的痛苦,甚至還會陷入自己以前的一段感情的悲傷之中。還有為顧客著想的銷售顧問,設計教學課程的老師等等都是可以站到對方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從而得到一些對方也想要的。

    簡單的總結一下:站在自己的角度判斷出來的認同感是同情心;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有感同身受的認同感是同理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直腸癌患者如何飲食?